钒分布论文-刘源

钒分布论文-刘源

导读:本文包含了钒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煤,钒,环境地球化学,煤矿区

钒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刘源[1](2018)在《煤矿区中的钒:分布,赋存形态和环境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煤中的钒具有潜在的环境影响和经济意义,然而,关于煤矿区中钒的环境地球化学,仍缺乏系统的研究。在本次研究中,通过搜集文献中2900多个中国煤炭样品数据,全面调查了中国煤中钒的浓度和分布状况;从中国九个省份采集了 21个不同煤级的煤样,基于逐级提取和燃烧实验等方法,分析了煤中钒的化学形态和燃烧行为;在淮南和淮北煤矿区中采集了河流沉积物,土壤和鱼类样品,旨在探究煤矿区中钒的分布模式,赋存形态,迁移转化和环境效应;与煤矿区作对比,在石油开采业密集的黄河叁角洲地区采集了土壤和水生生物样品,探讨了石油产区中钒的环境地球化学。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各省煤炭储量为权重因子,更新了中国煤中钒的加权平均浓度为35.81 μg/g。根据钒在不同聚煤区域的浓度系数,划分出中国煤中钒分布的贫乏,正常和富集区域。(2)煤中的钒主要以硅酸盐结合态存在,随着煤级的增加,有机质结合态的钒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煤样中的钒和铬呈高度正相关,这可能归因于煤中钒和铬赋存的主要形式都是硅酸盐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3)估算了近十年由中国燃煤造成的钒排放量,及从1990年至2035年世界不同生产部门的钒排放量,发电厂是最主要的钒排放贡献部门。揭示了煤中钒的赋存形态与挥发行为的关系及煤中钒的挥发率随煤级的变化规律。(4)揭示了淮河沉积柱记录的60年钒沉积演化特征,结合淮北煤矿区土壤及鱼类中钒的浓度与分布模式,探究了煤矸石及燃煤电厂对周边环境中钒的影响。通过对比,讨论了石油开发对黄河叁角洲地区土壤及水生生物中钒的影响。(5)富集因子,地累积指数和健康风险等评价结果表明:少量淮河沉积物样品存在轻微或中度的钒污染;淮北煤矿区及黄河叁角洲土壤样品均无钒污染;黄河口鱼中钒的平均浓度显着高于淮北煤矿区,淮北煤矿区及黄河叁角洲地区鱼类样品中钒浓度水平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对人类健康不造成潜在危害。(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01)

曹学龙[2](2017)在《攀枝花矿区土壤钒分布与异位修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攀枝花矿区五氧化二钒储量约占全国钒储量的62%。已知钒的化合物具有中~高毒性,环境中的钒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迁移转化进入土壤并影响人类生活,因此开展攀枝花矿区土壤钒的空间分布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尤为迫切;基于土壤土着微生物开发生物修复工艺,也具有现实意义。攀枝花矿区5个不同钒生产工艺阶段周围所取表层土壤样品的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土壤样品中的钒含量均明显高于中国土壤钒的背景值(82.4 mg/kg),尤其冶炼厂周围场地土壤的钒含量高达4793.6 mg/kg,表明攀枝花矿区表层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钒污染。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得到,毛球菌属、动胶菌属和丛毛单胞菌属是土壤中较为丰富的细菌属类,而子囊菌门是普遍存在且丰度较高的真菌。冗余分析表明,有机质、有效磷和有效硫是造成土壤细菌群落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钒的存在也促进了细菌群落结构的改变。场地土壤样品经240天的染毒驯化,土壤中钒的主要形态由残渣态转变为具有较强活动性的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长期驯化改变了土壤中的细菌及真菌群落结构,并使得细菌群落结构趋于一致,主要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土壤中富集的部分细菌及真菌已被证实具有还原或耐受钒等重金属的性能,如节细菌具有去除六价铬的能力,黑曲霉和简青霉可以从转炉渣中回收钒。在3天周期内,土壤富集微生物对于五价钒(初始浓度75mg/L)的还原率均超过60%,显示了微生物修复钒污染土壤的潜力。引进化学淋洗技术作为钒污染土壤修复的预处理手段,选定盐酸、草酸和EDTA等9种常用的淋洗剂,分别采用单一淋洗,复合淋洗和混合稀释加淋洗的方式进行实验,结果证明选用草酸(0.50 mol/L)进行单一淋洗效果最佳,也最经济,12小时淋洗后,冶炼厂农田土壤中钒的去除率达到26.0%,对较强活动性的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的钒的去除可达96.8%。在草酸淋洗液加入生物反应器12 h后,长期驯化的土着微生物对淋洗液中的总钒的去除率超过了90%,从而达到了移除土壤中的钒,同时回收自发沉淀的四价钒的目的。本研究促进了人们对钒的环境污染状况及生态效应的认知,开发了经济高效的钒污染土壤的异位修复技术,为此类场地的有效修复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陈寒梅,马凤云,刘景梅,周岐雄[3](2014)在《塔河渣油中沥青质临氢裂解性质及其钒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塔河渣油中沥青质为研究对象,进行元素组成、红外光谱、热重和1 H-NMR等分析,考察了温度、氢初压、供氢溶剂加入量、压力、芳香分和胶质等因素对沥青质临氢裂解性质影响及钒分布。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高于430℃时,沥青质裂解产生的大分子自由基由于供氢能力不足而得不到稳定,导致缩聚反应加剧;提高溶油比与氢初压,均能促进沥青质的裂解,抑制其缩合反应。在反应温度430℃、供氢溶剂四氢萘与反应物质量比2.0、氢初压4.0MPa条件下,沥青质的裂解率和甲苯不溶物产率分别为55.69%和41.69%,钒在甲苯不溶物中的分布比例为98.92%。在该条件下,当芳香分和胶质占反应物的50%时,沥青质反应的甲苯不溶物生成率与沥青质单独加氢裂解时相比,分别降低8.31和5.55百分点,且钒在甲苯不溶物中的分布比例降幅小于5%。(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4年08期)

麦毅[4](2009)在《复合浸出剂浸取石煤中的钒及矿物中钒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钒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金属。目前,全世界钒的消费在10万吨以上,据预测2020年将接近15万t。钒在地球中少有单独的矿物,石煤是一种储量极为丰富的含钒资源,其矿物构成和钒分布复杂。过去几十年,钠化焙烧-浸出、钙化焙烧-碳酸盐浸出、氧化焙烧-浸出、氧压酸浸等工艺被用于提取其中的钒。钠化焙烧-浸出工艺由于污染严重和金属回收率低,已不符合发展的需要。其它工艺在环保和金属回收率方面虽然有一定的改进,但各有缺点,特别是适应性不广,提取效果波动大。石煤提钒的关键环节是浸出,本文采用本课题组自主创新的硫酸+助浸剂X1+氧化剂X2复合浸出剂,针对贵州某地、湖南某地、甘肃某地和四川某地的石煤进行了浸出研究,其中湖南某地石煤氧化矿是原矿的风化产物。各地石煤的成分、物相和形貌分析发现贵州某地石煤含钒相对较低、白云母较多,湖南某地石煤含钙超过5%、原矿中富含有机质,甘肃某地石煤伊利石含量较高、四川某地石煤有机质含量高达32%,并且含钒硅酸盐被有机质包裹。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贵州某地的石煤、湖南某地的石煤原矿和氧化矿随酸浓度、X1浓度、浸出温度、浸出时间等因素的强化,钒浸出率提高,在最佳条件下,浸出率都在80%以上。湖南某地的石煤氧化矿和原矿中钒的浸出率随各因素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这表明风化对石煤中含钒物相性质影响不大,氧化矿和原矿可以一起处理,不必分开。甘肃某地的石煤虽然随各主要因素的强化,钒浸出率具有提高的趋势,但在同等条件下其浸出率明显低于贵州某地和湖南某地的石煤,仅为55%左右。四川某地的石煤在一定条件下,钒随各因素强化钒浸出率提高,但当浸出率增加到65%左右,继续强化浸出条件,浸出率几乎不再增加。这些结果表明,硫酸+助浸剂X1+氧化剂X2复合浸出剂浸取石煤中钒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波动性。本文还创造性地采用沉积岩中分步测量稀有元素的方法研究了各地石煤中钒在各物相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各地石煤中在硅酸盐矿物中的钒都在60%以上,吸附态的钒都少于5%,其它物相中的钒因石煤的性质不同有所不同。钒分布分析结果和浸出结果综合表明,虽然石煤中的钒都以存在于硅酸盐中为主,但是含钒硅酸盐性质存在差别,其浸出效果相差较大。硫酸+助浸剂X1+氧化剂X2复合浸出剂浸出效果与石煤中钒的品位、钙的含量和碳的含量没有直接的联系,主要取决于含钒硅酸盐的性质。(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09-11-01)

钒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四川攀枝花矿区五氧化二钒储量约占全国钒储量的62%。已知钒的化合物具有中~高毒性,环境中的钒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迁移转化进入土壤并影响人类生活,因此开展攀枝花矿区土壤钒的空间分布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尤为迫切;基于土壤土着微生物开发生物修复工艺,也具有现实意义。攀枝花矿区5个不同钒生产工艺阶段周围所取表层土壤样品的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土壤样品中的钒含量均明显高于中国土壤钒的背景值(82.4 mg/kg),尤其冶炼厂周围场地土壤的钒含量高达4793.6 mg/kg,表明攀枝花矿区表层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钒污染。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得到,毛球菌属、动胶菌属和丛毛单胞菌属是土壤中较为丰富的细菌属类,而子囊菌门是普遍存在且丰度较高的真菌。冗余分析表明,有机质、有效磷和有效硫是造成土壤细菌群落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钒的存在也促进了细菌群落结构的改变。场地土壤样品经240天的染毒驯化,土壤中钒的主要形态由残渣态转变为具有较强活动性的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长期驯化改变了土壤中的细菌及真菌群落结构,并使得细菌群落结构趋于一致,主要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土壤中富集的部分细菌及真菌已被证实具有还原或耐受钒等重金属的性能,如节细菌具有去除六价铬的能力,黑曲霉和简青霉可以从转炉渣中回收钒。在3天周期内,土壤富集微生物对于五价钒(初始浓度75mg/L)的还原率均超过60%,显示了微生物修复钒污染土壤的潜力。引进化学淋洗技术作为钒污染土壤修复的预处理手段,选定盐酸、草酸和EDTA等9种常用的淋洗剂,分别采用单一淋洗,复合淋洗和混合稀释加淋洗的方式进行实验,结果证明选用草酸(0.50 mol/L)进行单一淋洗效果最佳,也最经济,12小时淋洗后,冶炼厂农田土壤中钒的去除率达到26.0%,对较强活动性的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的钒的去除可达96.8%。在草酸淋洗液加入生物反应器12 h后,长期驯化的土着微生物对淋洗液中的总钒的去除率超过了90%,从而达到了移除土壤中的钒,同时回收自发沉淀的四价钒的目的。本研究促进了人们对钒的环境污染状况及生态效应的认知,开发了经济高效的钒污染土壤的异位修复技术,为此类场地的有效修复提供了新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钒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刘源.煤矿区中的钒:分布,赋存形态和环境行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2].曹学龙.攀枝花矿区土壤钒分布与异位修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3].陈寒梅,马凤云,刘景梅,周岐雄.塔河渣油中沥青质临氢裂解性质及其钒分布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4

[4].麦毅.复合浸出剂浸取石煤中的钒及矿物中钒分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

标签:;  ;  ;  ;  

钒分布论文-刘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