逃离主题论文-翟丹红

逃离主题论文-翟丹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逃离主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围城》,《荒原》,孤独与逃离

逃离主题论文文献综述

翟丹红[1](2019)在《孤独与逃离——浅谈《围城》与《荒原》中的共同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钱钟书《围城》与艾略特《荒原》的对比性研究是十分有益和有趣的。两人都是20世纪的东西方文化与文学的集大成者,对现代文学与后现代文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基于对《围城》与《荒原》共同主题,即孤独与逃离的研究,旨在探索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后,战争给人来的精神创伤以及精神荒原,以及这种精神的迷惘所造成的一代人的深刻的孤独感与迫切逃离感。(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21期)

陈雨薇[2](2019)在《门罗与苏童小说中的“逃离”主题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是当代世界文坛着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也是加拿大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门罗的写作生涯横跨半个多世纪,其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及女性对其命运的抗争,对加拿大文坛做出了突出贡献。苏童是当代中国文坛的卓越代表,其作品被译为多国文字,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两位作家在其作品中都曾经塑造过“逃离”的女性,用以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同时赋予他们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与提示。因此,本文从逃离主题出发,以苏童的小说?红粉?及门罗的小说?逃离?(“Runaway”)为例,进行文本细读,分析两位作家小说中的逃离主题是如何得以表达的;在此基础上,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两位作家表达逃离主题时的相同与相异之处,及其原因;进而揭示两位作家的逃离主题的世界文学意义。论文主要包括5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苏童及门罗两位作家在创作中对逃离主题的描写和探索,概述国内外学者对两位作家及其作品中逃离主题的研究。第二和第叁部分分别为对《逃离》和《红粉》这两部小说作文本细读,详细讨论了逃离主题是如何在小说中呈现的。第四和第五部分则对两篇小说中的逃离主题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揭示了逃离主题在两部小说中体现的异同并深入研究了造成异同的原因。逃离主题是东西方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有类似之处,也存在差异。两者的差异表现在:东方文学中的逃离主题更倾向描述对世俗困境如艰苦的生活环境或重大社会变革的逃离。西方文学中的逃离主题囊括的内容则更为多样,既有对现实生活苦难的逃离也有对精神及宗教自由的追寻。这是造成门罗及苏童小说中逃离不同的重要原因。在?红粉?中,小说主人公试图从巨大的社会变革及艰苦的生活环境中逃离。在?逃离?中,主人公则是逃离了其原生家庭及禁锢其精神自由的婚姻。其原因与两部小说中逃离的目的,方式及社会背景不同有关。其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两部小说中的逃离都是主人公对命运的抗争,其逃离的过程面临巨大困难,逃离的结局均为失败。其原因在于作家共同的孤独及边缘化的生活体验和对女性形象软弱性的刻画。通过对门罗及苏童的作品中的逃离主题进行比较研究,彰显两位作家在世界文学中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1)

鲁学冬[3](2019)在《历史反思与当下关怀》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反复出现的文学现象,“逃离”已成为不少学者探讨的主题。自1990年以来,毕飞宇通过频繁书写人物的逃离来呈现出个体在社会转型中焦躁不安的时代面貌。本文以文本分析为基础,首先对毕飞宇小说中的逃离主题进行分类,继而分析毕飞宇小说中逃离主题的变化及其缘由,分析毕飞宇书写逃离主题的方式与特征,最后再将毕飞宇放置在文学史框架中来评估其逃离主题书写的继承与新变、同与异。本文共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类的形式来梳理毕飞宇小说中的逃离对象,进而探究出逃离背后的深层含义。毕飞宇小说中逃离对象大致可分为家庭、乡村、城市,主要呈现出逃离家庭中的“弑父”情结、逃离乡村中的阶层固化以及逃离城市中的物欲化等问题。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毕飞宇对逃离书写的变化,并探寻出其背后的原因。在书写逃离的过程中,毕飞宇的着力点主要大致经历了从家庭——城市——乡村的变化过程,这主要是受到来自于90年代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毕飞宇个人经历等方面的影响。第叁部分主要聚焦于毕飞宇书写逃离的立场和叙事风格。他站在民间立场上,深入地剖析了逃离者心理,细腻地描写了日常生活和时代风貌。在叙事方式上,毕飞宇从他独有的“第二”人称的叙事视角,运用幽默语言叙述日常生活的逃离者。第四部分将毕飞宇放在文学史框架中来评估其在对逃离书写上的特殊位置。他在传承“五四”文学中的“出走”传统的同时,力求对逃离书写的新变。与同时期书写逃离的作家相比,毕飞宇不仅书写了当下的精神面貌,还流露出对特定时期的历史情怀。(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赵海忠[4](2019)在《逃离:主题与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路远的《布里亚特女裁缝》是一部关于逃离的小说,逃离是作品的主要内容,人物的主要行动。逃离贯穿《布里亚特女裁缝》情节始终,因而具有了结构小说的意义。被逼的逃离《布里亚特女裁缝》既有逃离个体,也有逃离群体。逃离个体如二月、黑教员、灵芝、老(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9-04-01)

黄慧丽[5](2019)在《托妮·莫里森《孩子的愤怒》中的逃离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逃离"是莫里森的小说《孩子的愤怒》中所贯穿的主题。遭受创伤是逃离的主要原因之一。结合创伤理论对作品中人物的逃离情节进行分析,探寻他们逃离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逃离主题的现实意义。莫里森在作品中向读者展现了现代黑人群体在白人主流文化排挤下的生存状况和精神困境,表达了对现代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缺席的担忧,进一步关注了言语沟通在促进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亓欣[6](2019)在《《阴郁的美男子》中“逃离”主题的叁重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利安·格拉克的《阴郁的美男子》描写了一群知识分子去海边度假,探讨了爱情、死亡等多重主题。由于其他主题皆围绕"逃离"主题展开,"逃离"可视为整部作品的中心主题。该主题内容丰富,蕴意深刻,凸显了作者在战争、文化、自由、两性等层面的反思和思考。小说中的人物"逃离"战争、自我、两性,在叁重表征的背后是原因的追寻和意义的探讨,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03期)

刘云霞[7](2018)在《浅论异时空网络小说的逃离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穿越、仙侠、盗墓等类型的小说颇受读者喜欢,这叁种网络类型小说都包含了一个最基本的情节要素:故事的叙事大多在一个转换或臆造的异时空中展开,尽可能地远离现实时空。在异时空中,似乎我们只要努力,比如穿越,比如修仙,就可以掌控时空,随心所欲地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作者在虚拟的时空帮助下彻底挣脱了写作的现实枷锁,在创作上获得了巨大与自由的空间。这种基本情节的设置映射出一种"逃避主义"的倾向:逃避自我成长;逃避庸俗人生;逃避社会规范;逃避情感。(本文来源于《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24期)

黎桑[8](2018)在《爱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逃离主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以来,"逃离"就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也是很多着名的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根源。门罗的《逃离》就是一本以"逃离"为主题的短篇小说集。本文从小说的叁个女主人公卡拉、朱丽叶和劳莲的个人经历展开分析,揭示门罗笔下的女性逃离的意义,她们不想再对乏味的生活妥协,不想再依附家庭和男人而生存,她们要为自己的自由和独立而抗争。她们遵从自己的内心,要为自己而活。(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3期)

冯阳[9](2018)在《逃离——弋舟长篇小说主题探寻》一文中研究指出"70"后作家弋舟的叁篇长篇小说——《蝌蚪》《战事》《跛足之年》中都有一种叙事空间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小说中人物的逃离行为带来的。人物逃离背后指向的是作者对文明与野蛮的反思与批判,而且,通过小说中人物整个的逃离轨迹,反映出人物以及作者自身关于何处是"故乡"与"他乡"的巨大精神困境。(本文来源于《荆楚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吴雪晖[10](2018)在《自我身份的探寻—《逃离》中逃离主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丽丝·门罗是加拿大着名的短篇小说女作家,她共有14部短篇小说集,并于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其晚年作品《逃离》中,门罗将目光聚焦于一直以来国际文坛上重视的女性逃离的题材,运用平凡简洁的语言描写了处于不同阶级、不同年龄的女性的人生故事。她们因身心受到压迫而走上逃离的道路,但又因各种不同的羁绊不得不回归到现实中。整部作品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了几位女主人公自我身份探寻的过程。小说集的题目高度概括了门罗想要表达的主题。本论文以其为研究对象,以逃离主题为研究视角,通过文本细读,深入探讨逃离中不同女性徘徊于逃离和回归之间的心路历程。除引言和结论外,本论文正文包括叁章。引言部分首先对艾丽丝·门罗及其作品进行简单介绍,梳理国内外学者对门罗及作品的研究现状,接着论述加拿大身份问题的文化背景以及门罗的个人生活经历并揭示了加拿大女性对自我身份的困惑与探寻以及随之产生的逃离情节。第一章探讨女性逃离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自我身份建立的根基。然而,《逃离》中的女性在原生家庭中感受不到温暖与归属感,因此她们选择逃离并去追寻新的生活。第二章分析女性逃离两性关系。卡拉通过逃离摆脱男权的控制,与此同时,格雷斯因不满足于和谐的两性关系,通过逃离追寻自由。但最终她们因留恋故土、妥协现实而无法逃离。第叁章分析女性对自我限制的逃离。朱丽叶、若冰和泰莎叁人各有其天赋或爱好。然而,她们却始终得不到熟悉的人的接受,因此她们通过逃离的方式进行自我身份的探寻,但最终她们在逃离过程中均走向了自我毁灭。结论部分指出,逃离主题贯穿于女主人公们探寻自我身份的过程中。尽管所有的逃离都以失败告终,但她们却得以机会深入了解自身。通过逃离,她们对身份问题有了全面的认识并开始尝试去面对自己的困惑。(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10)

逃离主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是当代世界文坛着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也是加拿大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门罗的写作生涯横跨半个多世纪,其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及女性对其命运的抗争,对加拿大文坛做出了突出贡献。苏童是当代中国文坛的卓越代表,其作品被译为多国文字,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两位作家在其作品中都曾经塑造过“逃离”的女性,用以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同时赋予他们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与提示。因此,本文从逃离主题出发,以苏童的小说?红粉?及门罗的小说?逃离?(“Runaway”)为例,进行文本细读,分析两位作家小说中的逃离主题是如何得以表达的;在此基础上,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两位作家表达逃离主题时的相同与相异之处,及其原因;进而揭示两位作家的逃离主题的世界文学意义。论文主要包括5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苏童及门罗两位作家在创作中对逃离主题的描写和探索,概述国内外学者对两位作家及其作品中逃离主题的研究。第二和第叁部分分别为对《逃离》和《红粉》这两部小说作文本细读,详细讨论了逃离主题是如何在小说中呈现的。第四和第五部分则对两篇小说中的逃离主题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揭示了逃离主题在两部小说中体现的异同并深入研究了造成异同的原因。逃离主题是东西方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有类似之处,也存在差异。两者的差异表现在:东方文学中的逃离主题更倾向描述对世俗困境如艰苦的生活环境或重大社会变革的逃离。西方文学中的逃离主题囊括的内容则更为多样,既有对现实生活苦难的逃离也有对精神及宗教自由的追寻。这是造成门罗及苏童小说中逃离不同的重要原因。在?红粉?中,小说主人公试图从巨大的社会变革及艰苦的生活环境中逃离。在?逃离?中,主人公则是逃离了其原生家庭及禁锢其精神自由的婚姻。其原因与两部小说中逃离的目的,方式及社会背景不同有关。其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两部小说中的逃离都是主人公对命运的抗争,其逃离的过程面临巨大困难,逃离的结局均为失败。其原因在于作家共同的孤独及边缘化的生活体验和对女性形象软弱性的刻画。通过对门罗及苏童的作品中的逃离主题进行比较研究,彰显两位作家在世界文学中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逃离主题论文参考文献

[1].翟丹红.孤独与逃离——浅谈《围城》与《荒原》中的共同主题[J].长江丛刊.2019

[2].陈雨薇.门罗与苏童小说中的“逃离”主题初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3].鲁学冬.历史反思与当下关怀[D].海南师范大学.2019

[4].赵海忠.逃离:主题与结构[N].文艺报.2019

[5].黄慧丽.托妮·莫里森《孩子的愤怒》中的逃离主题[J].绥化学院学报.2019

[6].亓欣.《阴郁的美男子》中“逃离”主题的叁重表征[J].文教资料.2019

[7].刘云霞.浅论异时空网络小说的逃离主题[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

[8].黎桑.爱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逃离主题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8

[9].冯阳.逃离——弋舟长篇小说主题探寻[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8

[10].吴雪晖.自我身份的探寻—《逃离》中逃离主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标签:;  ;  ;  

逃离主题论文-翟丹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