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GPRS的配电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旋[1](2021)在《电动汽车有序充电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数量逐年增加,导致石化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出现。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交通工具,得到了各国大力发展,但是,其充电时间和空间上的不确定性给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带来了威胁。因此,需要一种调控手段,来引导电动汽车进行有序充电。针对电动汽车无序充电对电网产生的消极影响,本文主要从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模型建立及无序充电仿真分析、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策略及仿真分析和居民小区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管理系统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对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其建立数学模型,并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对电动汽车无序充电进行建模仿真分析,同时考虑到多个居民小区接入大规模电动汽车充电对区域配电网的影响,以IEEE33节点模型为研究对象进行建模,经仿真分析,电动汽车无序充电不利于居民小区电网侧的稳定运行,而且对区域配电网电力参数产生较大影响;其次,针对无序充电产生的影响,采用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滚动优化策略,在“移峰填谷”指导原则下,以用户充电费用最少、负荷方差最小为优化目标,得出实时更新的最优指导曲线,引导更多的用户参与有序充电,并在其基础上引入多级排列引导法,经仿真分析,多级排列引导法进一步提升了有序充电策略的优越性。此外,为验证所提策略的适用性,在有序充电策略引导下对区域配电网的影响进行分析,有效降低了对其电力参数的影响范围;最后,结合上述有序充电策略,设计了有序充电管理系统,包括后台集群管理系统、充电桩控制系统和Android应用平台3部分。本文通过建立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模型,在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滚动优化策略的基础上引入多级排列引导法,引导居民小区电动汽车用户进行有序充电。该策略不仅对居民小区具有“移峰填谷”等作用,而且对区域配电网具有良好的调节效果。
李斌[2](2021)在《某县供电公司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供电可靠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城市配网供电线路自动化改造,尤其是县域配电线路自动化系统建设迫在眉睫。配网自动化系统可在限定时间内实现对故障点位置的准确判断和自动隔离,迅速恢复非故障点区域的电力供应,缩短配变停电时长,减少用户因停电造成的损失,进一步提高城市配电供应的可靠性和电能质量。同时,也为供电企业提高了运维质量,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减少了运行维护成本,加快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保障了电网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因此,对县域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和改造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学习参考其他市、县级城市电网建设和自动化系统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某县级市线路网架现状、一次设备情况、不同区域对供电可靠性不同要求,从方案设计和运行效果两方面对某县供电公司的配网自动化系统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国内外配网自动化的发展现状、理论研究概况以及系统实施的优点和难度进行了阐述,介绍了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以及主要实现方式。其次,本文结合某县级市配网现状,明确了该县配网自动化的改造目标和设计原则,对该县配网自动化的系统架构、主站、配电终端、通信建设等方案进行了设计。重点设计了适合于某县供电公司自动化运行的通信方案,阐述了通信方案的选择和设计。本文最后对该县供电公司建成后的配网自动化系统从数据监测、故障处理、信息推送等功能实现及系统运行效果方面进了展示。结果显示系统运行良好,设计方案满足实际运行需要。
何云鹏[3](2021)在《县域电力网络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用户对用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配电网作为直接与用户连接的纽带,其可靠性直接影响了用户满意度。县域电力网络属于中低压配电网,结构复杂,分支线众多,且运行环境恶劣,自动化程度较低,无法满足电力用户的需求。针对县域电力网络的特点,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县域配电自动化系统,包括电网智能故障诊断应用、电网智能恢复策略应用两大功能模块。系统软件基于B/S架构,利用Angular JS前端框架和TOMCAT虚拟服务器作为技术实现手段。首先,设计和实现了配电自动化系统运行状态监测功能,给运行管理人员直观的展示。通过解析电网两类数据结构:用于页面展示配电网网络结构的SVG文件和包含配电网网络连接信息的CIM文件,实现了配电网结构的页面展示和故障信息、故障恢复方案的实时更新。其次,设计的电网智能故障诊断应用软件通过对输入的过流信息进行算法判别,从而实现故障定位,同时还可与外部故障指示器二次回路连接,实时监视电路电流,当监测到外部的短路电流时,该模块可准确判定故障线路及故障类型,具备实际应用的可能。在故障诊断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故障恢复功能。实现了一种基于启发式算法的故障恢复方法,能够得出故障发生后最优的故障恢复方案,并展示出该方案需要操作的联络开关、分段开关、可以恢复的用电量及网络拓扑中的平均电压值等信息。最后对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系统测试,包括故障定位和故障恢复功能算法有效性的验证,以及系统软件非功能性的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算法和软件均能满足县域电力网络下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基本需求。
霍玮[4](2020)在《一类数据中心A级机房的检测与控制系统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建设需求也日益增长。数据中心的建设涵盖很多子系统,其中监测与控制系统是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可保障网络设备安全、稳定、优质的运营,从而提高数据中心的实时性和高效性。本课题主要采用回顾性文献分析、资料收集和讨论等方法,针对数据中心监测及控制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设计,对系统的框架、功能、模块等研究课题展开具体的分析、设计,确保系统设计足够专业、规范与智能化。本课题以鲁南大数据中心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硬件和软件系统方面进行介绍。硬件部分主要包括BA系统、综合布线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管理系统,电力监控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软件部分即各模块功能的实现,包括系统登录、监控功能、通信模块、数据库模块、报警模块以及显示模块等。其次,通过网关管理协议将对数据中心设备的控制信息封装为单一包进行发送,解决传输丢包问题,采用GPRS通信实现远程管理,设计远程唤醒实现用户远程实时监测。在本课题研究中,将UPS电源监控模块作为研究设计的重点,并进行设计的优化和功能的拓展,实现对各被控端的电源集中监控,确保数据中心24小时都能够处于不间断供电运行状态。最后对设计的系统进行了功能层面、性能层面的测试,证明该系统可以有效对数据中心进行远程实时检测控制,具备实际应用价值。从而提升监控系统的控制能力、风险应对能力和安全运行能力,为数据中心监控系统的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杨再宋[5](2020)在《配网设备运行状态及其微气象监控预警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配电网升级改造,电网的覆盖面在不断扩大,部分配网线路需要穿越较为复杂的微气象环境地域,而局部地形环境产生的极端气象灾害对配电网的影响日趋突出,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配电网微气象监测管理系统。本文以云南省某县配电网现状作为科研对象,分析并发现其存在如下的问题:(1)该县地处西南山区,受地域的自然条件影响,该县气候复杂,天气多变,雨水频繁,易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些地址灾害会影响配电网的安全运行。(2)传统电力周期性巡检主要依靠人力完成,存在设备运行状态反馈不及时、不准确的现象,致使系统故障不能及时得到补救,造成资源的浪费。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针对当地特殊的气象现状,研发了适合当地的配电网环境监测及运行状态监测系统,现场设备运行状态表明,该系统对提高供电质量、降低配电网事故发生率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整体设计。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综合考虑当地气象状况,针对微气象进行整体的设计,主要包括:分析对系统产生影响的气象因素,并基于此分析传感器技术以及采集所需要的参数,对数据传输和组网技术进行可行性比较和分析,对数据库的相关参数进行论证,从而确定了包含嵌入式技术、通信技术和数据库应用的整体设计。2.配电室内及室外环境监测系统设计。室外环境监测系统要求具有可移动测量的特性,所以整套采集装置均安装在为之专门设计的手推车上,车上硬件包含:风速风向传感器、雨量传感器、大气压力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主控板STM32、太阳能板、太阳能电池及电源和其变压模块,此外还有GPRS传输模块。室内主要检测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硬件主要涉及电源及变压模块、多功能电表、RFID阅读器及标签、工频检测仪、接近开关、温湿度传感器等,利用RFID的定位功能和接近开关的特殊功能对重要设备进行定位和防盗保护,以此避免盗窃事件的发生。3.数据库监管中心总体设计。以Visual Studio 2010作为数据库开发环境,数据库用C#语言编写。监管中心主要包括三个模块:监控客户端、服务器和数据库。三个模块主要完成数据的存储、显示和读取,同时为预测算法提供数据。4.GA-BP算法预测相对湿度的研究。当室内相对湿度过高时,会影响配电设备的绝缘性和安全性。所以根据历史数据的规律,预测湿度的短期变化是提高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方法。通过GA-BP算法的引入,运用MATLAB编程,搭建神经网络进行仿真预测,增加对配电室内相对湿度的可预见性,有助于提高电气设备的维护效率,进而为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支持。5.系统功能调试。对室内系统和室外系统的所有模块进行联调。以西南大学高压设备实验室和某县供电局为调试场所,对系统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和显示进行测试,对传输过程中的丢包率进行统计,所得丢包率为1.01%,系统通信正常,各个模块均能正常工作,能较好的完成采集和传输任务,达到供电管理部门所要智能监控的目的。
张娟利[6](2019)在《县域10千伏配电网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10kV配网是供电的最基本单元,同时也是供电网络的神经末梢,因其地理环境复杂,覆盖面广、设备安装分散、加之末端低压用户众多等,一直是电力企业实现配电网远程监控系统的盲区,同时也给企业运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农村电网虽然经过多次升级改造,由于没有得到合理规划和设计,加之线路设备选型差异化较大,导致电网结构不合理,运行方式不灵活,开关保护混乱,尤其是线路发生跳闸、接地故障后,往往一停一线,一停一片,严重地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文中通过对当前武功县域10kV配电网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建设县域10kV配网监控系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利用基于FTU实测电网暂态数据建立故障信息特征矩阵,确定线路故障点所在的区段,从而达到故障定位。并通过对武功县域电网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取得了预期的目的。武功县域10kV配网远程监控系统的建成,彻底解决了县级调度“盲调”问题,降低了运行维护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大幅度地提升了电力企业管理效率和形象,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李浩然[7](2019)在《基于LoRa的电力柜组合式状态监控系统》文中研究表明电力柜(环网柜、箱式变、配电柜等)是电网建设和工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的电力设备。由于其柜体防护效果有限,运行环境恶劣,容易导致电气设备的损坏,但由于成本和技术的限制,电力柜在线监测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还未能达到运行要求。论文设计研制了一套基于LoRa的电力柜组合式状态监控系统。本论文以STM32F103VCT6单片机作为监控系统的控制核心;以ATT7022EU三相计量芯片监测电压、电流、功率等电力参数;并使用各类传感器模块对柜内的主要触头温度、开关量、温湿度信息、烟雾火源等非电能信息进行监控和采集;设置了红外人体感应传感器,防止人类和动物入侵造成电力设备的损坏;分析了各类无线通讯方式的特点,最终确定了LoRa-GPRS的无线通讯方案,使用LoRa通讯方式实现各设备之间的组网,优化了 LoRa模块的信道竞争算法,降低了由信道竞争而造成的网络阻塞,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使用STM32F103C8T6作为网关控制芯片,使用GPRS通讯方式将数据上传到远程监控平台;以μCOS操作系统为平台对监控系统进行软件设计,实现数据采集处理以及各个模块的功能;上位机使用LabVIEW软件进行开发,实现信息在PC端的实时显示。本论文所设计的电力柜组合式状态监控系统,在实验室条件下搭建了测试平台,实现了电流、电压、功率等电能参数的测量以及开关状态、环境温湿度、主触头温度等非电能参数的采集并实现了无线传输,系统能够根据设置的阈值生成对应的告警信息,最终实现电力柜的远程监控,预期目标基本实现。
吴功艺[8](2019)在《智能路灯集中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路灯照明的科学化管理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积极响应节能减排的国家发展战略,推动城市数字化发展,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水平,城市照明系统的科学创新与发展将成为重点工作之一。而智能路灯集中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对城市照明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与数字化发展将表现出十分显着的意义,能够显着提升城市照明系统管理水平,从而积极提升城市管理科学水平并提高国家节能战略的实施效果。本文结合实际城市区域的应用需求分析、设计智能化路灯集中控制系统。根据对用户需求和系统管理需求的分析,系统采用C/S网络结构体系作为系统总体架构,并结合微处理技术、SQL Server2000数据库服务器,和GPRS无线数据通信技术进行设计,构建起上位机同下位机的无线数据交互通道并确保数据通信的及时性与可靠性,从而为各项管理控制功能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整个系统包括硬件子系统、数据库子系统、监控软件系统、通信子系统、集中控制器模块等,实现了对照明终端设备的可视化以及图形化管理,极大提升了照明系统管理的便利性,为城市照明系统的自动化及智能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系统测试运行情况良好,实际结果说明了系统设计的有效性,实现了 GIS系统、GPRS技术、数据库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综合运用,极大提升了城市照明系统特别是路灯监控系统的科学水平,有效降低了人工管理的工作量,有效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安全风险,从而呈现出更加积极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提升了城市路灯监控系统的整体管理水平。
张克宇[9](2019)在《九江地区非统调电厂远程监控系统的方案设计和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发电是减轻环境负担、节约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小水电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九江地区非统调小水电较为分散,据统计达289座,总装机容量为563.679MW,长期以来,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非统调电厂设备落后,管理效率低下,每年均发生因电网调度无法监控非统调电厂运行状况导致的线路跳闸和电器烧毁事件,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很大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九江地区非统调电厂接入电网调度系统的需求,考虑现场设备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光纤组网、载波组网、GPRS无线组网等几种组网方式的优劣,最终确定GPRS无线组网的方式,根据九江地区非统调电厂现场设备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基于GPRS公网的非统调电厂专用网络,实现了厂站端与主站端的实时通信,并对九江地区远程监控系统的主站和RTU进行设计和设备选型,实现电网调度对非统调电厂的远程在线监测,解决了以往非统调电源运行数据缺失问题,加强了全口径发电数据采集与统计工作,全面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电网企业决策提供客观真实的数据,为提升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提供了重要保证。
林飞[10](2018)在《盘锦地区10kV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开发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电网配电自动化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盘锦地区10kV电网配电自动化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智能控制技术、虚拟仪器技术以及GPRS无线通信技术的10kV电网智能配电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电网状态实时监测、三相高压开关远程控制自动投切、电网参数及历史用电数据储存和分析等功能。系统硬件由高压电网参数变送采集单元、高压开关自动投切控制单元、GPRS无线通信单元等多个常用功能模块构成。其中,高压电网参数变送采集单元主要包括主控芯片选择、电压电流采样方式设计、基于ATT7022a的DSP芯片电能计量及与MCU芯片之间的通信设计等内容;高压开关自动投切控制模块主要完成直流气泵开关的控制、高压开关换向控制等工作;GPRS无线通信单元主要包括选型标准、具体选型以及组网等内容。系统软件设计主要包含下位机和上位机软件的设计。下位机软件利用IDE开发平台,完成硬件电路相关设计功能。上位机主要基于Lab Windows/CVl6.0开发平台对电网数据处理程序进行相应的设计,完成对数据的处理以及指令的分析工作,在数据采集的同时,完成了对数据的存储、显示、报表等功能。所开发和设计的盘锦地区10kV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相比传统配电方式,提高了供电质量,也实现了用户体验的快速提升。由于高度的自动化和集成化,可以大大降低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有效提高配电管理水平,符合盘锦地区配电需求,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同时,该设计预留了进一步的开发空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功能的进一步扩展。
二、基于GPRS的配电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GPRS的配电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电动汽车有序充电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动汽车发展概述 |
1.2.1 国外发展概述 |
1.2.2 国内发展概述 |
1.3 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影响研究概述 |
1.3.1 国外主要技术研究概述 |
1.3.2 国内主要技术研究概述 |
1.4 电动汽车充电策略研究概述 |
1.4.1 国外主要技术研究概述 |
1.4.2 国内主要技术研究概述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模型及无序充电仿真分析 |
2.1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影响因素 |
2.1.1 电动汽车充电模式 |
2.1.2 电动汽车动力储能电池特性 |
2.1.3 居民用户电动汽车车型划分 |
2.1.4 私家车出行习惯 |
2.2 电动汽车充电数学模型 |
2.2.1 蒙特卡洛模拟方法 |
2.2.2 电动汽车无序充电模型建立 |
2.3 电动汽车无序充电仿真算例 |
2.3.1 电动汽车充电算例设计 |
2.3.2 仿真结果分析 |
2.4 电动汽车无序充电对区域配电网的影响分析 |
2.4.1 拓展分析 |
2.4.2 IEEE33 节点配电系统 |
2.4.3 仿真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策略及仿真分析 |
3.1 有序充电策略 |
3.1.1 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滚动优化策略 |
3.1.2 多级排列引导法的引入 |
3.1.3 适用性分析 |
3.2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求解 |
3.2.1 基本粒子群算法 |
3.2.2 多目标问题优化 |
3.2.3 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 |
3.2.4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流程 |
3.2.5 特殊情况处理方法 |
3.3 电动汽车有序充电仿真算例 |
3.3.1 仿真设计 |
3.3.2 引入多级排列引导法前后仿真结果分析 |
3.4 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对区域配电网影响分析 |
3.4.1 拓展分析 |
3.4.2 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居民小区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管理系统设计 |
4.1 后台集群管理系统的设计 |
4.1.1 有序充电系统设计 |
4.1.2 后台集群管理系统数据库的选择 |
4.1.3 后台集群管理系统界面设计 |
4.2 充电桩控制系统设计 |
4.2.1 充电桩控制系统方案 |
4.2.2 充电桩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2.3 充电桩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3 Android平台设计 |
4.3.1 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环境 |
4.3.2 有序充电管理系统Android应用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Ⅰ IEEE33节点系统的支路参数及负荷数据 |
附录 Ⅱ 充电桩控制系统整体原理图 |
(2)某县供电公司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配网自动化及相关理论的发展概况 |
1.2.1 国外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发展 |
1.2.2 国内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发展 |
1.3 配网自动化系统概述 |
1.3.1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概念 |
1.3.2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基本组成 |
1.3.3 配网自动化的主要实现方式 |
1.4 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的优点与难点 |
1.4.1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优点 |
1.4.2 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难点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2 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改造目标 |
2.1 主站建设目标 |
2.2 配电终端建设目标 |
2.3 配网通信系统建设目标 |
2.4 本章小结 |
3 某县级市配电网现状分析 |
3.1 某县级市区域概况 |
3.2 配网一次网架现状 |
3.2.1 区域线路概况 |
3.2.2 10 千伏馈线联络接线形式 |
3.3 配网一次设备现状 |
3.3.1 开闭所现状 |
3.3.2 环网柜 |
3.3.3 柱上断路器 |
3.3.4 配电变压器 |
3.3.5 运行及保护方式 |
3.4 配网通信系统现状 |
3.4.1 骨干通信网现状 |
3.4.2 配网通讯网现状 |
3.5 配网管理相关系统应用现状 |
3.5.1 设备(资产)运维精益管理系统 |
3.5.2 国网GIS系统 |
3.5.3 调度EMS系统 |
3.5.4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
3.5.5 营销SG186 系统 |
3.6 本章小结 |
4 配网自动化系统主站方案 |
4.1 系统主站概述 |
4.2 主站模式选配 |
4.3 主站系统架构 |
4.3.1 主站系统架构 |
4.3.2 主站硬件配置 |
4.4 主站功能 |
4.5 本章小结 |
5 馈线自动化及配电终端建设方案 |
5.1 馈线自动化模型概述 |
5.1.1 集中型馈线自动化 |
5.1.2 就地型馈线自动化 |
5.2 馈线自动化建设方案 |
5.2.1 集中型馈线自动化建设方案 |
5.2.2 就地型(电压-时间型)馈线自动化建设方案 |
5.3 配电终端建设方案 |
5.3.1 配电终端建设原则 |
5.3.2 配电终端方案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配网自动化系统通信方案设计 |
6.1 通信系统特点和要求 |
6.2 主要通信方式介绍 |
6.2.1 光纤通信 |
6.2.2 载波通信 |
6.2.3 双绞线通信 |
6.2.4 无线宽带通信 |
6.2.5 无线公网通信(GPRS通信) |
6.3 配网自动化通信方案的选择 |
6.3.1 几种通信方式的比较 |
6.3.2 通信方式的选择 |
6.4 配网自动化通信结构设计 |
6.4.1 主站至变电站通信 |
6.4.2 变电站至配电终端通信 |
6.5 光纤通信方案设计 |
6.5.1 网络结构 |
6.5.2 组网方案 |
6.5.3 变电站OLT设备、SDH设备建设改造方案 |
6.5.4 EPON光通信建设方案 |
6.6 无线接入方案设计 |
6.6.1 基于无线公网VPN技术的通信网建设 |
6.6.2 通信流量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7 配网自动化系统功能实现及应用 |
7.1 配网自动化功能实现 |
7.1.1 配电线路实时监控功能 |
7.1.2 配电线路故障自动处理 |
7.2 形成智能配电网初步技术体系 |
7.3 建立完善调控一体业务应用体系 |
7.4 建成配电网通信数据网 |
7.5 工程实施前后配电网指标对比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县域电力网络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县域电力网络配电自动化系统简介 |
1.3.2 国内外配电自动化系统发展历程 |
1.3.3 配电自动化系统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4 配电网故障定位及故障恢复技术研究现状 |
1.4 县域配电自动化系统所面临的挑战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开发的相关知识 |
2.1 引言 |
2.2 B/S架构 |
2.3 JAVA语言 |
2.4 ORACLE数据库 |
2.5 ANGULARJS前台框架 |
2.6 TOMCAT虚拟服务器 |
2.7 馈线自动化技术 |
2.8 馈线故障指示器技术 |
2.8.1 馈线故障指示器基本简介 |
2.8.2 馈线故障指示器的优化配置 |
第三章 系统需求 |
3.1 引言 |
3.2 系统的整体需求 |
3.3 功能性需求 |
3.4 非功能性需求 |
3.4.1 界面要求 |
3.4.2 性能要求 |
3.4.3 可靠性要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县域电力网络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硬件基础设计 |
4.2.1 硬件整体架构设计 |
4.2.2 通信网络设计 |
4.2.3 数据平台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4 运行状态监测功能设计与实现 |
4.4.1 运行状态监测功能的设计 |
4.4.2 运行状态监测功能的实现 |
4.5 故障诊断功能设计与实现 |
4.5.1 故障诊断功能的设计 |
4.5.2 故障诊断功能的实现 |
4.6 故障恢复功能设计与实现 |
4.6.1 故障恢复功能的设计 |
4.6.2 故障恢复功能的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系统测试环境 |
5.2 系统功能性测试 |
5.2.1 故障定位功能验证 |
5.2.2 故障恢复功能验证 |
5.3 非功能性测试 |
5.3.1 兼容性测试 |
5.3.2 稳定性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一类数据中心A级机房的检测与控制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理论意义 |
1.1.3 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和创新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数据中心监测与控制系统现状分析—以鲁南大数据中心为例 |
2.1 鲁南大数据中心概述 |
2.2 鲁南大数据中心监测与控制系统问题分析 |
2.3 鲁南大数据中心监测与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2.3.1 进程监控与远程唤醒 |
2.3.2 网络设备监控 |
2.3.3 UPS电源监控 |
2.3.4 报警与显示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中心监测与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3.1 数据中心监控功能设计目标 |
3.1.1 功能设计目标 |
3.1.2 性能设计目标 |
3.1.3 系统设计要点与相关协议 |
3.2 硬件部分系统总体框架 |
3.2.1 硬件设计原则 |
3.2.2 硬件系统框架 |
3.3 软件部分系统总体框架 |
3.3.1 软件设计原则 |
3.3.2 基于SNMP的网络管理 |
3.3.3 C/S结构与B/S结构 |
3.3.4 GPS通信远程管理 |
3.4 硬件设备部分功能设计 |
3.4.1 综合布线及计算机网络系统 |
3.4.2 视频监控系统 |
3.4.3 门禁管理系统 |
3.4.4 电力监控系统 |
3.4.5 BA系统 |
3.5 软件系统部分功能设计 |
3.5.1 登录功能模块 |
3.5.2 监控功能模块 |
3.5.3 UPS监控模块 |
3.5.4 通信模块 |
3.5.5 数据库与报警模块 |
3.5.6 显示模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中心监测与控制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登录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 监控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1 进程监控设计与实现 |
4.2.2 远程唤醒设计与实现 |
4.2.3 网络设备监控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 通信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1 通信协议机制目标分析 |
4.3.2 GPRS通信协议格式 |
4.3.3 通信整体流程 |
4.4 数据库与报警模块设计与实现 |
4.4.1 数据库块设计与实现 |
4.4.2 报警模块设计与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UPS监控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UPS监控模块设计与实现 |
5.1.1 设计要求 |
5.1.2 UPS监控模块硬件设计 |
5.1.3 UPS监控模块软件设计 |
5.2 智能高频开关电源的应用 |
5.2.1 智能高频开关电源的应用原理 |
5.2.2 N+X冗余技术与均流技术 |
5.2.3 UPS容量确认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安装与测试 |
6.1 系统安装 |
6.2 系统部署测试环境 |
6.2.1 系统部署 |
6.2.2 测试环境 |
6.3 测试方案 |
6.4 测试结果 |
6.5 UPS监控测试 |
6.5.1 测试内容 |
6.5.2 测试结果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配网设备运行状态及其微气象监控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配电网微气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章小结 |
第2章 绪论 |
2.1 课题研究意义 |
2.1.1 微气象对配网设备影响的分析 |
2.1.2 微气象监控系统的研究意义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2.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微气象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室外子系统设计框架 |
3.1.1 确定传感器类型及通讯信号类型 |
3.1.2 系统供电策略的研究 |
3.1.3 室外子系统整体设计 |
3.2 室内子系统设计框架 |
3.2.1 确定采集信息的类型 |
3.2.2 室内子系统整体设计 |
3.3 下位机采集程序的设计 |
3.3.1 开发环境介绍 |
3.3.2 程序主要组成部分 |
3.4 组网及防盗的设计与实现 |
3.4.1 组网技术及组网实现 |
3.4.2 防盗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监控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4.1 监控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4.2 数据库的设计 |
4.2.1 数据库设计规则 |
4.2.2 数据库设计方案 |
4.3 服务器的设计 |
4.3.1 数据库连接的设计 |
4.3.2 数据通信 |
4.4 客户端的设计 |
4.4.1 数据采集模块 |
4.4.2 数据管理模块 |
4.4.3 短信发送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湿度预测算法的研究 |
5.1 湿度预测概述 |
5.2 GA-BP算法原理 |
5.2.1 BP神经网络介绍 |
5.2.2 遗传算法介绍 |
5.3 基于GA-BP算法的湿度预测 |
5.3.1 基于GA-BP算法湿度预测分析 |
5.3.2 GA-BP算法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调试与现场试运行 |
6.1 系统硬件模块调试 |
6.1.1 主控电路板STM32系统搭载 |
6.1.2 GPRS无线数据传输模块调试 |
6.2 系统现场运行测试 |
6.2.1 气象传感器的采集测试 |
6.2.2 报警信息测试 |
6.2.3 通信稳定性测试 |
6.3 监控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测试 |
6.3.1 客户端系统总体界面 |
6.3.2 监控管理功能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6)县域10千伏配电网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武功县域电网分析 |
2.1 基本情况 |
2.2 结构分析 |
2.2.1 主网现状 |
2.2.2 配网现状 |
2.2.3 存在问题 |
2.3 县域配电网监控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矩阵算法故障区段带电定位法 |
3.1 配网线路故障特征 |
3.1.1 故障类型及措施 |
3.1.2 故障模型建立 |
3.2 配电网故障识别 |
3.2.1 短路故障识别 |
3.2.2 接地故障识别 |
3.3 线路故障区段定位算法 |
3.3.1 接地故障信息特征矩阵的算法 |
3.3.2 短路故障信息特征矩阵的算法 |
3.4 双电源就地控制故障隔离 |
3.5 配变防窃电 |
3.6 本章小结 |
4 县域配网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
4.1 县域配电网设计原则 |
4.2 武功配电网设计与改造 |
4.2.1 设计内容 |
4.2.2 改造内容 |
4.3 试点区域配网自动化建设方案 |
4.3.1 配网自动化系统基本构架 |
4.3.2 配网自动化建设模式 |
4.3.3 配电终端建设 |
4.3.4 保护优化配置 |
4.4 通讯系统建设 |
4.4.1 建设原则 |
4.4.2 建设标准 |
4.4.3 组网方式 |
4.4.4 通讯规约 |
4.4.5 安全防护 |
4.5 监控主站建设 |
4.5.1 硬件配置 |
4.5.2 软件配置 |
4.5.3 主站主要功能 |
4.6 系统建设取得成果 |
4.6.1 解决盲调问题 |
4.6.2 供电可靠性提高 |
4.6.3 快速故障定位和隔离 |
4.6.4 实现线路远控 |
4.6.5 负荷自动转移 |
4.6.6 改善供电质量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基于LoRa的电力柜组合式状态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 |
2 系统的总体设计和无线通讯的设计 |
2.1 引言 |
2.2 系统整体设计 |
2.3 无线通讯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硬件设计 |
3.1 引言 |
3.2 主控芯片最小系统的设计 |
3.3 采集模块的电路设计 |
3.4 通讯模块的硬件设计 |
3.5 电源模块硬件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系统软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下位机软件的设计 |
4.3 上位机的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调试 |
5.1 引言 |
5.2 样板制作与硬件调试 |
5.3 GPRS通讯和上位机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系统主要电路图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智能路灯集中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路灯控制系统的现状和发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系统设计相关技术 |
2.1 GPRS技术 |
2.2 GIS技术 |
2.3 智能路灯集中控制系统引入GPRS和GIS的重要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3.2 系统设计目标和原则 |
3.3 智能路灯集中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 |
3.4 无线组网方案 |
3.5 监控软件系统结构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监控终端硬件设计与实现 |
4.1 监控终端硬件部分构成 |
4.2 主控板硬件组成 |
4.3 电流电压采集模块硬件设计 |
4.4 电源模块硬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下位机的软件设计 |
5.2 监控中心软件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6.1 用户登录及信息权限管理 |
6.2 终端部分操作控制 |
6.3 时间设置 |
6.4 时间表设置 |
6.5 数据查询 |
6.6 系统故障设置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九江地区非统调电厂远程监控系统的方案设计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非统调电厂 |
1.2.1 九江地区非统调电厂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实现目标 |
第2章 九江地区非统调电厂远程监控系统需求分析和整体设计 |
2.1 引言 |
2.2 需求分析 |
2.2.1 适应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发展的需要 |
2.2.2 满足电网公司对非统调电厂的调控需要 |
2.3 方案整体设计 |
2.3.1 九江地区非统调电厂终端情况 |
2.3.2 方案设计 |
2.3.2.1 光纤组网方案 |
2.3.2.2 载波组网方案 |
2.3.2.3 GPRS无线组网方案 |
2.3.3 组网方式确定 |
2.4 非统调电厂现场设备情况 |
2.5 无线GPRS通讯方案 |
2.6 GPRS无线公网通信的综合防护 |
2.6.1 终端身份认证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RTU的设计与实现 |
3.1 常用规约简介 |
3.1.1 应答式规约 |
3.1.2 循环式规约 |
3.2 规约选择 |
3.2.1 101规约说明 |
3.3 FTU方案设计 |
3.3.1 FTU功能设计 |
3.3.2 FTU设计要求 |
3.3.3 FTU设备设计方案 |
3.3.4 FTU设备实施 |
3.4 无线GPRS功能的通讯协议转换装置要求 |
3.4.1 支持各种标准或非标准的通讯规约 |
3.4.2 支持向双中心后台系统发送数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主站的设计与实现 |
4.1 典型的电网监控调度自动化系统 |
4.1.1 信息采集和命令执行子系统 |
4.1.2 信息传输子系统 |
4.1.3 信息的收集、处理和控制子系统 |
4.1.4 人机联系子系统 |
4.2 非统调电厂远程监控自动化系统设计 |
4.2.1 主站功能设计 |
4.3 信息交互功能 |
4.3.1 无线通信方式 |
4.4 主站系统设计基本功能指标 |
4.4.1 系统软硬件配置 |
4.5 系统应用 |
4.5.1 系统应用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盘锦地区10kV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开发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意义 |
1.3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系统整体设计 |
2.1 系统结构组成 |
2.2 系统功能及特点 |
2.3 系统的设计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配电监控终端的研究与设计 |
3.1 电路部分硬件设计 |
3.1.1 配电监控终端板卡电路模板 |
3.1.2 主控CPU选型 |
3.1.3 电能计量及电网参数采集模块芯片选型 |
3.1.4 高压电力参数实时变送采集模块 |
3.1.5 高压开关自动投切控制模块 |
3.1.6 通信设计 |
3.1.7 统复位及故障监控电路 |
3.2 软件设计 |
3.3 抗干扰设计 |
3.3.1 硬件抗干扰设计 |
3.3.2 软件抗干扰设计 |
3.3.3 具体信号硬件滤波器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远程通讯设计 |
4.1 系统通讯方式选择 |
4.2 GPRS通信方式技术优势 |
4.3 GPRS组网 |
4.3.1 本系统中GPRS无线通信终端功能 |
4.3.2 本系统中GPRS无线通信终端结构 |
4.3.3 本系统中GPRS无线通信终端选型 |
4.3.4 本系统中GPRS无线通信组网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区监控调度中心系统 |
5.1 监控中心的功能需求 |
5.1.1 监控中心的硬件需求 |
5.1.2 监控中心的软件需求 |
5.2 监控中心的系统软件 |
5.2.1 系统人机界面 |
5.2.2 电网参数监控界面 |
5.2.3 历史数据分析界面 |
5.2.4 历史数据报表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配电自动化系统运行结果分析 |
6.1 系统电参数采集准确性验证 |
6.2 地区监控中心功能验证 |
6.3 配电终端执行能力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基于GPRS的配电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动汽车有序充电优化策略研究[D]. 张凯旋. 辽宁工业大学, 2021(02)
- [2]某县供电公司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斌. 中北大学, 2021(09)
- [3]县域电力网络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何云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一类数据中心A级机房的检测与控制系统设计研究[D]. 霍玮. 山东大学, 2020(02)
- [5]配网设备运行状态及其微气象监控预警系统研究[D]. 杨再宋. 西南大学, 2020(01)
- [6]县域10千伏配电网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 张娟利.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7]基于LoRa的电力柜组合式状态监控系统[D]. 李浩然.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8]智能路灯集中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吴功艺. 苏州大学, 2019(02)
- [9]九江地区非统调电厂远程监控系统的方案设计和应用研究[D]. 张克宇.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2)
- [10]盘锦地区10kV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开发与设计[D]. 林飞.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