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君臣伦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元杂剧,君臣关系戏,君臣伦理,先秦儒家
君臣伦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静[1](2019)在《元杂剧君臣关系戏中君臣伦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存的元杂剧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涉及君臣题材的剧作,这些剧作通过对“君德”“臣德”,以及君臣关系的敷演,呈现出了一定的君臣伦理。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家文化的影响最广,最深远。儒家文化极富政治伦理色彩,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行动举止、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儒家君臣伦理作为儒家政治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凭借完善的理论形态、鲜明的意识功能形态,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元杂剧中呈现的正是儒家的君臣伦理。值得注意的是儒学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演变,从先秦儒学到汉唐经学再到宋明理学,君臣伦理的理论形态不断变更,内涵亦有所改变。通过梳理儒家各发展阶段中的君臣伦理,发现元杂剧中的君臣伦理更接近先秦儒家的君臣伦理。这种现象的出现离不开富有政治伦理色彩的元杂剧本事、深受儒家伦理影响的元杂剧作者、广受儒家伦理浸染的元杂剧观众,也离不开先秦儒家君臣伦理本身所特有的价值内涵。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有关元杂剧君臣伦理的研究现状,其次说明了本文的选题缘由,最后对研究对象加以界定。正文由以下叁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界定的元杂剧君臣关系戏的范围,在现存的161种元杂剧中选出43种反映君臣伦理的剧作,并对每一种元杂剧作出简要评价,归纳总结出元杂剧中的君臣伦理。将元杂剧中的君臣伦理和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众家学派中的君臣伦理作简要对比,得出元杂剧君臣关系戏中呈现的是儒家的君臣伦理。第二部分:梳理先秦儒学、汉唐经学以及程朱理学中对“君德”“臣德”以及君臣关系的看法,并将其与元杂剧君臣关系戏中的儒家君臣伦理对比,发现元杂剧君臣关系戏倾向表现先秦儒家的君臣伦理。第叁部分:探究元杂剧倾向表现先秦儒家君臣伦理的原因。先秦儒家君臣伦理契合人性、体系完整、述而不作,其思想价值在元代这个相对黑暗的时期,尤为引人注目。在元杂剧君臣关系戏的“本事”、作者、观众的共同推动下,先秦儒家君臣伦理依托元杂剧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3-15)
曾莉[2](2016)在《元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君臣、父子、夫妻伦理特征及其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中心是君臣、父子和夫妻伦理,元朝多种文化并存,传统文化与蒙古游牧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等互动与融合,形成了社会文化群体之间不同的文化形态。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伦理观念,在元朝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呈现多变的状态。不过,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君臣、父子和伦理观念并没有在多元文化的互动中泯灭,而是发挥着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珞珈史苑》期刊2016年00期)
郑晨寅[3](2017)在《论黄道周《儒行集传》的君臣伦理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礼记·儒行》可视为先秦时期儒家君臣伦理观的集中表述,明末大儒黄道周所着《儒行集传》则是《儒行》研究的第一部专书。《儒行集传》在君臣相需以求仁政、儒者秉特立之节抗衡君王、出仕乃为天下百姓而非为君等方面有较深入的阐述,其中存在着一个"融合—紧张—超越"的内在理路,蕴含着君臣伦理观的新变,代表着明清易代之际士人对君臣关系的重新思考。(本文来源于《国学学刊》期刊2017年01期)
代云[4](2016)在《先秦儒家对君臣伦理困境的解决——以《左传》《论语》《孟子》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时代,君臣伦理受到严重冲击,最极端的情形是弑君。在《左传》所载多起案例中,弑君者都面临一个选择困境:当君不君时,臣何以为臣?孔子主张有条件的、相对的君臣关系,面对君臣伦理失范的现实,他要求臣要臣,君要君,君臣各守自己的本分,以维持合作关系。孟子认为君的权力来源于天,却要通过民,据此他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当君不君时,则君自动失去为君的资格,臣杀之则不为"弑君",只是杀一个独夫民贼而已。这样,春秋时代的君臣伦理困境,就被孟子从理论上给予彻底解决。当然,孟子的理论并不是为了替春秋时代的"乱臣贼子"们辩护,而是为了支持他的仁政主张,这是应当着重指出的。(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6年08期)
张玲玲[5](2015)在《日本近世君臣伦理向庶民社会渗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近现代紧密相连,并对近现代日本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江户时代(1603-1868)备受学界的关注。作为长达260多年的德川政权的统治阶级,武士的君臣关系及其伦理引起了日本、中国和西方众多学者的关注。先行研究多将君臣伦理作为政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锁定于武士社会内部加以研究,对于君臣伦理由上而下的渗透及其影响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文主要从上层给予的规范和庶民自身立场的认识两个角度对庶民社会中君臣伦理的展开进行实证研究,并以中日比较为切入点,揭示君臣伦理向庶民社会渗透的机制、中国儒家君臣伦理和近世日本以君臣为范型的纵向秩序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探讨近世与近现代日本纵向人际关系之间的关联。笔者将近世武士、町人、农民思想家的君臣认识、庶民训诫以及中国儒家思想的基本文献作为课题展开的认识手段,综合运用历史学、文献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在对史料从内容、影响力等角度整理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分析、比较研究。第一章以研究界公认的武士道代表作《叶隐》和士道代表作《山鹿语类》为文本,对武士君臣伦理进行了异中求同的考察。通过考察可知,两者都指出君臣关系是与生俱来的,并都将君臣视作“施恩和报恩”的关系。对于主君虽在理论上要求血统和道德能力的并重,但在世袭的德川社会,更偏重于血统(门第)。将君臣维系重心置于家臣一方的努力,并将这种努力的方向倾注于心情伦理。提出主君应具有“慈悲”、“情”、“诚”的品质,要求家臣以“忍恋”、“诚”事君。以君和臣为基础架构、以上下关系为主诠释武士君臣的方式、以相处之道为主要内容等特点奠定了向庶民社会渗透的基础。第二章以近世庶民训诫和庶民思想家的君臣认识为主分析了庶民社会中君臣伦理的展开。由史料来看,武士君臣伦理对庶民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拟君臣”以身份、职分、能力叁个基准展开,庶民社会中的各类家庭关系以及各类社会关系都被拟定为武士的君臣关系。君臣伦理的展开也并非仅止于对武士的效仿,基于不同的身份背景和职业特征,提出了颇具庶民特色的忠诚伦理。与武士的“死的觉悟”、“忍恋”、“以大忠为目标”、“分理一致的臣道论”相对照,石田梅岩提出买卖关系应以“对方立、我也立”为实践法则,二宫尊德则提出了“知有其弊”、“偏倚之极的至忠”、“背君向民”等尽忠伦理。从关系主体特征来看,庶民和武士之间存在延续性的一面,上位者更趋权威化、更具象征性,与此相应,下位者的主体性、能动性、实践性成为纵向维系的重心。第叁章以中日比较为切入点,考察了君臣伦理向庶民社会渗透的机制、中国儒家君臣伦理和近世日本以君臣为范型的纵向秩序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具体内容来看,中国儒家君臣伦理指出君臣际遇,以道义为媒介,君臣间的制衡通过相互间的努力方可达成,提出“有德者为君”,君权的制约机制是天(天道)、民,要求“君主对民‘仁’、对臣‘义”,为臣“学而优则仕”,应“事君尽礼”、“君君、臣臣”。近世日本武士君臣则是代代相续,以恩为媒介,君臣关系的平衡常常锁定于家臣一方的努力。以世袭决定居君位者,重视血统、门第要素,君权的制约机制是“家”,提出主君对家臣“慈悲”、“情”。为臣资格由与生俱来的“身份”所决定,重视以“心情的纯粹性”事君,“‘君不君、臣不可不臣’始终支配着家臣的伦理实践”。从结构来看,与近世日本不同,中国儒家君臣伦理以君、臣、民为基础架构,强调君臣面对天下、面对万民时共同负有的责任伦理。通过比较可知,除了客观需要和幕府制度的支撑外,武士君臣以身份上下为中心的序的设定方式、“施恩和报恩”的基础性原理以及维系重心置于家臣一方并将尽忠指向心情伦理等特点推动了君臣伦理在庶民社会中广泛而深入的展开。作为“命运共同体”的“家”为君臣伦理的渗透提供了社会条件。君臣伦理内在构造的差异和不同的社会基础决定了中国儒家君臣伦理不具备向近世日本社会渗透的基础,更不可能对近世日本以君臣为范型的纵向秩序产生根本性的冲击。第四章以中根千枝的研究为基础,对近世和近现代纵向人际关系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考察。通过分析发现,近世以君臣为范型的纵向秩序具有以“家”为中心的秩序观念、偏重权威的上位者、完全投入型的下位者、实践方式的“情感化”等特征。近世和近现代在支配性的“序”意识、上位者的资质、纵向间的直接性、单一的载体机制、维系手段的“情感化”等方面具有连续性。可以认为,近世日本武士君臣伦理在庶民社会中深入而持久的展开推动了支配全部人际关系的序的形成,这为近现代日本纵向人际关系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本文对庶民社会中君臣伦理展开的实证研究,弥补了以统治阶级为主的先行研究的缺憾和不足,有助于深化对武士君臣关系及其伦理的认识,以中日比较为切入点对君臣伦理向庶民社会渗透机制的考察、对中国儒家君臣伦理和近世日本纵向秩序之间关系的论证,为中日思想文化差异性的解读提供了补充和启发作用,与近现代相关联的视角为解读近现代日本纵向人际关系形成的思想原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5-10-10)
孙邦金[6](2015)在《明清儒学对君臣关系与忠君伦理的多元省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叁纲五常"的传统纲常伦理中,"君君臣臣"的忠君伦理占据了中国官民道德的首要位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它在近代中国批判封建奴隶道德时首当其冲,迅速崩塌瓦解。深入分析忠君伦理兴衰的历史轨迹及其背后动因,会发现明清政治儒学中诸如"天子皆人"与"天子一位"论、"君臣义合"与"君臣人合"论、君臣师友论以及"杀一不辜而号为忠臣,君子为之乎"等反君主话语,延续了儒学对现实政治的抗议精神。这些君臣(民)关系新论中所表现出的平等、自由意识和公共理性精神,在理论上为传统忠君伦理向"诚信"、"敬业"等现代职业伦理和政治道德的转化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郑文宝[7](2015)在《清初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治统治伦理流变——乾隆期间君臣伦理的应用性考辨》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朝入主中原后,面对诸多政治伦理是辩证吸收、应用的,这在乾隆完成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大一统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清政府最初是以儒家政治伦理为统治主线的,但也正是因为对儒家君臣之礼的恪守,才加速了阿睦尔撒纳和大小和卓的叛乱进程。叛乱平定之后,清政府的君臣统治伦理由儒家为主开始向法家转变,在苏四十叁叛乱之后,便完全以典型的权术姿态展现,这一由儒到法的变迁轨迹也同样体现在对宗教问题的处理上。(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民族丛刊》期刊2015年02期)
赵静[8](2015)在《论《明夷待访录》中君臣伦理关系之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君臣伦理关系是我国古代一对特殊而又重要的人伦关系,它决定着国家的政治走向,关系着社会民生的发展。自君臣伦理关系的产生,便出现了相应的思想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君臣伦理关系的理论日趋成熟与完善。到了明代,君臣伦理关系日渐僵化,但君臣思想理论却发展到了巅峰。《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思想的结晶,更是明代社会的缩影。其中的君臣伦理关系思想是全书的精华与精髓,它富含浓厚的民主色彩,具有启蒙的历史意义。黄宗羲站在民众的角度,以“人各自私、人各自利”为其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社会制度进行解构并重建。《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君臣是为民而设,主张臣从道不从君,注重君臣人格平等,要求君臣分权共治,这些振聋发聩的思想主张是对传统君臣观的突破与超越。现如今,君臣伦理关系早已不复存在,但从秩序管理的角度看来,君臣思想理论对当今社会管理与秩序稳定仍有启示、启发作用。从现代占主导地位的组织制度——科层制中,我们可以发现,它对权力的合理合法分配以及对规章制度的强制遵循与完全依赖,这亦是黄宗羲君臣思想的精髓。所以,黄宗羲的君臣伦理思想仍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5-04-01)
赵曾银[9](2011)在《从南朝备受争议的君臣关系和两性关系重新审视南朝文学的伦理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学界对南朝文学特征的界定多倾向于情性的普遍高扬和儒家伦理教化的严重弱化,特别指出南朝君臣关系和两性关系存在着对传统的严重叛离。本文通过对史料和文学作品的梳理,重新界定了南朝备受争议的君臣关系和两性关系,再对南朝文学的伦理背景进行重新审视。结果表明,南朝君臣关系依然秉承着以"忠"为核心的伦理规范,两性关系也逃脱不了传统以"男尊女卑"为核心的道德模式。整体上看,南朝重儒、尊儒,儒学伦理的复兴是南朝文学伦理背景的重要特征。(本文来源于《四川民族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孙明[10](2011)在《论努尔哈赤的君臣伦理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努尔哈赤君臣伦理思想的揭示,分析了努尔哈赤所提倡的君道、臣道在他整个伦理思想体系框架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1年16期)
君臣伦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中心是君臣、父子和夫妻伦理,元朝多种文化并存,传统文化与蒙古游牧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等互动与融合,形成了社会文化群体之间不同的文化形态。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伦理观念,在元朝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呈现多变的状态。不过,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君臣、父子和伦理观念并没有在多元文化的互动中泯灭,而是发挥着重要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君臣伦理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文静.元杂剧君臣关系戏中君臣伦理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2].曾莉.元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君臣、父子、夫妻伦理特征及其表现[J].珞珈史苑.2016
[3].郑晨寅.论黄道周《儒行集传》的君臣伦理观[J].国学学刊.2017
[4].代云.先秦儒家对君臣伦理困境的解决——以《左传》《论语》《孟子》为中心[J].学理论.2016
[5].张玲玲.日本近世君臣伦理向庶民社会渗透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6].孙邦金.明清儒学对君臣关系与忠君伦理的多元省思[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
[7].郑文宝.清初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治统治伦理流变——乾隆期间君臣伦理的应用性考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
[8].赵静.论《明夷待访录》中君臣伦理关系之突破[D].苏州大学.2015
[9].赵曾银.从南朝备受争议的君臣关系和两性关系重新审视南朝文学的伦理背景[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
[10].孙明.论努尔哈赤的君臣伦理思想[J].兰台世界.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