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前校正器论文-申文,马文超,胡栋挺,刘新宇,苏宙平

波前校正器论文-申文,马文超,胡栋挺,刘新宇,苏宙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波前校正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液晶波前校正器,相位调制,自适应光学

波前校正器论文文献综述

申文,马文超,胡栋挺,刘新宇,苏宙平[1](2018)在《温度对液晶波前校正器响应速度及LUT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度起伏会对液晶器件的相位调制特性、响应速度有影响,从而影响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液晶波前校正器的相位调制精度。针对该问题,本文研究了温度对512×512像素的硅基液晶波前校正器(LCOS)的LUT(look-up table)的影响,正是由于LUT的变化导致其相位调制特性不同;实验测量了不同温度下LCOS的时间和相位响应特性,由此计算了对应的LUT,利用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拟合,给出了16~26℃范围内的关系式,利用此关系式可以获得该温度范围内不同温度下合理的LUT。我们在LCOS上施加闪耀光栅灰度图后,对不同LUT下入射光束的衍射效率分别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我们利用关系式内对应温度下的LUT取代LCOS中固定值的LUT方法可以克服温度的起伏带来的影响,提高LCOS的相位调制能力。本方法对于液晶器件在自适应光学、显示等领域的应用也有帮助。(本文来源于《液晶与显示》期刊2018年11期)

陈云昌[2](2015)在《液晶波前校正器的制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中,液晶波前校正器作为核心器件,能否实现快速响应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素。目前响应速度的提升主要由液晶材料和器件制备工艺等决定。对于通过开发液晶材料来提升响应速度的方法,研究者合成了高双折射率低粘度的向列相液晶和新型的液晶材料(如双频液晶等),然而该方法的优化潜力已基本达到极限。因此,通过对液晶波前校正器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进一步挖掘其提速的潜力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加快液晶波前校正器的响应时间,本论文首先对液晶波前校正器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分别从基板清洗、取向处理、制盒工艺等方面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优化取向工艺,采用偶氮染料分子(SD-1)制备了光控取向膜,经实验验证具备较好的取向效果,并以此制备了具有不同预倾角的液晶器件。由于液晶波前校正器对整体厚度有一定的要求,将多层分子自组装技术引入光控取向技术中,以此来制备纳米量级的取向膜。为了进一步提高液晶波前校正器的响应速度,以液晶动力学方程为依据,从理论上分析了光控取向层参数对器件响应时间的影响。研究了预倾角对液晶波前校正器响应时间的影响,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理论模拟及实验结果一致表明:偶氮染料分子(SD1)获得一定的锚定强度后,通过降低其预倾角角度,其所制器件的响应性能实现了一定得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期刊2015-10-01)

闵林[3](2014)在《用于波前校正器的快速响应液晶材料的制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晶波前校正器是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核心器件,用来实现对光学波前畸变的实时补偿,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成像效果。自适应光学系统要求液晶波前校正器具有快速响应性能,通常为千赫兹量级,即响应时间在亚毫秒量级。液晶器件的响应速度主要与其中使用的液晶材料有关,可实现快速响应的向列相液晶材料应具有高Dn值和低粘度的特性。通常来说,高Dn值的液晶化合物必然具有长的p电子共轭体系,p电子共轭体系长度的增加会导致液晶材料的黏度增加,获得具备高Dn值和低黏度的液晶材料是液晶器件材料研究领域的一个难题。首先,对高Dn值、低黏度液晶材料进行了文献调研,综合比较文献资料结果发现:苯基二苯乙炔基异硫氰酸酯类液晶材料几乎同时具有这两种性质,但仍不能满足目前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液晶材料的响应速度,本文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1)设计并合成具有高Dn值低黏度特性的氟代苯基二苯乙炔基异硫氰酸酯类液晶化合物,并对其液晶性能进行研究。(2)在高Dn值液晶化合物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取代氟原子的个数,设计并合成多氟取代苯基二苯乙炔基异硫氰酸酯液晶化合物,并对其液晶性能进行研究。其次,研究了单氟取代苯基二苯乙炔基异硫氰酸酯类液晶化合物的制备和液晶性质。(1)合成了6种单氟取代苯基二苯乙炔基异硫氰酸酯类液晶化合物,红外(IR)和核磁(1HNMR)结果表明合成化合物结构与目标分子结构一致。(2)6种单氟取代苯基二苯乙炔基异硫氰酸酯液晶材料的Dn值为0.55~0.65,并且随着端基碳原子数目的依次增加,Dn值呈现依次减小的趋势。(3)黏弹系数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9023商品炔类液晶材料中掺入质量分数为10%的单氟取代苯基二苯乙炔基异硫氰酸酯液晶材料后,混合液晶材料黏弹系数没有明显高于9023商品炔类液晶材料。(4)相变温度的研究表明,氟原子在2号位置时,液晶化合物(端基为正丙基的除外)在90℃左右开始熔化,氟原子在3号位置时液晶化合物在140℃左右才开始熔化。端基为正丙基的液晶化合物,随着温度的升高液晶化合物开始熔化随后没有出现向列相而是近晶相,端基为正丁基和正戊基的液晶化合物,取代氟原子在2号位置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在110℃左右进入向列相,取代氟原子在3号位置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在180℃以上才进入向列相。(5)响应性能FoM值的计算结果表明,单氟取代苯基二苯乙炔基异硫氰酸酯液晶化合物以质量分数10%分别掺入9023商品炔类液晶材料后得到的混合液晶材料响应性能都明显高于9023商品炔类液晶材料,响应性能提高幅度为14%~24%,端基为正丙基时,氟原子在2位置和3位置时,响应性能变化不大,端基为正丁基和正戊基时,氟原子在2位置的液晶材料响应性能低于氟原子在3位置的液晶材料,氟原子取代位置一样,端基碳链长度不同时,取代氟原子在2号位置的叁种液晶化合物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取代氟原子在3号位置的叁种液晶化合物随着端基碳链长度的依次增加FoM值呈现依次增加的趋势,但增加的幅度不是很大。再次,研究了多氟取代苯基二苯乙炔基异硫氰酸酯类液晶化合物的制备和液晶性质。(1)为了进一步降低黏度,在苯基二苯乙炔基异硫氰酸酯中心结构的基础上添加侧位氟取代基团,合成了5种多氟取代苯基二苯乙炔基异硫氰酸酯1类液晶化合物,IR和HNMR表明合成的液晶化合物结构与目标分子结构一致。(2)5种多氟取代苯基二苯乙炔基异硫氰酸酯液晶材料的Dn值为0.42~0.51,并且随着取代氟原子个数的依次增多,Dn值依次减小。(3)单种液晶材料以质量分数10%溶解于9023商品炔类液晶材料之后得到的混合液晶材料的黏度(正丙基2号位氟取代的化合物除外)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升高。(4)相变温度研究的结果表明,多氟取代的苯基二苯乙炔基异硫氰酸酯液晶化合物具有较宽的向列相范围,其他部分结构一致时,随着取代氟原子个数的增加熔点呈现下降的趋势,叁氟取代的液晶化合物具有最低的熔点。(5)液晶响应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正丙基两个氟原子取代的液晶化合物的响应性能最佳,其他部分结构一致时,随着取代氟原子数目的依次增加,液晶材料的响应性能依次降低。(6)由多氟取代苯基二苯乙炔基异硫氰酸酯液晶化合物的黏度对比分析可知,液晶化合物的黏度并不是简单的如理论分析一样随着取代氟原子个数的依次增加而逐渐下降。这一点说明液晶化合物的性质无法从理论上直接预测,更直接有效的数据来源于实验。本论文是计算化学、有机化学、光学交叉应用的一个实例,计算化学设计出分子结构,有机化学合成目标分子,利用光学的原理和方法测试其液晶性能,这一逻辑思路和方法的运用给波前校正器中快速响应液晶材料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和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期刊2014-12-01)

张亚超[4](2014)在《液晶波前校正器和变形镜高低阶自适应校正方法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液晶材料色散的影响,其成像波段窄,目前适用于0.7~0.9μm的I波段;同时,红外液晶材料的响应速度还偏慢,目前还没有商用的液晶波前校正器用于红外波段校正的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中。另一方面,变形镜由于驱动单元少的限制,空间采样频率低,应用中其成像波段很难扩展到可见和近红外。因此,我们结合两者的优势,组成液晶波前校正器-变形镜分波段自适应光学系统,对可见-红外波段同时实现校正,预期可以获得从可见到红外的宽波段高分辨率成像。为此目的,本工作主要从新的宽波段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波前校正器电光响应特性和自适应光学控制方法方面进行了以下方面的前期研究。本文首先研究了所使用的OKO公司37单元变形镜的响应特性和驱动控制方法。尽管国内外对变形镜有大量的研究报道,但在本研究组工作中,第一次使用变形镜,因此我们需要对变形镜的基本特性和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在系统研究变形镜的响应特性测量、哈特曼波前探测器和变形镜的口径优化匹配关系、控制算法等的基础上,进行了静态像差校正。对所用37单元变形镜的交联值、各个驱动器的调制量、响应时间、对Zernike面形的拟合能力等参数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得出其响应时间为2.27ms,交联值约为40%,最大位相调制量约为2μm,对单位系数的前10项Zernike面形能够进行很好的拟合。在此基础上为其设计了积分控制器,对PV值为6.55、RMS值为1.35的静态畸变进行校正,校正后PV值约为1.25,RMS值0.24。其次,研究了液晶波前校正器的驱动和控制方法,对过压驱动的延迟时间、量化级次进行系统研究,获得了优化的数值。根据过压驱动原理,采用偏振光干涉法测量了BNS生产的256×256的液晶波前校正器的过驱动矩阵,采用32级量化的方法,使其响应速度从2.83ms提高到了1.796ms。将液晶波前校正器和哈特曼波前探测器组成开环自适应光学系统,对其响应矩阵进行测量,对比研究了直接斜率控制法和Zernike模式控制法,并对其设计了积分控制器,实现了对静态像差的良好校正,对PV值为5.63、RMS为1.05静态畸变进行校正,直接斜率法校正后PV值约为0.597,RMS为0.133,Zernike模式法校正后的PV值为0.54,RMS值为0.12。最后,设计了液晶波前校正器和变形镜高低阶同时校正的自适应光学系统光路,其中,变形镜和哈特曼波前探测器组成闭环系统;液晶波前校正器和哈特曼波前探测器组成开环控制系统。对液晶波前校正器和变形镜高低阶同时校正的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像差解耦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Zernike模式法测量系统的响应矩阵,实现了对变形镜和液晶波前校正器的校正空间的分离;分析了系统的控制时序,为进行动态校正实验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期刊2014-12-01)

张亚超,胡立发,彭增辉,宣丽[5](2014)在《液晶波前校正器过驱动矩阵的测量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自适应光学应用的角度,对液晶波前校正器的过驱动矩阵的测量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对量化级次和延迟时间进行了优化,最优量化级次为32级,最优延迟时间为14帧。最后,在延迟时间为14帧时,测量了液晶波前校正器的过驱动矩阵和终到位相矩阵,并对中等强度大气湍流进行了仿真校正,仿真计算结果与理论预期吻合得很好,表明测量方法可行。(本文来源于《液晶与显示》期刊2014年05期)

刘文劲[6](2014)在《多波前校正器解耦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自适应光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单个波前校正器难以同时满足系统在像差校正行程量与校正精度两方面的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使用多个不同类型的波前校正器共同校正像差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多波前校正器解耦控制技术为研究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理论与实验方面的研究工作。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首先,研究了基于模式解耦的有波前传感器自适应光学系统的解耦控制技术。系统总结了能够实现解耦控制的技术思路,并通过数值仿真对各种解耦控制思路在实践中的解耦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综合多种解耦控制思路的技术优势,提出了一种以整体控制信号重置为核心,以基于斜率分解的重构矩阵改造为辅助的新型模式解耦控制技术,并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其相对传统的模式解耦控制技术在校正效果及耦合误差抑制方面的优势。针对系统耦合误差量化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有效量度不同波前校正器耦合程度的耦合系数指标。并构建原理性实验系统,验证了该方法通过模式分离实现像差分级校正的有效性,并通过对长时间闭环数据的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在耦合误差抑制方面的成效。其次,研究了基于模式解耦的无波前传感器自适应光学系统的解耦控制技术。通过借鉴有波前传感器自适应光学系统模式解耦的研究成果,结合无波前传感器自适应光学系统自身技术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控制信号重置的无波前传感器自适应光学系统解耦控制技术。针对无波前传感器自适应光学系统在进行大像差校正过程中遇到的评价指标选择及控制参数选择问题进行了细致研究,提出了基于评价指标线性度量化的一整套控制参数选择解决方案。并通过仿真与实验对上述研究内容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最后,研究了基于区域解耦的有波前传感器自适应光学系统解耦控制技术。借鉴早模式解耦方面的研究内容,提出了一种以控制信号重置为核心,以基于斜率分解的控制矩阵改造为辅助的有波前传感器自适应光学系统区域解耦控制技术。通过数值仿真对比了其与现有区域解耦控制技术的控制效果,并通过原理性实验系统对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期刊2014-04-01)

齐梦娇[7](2013)在《器件参数对液晶波前校正器响应时间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晶波前校正器是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核心器件。响应速度慢是其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使用高Δn低粘度的向列相液晶材料或新型液晶材料(例如双频液晶等)来提高液晶波前校正器的响应速度,但是这两种方法的提升幅度越来越有限。新型的液晶器件模式和驱动方式也能够提高响应速度,但在形成实用化器件时都有一定的难度。本论文研究了液晶器件的几个重要器件参数(液晶盒厚、驱动电压、温度)对液晶波前校正器响应速度的影响。本论文针对具有2π位相调制量的液晶波前校正器,采用液晶动力学方程解出2π位相下降响应时间的表达式,进一步求导可获得液晶波前校正器的最佳盒厚值,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相符。在最佳盒厚的基础上,研究了驱动电压对液晶波前校正器2π位相响应时间的影响。理论计算与实验测试值表明:响应时间不随着驱动电压的增加呈现规律性地减小,不但响应时间缩短的变化量越来越小,而且在驱动电压达到一定值后,响应时间的变化量微乎其微。采用理论方法研究了工作温度对于液晶波前校正器响应时间的影响,并可以求得最佳器件工作温度,在近似条件下利用最佳器件工作温度进行计算,得到快速响应混合液晶材料的性质,指导已知种类液晶组分配比比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期刊2013-10-01)

胡红斌[8](2013)在《液晶波前校正器的过驱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晶波前校正器是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核心器件,其响应速度慢是影响液晶系统工程化的关键问题。虽然通过设计合成高Δn低粘度的向列相液晶材料可以提高液晶波前校正器的响应速度,但是提升其响应速度的潜力越来越有限。本论文根据液晶动力学理论,研究了与驱动过程相关的液晶分子指向矢转动行为,看出驱动电压从高到低变换时,液晶分子指向矢的分布越接近平衡态转动速度越慢,严重的拖尾现象使响应速度大大降低,因此将过驱动方法应用于液晶波前校正器中。过驱动是指使用比正常驱动更大的电压差来驱动液晶分子使其快速到达目标位相。本论文以液晶弹性体理论为基础,推导了无扭曲液晶指向矢的平衡态方程及响应过程所满足的动力学方程;通过对不同驱动电压下的液晶分子回落响应曲线的分析,看出液晶波前校正器的响应时间由撤除最高驱动电压后回落2π位相的响应时间所决定。提高器件最高驱动电压可以缩短液晶波前校正器的响应时间,同时必须在完成2π位相回落的时刻施加对应剩余位相值的稳定电压;液晶器件的最高驱动电压由集成电路所能承受的电压决定,无法大幅增加,而鉴于电场作用于液晶分子的扭矩由电场强度与液晶Δ的乘积决定,因此可通过提高材料的Δ进一步减少液晶的响应时间。研究了成品液晶波前校正器过驱动的实现方法。本实验室所用液晶波前校正器,即使采用上述过驱动方法其响应时间也较长,为1.92ms,如果进一步缩短响应过程将导致部分像素的位相不到位,引起波前校正误差;但实际上大气湍流中的波前是在50Hz上下动态变化的,响应时间大于1ms的校正器都会由于时间延迟引起更大的误差,因此本研究尝试了过驱动条件下液晶波前校正器响应时间接近1ms的实验。由于所用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中波前探测器数据读出时间为1.07ms,因此所设定的液晶波前校正器响应时间不能短于1.07ms,另外液晶波前校正器只能在驱动场交变帧周期(128.3us)整数倍时刻进行电压切换,因此液晶波前校正器的响应时间必须是128.3us的整数倍,因此选取1.155ms作为液晶波前校正器的响应时间。经仿真计算,液晶波前校正器的响应时间限定为1.155ms时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的–3dB误差抑制带宽为35Hz,而当响应延迟时间增加至1.92ms时–3dB误差抑制带宽仅为26Hz,因此1.155ms是所用系统的液晶响应时间优化值。计算了1.155ms响应时引入的不到位误差。利用湍流模拟器产生格林伍德频率为30和50Hz、大气相干长度为2.4cm、7.2cm和10cm、口径为1.2米的湍流波前,采用上述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对湍流波前进行实时校正;得出位相响应不到位误差不超过1.5×10-2λ(λ=785nm);1.2米望远镜的衍射极限分辨要求波前残差RMS值应小于0.07λ,看出由不到位引起的校正误差约为1/5衍射极限对应的误差,可认为对成像效果不产生影响。过驱动成功应用于与1.2米口径望远镜对接的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获得清晰的环境卫星、 Com双星等图片。对北极星的校正成像实验显示,未校正时星像亮度的半高宽为2.02角秒,不使用过驱动时校正后半高宽为0.46角秒,采用1.155ms的单帧过驱动校正后半高宽减至0.31角秒。在单帧过驱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单帧超调过驱动及多帧过驱动的方法。经分析,使用单帧超调过驱动及多帧过驱动可以进一步减少系统校正残差,提高系统的带宽。仿真结果表明多帧过驱动可将–3dB抑制带宽提高至37Hz。通过数学推导及仿真分析,研究了时间起伏误差、过驱动矩阵测量误差、位相-灰度级关系标定误差对过驱动过程的影响。提出进一步提高位相-灰度级标定精度的方法及过驱动矩阵测量精度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期刊2013-05-01)

芦永军,曹召良,曲艳玲,王海萍[9](2012)在《液晶波前校正器动态位相响应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畸变波前进行精确校正,研究了液晶波前校正器在不同灰度级之间的动态位相响应特性,准确确定其响应时间。首先给出液晶波前校正器的响应时间和位相变化的检测方案。然后检测了液晶波前校正器在0和255灰度级之间的上升和下降时间,分别为7ms和11ms。在保证校正精度的条件下,对该位相曲线采取λ/10的误差截断,使上升和下降时间分别减少到4ms和6.8ms。最后,研究了各灰度级依次上升到255和从255再以次回落到各灰度级的动态响应时间。结果表明,各灰度级的上升时间在2~5.2ms之间变化,下降时间在3.66~8.74ms之间变化,且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150和255灰度级之间转换速度最快,在255灰度级邻近的灰度响应速度最慢,且响应时间长于0和255灰度之间的响应时间。因此,在波前校正中,须以255灰度邻近的灰度级中最长的响应时间作为液晶波前校正器的响应时间,以确保波前校正精度。(本文来源于《液晶与显示》期刊2012年06期)

林旭东,薛陈,刘欣悦,王建立,卫沛锋[10](2012)在《自适应光学波前校正器技术发展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波前校正器是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关键部件,相关技术已得到了多年的积累与发展。本文介绍了多种目前常用的波前校正器件,包括分离促动器连续表面变形镜、拼接子镜变形镜、薄膜变形镜、双压电片变形镜、微电子机械系统变形镜以及基于液晶技术的空间光调制器和自适应次镜等,给出了它们的实现方式及其基本工作原理,并从空间校正频率和校正速度等方面对各校正器的性能进行了比较。最后,总结了在新应用的需求下,波前校正器件的技术创新及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光学》期刊2012年04期)

波前校正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中,液晶波前校正器作为核心器件,能否实现快速响应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素。目前响应速度的提升主要由液晶材料和器件制备工艺等决定。对于通过开发液晶材料来提升响应速度的方法,研究者合成了高双折射率低粘度的向列相液晶和新型的液晶材料(如双频液晶等),然而该方法的优化潜力已基本达到极限。因此,通过对液晶波前校正器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进一步挖掘其提速的潜力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加快液晶波前校正器的响应时间,本论文首先对液晶波前校正器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分别从基板清洗、取向处理、制盒工艺等方面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优化取向工艺,采用偶氮染料分子(SD-1)制备了光控取向膜,经实验验证具备较好的取向效果,并以此制备了具有不同预倾角的液晶器件。由于液晶波前校正器对整体厚度有一定的要求,将多层分子自组装技术引入光控取向技术中,以此来制备纳米量级的取向膜。为了进一步提高液晶波前校正器的响应速度,以液晶动力学方程为依据,从理论上分析了光控取向层参数对器件响应时间的影响。研究了预倾角对液晶波前校正器响应时间的影响,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理论模拟及实验结果一致表明:偶氮染料分子(SD1)获得一定的锚定强度后,通过降低其预倾角角度,其所制器件的响应性能实现了一定得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波前校正器论文参考文献

[1].申文,马文超,胡栋挺,刘新宇,苏宙平.温度对液晶波前校正器响应速度及LUT的影响研究[J].液晶与显示.2018

[2].陈云昌.液晶波前校正器的制备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

[3].闵林.用于波前校正器的快速响应液晶材料的制备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

[4].张亚超.液晶波前校正器和变形镜高低阶自适应校正方法的初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

[5].张亚超,胡立发,彭增辉,宣丽.液晶波前校正器过驱动矩阵的测量方法研究[J].液晶与显示.2014

[6].刘文劲.多波前校正器解耦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4

[7].齐梦娇.器件参数对液晶波前校正器响应时间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

[8].胡红斌.液晶波前校正器的过驱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

[9].芦永军,曹召良,曲艳玲,王海萍.液晶波前校正器动态位相响应特性研究[J].液晶与显示.2012

[10].林旭东,薛陈,刘欣悦,王建立,卫沛锋.自适应光学波前校正器技术发展现状[J].中国光学.2012

标签:;  ;  ;  

波前校正器论文-申文,马文超,胡栋挺,刘新宇,苏宙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