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关系治理论文-刘洪斌

信任关系治理论文-刘洪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信任关系治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村,干群信任,有效治理

信任关系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洪斌[1](2019)在《构建农村干群信任关系 推进基层有效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石,有效治理的前提必须建立在良性的干群信任关系上。无论是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乡村治理的推进,都离不开良好的干群信任关系。必须坚持政府、干部、群众和政策合力,综合施策,方可保持良好的干群信任关系,凝聚干群干事创业合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文来源于《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冷志杰,马伊茗[2](2018)在《基于信任关系和质量投入的玉米收储供应链治理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针对高质量需求和供给双重不确定性引发的玉米供应链收储环节中断问题,研究了玉米收储供应链利润提升的供应链治理机理。本研究认为:玉米收储主体基于Stackelberg博弈方法无论采取分散决策还是集成决策,信任关系未形成时农场主质量投入利润回报不明显;信任关系专用性投资是提升供应链利润、激励农场主质量投入的有效策略;集成决策中收储主体采取信任关系专用性投资替代贷款投入策略是有条件的。据此,本文针对分散决策且无信任、有收储中断风险的供应链,构建了收储主体的治理路径。其中,信任关系协调机制的特点是信用抵押为主,利益共享机制以质量返利为主,该治理机制可用区块链技术支撑。在当今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本研究可以为政府相关收储政策出台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经济》期刊2018年12期)

赵友华[3](2018)在《合作治理中的信任关系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官僚科层体制与市场契约模式的替代性方案,“合作治理”是当前社会治理领域中的强势话语,并被赋予“化解公共事务治理悲剧”的崇高使命与深切厚望。而欲实现有效的合作治理,必须在多元行动主体之间构建一种稳固、持续与和谐的信任关系,其有助于简化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增强合作治理的灵活性和提高社会秩序的稳定性。从理论视角来看,信任生成受到感性认同、理性选择与关系依赖的作用,催生合作治理的行动意愿;信任传递借助经验效果、社会互动、信息媒介和形象声誉等方式途径,借此构筑合作治理的行动网络;信任运行包括权力共有、资源共享、协商共治以及责任共担等过程机制,进而达至实质性合作治理行动;信任强化沿循人际信任——契约信任——道德信任的阶段范式,不断升华合作治理的社会形态。从现实层面视之,理论预设中的合作治理信任图景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合作治理中信任关系的生成基石不稳,主要表现为合作共识的碎片化、合作信任的污名化、合作关系的功利化和合作环境的风险化;其次,信任关系的延展受到信任体验不佳、合作情境巨变、媒介舆论误导和信任修复困难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再次,信任关系的运行机制受到赋权共治观念转变迟滞、行政主体自身能力缺憾、多元主体资源禀赋差异以及集体行动道德风险隐匿等问题的掣肘;最后,由于人际型信任关系的声誉规控乏力、契约型信任关系的规制措施缺位、道德型信任关系的约束功能式微,导致合作信任的强化保障不足。故而,未来合作治理中信任关系的构建不仅需要文化理念、价值体系等柔性因素的软件支撑,而且需要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刚性因素的硬件保障,唯有从多层面多维度多方位,促进信任关系在各治理主体间的有效构建、深刻嵌入,方能实现合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8-06-01)

庞明牌[4](2018)在《微时代背景对政府与公众信任关系的致损及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国于2010年进入微博元年以来,公众便进入了一个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以移动终端为平台,可以运用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传播方式进行高效互动的“微时代”。进入微时代,微传播、微社交、微媒介成为主要信息处理渠道,政府与公众的交往互动越来越密切,其两者之间的信任作为社会最重要的整合力量已经成为在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然而,微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不单单是互联网的新形态抑或是媒体传播的新格局,它们也将政府与公众分流到不同的意见区,形成自已城堡一般的“社区文化”,由于防御异见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的渗透而导致政府与公众之间产生信任关系受损。因此,认真分析微时代背景对政府与公众信任关系致损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在微空间的不同意见区内最大限度地建立政府与公众的信任关系,已成为微时代背景下亟需解决的一大课题。在此问题导向下,笔者进入内蒙古、甘肃、云南、陕西、浙江、河南、广西等多地进行走访调研,并灵活运用网络问卷调查法进行相关数据采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比较研究法对我国政府与公众的信任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对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首先,本文阐明了微时代、信任与治理的内涵,分析得出在微时代的不同意见区内有效治理微时代对政府与公众信任关系的致损,最大限度地建立政府与公众的信任关系,已成为微时代背景下亟需解决的一大课题,为下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对微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与公众的信任关系的突出问题进行现状分析,其中侧重根据内蒙古、云南、浙江、河南、广西等多地的群体性事件进行讨论、总结,并结合网调数据研究得出微时代背景对我国政府与公众的信任关系的致损在致损主体、致损行为、致损过程、致损传播途径以及致损处置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再次,结合实地调研法与网调数据,融合主客体的视角对微时代背景对我国政府与公众信任关系的致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探讨,研究得出主要原因有:公众的网络政治参与诉求与政府的回应性存在落差、政府信息透明度与时代对称性失调引起了公众不满、网络谣言层出不穷导致政府与公众的信任关系受损、政治犬儒主义的联动带来政府与公众的不信任扩大等。最后,本文在理清微时代背景对我国政府与公众信任关系的致损的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针对微时代背景对我国政府与公众信任关系的致损的疴与疾,在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下,综合运用微民主、微平台、微责任、微力量等微时代的典型实践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治理微时代背景对我国政府与公众信任关系的致损的路径选择。认为应从建设微民主、借力微平台、共担微责任、扩大微力量等方面入手,寻找解决微时代背景对政府与公众信任关系的致损的对策。(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06-01)

彭川宇,李尚玖[5](2018)在《地方公共服务满意度与地方政府信任关系研究——基于“2015年中国城乡社会治理调查”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2015年中国城乡社会治理调查"的全国性数据,发现在总分为6分的情况下,我国民众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均值为4.152分,地方政府信任度均值为3.959分,两者分值均不高。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民众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包括中小学教育、养老、就业、医疗、住房等5项公共服务满意度都对地方政府信任产生正向影响。因此,建议地方政府从全面协调发展基础性公共服务、优先改善满意度低的公共服务、加强政民沟通等方面入手,提升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李珊虹[6](2015)在《基于治理理论的医患信任关系重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十余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各个领域均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同样的,医疗卫生领域在改革的推动下,取得了飞跃的发展,但也承受了社会发展转型所带来的种种影响,诸如“暴力伤医”、“天价医药费”、“医生提成”等大大小小的事件频频发生。医患信任持续下滑、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医疗纠纷逐渐增多,种种的无序、失衡把医患关系推向了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成为舆论热点。重塑医患信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亟不可待。为此,本论文以治理理论为分析框架,以泉州市公立医院为具体研究实例,在剖析当前医患信任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的基础上,重点探讨重建医患信任关系的有效对策。我们认为,在治理理论视域下,当前良好医患信任关系的重建,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具体而言,在政府层面,应当深化卫生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监管体系、规范运行秩序;在医方层面,应当推进内部管理改革,强化人文内涵建设;在患方层面,应当加强医学防治及健康教育知识的自我普及、正确把握维权尺度;在社会层面,应当注重正面宣传引导和社会第叁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5-05-30)

吴永梅[7](2015)在《基于信任关系特征的侗族乡村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因为信任关系的多元,成为西南地区治理的难点,推进乡村治理需要把握信任关系特征。本文从关系信任、能力信任和品德信任叁个维度来分析侗族信任关系特征。关系信任是分析影响侗族信任关系的几个关键主体——家人、房族、邻居、姻亲和朋友间的信任亲疏关系,得出侗族的信任关系结构为:家人>房族>姻亲>邻居>朋友。能力信任是分析侗族对特定能力的信赖,即对精英群体的信任,通过分析得出侗族信任经济、政治、文化等主流精英多于风水、法术等地方精英。品德信任是分析在品德基础上的信任保障,得出勤奋、热情等合规因子多于烂酒、口风不严等不合规因子。再通过SPSS分析关系信任、能力信任和品德信任叁维度对侗族信任的贡献率,得出当今的侗族信任结构为能力信任多于品德信任多于关系信任。最后得出侗族信任关系特征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特殊信任”,这是侗族的一般性信任关系特征。当今侗族的信任关系表现为信任内部化和渴望发展的矛盾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侗族现今的治理结构,得出侗族尚未将“寨老”组织纳入治理体系,没有调动内部信任关系资源,使现今治理显得乏力。再分析当今信任内部化和渴望发展的信任关系特征对乡村治理的“要求”,得出需要乡村治理将“寨老”组织纳入治理体系,需回应侗族内部发展需求,维护信任关系,加强互动,充分调动乡村精英群体参与乡村治理,以低成本实现高效治理。给出优化乡村治理的策略,主要是尊重侗族信任内部化的特征,积极调动行动者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实现自主治理,通过赋予行动者更高的主体性、巩固互惠共识、加大情感支撑、提高行动者能力、构建保障体系几措施得以实现;积极回应侗族发展需求,加大资源输入,通过识别需求类型、畅通信息渠道、加大外部资源输入几措施得以实现。(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5-05-01)

程新生,郑毅[8](2014)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信任关系及其对创新影响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agent建模与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公司治理机制中的信任关系及其对创新的影响;探索了董事会、CEO、研发中心之间非线性交互作用"涌现"的复杂行为。研究发现,基于是否信任的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对创新有重大影响:代理理论以不信任为主、强调控制,导致经理近视的行为,从而侧重渐进性创新;管家理论以信任为主、强调合作,经理往往从战略角度出发,进而侧重突变性创新。充分考虑信任对创新的影响,有效设计控制与合作兼顾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更好促进企业的创新。(本文来源于《管理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袁建伟[9](2014)在《信任关系与专业理性——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人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民营企业中的信任关系表现为显着的情感导向。建立在伦理、忠诚、恩义、血缘、婚姻基础的信任关系,在民营企业成长历程中,不但表现为差序格局的人类学特征,更加表现出现实性、功利性和实用主义的文化倾向。推进公司治理的过程中,民营企业既具有传统家族化组织的特性,又必须适应现代化公司组织的发展需要,受到中国儒家文化信任关系与现代商业专业理性的双重影响,根源在于制度性信任条件的缺失与理性商业价值观的失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需要突破儒家家族文化带来的内外有别、情感导向的信任机制局限,在现代商业理性和企业发展利益诉求之间,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孙立坤[10](2013)在《整体性治理视角下政府与NGOs间信任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整体性治理的视角下探讨政府与NGO间的信任关系是在两者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前提。总的来说,不同的学科都对“信任”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如经济学视角的研究、社会学视角的研究、心理学视角的研究等。公共管理学以及整体性治理思潮本身也对政府与NGO间的信任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形成了一些学术共识,但是缺乏对两者间“信任关系”的探讨。整体性治理中政府与NGO间信任关系有“共同主体性”、“整体性”、“生态性”等特征。从本质上来看,政府与NGO之间的信任关系实际上就是国家与社会间的信任关系。历时态地看,不同发展阶段产生的不同政府理论如德性政府理论、神学政府理论、契约政府理论、理性主义政府理论、功利主义政府理论等对政府与NGO间的信任关系各有不同的解释与认知,凸显了两者间信任关系的复杂性。而探讨整体性治理视角下政府与NGO间的信任关系需要立足于“后现代社会”这一语境中才能进行。在政府与NGO间建立信任关系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如整体性治理的知识基础的薄弱、政府与NGO间共同愿景的缺失、信任关系构建中运行机制的匮乏等阻滞要素。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确立“共同主体性信任关系”的目标模式、借鉴多中心治理的知识基础、塑造政府与NGO间合作的共同愿景、规范“共同主体性信任关系”形成的运行机制等是整体性治理中政府与NGO间信任关系构建的必要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3-06-01)

信任关系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针对高质量需求和供给双重不确定性引发的玉米供应链收储环节中断问题,研究了玉米收储供应链利润提升的供应链治理机理。本研究认为:玉米收储主体基于Stackelberg博弈方法无论采取分散决策还是集成决策,信任关系未形成时农场主质量投入利润回报不明显;信任关系专用性投资是提升供应链利润、激励农场主质量投入的有效策略;集成决策中收储主体采取信任关系专用性投资替代贷款投入策略是有条件的。据此,本文针对分散决策且无信任、有收储中断风险的供应链,构建了收储主体的治理路径。其中,信任关系协调机制的特点是信用抵押为主,利益共享机制以质量返利为主,该治理机制可用区块链技术支撑。在当今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本研究可以为政府相关收储政策出台提供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信任关系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1].刘洪斌.构建农村干群信任关系推进基层有效治理[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9

[2].冷志杰,马伊茗.基于信任关系和质量投入的玉米收储供应链治理机制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8

[3].赵友华.合作治理中的信任关系建构研究[D].湘潭大学.2018

[4].庞明牌.微时代背景对政府与公众信任关系的致损及治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8

[5].彭川宇,李尚玖.地方公共服务满意度与地方政府信任关系研究——基于“2015年中国城乡社会治理调查”的实证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6].李珊虹.基于治理理论的医患信任关系重建研究[D].华侨大学.2015

[7].吴永梅.基于信任关系特征的侗族乡村治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5

[8].程新生,郑毅.公司治理机制中的信任关系及其对创新影响的模拟研究[J].管理学报.2014

[9].袁建伟.信任关系与专业理性——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人类学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

[10].孙立坤.整体性治理视角下政府与NGOs间信任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标签:;  ;  ;  

信任关系治理论文-刘洪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