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界面论文-周璐,马红和

流体界面论文-周璐,马红和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体界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米流体,界面热阻,导热率,非平衡分子动力学

流体界面论文文献综述

周璐,马红和[1](2019)在《纳米流体中固-液作用影响界面热阻及导热率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流体中固-液界面处由于声子散射形成界面热阻,给纳米流体内热量传递带来阻力。为研究界面热阻对纳米流体导热率的影响,以Cu-Ar纳米流体为基础模型,采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纳米粒子-流体相互作用强度与界面热阻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随着纳米粒子-流体相互作用强度增大,界面热阻显着降低,其机制在于流体分子的吸附作用增强了纳米粒子表面原子的振动强度,从而促进了纳米粒子与流体之间的热传递。增大纳米粒子-流体相互作用强度可显着提高纳米流体导热率,且界面热阻对纳米流体导热率的影响程度随纳米粒子尺寸减小而增大。(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陈妍璐,谢玉仙,尚文强,张莹[2](2019)在《流体界面不稳定性耦合作用的格子Boltzmann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对二维不混溶、不可压缩流体的Kelvin-Helmholtz(K-H)不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以卷起高度H作为参考值,研究了密度比、表面张力、切应力对流体K-H不稳定性内产生Rayleigh-Taylor(R-T)不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密度比对两种不稳定性耦合起决定性作用。密度比接近1时,K-H不稳定性中不会产生R-T不稳定性,随着密度比增大,K-H不稳定性中开始产生R-T不稳定性。表面张力系数的增大对流体产生K-H不稳定性及两种不稳定性的耦合的卷起高度变化没有影响,但会对流体向内运动起抑制作用,且卷起流体的厚度明显增加。切应力对两种流体不稳定性的耦合起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陆小华,董依慧,安蓉,吴楠桦,吉晓燕[3](2019)在《复杂流体-固体界面相互作用热力学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复杂结构的纳微界面往往是界面复杂作用和宏观实验现象的主导因素。要准确描述界面处复杂流体的行为,需要引入能描述复杂流体-固体界面相互作用的分子热力学模型。本综述围绕分子热力学模型化方法拓展至纳微界面传递问题,提出"分子热力学建模+分子模拟+纳微实验"叁者有机配合新思路。并针对复杂流体-固体界面相互作用的定量研究,着重综述了作者在热力学建模,分子模拟以及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实验方面的研究进展,创新性地提出将AFM定量化分析作为桥梁,用于构建分子模拟模型,描述复杂界面作用,揭示分子热力学机制,为构建纳微界面传递模型以及分子热力学模型由体相拓展至界面提供了可能。(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彭守涛,何治亮,钱一雄,马红强,刘永立[4](2019)在《碳酸盐岩层系中非碳酸盐矿物对层序界面及成岩流体环境的指示——以塔河深层TS2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酸盐岩层系中以碳酸盐岩矿物为主,其中所含有的少量非碳酸盐岩矿物与沉积过程、成岩过程或陆源碎屑物有关,非碳酸盐岩矿物类型与含量变化为判别沉积与成岩流体环境等提供了相对客观的依据。本文以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深层TS2井上寒武统-中下奥陶统溶洞段及关键界面处的27件岩屑样品的系统矿物分析为例,探讨非碳酸盐矿物对层序界面成岩流体环境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该井下奥陶统鹰山组下段内部界面、上寒武统丘里塔格组顶面处的赤铁矿含量明显较高,表明这两个界面为沉积间断或不整合面;上寒武统丘里塔格组溶洞段砂泥岩充填物与上寒武统顶不整合面上下的矿物组合较一致,表明塔河深层上寒武统白云岩可能经历了大气淡水的成岩流体改造。(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周东勇,印兴耀,宗兆云[5](2019)在《含两项不混合/单项黏性流体孔隙介质分界面上反透射系数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弹性孔隙介质分界面上的反透射系数特征,在岩性划分、流体识别、储层边界判识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本文研究上层为含两项不混合黏性流体孔隙介质、下层为含单项黏性流体孔隙介质分界面上的反透射理论.首先根据两种孔隙介质分界面上的能量守恒得到边界条件,再将波函数、位移、应力与应变关系代入边界条件,推导出完全连通孔隙情况下,第一类纵波入射到孔隙介质分界面上的反透射系数方程.通过建立砂岩孔隙介质模型,分别分析不同孔隙流体类型、不同含油饱和度及不同入射角情况下,各类波的反透射系数特征.研究表明,第二、叁类纵波反透射系数数值比第一类纵波小多个数量级,且两者对入射角的变化不敏感,但对孔隙流体性质、含油饱和度的变化较敏感,而横波反透射系数特征恰好与此相反;第一类纵波反透射系数特征比较复杂,入射角、孔隙流体的性质及含油饱和度的变化都对其产生影响.不同孔隙流体弹性物性的差异、孔隙介质中含油饱和度的变化及不同入射角引起垂向和切向应力分量的变化都会影响各类波的反透射系数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可以为研究储层含油气性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印兴耀,周东勇,宗兆云,陈本池,卢莉[6](2019)在《含黏性流体孔隙介质分界面上反透射系数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岩石由岩石骨架和孔隙流体组成,通常流体含黏性.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受岩石骨架和黏性流体的影响会呈现出复杂的变化.本文将流、固体位移和应力连续作为边界条件,推导出含黏性流体孔隙介质分界面上反透射系数方程;通过建立上层为饱油、下层为饱盐水的砂岩孔隙介质模型,开展反透射系数特征研究,分别分析不同频率、不同黏滞系数条件下,含黏性流体孔隙介质分界面上反透射系数随入射角的变化.研究表明,孔隙介质分界面上和等效介质分界面上的反透射系数分别随入射角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方程推导和数值计算的正确性;快纵波反透射系数受频率、流体黏性的影响较小,而快横波反透射系数在一定入射角范围内受频率、流体黏性的影响比较大;由于黏性孔隙流体的作用,慢纵波和慢横波的反透射系数受入射角、频率及流体黏性的影响都很大.(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铁钢,许亮[7](2019)在《模拟多介质界面问题的虚拟流体方法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流体方法为模拟具有清晰物质界面的多介质流动问题提供了一种简便途径.尤其基于多介质Riemann问题解的修正虚拟流体方法及其变体,能够真实考虑到界面附近非线性波的相互作用和物质性质的影响,可以有效解决各种界面强间断等挑战性难题,具有巨大的工程应用潜力.文章重点回顾了虚拟流体方法的发展历史,总结和对比了各种代表性版本在模拟可压缩多介质流时的界面条件定义方式和多维推广方式,并介绍了该方法的设计原则和精度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文章还回顾了该方法在其他更广泛和更具挑战性典型科学问题中的最新应用进展,并对方法的优势和特点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气体物理》期刊2019年02期)

殷庆安[8](2018)在《纳米流体微量润滑端面铣削铣刀/工件界面的摩擦学特性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色制造是当今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中国制造2025》和“十叁五”规划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制造是当今制造业的主题,同时符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战略。铣削加工时,铣刀与工件接触时间短,铣刀与工件和切屑之间发生剧烈摩擦,同时产生大量切削热,加剧了刀具磨损,造成工件表面热损伤。因此,润滑在铣削加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切削液在较小铣刀/工件界面的摩擦、实现良好工件表面质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传统的机械加工中,通常采用浇注式润滑进行加工,虽然冷却润滑效果较优,但其切削液用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缺点不符合当今清洁、低碳加工的主题。纳米流体微量润滑技术的出现提供了一种生产新方式,解决了浇注式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和微量润滑换热能力不足的技术瓶颈,是一种绿色的加工方式。然而,由于高速旋转的铣刀周围会形成一层气障,切削液的注入存在一定困难,同时,由于不同纳米流体的理化性质不同,其润滑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上述问题,本文对端面铣削铣刀工件约束条件下的气流场进行了理论建模与仿真分析,同时对微量润滑切削液的基础油和纳米粒子的选取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分析。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端面铣削相关的加工机理,建立了端面铣削加工时铣削力的数学模型,分析了评价铣削中润滑性能的相关参数,主要包括铣削力、摩擦系数、比能、工件表面质量(Ra、RSm、Rmr值)和切屑形态等。(2)建立了端面铣削铣刀工件约束界面条件下铣削区气流场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仿真研究,得到了端面铣削时铣削区的气流分布状态规律,进一步得到了气流场对喷嘴位置分布的影响规律,并研究了铣刀旋转速度、铣刀螺旋角以及铣刀直径对铣削区气流场的影响规律。(3)研究了纳米流体微量润滑在铣刀/工件界面的摩擦学特性,分析了不同润滑方式(干式、浇注式、微量润滑、纳米流体微量润滑)在端面铣削时的润滑性能,分析铣削性能评价参数得出了纳米流体微量润滑在端面铣削加工中良好的减摩抗磨性能的规律。(4)研究了不同植物油的物理化学特性(组成成分、分子式结构和粘度)对微量润滑端面铣削铣刀/工件界面润滑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采用五种植物油作为微量润滑基础油,分析了不同植物油的润滑特性,得到了不同基础油在端面铣削加工区润滑性能的影响规律。(5)研究了不同纳米粒子的分子结构、形状和其纳米流体的粘度对微量润滑端面铣削铣刀/工件界面润滑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以棉籽油作为基础油配置了六种不同纳米流体,分析了不同纳米粒子对微量润滑铣削的铣削力、摩擦系数和工件表面质量影响规律,得到了端面铣削润滑性能最优的纳米粒子。(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8-12-01)

刘汉伦,郭新峰,张忠强[9](2018)在《纳尺度低维材料与流体界面滑移及摩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石墨烯、碳纳米管与黑鳞叁种低维材料表面流体的流动特性、滑移及流-固界面摩擦特性。基于双壁碳管的管壁之间的水剪切模型,研究了不同电场作用下碳管管壁与水之间的载荷传递规律,发现了水-碳管管壁之间的界面滑移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而降低,流固界面摩擦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实现了水-碳管界面在电场作用下的可控载荷传递。基于Couette剪切模型研究了石墨烯和黑鳞片层纳米通道内水的流动特性,揭示了水-石墨烯界面在施加电场作用下的界面滑移和摩擦规律。在低剪切应变率情况下水-石墨烯界面滑移长度保持不变;当剪切应变率超越某临界值时,界面滑移非线性快速增加,且该临界值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大。有趣的是,最新研究发现了黑鳞片层与流体界面的各向异性摩擦特性,水与黑鳞界面的滑移及摩擦系数与黑鳞片层在其平面内的旋转角度密切相关,其变化规律取决于黑鳞表面特殊的微观构型。研究结果将为低维材料与流体系统及相关流体器件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25)

韩志一,段俐,康琦[10](2018)在《流体界面的自发对称性破缺》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称性破缺是是一个跨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与系统论等学科的概念,普遍存在于各个尺度下的系统中,本文将分别对二维空间和叁维空间中的流体界面系统的自发对称性破缺行为展开研究。在微重力环境下,忽略重力的效应,流体的界面行为受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主导,某些流体界面系统处在对称性较高的状态时,虽然系统能够满足力学平衡条件,但是最低能量的解答不具有这种对称性,这种对称性较高的流体界面状态是不稳定的,系统会自发地演化成具有更低能量且对称性较低的流体界面状态,当系统能量取极小值时,系统才达到稳定的状态。(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25)

流体界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使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对二维不混溶、不可压缩流体的Kelvin-Helmholtz(K-H)不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以卷起高度H作为参考值,研究了密度比、表面张力、切应力对流体K-H不稳定性内产生Rayleigh-Taylor(R-T)不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密度比对两种不稳定性耦合起决定性作用。密度比接近1时,K-H不稳定性中不会产生R-T不稳定性,随着密度比增大,K-H不稳定性中开始产生R-T不稳定性。表面张力系数的增大对流体产生K-H不稳定性及两种不稳定性的耦合的卷起高度变化没有影响,但会对流体向内运动起抑制作用,且卷起流体的厚度明显增加。切应力对两种流体不稳定性的耦合起抑制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体界面论文参考文献

[1].周璐,马红和.纳米流体中固-液作用影响界面热阻及导热率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2].陈妍璐,谢玉仙,尚文强,张莹.流体界面不稳定性耦合作用的格子Boltzmann模拟[J].内燃机工程.2019

[3].陆小华,董依慧,安蓉,吴楠桦,吉晓燕.复杂流体-固体界面相互作用热力学机制[J].化工学报.2019

[4].彭守涛,何治亮,钱一雄,马红强,刘永立.碳酸盐岩层系中非碳酸盐矿物对层序界面及成岩流体环境的指示——以塔河深层TS2井为例[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9

[5].周东勇,印兴耀,宗兆云.含两项不混合/单项黏性流体孔隙介质分界面上反透射系数特征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9

[6].印兴耀,周东勇,宗兆云,陈本池,卢莉.含黏性流体孔隙介质分界面上反透射系数特征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9

[7].刘铁钢,许亮.模拟多介质界面问题的虚拟流体方法综述[J].气体物理.2019

[8].殷庆安.纳米流体微量润滑端面铣削铣刀/工件界面的摩擦学特性与实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8

[9].刘汉伦,郭新峰,张忠强.纳尺度低维材料与流体界面滑移及摩擦特性[C].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10].韩志一,段俐,康琦.流体界面的自发对称性破缺[C].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标签:;  ;  ;  ;  

流体界面论文-周璐,马红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