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平特性论文-梁杰,李志辉,李齐,杜波强

配平特性论文-梁杰,李志辉,李齐,杜波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配平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跨流域,配平特性,DSMC,真实气体效应

配平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梁杰,李志辉,李齐,杜波强[1](2018)在《返回舱再入跨流域气动及配平特性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直接模拟蒙特卡罗(DSMC)方法,发展流场直角与表面叁角形非结构混合网格生成方法和网格自适应技术,构造适于高稀薄流到近连续滑移流多流区共存的变时间步长模拟策略及DSMC区域分解并行计算方案。采用经改进的DSMC方法模拟飞船返回舱再入过程130~70km跨越外层空间自由分子流到稀薄过渡近连续流区热化学非平衡流动,研究分析了跨流域激波过渡带和边界层的强扰动演变规律以及稀薄气体效应、高温真实气体效应对返回舱气动特性和配平特性的影响规律。对比分析了不同壁面反射模型对返回舱配平特性的影响特点,计算的探月试验返回器配平迎角与飞行试验数据一致。计算分析了质心位置偏移对配平迎角的影响机制。计算结果表明:稀薄气体效应和壁面反射模型对90km以上高度的气动力和配平特性影响显着,真实气体效应则对90km以下高度的气动特性影响较大,质心横向偏移对配平迎角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空气动力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陈琦,袁先旭,陈坚强,谢昱飞[2](2018)在《方形截面飞行器多配平点时的运动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飞行器从发射阶段到巡航阶段,飞行速度跨度很大,而随着马赫数的变化,飞行器的稳定特性可能会发生显着改变,甚至会发生配平点数量改变的极端情况,对飞行安全产生不利影响.针对某方形截面细长飞行器外形,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研究飞行器由稳定转变为不稳定、由单个配平点转变为3个配平点后,其运动特性变化的问题.研究表明,该飞行器存在一临界马赫数,低于该马赫数,飞行器俯仰方向存在唯一的配平攻角;大于临界马赫数,飞行器配平点转变为3个,新衍生的两个配平点是稳定的,而原有的配平点转变为不稳定的.在3个配平点情况下,飞行器的俯仰运动在相图上呈现鞍结点分岔形态,且最终收敛位置对初值条件高度敏感.飞行器可能收敛到其中的一个稳定配平点,但来流条件的微小变化,就有可能使飞行器的收敛位置转变到另一个配平点.(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吴裕平,习娟,范俊[3](2018)在《共轴刚性旋翼高速直升机配平及旋翼系统气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类S97构型的高速直升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全机平衡方程的建立,开展共轴双旋翼、尾部推进桨的气动特性研究,着重分析了不同前进比下转速变化对拉力/推力、功率的影响,研究其气动环境与常规直升机的差异,并从全机角度出发,进行共轴双旋翼、尾部推进桨的功率占比分析,研究旋翼转速、飞行速度、需用功率之间的内在关系,得到了高速直升机气动特性的基本规律以及影响其气动效率的一些因素。(本文来源于《直升机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田政,贺云,游进,吴文瑞,姬燕[4](2018)在《基于MISQP的再入航天器质量特性配平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某再入航天器质量特性配平过程中质量、质心、惯性矩及惯性积等多个约束条件相互耦合的问题,文章建立了再入航天器配平设计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采用基于混合整数序列二次规划(MISQP)的优化方法获得配平设计最优解,以最小的配平用量同时满足了质心位置、惯性矩和惯性积等复杂质量特性的约束,并与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设计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文章提出的配平设计方法可为各类航天器的配平布局优化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航天返回与遥感》期刊2018年02期)

徐培[5](2017)在《倾转四旋翼飞行器配平及操稳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倾转四旋翼飞行器是一种新构型的倾转旋翼机,因其四个旋翼围绕重心四周布局,在飞行器倾转过渡飞行过程中,旋翼的倾转仍保证飞行器的重心位置在四旋翼的中间,增加了飞行器在倾转过渡过程中的稳定性,减小了该过程飞行控制律设计和飞行控制技术的难度,提高了飞行器的安全可靠性,同时四旋翼构型使飞行器装载能力有所提升,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所设计的“十”字型倾转四旋翼飞行器,详细论述了四旋翼垂直起降、倾转过渡和固定翼平飞叁种飞行模式下的操纵方案,并对倾转过渡模式提出了四旋翼同步和分步两种倾转策略,分析了两种倾转策略的优缺点。建立了倾转四旋翼飞行器飞行力学模型,主要包括旋翼、机翼、尾翼、机身、旋翼与机翼,旋翼与机身的气动干扰等气动力模型,并搭建了Matlab/Simulink环境下的全飞行模式非线性飞行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叁种飞行模式下的配平分析;并根据过渡过程四旋翼同步和分步倾转配平分析得出的结果,选择了倾转过渡过程比较平稳的旋翼分步倾转策略,求解分析了该倾转策略下过渡过程的特征根;计算分析了叁种飞行模式下的线化模型操纵响应,给出了该飞行器飞行控制律设计的建议,通过研制样机的飞行试验,间接验证了本文分析方法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7-12-01)

袁野,陈仁良,李攀[6](2016)在《共轴刚性旋翼飞行器配平特性及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共轴刚性旋翼与常规旋翼的区别,从挥舞运动、变距操纵和诱导速度3方面建立共轴刚性旋翼的气动力模型。采用等效挥舞运动概念,建立共轴刚性旋翼的挥舞运动方程;引入提前操纵角概念,建立与共轴刚性旋翼挥舞频率相适应的变距操纵模型;引入上下旋翼干扰因子,建立共轴刚性旋翼的诱导速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共轴刚性旋翼飞行器飞行动力学模型,并以XH-59A直升机为例计算纯直升机飞行模式的配平特性,使用飞行试验数据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同时讨论了共轴刚性旋翼飞行器与常规直升机配平特性的异同点。(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谭剑锋,吴超,王浩文,林长亮[7](2016)在《旋翼/平尾气动干扰对直升机配平特性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旋翼/平尾气动干扰建模是直升机全机配平模型和飞行动力学模型的核心内容。常规全机配平模型主要通过旋翼下洗流或诱导速度等方式间接考虑旋翼对平尾的气动干扰作用,但未充分考虑旋翼对平尾非定常气动干扰产生的非线性气动载荷,因而仍难于准确体现旋翼/平尾气动干扰对全机配平特性的影响。为此本文基于非定常面元/黏性涡粒子法,通过在平尾面元中增加由旋翼和平尾尾迹时变干扰产生的非定常压力项,建立旋翼/平尾气动干扰模型,直接计算平尾非线性气动载荷,并耦合基于GA/LM混合优化的直升机全机配平方法,构建旋翼/平尾气动干扰作用下的直升机全机配平特性分析方法。通过计算UH-60A直升机的旋翼操纵量和机体姿态,并与试验测试值对比验证本文方法的准确性。通过与基于诱导速度考虑旋翼/平尾气动干扰的直升机配平结果比较表明,后者难于体现直升机低速纵向操纵量和机体俯仰角突增现象,而本文方法能较好地体现直升机低速纵向操纵量和机体俯仰角突增,且与OH-6A、EH-101等试验测量的特性一致。研究不同平尾构型对旋翼/平尾气动干扰下直升机全机配平特性的影响,分析表明低平尾产生较大的低速纵向操纵量突增,而高平尾则增加高速纵向操纵量;前置平尾产生较大的低速纵向操纵量突增,右旋直升机的右置平尾有利于减小低速纵向操纵量突增和机体俯仰角。(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陈立立[8](2015)在《低速无人飞行器全机气动分析与配平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机气动特性分析是无人飞行器总体设计的关键环节,也是全面掌握飞行器总体性能和进一步优化设计的前提。小型无人飞行器具有尺寸小、速度低、飞行雷诺数低等特点,掌握全机气动参数能够为飞行器的飞行试验提供重要数据参考。螺旋桨滑流对无人飞行器的气动性能和配平特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的模拟真实飞行,在全机气动分析中必须考虑螺旋桨滑流的影响。在低雷诺数流动中,引入转捩模型能够更加准确的获取气动参数和流场特征。因此,对于低雷诺数下螺旋桨推进的无人飞行器,全机气动特性分析在工程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RANS(雷诺平均N-S方程)+γ-Reθt转捩模型针对某型低速无人飞行器进行分析,飞行马赫数0.1左右,雷诺数约5.0×105,网格采用适用于复杂外形的非结构混合网格技术,螺旋桨滑流问题采用MRF(Multiple Reference Frames)方法处理。控制方程离散采用有限体积法,离散格式选择具有二阶精度的MUSCL迎风格式。针对不可压流求解选择预处理方法。首先通过对SD7032翼型分析对比了不同湍流模型在低雷诺数流动计算中的差异,得出了S-A模型和SST k-ω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低雷诺数流动的结论。然后提出了预处理的γ-Reθt转捩模型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对平板算例的转捩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进而提出了将Michel转捩判据和γ-Reθt转捩模型综合运用于低雷诺数流动计算的方法,并在E387翼型和FX 63-137机翼中进行了验证计算,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证明了该转捩计算方法的可行性。通过对无人飞行器进行全机气动特性分析,对比了有无螺旋桨对气动性能影响的差异,得出了如下结论:背推式螺旋桨对机翼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螺旋桨滑流对平尾有明显的影响,影响了全机的气动参数和配平特性。无动力状态下γ-Reθt转捩模型计算的阻力相比S-A模型减少了11%左右,升力系数计算结果差异不大。有动力状态下γ-Reθt转捩模型计算的全机阻力系数与SA模型基本相同,升力系数差别也不大。考虑螺旋桨旋转时的升力系数比不考虑增加了2%左右。螺旋桨高速旋转导致机身底部出现较大低压区,使得考虑螺旋桨旋转后的全机阻力系数变大。螺旋桨滑流改变了平尾附近流场,使得平尾的负升力减小,增加了飞行器的低头力矩。在考虑螺旋桨滑流状态下,对不同海拔下的飞行器巡航状态进行了配平分析,结果表明该飞行器在不同高度下的配平状态可认为是不变的。通过不同螺旋桨转速的对比得出转速的大小对配平有着较大影响。通过等比例改变螺旋桨的尺寸分析后,发现螺旋桨尺寸的不同会导致在推阻平衡下的螺旋桨转速差异较大,从而也会影响全机的配平状态。最后根据计算结果对该无人飞行器进行了总体性能评估。静稳定性分析表明该飞行器在不同攻角下的静稳定性裕度大概为25%,具有较好的静稳定性。舵效分析可知平尾的舵效在50%左右。通过对螺旋桨的效率计算估算了该系统下的航程和航时,从而对该无人飞行器的总体性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5-11-01)

郭璠,田娜,陈向东,张正峰[9](2015)在《基于离散变量优化的航天器质量特性配平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运用最优化方法进行质量特性配平计算的研究现状,针对目前航天器研制过程中的质量特性配平问题,结合配重的离散性及耦合性的特点,提出一种利用序列二次规划结合分支定界的离散变量优化方法,从而获得配平设计最优解。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获得最优的配平布局及配平质量,大大降低了传统配平方法的配重质量,减少了安装时间,有效避免了重复配平的操作,提高了航天器总装配平工作的效率。(本文来源于《航天器工程》期刊2015年04期)

徐国武,周伟江,陈冰雁,詹慧玲[10](2014)在《返回舱烧蚀外形对配平特性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烧蚀对返回舱配平特性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分析了类联盟号返回舱在不同马赫数下的配平特性,同时研究了因烧蚀防热层厚度变化所引起的气动外形改变后的气动特性,尤其是配平特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高超声速段(Ma>8),类联盟号返回舱的配平攻角绝对值和配平升阻比随着马赫数的增大而减小;因烧蚀防热层厚度变化所引起的气动外形变化后,配平攻角绝对值会增大,配平升阻比也相应增加;研究结果与国外文献中对CEV外形的研究结论相符合,类联盟号外形与CEV外形在配平特性上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烧蚀对其配平特性的影响规律也相同。(本文来源于《空气动力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配平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飞行器从发射阶段到巡航阶段,飞行速度跨度很大,而随着马赫数的变化,飞行器的稳定特性可能会发生显着改变,甚至会发生配平点数量改变的极端情况,对飞行安全产生不利影响.针对某方形截面细长飞行器外形,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研究飞行器由稳定转变为不稳定、由单个配平点转变为3个配平点后,其运动特性变化的问题.研究表明,该飞行器存在一临界马赫数,低于该马赫数,飞行器俯仰方向存在唯一的配平攻角;大于临界马赫数,飞行器配平点转变为3个,新衍生的两个配平点是稳定的,而原有的配平点转变为不稳定的.在3个配平点情况下,飞行器的俯仰运动在相图上呈现鞍结点分岔形态,且最终收敛位置对初值条件高度敏感.飞行器可能收敛到其中的一个稳定配平点,但来流条件的微小变化,就有可能使飞行器的收敛位置转变到另一个配平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配平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梁杰,李志辉,李齐,杜波强.返回舱再入跨流域气动及配平特性数值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8

[2].陈琦,袁先旭,陈坚强,谢昱飞.方形截面飞行器多配平点时的运动特性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8

[3].吴裕平,习娟,范俊.共轴刚性旋翼高速直升机配平及旋翼系统气动特性研究[J].直升机技术.2018

[4].田政,贺云,游进,吴文瑞,姬燕.基于MISQP的再入航天器质量特性配平设计[J].航天返回与遥感.2018

[5].徐培.倾转四旋翼飞行器配平及操稳特性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

[6].袁野,陈仁良,李攀.共轴刚性旋翼飞行器配平特性及验证[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6

[7].谭剑锋,吴超,王浩文,林长亮.旋翼/平尾气动干扰对直升机配平特性的影响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6

[8].陈立立.低速无人飞行器全机气动分析与配平特性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

[9].郭璠,田娜,陈向东,张正峰.基于离散变量优化的航天器质量特性配平方法[J].航天器工程.2015

[10].徐国武,周伟江,陈冰雁,詹慧玲.返回舱烧蚀外形对配平特性影响分析[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4

标签:;  ;  ;  ;  

配平特性论文-梁杰,李志辉,李齐,杜波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