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灰化苔草湿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灰化苔草,生产力特征,高程带,水文变化
灰化苔草湿地论文文献综述
周云凯,白秀玲,宁立新[1](2018)在《鄱阳湖湿地灰化苔草种群生产力特征及其水文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淡水湖泊湿地中,水文条件是影响湿地植物分布和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研究特定湿地植物种群与水文变化之间关系,对于认识湿地植被格局形成及进行湿地生态调控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鄱阳湖湿地洲滩优势植物——灰化苔草(Carex cinerascens)种群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实地观测数据,研究不同高程带灰化苔草春草种群生产力特征及其对水文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春草生长季内各高程带灰化苔草种群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其生长发育过程对水文条件产生差异性反应,长期连续水淹和半水淹条件抑制灰化苔草的生长,而间歇性半水淹和未水淹条件则促进灰化苔草伸长生长和生物量积累;生长初期灰化苔草通过储水策略应对水分缺乏形成的干旱胁迫,而生长末期则通过增加干物质含量来应对淹水胁迫;灰化苔草定植与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水文条件,淹没期平均水深3.70—2.78 m、淹没频率42.08%—43.17%、平均距湖水面高度-0.23—0.77 m的水文环境更有利于灰化苔草的生长发育。研究结果可为未来鄱阳湖湿地植被保护和湖泊水位调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4期)
白秀玲,周云凯,王杰华,李文丽[2](2018)在《鄱阳湖湿地灰化苔草生长季氮磷含量与储量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植物在营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植物氮磷元素的吸收、分配和积累特征对于正确理解氮磷循环关键过程及其生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野外实地观测和室内实验分析,研究了鄱阳湖淡水湿地灰化苔草春草生长季内不同部位生物量、氮磷含量及氮磷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灰化苔草各部位生物量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地上部分生物量在各生长期均高于地下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积累速率相对稳定,而地上部分和总体平均积累速率表现为生长前期高于生长后期;各部位氮磷含量经历了先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过程,其中地上部分氮元素在灰化苔草生长的中后期显着高于地下部分,而磷元素在中前期两者差异更为显着;生物量与氮磷储量均呈显着正相关,是灰化苔草氮磷储量动态变化的主导因子,氮磷元素主要储存在灰化苔草的地上部分;研究期间灰化苔草平均氮磷比介于3.32—3.83之间,按营养限制理论进行判断,氮元素可能是灰化苔草生长的限制性营养因子。(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3期)
周云凯,白秀玲,宁立新[3](2017)在《鄱阳湖湿地灰化苔草固碳能力及固碳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植物具有较强的固碳功能,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利用实地测量数据,结合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鄱阳湖湿地洲滩优势植物——灰化苔草(Carex cinerascens)的固碳功能及其空间分异,以期为正确认识鄱阳湖湿地植物在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制定合理有效的湿地生态管理与保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灰化苔草年内两个生长季,春草的平均固碳能力(579.46±294.19)g?m~(-2)略低于秋草(629.65±155.85)g?m~(-2),不同高程带的固碳能力均以13.5~14.5 m高程带最大,而12.5 m以下高程带最小,且各高程带间(除秋草的12.5~13.5 m与>14.5 m高程带间)固碳能力均达到了极显着差异(P<0.001);灰化苔草春草和秋草的固碳量基本相当,分别为44.05×10~4 t和44.10×10~4 t;但由于受不同生长季各高程带分布面积和生物量变动的影响,灰化苔草春草生长季内最大固碳量出现在13.5~14.5 m高程带(19.84×10~4 t),最小固碳量出现在<12.5 m高程带(4.41×10~4 t),而秋草生长季内最大固碳量则出现12.5~13.5 m高程带(17.29×10~4 t),最小固碳量出现在>14.5 m高程带(4.51×10~4 t);从全年来看,灰化苔草年固碳量为88.15×10~4 t,年均固碳能力可达到1 103~1 180 g?m~(-2),远高于其生长季内的碳释放能力,是鄱阳湖湿地的一个重要碳汇。(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刘扬,施建敏,边子星,邓绍勇,裘利洪[4](2016)在《鄱阳湖湿地灰化苔草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沿水分梯度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鄱阳湖湿地苔草群落的构建机制,选择灰化苔草(Carex cinerascens)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立3条样带调查不同水分梯度的群落物种多度,选用断棍模型(BSM)、生态位优先占领模型(NPM)、优势优先模型(DPM)、随机分配模型(RAM)和生态位重迭模型(ONM)5个生态位模型对群落种-多度关系进行拟合,结果表明,1)灰化苔草群落可按土壤水分划分为高湿度、中湿度和低湿度3组,分别对应从湖边、湿地中间和湿地边缘的梯度分布;2)从高到低的水分梯度上,灰化苔草群落的物种数先增加后降低,优势种多度逐渐增加,物种多度分布曲线由相对平缓变为陡峭;3)高湿度灰化苔草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的最佳拟合模型为BSM,中、低湿度的理想模型转变为NPM。研究认为,水分条件的变化是灰化苔草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改变的主因,随着水分梯度降低,群落构建的生态学过程由随机生态位变为生态位优先占领。研究为鄱阳湖湿地多样性保育和生态功能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杨阳[5](2015)在《水分/淹水对鄱阳湖湿地灰化苔草生长及分布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灰化苔草(Carex cinerascens)根状茎及其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盆栽培养方式,设置土壤水分/淹水梯度研究不同水分/淹水条件对其根状茎萌发、幼苗生长形态和生理的影响,探明灰化苔草在不同水分/淹水条件下的响应过程及机理。在野外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苔草资源的特点,提出了苔草资源综合利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在重度干旱和淹水条件下其根状茎萌发率较低,轻度干旱条件下萌发率虽高但幼苗生长缓慢。灰化苔草幼苗平均株高、地上生物量、叶长、叶宽、叶片数、叶面积、Chl、SPAD和Car均随土壤水分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Chl a/b比值随土壤水分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2)灰化苔草幼苗叶片在水分缺乏灰化苔草幼苗通过个体变小、叶片数和叶面积减少、生长速率减缓等调节自身组织结构特点以利用有限的水分维持生命活动,或通过使Chl a/b比值升高、Car/Chl比值保持稳定、合理分配Chla和Chlb来确保植物能正常地进行光合作用;(3)利用高斯模型定量分析得出灰化苔草根状茎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水分生态幅在4.15%~51.35%范围内,最适含水量在16.22%~39.55%之间。(4)45d全淹、1/2淹、1/4淹水条件下,灰化苔草生长缓慢甚至停止,但不会死亡。淹水组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淹水组的CAT、POD、SOD活性均高于对照组。1/2淹水组叁种酶活性均高于其他组。(5)淹水组偶有根茎萌发有利于在淹水条件下维持种群的稳定。淹水胁迫下灰化苔草有一定的抗逆性反应,表现为抗氧化酶活性较高降低膜质氧化损伤,一定程度增强灰化苔草的耐淹水性。(6)鄱阳湖苔草资源丰富,利用潜力巨大,但由于血吸虫病的传播、利用意识的淡薄,政策引导的缺乏,人为破坏、火灾干扰等问题的存在,苔草资源的利用率极低,从问题出发提出了实现苔草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的五点具体建议,并对发展饲草产业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杨平华,曾祥晖[6](2015)在《气相色谱法测定鄱阳湖湿地灰化苔草中有机氯农药》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鄱阳湖湿地环境标示物灰化苔草中8种有机氯农药。灰化苔草样品采集后,经处理成干样,用丙酮-石油醚(1+1)超声提取,浓缩至尽干,用甲醇溶解后,在Aglilent19091-413色谱柱上分离,采用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8种有机氯农药的质量浓度在2.00~100.0μg·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在0.6~1.3μg·L-1之间。对灰化苔草样品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在80.4%~114%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在1.1%~5.9%之间。(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期刊2015年04期)
吕晓龙[7](2014)在《鄱阳湖湿地灰化苔草—土壤系统氮磷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鄱阳湖湿地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是我国首批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自然湿地,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划分为全球重要生态区,同时也是亚热带保护较好的典型湿地。湿地植物-土壤系统氮磷转化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部分,本文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对比研究了鄱阳湖不同水位梯度上灰化苔草湿地植物—土壤系统的氮、磷动态变化,以揭示灰化苔草生长发育对湿地氮、磷分配及其迁移转化的影响,为深入研究湿地氮、磷元素转化过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规律和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并有利于进一步认识鄱阳湖灰化苔草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得出主要结论如下:各高程带灰化苔草生物量、氮磷含量及氮磷积累量都呈现出明显的月际变化,灰化苔草地上及地下部分的磷含量都在3月初达到最高值,但它们的氮含量达到最高值的时间却不同,氮磷积累量方面同样存在差异。各高程带灰化苔草土壤氮含量都表现为0-10cm含量最高,而磷的垂直差异性不显着。不同水位梯度下,灰化苔草土壤氮磷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氮含量表现为低滩位地区低于高滩位地区。通过对植物体氮磷积累量和土壤氮磷含量的季节变化研究发现,灰化苔草湿地植物与土壤的氮磷相关性显着。(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4-05-01)
胡豆豆,欧阳克蕙,戴征煌,熊小文,谢永忠[8](2013)在《鄱阳湖湿地灰化苔草草甸群落特征及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灰化苔草(Carex cinerascens)是鄱阳湖湿地草甸的主要建群种,对鄱阳湖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于2010年采用样方法对吴城地区鄱阳湖湿地灰化苔草草甸3个样地的植被组成、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等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群落组成简单,植物种类比较贫乏,主要植物种仅8种,优势种为灰化苔草。3个样地中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最高分别为0.88、1.35和0.65,最低分别为0.46、0.46和0.23。相关分析表明,苔草草甸群落物种多样性更多地受丰富度的影响。苔草群落盖度为63.27%~100%,高度为4.25~14.12cm,地上生物量为1 377~3 080kg.hm-2,均低于以往调查数据。水位的变化和放牧干扰可能是影响鄱阳湖苔草草甸群落特征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3年06期)
于旭光,鲁顺保,江玉梅,张志斌,朱笃[9](2010)在《鄱阳湖南矶山湿地灰化苔草季节生长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鄱阳湖南矶山湿地灰化苔草为对象,研究了其生物量、株高、鞘高等生长指标,分析了其季节生长动态。研究结果表明:灰化苔草各指标的季节生长动态基本一致,皆呈单峰型曲线;灰化苔草的地下生物量>地上总生物量,各构件生物量关系为根>茎>叶;灰化苔草种群的地上生物量与株高、鞘高呈线性函数关系,利用鞘高和株高可较好地预测灰化苔草种群地上生物量。(本文来源于《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于旭光[10](2010)在《鄱阳湖灰化苔草湿地生态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在湿地生态过程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主要集中于叁江平原沼泽、黄河叁角洲等湿地。鄱阳湖是中国目前第一大淡水湖泊,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迄今有关鄱阳湖湿地研究多侧重于生物多样性调查、湿地资源动态及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但从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等生态过程方面进行系统定位定量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以鄱阳湖南矶山典型灰化苔草湿地为对象,系统研究其生物过程、化学过程、物理过程。研究结果为探讨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过程的特征和机理,为评价湿地生态健康提供科学依据。鄱阳湖南矶山湿地灰化苔草根、茎、叶等各构件器官的生物量生长和积累都存在明显的季节动态。地下生物量>地上总生物量;各构件生物量关系为根>茎>叶;4月上旬灰化苔草地上部分生物量达到最大,为1031.3g/m2,地下部分为5501g/m2;枯落物生产季节动态明显,总积累量随时间呈现幂函数形式增长。鄱阳湖南矶山湿地土壤有机质和磷含量较高,氮含量相对较低。灰化苔草中氮含量为:叶>茎>根,磷含量为:根>茎>叶。土壤以及灰化苔草中重金属呈现Zn﹥Cu﹥Pb﹥Cd的趋势。土壤以及灰化苔草的各构件器官之间营养元素的浓度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动态。灰化苔草湿地中N、P含量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重金属含量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鄱阳湖南矶山灰化苔草湿地生长季节内的太阳辐射能总量约为1961.1MJ/m2,太阳总辐射在一天内不同时间段累积呈现出单峰型曲线。灰化苔草湿地能量转化效率达到1.613%,高于其他湿地和草地的能量转化效率。(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灰化苔草湿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湿地植物在营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植物氮磷元素的吸收、分配和积累特征对于正确理解氮磷循环关键过程及其生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野外实地观测和室内实验分析,研究了鄱阳湖淡水湿地灰化苔草春草生长季内不同部位生物量、氮磷含量及氮磷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灰化苔草各部位生物量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地上部分生物量在各生长期均高于地下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积累速率相对稳定,而地上部分和总体平均积累速率表现为生长前期高于生长后期;各部位氮磷含量经历了先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过程,其中地上部分氮元素在灰化苔草生长的中后期显着高于地下部分,而磷元素在中前期两者差异更为显着;生物量与氮磷储量均呈显着正相关,是灰化苔草氮磷储量动态变化的主导因子,氮磷元素主要储存在灰化苔草的地上部分;研究期间灰化苔草平均氮磷比介于3.32—3.83之间,按营养限制理论进行判断,氮元素可能是灰化苔草生长的限制性营养因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灰化苔草湿地论文参考文献
[1].周云凯,白秀玲,宁立新.鄱阳湖湿地灰化苔草种群生产力特征及其水文响应[J].生态学报.2018
[2].白秀玲,周云凯,王杰华,李文丽.鄱阳湖湿地灰化苔草生长季氮磷含量与储量的变化[J].生态学报.2018
[3].周云凯,白秀玲,宁立新.鄱阳湖湿地灰化苔草固碳能力及固碳量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7
[4].刘扬,施建敏,边子星,邓绍勇,裘利洪.鄱阳湖湿地灰化苔草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沿水分梯度的变化[J].草业科学.2016
[5].杨阳.水分/淹水对鄱阳湖湿地灰化苔草生长及分布的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6].杨平华,曾祥晖.气相色谱法测定鄱阳湖湿地灰化苔草中有机氯农药[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5
[7].吕晓龙.鄱阳湖湿地灰化苔草—土壤系统氮磷变化特征研究[D].河南大学.2014
[8].胡豆豆,欧阳克蕙,戴征煌,熊小文,谢永忠.鄱阳湖湿地灰化苔草草甸群落特征及多样性[J].草业科学.2013
[9].于旭光,鲁顺保,江玉梅,张志斌,朱笃.鄱阳湖南矶山湿地灰化苔草季节生长动态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10].于旭光.鄱阳湖灰化苔草湿地生态过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