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消化道器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实体器官移植,下消化道,憩室炎,结肠息肉
消化道器官论文文献综述
刘东岳,解曼,孔心涓,饶伟[1](2019)在《实体器官移植受者移植术后下消化道并发症流行病学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实体器官移植(SOT)作为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疾病的有效手段,临床开展越来越广泛。随着外科手术技术及术后管理水平的逐年提高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SOT受者术后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不断提高。国外研究发现,SOT受者术后下消化道并发症(如憩室炎、结肠息肉和结直肠癌等)发生率随术后时间延长逐年增加,并成为影响受者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国内这方面研究较少,且大多为个案报道。本文旨在对近年来SOT受者移植术后下消化道并发症流行病学及其影响因素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预防及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改善受者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1期)
赵婀娜[2](2018)在《我国科学家首次系统揭示人类消化道发育细胞图谱》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科学家日前在学术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在线发表研究论文,在国际上首次从单细胞分辨率和全转录组水平,全面、系统、深入地阐明了食道、胃、小肠和大肠这4种器官在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图谱及其信号调控机制,揭(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18-06-07)
熊秀,史政荣[3](2018)在《以器官系统为主体的上消化道出血护理模式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器官系统为主体的"中心制"科室设置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2012年1月-2017年1月,以我院13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观察组,通过以"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临床分科设置进行治疗和护理;以同期同级医院的14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住院时间及费用、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愈率(82.58%)高于对照组(69.18%),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明显下降,满意度(95.45%)优于对照组(8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采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临床分科设置,可有效减少患者诊疗半径、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缩短平均住院日、节省最佳抢救时间,切实提高了患者就医体验。(本文来源于《护士进修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卢小燕[4](2017)在《神奇的人体器官——消化腺与消化道》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每天都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以满足身体的需要,不过这些食物要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食物首先进入我们的口腔,这是消化道的第一站。守候在这里的是坚硬的牙齿,牙齿由"牙釉质"构成,每颗牙齿里都布满了神经和血管。牙齿的模样长得各不相同,不同形状的牙齿承担着不同的工作,它们分工合作,把食物研磨成碎片。(本文来源于《阅读》期刊2017年70期)
李燕平,曹亮,梁茂文,王芳,郑建婷[5](2015)在《饲粮中不同粗饲料来源对獭兔内脏器官和消化道组织形态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价柠条、苜蓿、豆秸、玉米秸、花生壳五种不同粗饲料原料对家兔内脏器官和消化道组织形态的影响,试验选用45日龄獭兔120只,随机分配到5个组,各组公母比例一致。饲粮中粗饲料原料不同,试验Ⅰ组:30%柠条+10%苜蓿;试验Ⅱ组:40%苜蓿;试验Ⅲ组:40%豆秸;试验Ⅳ组:40%玉米秸;对照组:15%花生壳+25%苜蓿。采用单笼饲养(53 cm×37 cm×35cm),自由饮水,定时定量。预试期11天,饲喂时间为早晨8:00和下午6:00。试验期60天。试验结果表明:(1)试验Ⅰ组獭兔除肝脏出现轻微病变外,其他器官表现基本正常;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獭兔的各器官基本表现正常;试验Ⅳ组和对照组獭兔除了肝脏和肾脏有变性外,其他各器官基本表现正常。(2)除十二指肠和空肠部位的隐窝深度受饲粮中不同粗饲料来源影响显着(P<0.05)外,其他指标均不受饲粮中粗饲料来源影响(P>0.05)。其中试验Ⅰ组十二指肠的隐窝深度分别比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试验Ⅳ组和对照组高出29.91、28.64、30.84和26.83 um;空肠部位的隐窝深度分别比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试验Ⅳ组和对照组高出24.39、15.25、19.85和22.18um。说明试验Ⅰ组有助于獭兔小肠上皮细胞的更新代谢程度。综上所述,不同粗饲料来源的饲粮,对獭兔的内脏器官和消化道组织形态影响不大;柠条作为獭兔饲粮中粗饲料来源有助于提高獭兔内脏器官的重量;柠条可以增加獭兔十二指肠和空肠部位的隐窝深度,有助于促进獭兔的消化吸收。(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兔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期刊2015-08-22)
王剑龙[6](2015)在《饲养方式对卢氏绿壳蛋鸡屠宰性能及消化道、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不同饲养方式对卢氏绿壳蛋鸡屠宰性能、肠道组织形态和消化、免疫等器官发育的影响,本试验选用18周龄放养与笼养卢氏绿壳蛋鸡各10只(公母各5只),对其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饲养方式对卢氏绿壳蛋鸡体重、体尺的影响:放养公鸡各项指标均大于笼养公鸡,其中胸深差异极显着(P<0.01),龙骨长与胫围差异显着(P<0.05);放养母鸡各项指标均小于笼养母鸡,其中体重、体斜长、胸深、胸宽、髋宽差异极显着(P<0.01);放养条件下,公鸡各项指标除胸角外均极显着大于母鸡(P<0.01);笼养条件下,公鸡体重与胫骨长显着大于母鸡(P<0.05)。(2)不同饲养方式对卢氏绿壳蛋鸡屠宰性能的影响:不论公母,放养鸡的腿肌率与腹脂率均显着小于笼养鸡(P<0.05);相同饲养方式下性别仅对笼养鸡胸肌率的影响差异极显着(P<0.01)。放养公鸡小肠、肌胃、肝脏重量极显着大于笼养公鸡(P<0.01);放养母鸡颈、翅的重量极显着小于笼养母鸡(P<0.01);放养条件下,公鸡除生殖器官重量外所有指标均极显着大于母鸡(P<0.01);笼养条件下,公鸡所有指标均大于母鸡,头重、脚重、心脏重差异极显着(P<0.01),颈重差异显着(P<0.05)。除髋宽与胸深、胫骨长、胫围呈显着正相关(P<0.05)外,其余指标两两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3)不同饲养方式对消化器官发育的影响:放养公鸡除盲肠长度显着大于笼养公鸡外(P<0.05),其余各肠段长度与重量均极显着大于笼养公鸡(P<0.01);放养母鸡空肠、回肠段长度极显着大于笼养母鸡(P<0.01),盲肠长度显着大于笼养母鸡(P<0.05);放养条件下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重量极显着大于母鸡(P<0.01);放养公鸡肝脏、肌胃、胰腺与肌胃器官指数极显着大于笼养公鸡(P<0.01);放养母鸡各消化器官指数均极显着大于笼养母鸡(P<0.01);放养鸡小肠总长均极显着大于笼养鸡(P<0.01),放养公鸡空肠相对小肠指数显着大于笼养公鸡(P<0.05),而回肠相对小肠指数显着小于笼养公鸡(P<0.05);相同饲养方式下,笼养公鸡回肠相对小肠指数显着大于母鸡(P<0.05)。(4)不同饲养方式对卢氏绿壳蛋鸡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放养公鸡胸腺、法氏囊重量,以及胸腺、法氏囊器官指数极显着大于笼养公鸡(P<0.01);不同饲养方式对母鸡免疫器官的发育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5)不同饲养方式对卢氏绿壳蛋鸡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放养公鸡十二指肠的绒毛长度差异极显着大于笼养公鸡(P<0.01),盲肠的绒毛长度显着大于笼养公鸡(P<0.05);放养母鸡十二指肠的绒毛长度显着大于笼养母鸡(P<0.05);放养公鸡各肠段绒毛宽度均极显着大于笼养公鸡(P<0.01);放养母鸡十二指肠绒毛宽度极显着大于笼养母鸡(P<0.01);放养公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段隐窝深度极显着大于笼养母鸡(P<0.01),盲肠段显着大于笼养母鸡(P<0.05);放养母鸡各肠段隐窝深度均大于笼养母鸡,其中回肠的差异极显着(P<0.01),十二指肠的差异显着(P<0.05);放养公鸡各肠段的V/C值均小于笼养公鸡,空肠段差异显着(P<0.05);放养母鸡各肠段的V/C值均小于笼养母鸡,回肠段差异显着(P<0.05);相同饲养方式下,放养公鸡回肠、盲肠段绒毛长度与宽度显着大于母鸡(P<0.05),放养公鸡十二指肠、空肠段隐窝深度极显着大于母鸡(P<0.01),其余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林下放养与立体笼养的饲养方式对于卢氏鸡体重体尺,消化、免疫器官发育等各项指标影响明显。放养公鸡各项指标除腿肌率、腹脂率外均不同程度优于笼养鸡。再者,由于生态放养鸡自由采食野外植物、籽实、虫类等,可有效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期刊2015-04-01)
李文婷,戴俊逸,李钫,杨丰[7](2015)在《凡纳滨对虾消化道中白斑综合症病毒主要靶器官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对虾养殖业中最具破坏力的致病病毒.本实验用含WSSV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肌肉投喂健康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模拟自然条件下对虾经摄食感染WSSV的过程.在口服攻毒后不同时间分别取消化系统的不同器官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各器官中病毒的拷贝数,发现攻毒后12~24 h病毒在食道或中肠中的病毒量仅增加了3~5倍,而在贲门胃和幽门胃中的病毒量增加了100倍以上.进一步的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病毒粒子对贲门胃和幽门胃内壁均具有很强的粘附能力,而对食道和中肠内壁的粘附能力很弱,且脱去了囊膜的WSSV核衣壳失去了与对虾消化道粘附的能力.以上结果说明WSSV经摄食后主要入侵的靶器官是胃,且病毒囊膜蛋白在病毒与宿主消化道器官的相互作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应用海洋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张守栋,杨传华,林恭华,张同作,苏建平[8](2014)在《高寒草甸3种啮齿类动物消化道器官形态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动物面对相同或相似的环境压力,采取不同的适应对策,消化器官形态差异能体现各自适应的方式。为进一步了解草食哺乳动物对各自生存环境的适应对策,本文比较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3种小型草食哺乳动物的消化道长度及消化道器官指数。结果显示:根田鼠的胃指数高于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小肠、大肠及盲肠指数均是高原鼠兔>高原鼢鼠>根田鼠,消化道各部位相对长度均是根田鼠>高原鼠兔>高原鼢鼠。根田鼠大肠及盲肠长度占消化道总长的比例高于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小肠占消化道总长的比例最低。结果表明,动物消化道形态的差异可能与食物组成、能量和代谢需求等因素有关。面对不同的环境压力,消化道这种适应性差异是不同物种为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进化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4年06期)
张守栋,杨传华,林恭华,苏建平,张同作[9](2014)在《高寒草甸叁种啮齿类动物消化道器官形态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动物面对相同或相似的环境压力,采取不同的适应对策,消化器官形态差异能体现各自适应的方式。为进一步了解草食哺乳动物对各自生存环境的适应对策,本文比较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叁种小型草食哺乳动物消化道长度及消化道器官指数。结果显示:根田鼠的胃指数高于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小肠、大肠及盲肠指数均是高原鼠兔﹥高原鼢鼠﹥根田鼠,消化道各部位相对长度均是根田鼠﹥高原鼠兔﹥高原鼢鼠。根田鼠大肠及盲肠长度占消化道总长的比例高于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小肠占消化道总长的比例最低。结果表明,动物消化道形态的差异可能与食物组成、能量代谢需求等因素有关。不同物种面对不同的环境压力,消化道这种适应性差异是物种为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进化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07-03)
刘宏[10](2014)在《蚂蟥消化道及生殖器官发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蚂蟥((Whitmania pigra Whitman),又称宽体金线蛭,在分类上隶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lida)蛭纲(Hirudinea)无吻蛭目黄蛭科(Haemo pidae),其干燥全体为药材水蛭,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是目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药材,也是我国水蛭药材市场的主流品种。随着市场对水蛭的巨大需求以及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其野生资源几近枯竭,人工养殖应运而生并取得初步成功,但对于蚂蟥的消化和生殖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对蚂蟥不同发育阶段消化道组织学、组织化学、酶活性以及生殖器官进行研究,旨在揭示蚂蟥消化道和生殖器官的发育过程,为蚂蟥基础生物学研究和人工繁育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石蜡切片、H.E及AB-PAS染色法研究不同月龄蚂蟥口器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1-3月龄口径与口宽增加幅度较小,分别为0.6 mm.0.3 mm;3-4月龄增幅最大,为1.2 mm;4-6月龄口径、口宽达到最大值,基本不再增加。口唇位于口部最前端的外缘,外被一层薄护膜,随着生长口膜上皮细胞由立方上皮细胞到柱状细胞再到长柱状细胞。口腔深处共有颚3个,较大一个居背面,另外两个较小的分居左右腹侧,与肌肉质的咽相连,颚从外到内由角质层、上皮细胞层、肌层、颚腔组成,颚上均存在具有分泌酸性颗粒的乳突,从2月龄开始存在大量酸性颗粒状物质;口腔由内向外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组成,周围有着丰富的围口神经。咽由内向外由粘膜层、肌层、浆膜层构成,粘膜褶皱随生长增高增厚,粘膜上皮由复扁平上皮变为柱状上皮,肌层发达且随着生长逐渐增厚,4月龄厚度最大。蚂蟥粘液细胞由管状、梨状2种形态4种着色类型构成,不同时期AB-PAS染色变化不大,口唇1月龄粘液细胞少,2、3月龄粘液细胞增多且主要为II型粘液细胞,口腔中含有较多I型粘液腺细胞,咽部肌层下的结缔组织层分布着较少的II型粘液细胞。(2)利用组织切片和光镜技术对不同月龄蚂蟥消化道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初孵出的蚂蟥消化道各部分已分化完全,但功能并不完善,1-2月龄属于蚂蟥消化道发育阶段,2-3月龄消化道发育趋于完善,4月龄消化道发育基本成熟。消化道发育的显着特征为消化道单层立方上皮细胞、矮柱状细胞、高柱状细胞的转变,消化道粘膜皱襞的丰度和高度以及粘液细胞数量的不断增加。研究发现消化道各消化器官组织结构与其生理功能密切相关。(3)分析并测定了不同月龄的蚂蟥消化道中淀粉酶、脂肪酶和酸、碱性蛋白酶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1-2月龄酸性蛋白酶活力变化不大,维持在较低水平,从2月龄开始酸性蛋白酶活性急剧升高,到2.5月龄达到最大值,之后快速下降;碱性蛋白酶1-2月龄酶活性保持较低水平,从2月龄开始逐渐增大,2.5月龄达到最大值,3月龄有一个小高峰,之后呈下降趋势;淀粉酶的活力逐渐升高,3月龄时达到最大值;脂肪酶从1月龄到1.5月龄逐渐下降,从1.5月龄至3月龄上升达最高峰值,4月龄有一个小高峰后再下降。蚂蟥2.5-3月龄时消化道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最强。(4)利用酶组织化学方法对蚂蟥不同时期消化道不同部位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非特异性酯酶(NSE)、脂酶(Lipase)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直肠外,消化道各部均检出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发育酶活性逐渐增强,各部分酶活性有显着差异(嗉囊>肠>食管>第6侧盲囊),碱性磷酸酶主要集中分布在粘膜上皮及纹状缘附近;酸性磷酸酶活性随着发育酶活力逐渐增强,各部分酶活性强弱表现为(肠>嗉囊>直肠>食管>第6侧盲囊),主要分布在纹状缘、粘膜上皮以及固有层中;非特异性酯酶随着发育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各部分酶活性大小为嗉囊>肠>第6侧盲囊、食管>直肠,主要分布在粘膜上皮、纹状缘以及粘膜下层;不同发育阶段蚂蟥消化道各部位脂酶活性的变化存在差异,食管为先升高后降低,嗉囊先降低再升高,肠部及直肠基本呈现上升趋势,第6侧盲囊表现为先降低再上升而后又下降的趋势,各部分酶活性强弱表现为(嗉囊>肠>直肠>食管>第6侧盲囊),主要分布在粘膜上皮中。结论:随着蚂蟥的发育,各消化酶活性逐渐增强,而嗉囊(除第6侧盲囊外)和肠部是蚂蟥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第6侧盲囊主要功能为存储食物;消化道粘膜上皮为酶颗粒分布的主要部位。(5)采用组织解剖观察了蚂蟥生殖系统及其生殖细胞的发生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蚂蟥为雌雄同体,雄性生殖系统主要由精巢、贮精囊、射精球、输卵管、阴茎囊等构成。根据精细胞和卵细胞的发育情况,将精巢和卵巢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退化期5个时期,根据生殖细胞的大小、形状和分发特征,将精细胞的发生过程分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5个发育阶段;卵母细胞分为卵原细胞期、无卵黄期、卵黄形成期、胶膜形成期。蚂蟥生殖腺及生殖细胞的发育不同步,精巢的发育早于卵巢,当卵巢仅为原始生殖细胞团时,精巢已经初步具备了完整的形态,精子出现的时间亦早于初级卵母细胞。(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消化道器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科学家日前在学术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在线发表研究论文,在国际上首次从单细胞分辨率和全转录组水平,全面、系统、深入地阐明了食道、胃、小肠和大肠这4种器官在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图谱及其信号调控机制,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消化道器官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东岳,解曼,孔心涓,饶伟.实体器官移植受者移植术后下消化道并发症流行病学及影响因素[J].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2019
[2].赵婀娜.我国科学家首次系统揭示人类消化道发育细胞图谱[N].人民日报.2018
[3].熊秀,史政荣.以器官系统为主体的上消化道出血护理模式探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8
[4].卢小燕.神奇的人体器官——消化腺与消化道[J].阅读.2017
[5].李燕平,曹亮,梁茂文,王芳,郑建婷.饲粮中不同粗饲料来源对獭兔内脏器官和消化道组织形态的影响研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兔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2015
[6].王剑龙.饲养方式对卢氏绿壳蛋鸡屠宰性能及消化道、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D].河南科技大学.2015
[7].李文婷,戴俊逸,李钫,杨丰.凡纳滨对虾消化道中白斑综合症病毒主要靶器官的鉴定[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5
[8].张守栋,杨传华,林恭华,张同作,苏建平.高寒草甸3种啮齿类动物消化道器官形态的比较研究[J].四川动物.2014
[9].张守栋,杨传华,林恭华,苏建平,张同作.高寒草甸叁种啮齿类动物消化道器官形态的比较研究[C].第叁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4
[10].刘宏.蚂蟥消化道及生殖器官发育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