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二重性论文-张泽海

结构二重性论文-张泽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结构二重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葛兰西,社会结构,市民社会,政治社会

结构二重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泽海[1](2018)在《葛兰西社会结构二重性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把社会结构划分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个部分,并认为如果把它们绝对割裂起来就是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误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对经济要素、政治要素和文化要素进行探究时,发现叁者之间是相互融合、互相渗透的关系。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葛兰西结合黑格尔、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得出社会结构二重性的思想。其蕴含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两种基本形式。第一,葛兰西立足于当时意大利复杂的社会背景,通过对黑格尔、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构建了社会结构二重性思想的理论架构。第二,葛兰西通过对社会结构二重性思想的理论基础的论述与国家概念的界定,阐释出市民社会蕴含国家的内容,国家将市民社会包纳在自身之中。第叁,葛兰西社会结构二重性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实践哲学的人道主义。葛兰西实践哲学的人道主义有非常深刻的学术蕴含,而精英与大众理论则是此人道主义的理论运用。第四,葛兰西以文化领导权为突破口,以有机知识分子为主体,以阵地战策略为途径,全面揭示了社会结构二重性思想的实现路径。第五,葛兰西社会结构二重性思想对当前中国市民社会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党的领导权意识等都具有丰富而深远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5-01)

刘耀明,翁伟斌[2](2018)在《结构二重性理论视野下超大型城市义务教育发展逻辑——以上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运用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结合上海义务教育的基本情况,分析超大型城市义务教育发展的结构性逻辑,并认为其旧的逻辑是以资源竞争为主,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共享经济的初露端倪,超大型城市义务教育的发展逻辑将转变为以分享为主,以竞争为辅。这就需要进行规则重构,使新的行动成为可能;要通过资源混合配置来使学校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促进学校共同发展;要通过政府和学校的行动创新来促进资源的分享、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最终走向共享教育。(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李先知[3](2017)在《结构二重性:微博空间中行为与结构的互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组织化实践模式的互联网,正在重新定义我们社会的各个结构维度(1)。网络已经嵌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并对人类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及社会关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然而,互联网带来的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之间存在明显张力,而两者的结构性意涵及其对网络行为的影响则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一、议题与视角行动与结构关系的问题是研究社会的本体论问题,随着互联网影响的日益扩大,关于网络行动和网络结构的研究受(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张明皓[4](2017)在《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与自我认同——基于结构二重性视角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焦虑是留守儿童最为日常化的情绪体验,将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置于"结构二重性"的视域下分析,可以展示其更为丰富的能动性内涵。"结构二重性"理论考察的是结构与行动的互构机制,具体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就是在社会结构、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以及建构自我认同的行动之间构造机制关联。不同留守圈层结构影响留守儿童不同形式日常焦虑的生成,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同时具有自反性和不断再生产特性,这使留守儿童自我认同的建构行动具有持续性。但留守儿童自我认同的建构正逐渐导向低层次化和个体化,需要采用反个体化的策略以重建留守儿童的生活意义系统,实现留守儿童自我认同的积极建构。(本文来源于《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3期)

吴予敏[5](2016)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结构二重性和社会行动者——以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主导、民众自主参与的社会行动所共同建构的,既不是单一的科层制管控架构,也不是纯粹顶层设计的政策产物,而是基于不断成长的社会文化需求的社会行动过程。公共文化服务行动主体和主题的多元化,是这一体系的结构化动因。当前,政府仍作为首要行动者,管控权威性资源和配置性资源,策动广泛的社会参与;而社会行动者也在不同程度上依附于体制来获取行动资源。自主性和依附性形成动态的辩证关系。在公共文化服务的互动情境中,社会行动者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获得了明显提升,不仅促进原有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还由此培育出具有共享性和创造性特质的城市文化。(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6年10期)

王志红[6](2016)在《“结构二重性”理论视角下的媒体沟通平台——以“自媒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媒体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人们交流意见,发表看法的公共主平台,人们在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的评价中会形成占主导的趋于一致的"无形的绳",这条"绳"是社会结构的产物,而人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某一讨论,又会成为适应社会变迁的动力,在结构和人的互动过程中结构被厘清,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着结构的变迁,从而使社会有序向前发展。(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6年10期)

姚俊[7](2013)在《“不分家现象”:农村流动家庭的分家实践与结构再生产——基于结构二重性的分析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N城15名农村流动家庭成员的访谈资料,本文考察了农村流动家庭的分家实践,发现近年来"不分家现象"已成为农村流动家庭结构变化的—种新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新老两代农民工大规模、持续性地从农村流向城市改变了农村的社会运行机制,使两代人在分家实践中面临的规则和拥有的资源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流动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这种变化中从家庭经济利益和家庭理想出发理性地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不分家"实践。(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观察》期刊2013年05期)

韩东春[8](2011)在《结构二重性视角下的族群认同模式研究——以延吉市韩国迁移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经济的深入与细分化所带来的频繁的人口流动使迁入国和地区社区居民之间的所形成的多元族群共同体问题—如这些新形成的外来族群为了适应迁入地所做出的各种实践和努力,将日趋尖锐地向现有国内教育制度、福利等制度提出各种挑战-自国际社会上得到广泛国家的关注,各国在行政上对此采取得力的也正在逐渐加大,一个新生的对策架构正在逐步形成。(本文来源于《东方企业文化》期刊2011年24期)

刘伟[9](2011)在《浅谈结构二重性的社会变迁观念——基于同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变迁观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变迁是社会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理论视角。在社会变迁的众多理论范式中结构功能主义往往为研究者所认同,本文基于反思结构功能主义在社会变迁中的优缺点,浅谈结构二重性对研究社会变迁的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1年23期)

才丽莉[10](2011)在《吉登斯“结构二重性”在社会行动和制度中的实践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具有深厚的马克思思想底蕴,这一理论是以马克思思想中的实践理论贯彻始终的,这里我们将从社会行动与社会制度两个方面考察其对于这种"二重性"的运用,并进一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马克思思想意蕴。(本文来源于《商业文化(上半月)》期刊2011年10期)

结构二重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试运用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结合上海义务教育的基本情况,分析超大型城市义务教育发展的结构性逻辑,并认为其旧的逻辑是以资源竞争为主,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共享经济的初露端倪,超大型城市义务教育的发展逻辑将转变为以分享为主,以竞争为辅。这就需要进行规则重构,使新的行动成为可能;要通过资源混合配置来使学校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促进学校共同发展;要通过政府和学校的行动创新来促进资源的分享、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最终走向共享教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结构二重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泽海.葛兰西社会结构二重性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8

[2].刘耀明,翁伟斌.结构二重性理论视野下超大型城市义务教育发展逻辑——以上海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8

[3].李先知.结构二重性:微博空间中行为与结构的互构机制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

[4].张明皓.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与自我认同——基于结构二重性视角的考察[J].北京社会科学.2017

[5].吴予敏.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结构二重性和社会行动者——以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为视角[J].学术研究.2016

[6].王志红.“结构二重性”理论视角下的媒体沟通平台——以“自媒体”为例[J].西部皮革.2016

[7].姚俊.“不分家现象”:农村流动家庭的分家实践与结构再生产——基于结构二重性的分析视角[J].中国农村观察.2013

[8].韩东春.结构二重性视角下的族群认同模式研究——以延吉市韩国迁移者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1

[9].刘伟.浅谈结构二重性的社会变迁观念——基于同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变迁观的反思[J].青年文学家.2011

[10].才丽莉.吉登斯“结构二重性”在社会行动和制度中的实践应用[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

标签:;  ;  ;  ;  

结构二重性论文-张泽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