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债权人治理论文-杜晓荣,胡世亮

大债权人治理论文-杜晓荣,胡世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债权人治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会计稳健性,企业技术创新,债权人治理,债务期限结构

大债权人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杜晓荣,胡世亮[1](2018)在《债权人治理、会计稳健性与企业技术创新——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会计稳健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而技术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手段。本文以2010-2014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会计稳健性会抑制企业研发投资,阻碍企业技术创新。再考虑债权人治理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债权人治理加剧了会计稳健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而且这种加剧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显着;短期借款比例越高的企业,其会计稳健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就越显着,而长期借款比例则不起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对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具有如下政策启示:首先,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不应过分注重会计稳健性,应该选择适度稳健的会计政策;其次,商业银行等债权人应积极参与借款企业公司治理,充分利用资金优势,发挥负债的治理效应。(本文来源于《企业经济》期刊2018年03期)

池睿,陈震[2](2016)在《大股东掠夺还是债权人治理?——基于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检验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是大股东掠夺债权人的手段还是债权人监督大股东的方式,利用上市公司2005—2013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对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与股权结构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债务期限与控股股东现金流权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度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中国上市公司以短期债务为主的期限结构特征是债权人对大股东掠夺行为发挥监督治理作用的体现。据此进一步从企业是否处于财务困境、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其他大股东监督能力这叁个方面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大股东掠夺效应和债权人监督治理机制进行分类分析,结果表明在大股东掠夺激励较强的情况下,债权人可通过提供更短的债务合约来监督大股东,这不仅进一步验证了债务期限结构的监督治理效应,而且检验了其他债务期限结构理论。(本文来源于《金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6年06期)

刘军,王旭,张东潇[3](2015)在《企业动态技术创新能力与债权人治理极限——来自高科技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获取持续成长性的关键,也是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动力源泉。本文选取2009—2012年作为研究期间,以高科技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在对企业动态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构念开发的基础上,探讨了企业动态技术能力与债权人治理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动态技术创新能力可以被解构为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和创新效应生成能力叁个维度;债权人治理与企业动态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具备显着的倒U型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债权人治理力度的上升有助于企业提高动态技术创新能力,但超过一定范围时,债权人治理开始对企业动态技术创新能力表现出抑制效应,即存在债权人治理极限。所以,优化债权人治理机制,寻求最优债权人治理契约安排,是企业提升动态技术创新能力的重点。(本文来源于《宏观经济研究》期刊2015年08期)

沈晨光[4](2014)在《债权人治理效应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债权人治理理论是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颠覆股东至上、股权治理的崭新课题。国内外的学者从债权人在公司治理的作用、债权人治理效果、债权人参与内部治理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对已有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做出相关评述。(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4年16期)

任意[5](2014)在《产权背景、债权人治理与会计稳健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会计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提供利益相关者决策有用的信息,以此帮助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整体的财务现状、经营成果等问题进行了解,方便其进行决策。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会计信息的作用在于方便决策。会计信息简明扼要、决策相关的特征决定了它在企业信息传递机制中的重要地位,也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它抱有足够的重视。由此,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问题成为了会计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关于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是高质量的、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以及不同会计信息质量所带来的经济后果等问题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不断地被人们提起和讨论。会计稳健性作为信息质量的一部分,自然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会计稳健性从本质上来讲是对不同消息的确认原则不对等,对“好消息”进行确认的标准要比对“坏消息”的确认更加严密,它代表了一种谨慎、稳健的会计态度。尽管会计稳健性的含义使其先天就有成为会计原则的优势,但它从出现到被定为会计原则之一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出现仅仅是因为一个英国的会计为了解脱责任和自我保护而采取保守的会计态度,后来经过漫长的时间检验后才逐渐被接受。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最初也只是把会计稳健看作一种会计态度,并没有完全接受它。我国建国后由于反对利润操纵,对稳健性的态度更是明令禁止,直到《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才对稳健性解禁。现如今,会计稳健性被看作是会计信息质量中重要的一环,是保证企业资产质量经得起考验的主要措施之一。由于会计稳健性的重要作用,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这种研究最初只是理论性的规范研究,而且多数是关于会计稳健性存在性的探讨。Watts (1993)通过过去的文献和自己的分析,系统地对会计稳健性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同时,他同时提出影响会计稳健性的主要动因是契约。他的研究结果为之后的学者对会计稳健性的研究指引了方向。Basu(1997)解决了关于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的问题,为会计稳健性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可能性。这两位学者的贡献推动了对稳健性进行实证研究的进程。通过对会计稳健性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本文发现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稳健性的计量方法、稳健性的存在性、稳健性的动因和稳健性的经济后果这四个问题上。本文发现:1.最早解决了稳健性计量方法问题的是Basu(1997),他利用稳健性对不同消息的确认原则不同的运作方式构建了盈余—股票回报模型。之后学者设计的模型大部分是在这一模型的基础上改进得来的,Basu的模型也是我国稳健性研究中最常用到的。2.会计稳健性在国外的存在性已被证实。我国也已经证实了稳健性的存在,但这一结论被许多国内学者质疑,他们认为这是盈余管理引起的假象。同时,会计稳健性在时序和地区上表现除了差异性。3.会计稳健性的主要动因有契约、诉讼、管制和税收,其中契约是主要的动因。在契约动因中,学者普遍认为主要是债务契约在发挥作用,而权益契约的影响很小。4.会计稳健性主要会对企业融资活动和投资活动产生影响。对融资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融资成本上;对投资活动的影响则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另一方面会导致企业浪费潜在的优秀投资机会。另外,本文发现,尽管目前国内对稳健性的研究较多,但由于研究时间较短,大部分对于稳健性的研究都是浅尝则止,很少有学者对其中的某一点做更深层次的探讨。从一点来看,对稳健性的各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就非常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债务契约一直被看作是会计稳健性的主要动因,而且债权人治理也是现代企业观中一个重要的话题。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更是一个值得讨论的研究方向。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对会计稳健性的债务契约动因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希望能够从我国企业产权背景、债务期限结构和债务类型这叁个方面发现稳健性更具体的动因。本文将主要的内容设置为五个部分:绪论、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研究设计、实证研究以及结论建议。在绪论部分,对本文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文章框架等;在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部分,对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归纳整理,同时分析了文章所需的理论基础;在研究设计部分,确定了本文所用到的回归模型以及相关变量,并选定了研究样本;在实证研究部分,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并对模型的回归结果进行了分析;在结论建议部分,结合回归结果给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同时提出了对应的建设性建议,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在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假设1:债权人的治理作用会使企业的会计政策更加稳健;假设2a:我国国企的会计稳健程度整体上低于私企;假设2b:我国企业的国有背景会削弱债权人对会计稳健性的治理作用;假设3a:短期债务债权人对企业的治理可以使企业的会计更加稳健;假设3b:相对于短期债务,长期债务债权人对企业的治理作用并不明显;假设4:相对于担保贷款,银行对信用贷款对象企业的治理在稳健性上的效果更加不明显。本文主要的研究思路是在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面板回归来检验假设内容,并结合回归结果提出结论。本文所用的关于稳健性的计量模型是Basu设计的盈余—股票回报模型,这同国内大部分学者的选择相同。本文的数据主要取自CSMAR数据库,选取的样本是2009—2012年沪深两市A股的上市企业。通过剔除金融类企业、剔除缺失数据等操作,本文最终获得6579个样本。通过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本文主要发现: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主要的融资方式为短期债务和担保贷款,信贷歧视等现象比较明显;股票的波动性要比会计收益更大。另外,本文对分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市场对国企的反应要比私企更好;国企在融资渠道上比私企更有优势,能获得比私企更多的融资,在长期债务融资和信用贷款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分析数据面板回归得出的结果,验证了本文的假设。本文还对回归结果用多种方式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了实证结果基本稳健。在验证了假设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如下结论:第一,我国企业的会计确实存在稳健性,并且比较显着;第二,我国资本市场上的债权人能够通过债务契约对企业的会计稳健性进行治理,而且治理效果从整体上来看比较明显;第叁,我国国企的特殊背景会导致其会计稳健性受损,并且明显低于私企的稳健性。同时,国企中存在的政府干预和政府保护等现象会降低债权人对其稳健性的需求和监督约束力,进一步而言,国企的产权背景会削弱债权人对稳健性的治理作用;第四,在我国稳健性的债务契约动因中,短期债务契约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而长期债务契约对稳健性的影响较小,短期债务债权人对稳健性的治理效果明显比长期债务债权人的治理效果好;第五,银行作为中国资本市场上最有影响力的债权人,它对担保贷款对象稳健性的治理效果要比对信用贷款对象的治理效果好。但是担保物的存在可能导致它对担保贷款对象稳健性的需求降低。本文在获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本文选取的数据时间段较短可能不利于问题的全面化研究;金融危机可能会对我国资本市场和会计界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研究;由于数据库数据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的数据缺失现象比较明显,对于假设4的分析可能存在偏颇;由于没有发现专门针对我国特殊性所设计的模型,因此模型的选择上可能会对本文的结论有一定的影响。针对本文的结论和不足,本文提出了自己的展望:国内在这一领域的权威学者能够探讨出适合我国的稳健性计量方法,以便对本文的假设重新进行验证;梳理出会计稳健性的变化历程,并研究出债权人治理在会计稳健性变化历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从其他方面对稳健性的债务动因进行深入分析,如债务成本、企业获债方式等;分行业、分地区地对稳健性和债权人治理的关系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14-04-01)

孙芳城,俞潇敏[6](2013)在《不同类别债权人治理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不同类别债权人治理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并选取2009—2011年沪、深两市主板制造业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银行债权和债券债权与盈余质量负相关,债券债权相比银行债权,债权人负向治理效应更明显;供应商债权和客户债权具有显着的治理效应,能够改善盈余质量,客户债权相比供应商债权,债权人治理效应较强;其他债权与盈余质量负相关。(本文来源于《会计之友》期刊2013年29期)

邵华[7](2013)在《银企关系中引入债权人治理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债权人治理的理论溯源,从股东至上理论仍占主流和缺少关于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两个角度,分析我国银行债权人治理表现出无效性的原因,并提出银行作为债权人可以对债务企业行使相机控制权,即根据债务人的信用等级和信贷资产的风险类别,采取"债务人履行一般性义务——设定对债权人的保护性条款——派出金融监事"的"叁步走"的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经贸导刊》期刊2013年26期)

王旭[8](2013)在《中国上市公司债权人治理机制及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上市公司正面临着由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的转型,仅依靠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运行已不能为公司治理的成功转型提供足够的动力。在公司的契约网络中,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保护也不能完全依赖于由内部治理主体引导的具有利益偏向的治理机制。公司治理转型背景下,治理目标不再是围绕股东权益或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展开,已演进成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均衡。所以,突破单一的内部治理范式,建立和完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形成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机制的协同,对于保护利益相关者权益,维护契约网络的稳定性,推动公司治理顺利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债权人作为公司重要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不仅能够为公司的存续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并且在税盾效应和股东收益效率的提升方面比股权融资具有优势,同时也是重要的公司治理主体。以债权人治理为公司外部治理领域的切入点,重点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动机是什么?债权人风险防御行为是否具有动态性?债权人能够带给公司治理怎样的影响?在已有的文献中,公司负债规模对绩效的关系成为债权人治理的大众研究范式,然而公司治理质量的高低,是对公司运营合法性和公正性的反应,是利益相关者责、权、利均衡的结果,因而财务绩效并不能成为衡量公司治理效应的指标。再者,传统的研究范式未能建立在对债权人治理动机的剖析基础之上,所以研究结论缺乏全面性,使得债权人治理领域留有较大的研究空白和解释空间。首先构建了债务代理成本的生成模型,债务代理成本的产生受到了债权人和负债企业契约中的内生要素和外生要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内生要素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契约、交易成本等契约的本身特质,外生要素包括负债企业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等因素。代理成本直接能够转化为债权人风险,而出于风险规避动机,债权人会采取一系列防御措施来降低风险损失。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在不同的生命周期,负债企业在企业规模、风险偏好、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投融资行为等方面具有显着的差异性,因此债权人风险水平也会随着企业在生命周期内演进而发生波动,所以债权人应建立动态防御能力来抵御风险,这便构成了债权人内源性治理的第一类治理机制:动态防御治理。在日本、德国等地区,债权人被允许持有企业的股票,与之形成股权和债权关系并存的局面,此时,债权人和企业的日标函数在一定程度上达成统一,二者能够形成战略协同效应以抵御外部风险,实现联盟组合的利益最大化,此时,债权人的协同型治理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防御型治理和协同型治理构成了债权人内源性治理的主要内容。由于法律的限制,在中国,债权人与企业之间仅存在债权债务关系,在这种联结模式下,债权人风险防御治理机制更为重要。在对债权人内源性治理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债权人的外部性治理进行了数理分析。在中国,债权人在债务契约关系中主要关注负债企业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潜力、财务质量等指标,面对公司治理状况缺乏足够的关注动机。然而,负债融资本身所具有的刚性还本付息的特征,以及债权人对公司的监督和干预行为能够对公司的治理状况产生影响,因此这种影响具有鲜明的的外部性特征。回归了“债权人——代理成本”这一经典研究范式,在分析经理人效用来源,构建经理人效用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经理人效用一般模型,考察了债权人外生变量引入之后,负债规模、利率水平和惩罚机制对经理人行为选择,尤其是私利行为产生的影响。考虑到外部性效应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进步分析了以政治关联和两权分离度刻画的公司内部治理环境以及结构洞和中心度刻画的连锁债权人网络对债权人外部性治理效应产生的调节作用。最后,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债权人风险防御和外部·性治理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考虑到民营企业对融资、风险和偿债压力的敏感性,选取民营上市公司的而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在风险防御的实证检验部分,首先构建了民营上市公司生命周期的评价指标,依据评价指数对样本进行分组。在检验非效率投资风险波动显着性的基础上,分别对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中,债权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对公司.非效率投资风险的影响进行了验证,以检验债权人的动态防御治理效应。在外部性治理效应的实证研究部分,通过选取行业均值调整后的管理费用率作为代理成本的替代变量,检验了两类债权人贷款对代理成本的影响,进而折射岀债权人外部性治理在股东与经理代理冲突中所具有的作用。通过构建政治关联指数、两权分离度、结构洞指数、中心性,进一步探讨了内部治理环境和连锁债权人网络环境在债权人外部治理机制中的调节作用。基于对债权人治理效应的理论分析、数理分析和计量分析,主要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在债权人内源性治理方面,由于法律环境的因素,中国银行债权人与企业之间更多的表现出风险规避导向下的防御型治理。随着企业在生命周期内演进,企业非效率投资水平具有显着的差异性特征,并且,债权人能够围绕短期贷款形成良好的动态治理效应,即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表现出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抑制能力,且抑制能力边际递增。但长期贷款不但缺乏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反而能够促进企业的非效率投资水平。表明长期贷款一方面为债权人带来了高昂的监督成本,另一方面在降低企业偿债压力的同时,扩充了经理人的可支配资源规模,刺激了企业决策者的自利动机,丧失了风险防御能力。所以,就风险防御而言,债务期限结构的差异能够为债权人发挥不同的保护作用,这一结论在动态能力和生命周期的角度补充了债务期限结构理论在中国本土情境下民营上市公司中应用的证据,进而说明债权人一方面应在企业生命周期和契约时序的维度建立二维的动态防御型治理,另一方面应关注长期贷款增值的稳健性,为债权人权益的全面保护打下基础。第二,债权人外部性治理效应能够作用于经理人的自利行为选择,能够对股东与经理之间的第一类委托代理冲突产生影响,其依赖于负债融资特征和债权人风险防御导向下的监督、干预行为对企业决策者产生的外部性作用。与内源性治理的本质差别在于外部性治理目标并不是债权人所关注的重点,具有鲜明的被动性特征。通过梳理经理人的效用体系,构建经理人效用模型,研究发现,经理人用来创造私人效用的劳动量随着负债规模的增加而减少,均衡条件下同样如此。并且,惩罚合同的执行和利率的提高均会对经理人私利行为产生抑制作用。表明债权人外部性治理作用能够迫使经理人将有限的劳动力和资本资源投入到有效的价值创造活动中,进而缓解了第一类委托代理冲突。接着,在计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尽管短期借款能够抑制代理成本的增加,但长期借款却促进了代理成本的增长,再一次体现出长期借款能够引发高昂的监督成本和宽松的偿债压力,使其丧失了对经理人行为的外部性治理作用。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政治关联和两权分离度分别能够逆向和正向调节短期借款的治理作用和长期借款的促进作用,并且连锁债权人网络中的结构洞指数和中心度能够在总上限制债权人治理效应的发挥,证实了债权人外部性治理机制的运行受到公司内部治理环境的影响。本研究突破了单一情境下,债权人“担保机制”的分析范式,在此基础上,提岀应从治理动机内化和治理工具功能优化两个角度来提升债权人的外部性治理效应,为全面提升公司治理质量准备条件。(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3-05-22)

任意[9](2013)在《债权人治理与审计收费——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2004-2009年的数据,从债权人治理的视角,实证研究了债权人的治理作用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产生的影响。本文选择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债权人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负债融资会增大公司的财务风险,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动机和能力考虑能很好的制约该风险,这就帮助我们更好地测算债务的治理作用。研究发现,债权人的治理作用会导致审计收费降低。在存在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代理问题的民营企业中,债权人的治理作用更加显着。(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3年12期)

王旭[10](2013)在《企业生命周期与债权人治理的“阻尼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演进,公司治理状态和债权人治理力度在不同的生命阶段表现出差异化特征。本文利用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通过对企业生命周期进行科学划分,探讨企业不同生命阶段债权人对代理成本的差异性影响,研究发现:以代理成本为表征的公司治理状态在企业生命周期内表现出显着的波动特征,且处于成熟期的公司的代理成本最高;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债权人短期借款均对公司代理成本有负的解释能力,即其能够抑制波动的代理成本而产生阻尼效应,而长期借款却促进了代理成本的增加,且其促进效应在生命周期内边际递增。(本文来源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大债权人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检验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是大股东掠夺债权人的手段还是债权人监督大股东的方式,利用上市公司2005—2013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对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与股权结构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债务期限与控股股东现金流权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度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中国上市公司以短期债务为主的期限结构特征是债权人对大股东掠夺行为发挥监督治理作用的体现。据此进一步从企业是否处于财务困境、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其他大股东监督能力这叁个方面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大股东掠夺效应和债权人监督治理机制进行分类分析,结果表明在大股东掠夺激励较强的情况下,债权人可通过提供更短的债务合约来监督大股东,这不仅进一步验证了债务期限结构的监督治理效应,而且检验了其他债务期限结构理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债权人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杜晓荣,胡世亮.债权人治理、会计稳健性与企业技术创新——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企业经济.2018

[2].池睿,陈震.大股东掠夺还是债权人治理?——基于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视角[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6

[3].刘军,王旭,张东潇.企业动态技术创新能力与债权人治理极限——来自高科技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宏观经济研究.2015

[4].沈晨光.债权人治理效应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4

[5].任意.产权背景、债权人治理与会计稳健性[D].西南财经大学.2014

[6].孙芳城,俞潇敏.不同类别债权人治理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J].会计之友.2013

[7].邵华.银企关系中引入债权人治理浅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3

[8].王旭.中国上市公司债权人治理机制及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3

[9].任意.债权人治理与审计收费——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13

[10].王旭.企业生命周期与债权人治理的“阻尼效应”[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

标签:;  ;  ;  ;  

大债权人治理论文-杜晓荣,胡世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