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苯胺类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瑞利散射,一阶超极化率,溶剂效应,偶极取向关联
苯胺类分子论文文献综述
方振东[1](2015)在《硝基苯胺类分子取向关联强度的超瑞利散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瑞利散射(Hyper Rayleigh scattering简称HRS)技术具有实验系统简洁,操作方便,数据处理简单,无需外加电场等优点。同量子化学计算相结合,超瑞利散射技术广泛的应用于有机材料二阶非线性性质的表征、纳米粒子表面效应的研究、离子检测等方面,目前超瑞利散射技术已经逐步代替电场诱导的二次谐波法成为研究材料二阶非线性性质的主流方法。本文主要根据去偏振的超瑞利散射理论,搭建实验光路,结合量子化学计算研究溶剂效应、取代基和分子间取向关联强度对分子一阶超极化率的影响。通过量子化学计算的方法,计算对硝基苯胺分子在不同溶剂中的一阶超极化率、最高电子占据轨道和最低电子未占据轨道之间的能隙、电子云分布等信息,可以分析出溶剂对溶质分子电荷分布和一阶超极化率的影响。通过量子化学计算的对硝基苯胺分子的一阶超极化率,与文献报道的一阶超极化率随溶剂极性改变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为测量分子一阶超极化率选择合适的溶剂提供指导意义。根据相应的理论模型,搭建去偏振的超瑞利散射光路,选择二甲基亚砜为溶剂,测量对硝基苯胺分子的第一超极化率和超瑞利散射光的偏振依赖关系,验证了实验系统的稳定性。利用搭建的去偏振的超瑞利散射光路测量对硝基苯胺分子氨基邻位的H原子被不同取代基取代后的一阶超极化率的变化,并且通过量子化学计算不同分子的一阶超极化率和前线电子轨道,研究取代基对分子一阶超极化率的影响。根据超瑞利散射发生机理,推导溶液中诱导偶极—偶极之间相互作用势,得到溶质分子之间的偶极取向关联强度不仅和溶质分子间的距离有关,同时和溶质分子诱导偶极子之间的取向排列有关。测量分子在不同浓度时的超瑞利散射光的垂直偏振分量和水平偏振分量,然后计算超瑞利光在不同浓度时的去偏振比。分析分子一阶超极化率和去偏振比随浓度的变化关系,得出分子间取向关联的强度度随浓度变化的关系和取代基对分子一阶超极化率和局域环境对称性的影响。通过分析去偏振比随浓度变化的关系,估计分子间诱导偶极—偶极之间强取向关联的距离。(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周博[2](2012)在《新型4-苯胺喹唑啉类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的制备及其微胶囊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4-苯胺喹唑啉衍生物是一类高效的杂环化合物,在抗菌、抗肿瘤、抗病毒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良好的生物活性,目前作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先后有100多种4-苯胺喹唑啉衍生物作为抗癌药物成功上市或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本研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4-苯胺喹唑啉衍生物,评价其抗癌活性,并对该系列化合物的微胶囊化技术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本研究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对抗癌药物开发及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积极的影响,若其研究成果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得到应用,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本研究首先以4-氯-6-碘喹唑啉与3-氯-4-甲氧基苯胺为原料,在中和剂存在的条件下,通过芳胺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4-(3-氯-4-甲氧基苯胺基)-6-碘喹唑啉,然后在催化剂与中和剂存在的条件下,4-(3-氯-4-甲氧基苯胺基)-6-碘喹唑啉分别与3-氨基苯硼酸水合物、3-氨基甲酰苯硼酸、3-氰基苯硼酸、3,4-二甲氧基苯硼酸、4-叁氟甲氧基苯硼酸、呋喃-2-硼酸和5-甲醛基呋喃-2-硼酸发生Suzuki偶联反应,合成了7种新型4-苯胺喹唑啉衍生物,最后以这七种化合物中的4-(3-氯-4-甲氧基苯胺基)-6-(3-胺基苯基)喹唑啉为原料,在中和剂存在的条件下,分别与乙酸酐、叁氟乙酸酐和马来酸酐发生酰基化反应,合成了3种含酰胺基的4-苯胺喹唑啉衍生物。该系列化合物的结构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质谱以及元素分析等表征技术证实与设计的结构相符。研究发现,该系列4-苯胺喹唑啉衍生物对肺腺癌细胞株A549、胃癌细胞株SGC7901、肝癌细胞株Bel-7402、鼻咽癌细胞株CNE2等癌细胞株的体外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它们均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尤其对于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抑制活性较好。其中4-(3-氯-4-甲氧基苯胺基)-6-(3-胺基苯基)喹唑啉有更好的选择性,抗癌活性优良,生物毒性较低,对多种癌细胞株的IC50均在0.05-0.125mM范围,具有被进一步开发成抗癌药物的潜能。本研究对比了不同方法制备乙基纤维素包覆4-(3-氯-4-甲氧基苯胺基)-6-碘喹唑啉微胶囊,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对其进行表征,并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法,讨论搅拌速度、芯材壁材质量比、搅拌时间叁种因素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叁种因素对胶囊制备的影响的重要性次序为搅拌时间>芯材壁材质量比>搅拌速度。当搅拌速度为1700rpm,芯材壁材质量比为1:6,搅拌时间为3h时,制备的微胶囊形貌、粒径分布、分散状态最佳。同时讨论了乙基纤维素包覆4-(3-氯-4-甲氧基苯胺基)-6-(3-胺基苯基)喹唑啉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及缓释性能。结果表明当搅拌速度为800rpm,芯材壁材质量比为1:3时,制备的微胶囊的效果较好,其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达到61.18%和15.29%,在模拟胃液中达到良好的缓释效果,两个小时内其缓释度接近65%。(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2-06-01)
宋秀能[3](2008)在《苯胺类分子器件电学特性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分子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分子电子学的飞速发展。利用单分子来构建具有各种特殊功能的电子器件已经成为纳电子学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之一。近年来,单分子科学在理论和实验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对单分子器件的研究和对其电学特性的测量已经成为分子电子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研究了一类分子器件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影响分子器件性质的相关因素,讨论了分子长度及分子构造对分子器件电子输运性质的影响。目前,分子电子学领域研究较多的是以苯环为基本结构单元的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因为苯环结构的分子中具有能够在分子中自由移动的π电子。同时在终端原子的选取上,研究较多的是利用硫醇或者异氰基或者氰异基与金属电极相连,形成分子结。然而,当终端基团采用氨基与金属电极相连时,Latha Venkataraman等人发现在溶液中通过金的点接触断裂法形成的分子结会呈现出更可靠和更重复的电导值,这样就减少了电导值的变化,从而能确定某特定分子结中电导的平均值,以便人们更好地研究分子特性对分子结电导的影响。分子的电子结构直接决定着分子的电学性质。当分子与电极相连时,分子与金属表面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分子的分子轨道和金属原子团簇的轨道之间杂化实现的,杂化的结果使原来各部分的轨道发生耦合,形成新的分子轨道。在这些分子轨道中,部分轨道扩展于金属原子团和有机分子之中,正是它们为电子的输运提供了通道,而其它的轨道只局域于扩展分子的某一部分之中,它们对电子的输运基本没有贡献。因此,分子器件的电输运性质与分子的电子结构以及分子与电极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我们在第一性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弹性散射格林函数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对终端基团为氨基苯胺类分子的电子输运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为了研究电极和自由分子的相互作用,选用有限个金原子组成的金原子团簇来模拟电极,有机分子处于两金原子团簇中间,形成了金属原子团簇-有机分子-金属原子团簇叁部分构成的扩展分子体系。论文主要研究了叁类终端基团为氨基苯胺类分子结的电子输运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对于一系列含有较少苯环的分子1,4-diaminobenzene (C6H8N2), 4,4’-diaminobiphenyl (C12H12N2), 4,4”-diamino-p-terphenyl (C18H16N2),在非共振散射区域,分子结的电导随分子长度呈现指数衰减关系,且衰减因子β值为1.88/phenyl。对苯环上有不同取代物的联苯分子,4,4’-diaminobiphenyl (C12H12N2),4,4’-diamino-2-methyl-biphenyl(C13H14N2),4,4’- diaminooctafluorobiphenyl(C12H4N2F4),,4’diamino-2,5,2’,5’tetrachlorobiphenyl(C12H8N2Cl4),来说,联苯分子中的两个苯环之间存在一个扭转角,且该扭转角大小与苯环上氢原子的取代物有关。该系列分子结的电导随着两个苯环之间扭转角的增加而减少,并且呈现出一个余弦平方的关系。理论结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符合得较好。同时我们选取含有不同取代物的对苯二胺类分子tetrafluoro-1,4-diaminobenzene (C6H4N2F4),2-fluoro-1,4-diaminobenzene (C6H7N2F),2-chloro-1,4-diaminobenzene (C6H7N2Cl),2-bromo-1,4-diaminobenzene (C6H7N2Br),1,4-diaminobenzene (C6H8N2),2,5-dimethyl-1,4-diaminobenzene (C6H12N2),2-methoxy-1,4-diaminobenzene (C7H10N2O)作为研究对象,计算结果表明该系列分子结的电导与电离能的大小有关,并且随着电离能的增大而减少,理论计算得到的数据与实验得出的结论符合的较好。本论文共包括七章内容:其中第一章是综述部分,主要从实验和理论两个角度综合介绍了分子电子学的当前发展情况;第二章介绍了密度泛函理论,以及我们在应用密度泛函理论时基函数的选取问题;第叁章则对本工作中研究分子结的伏安特性所用的理论方法—弹性散射格林函数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推导;第四章、第五章及第六章分别介绍了本工作的计算过程和研究结果;第七章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8)
苯胺类分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4-苯胺喹唑啉衍生物是一类高效的杂环化合物,在抗菌、抗肿瘤、抗病毒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良好的生物活性,目前作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先后有100多种4-苯胺喹唑啉衍生物作为抗癌药物成功上市或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本研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4-苯胺喹唑啉衍生物,评价其抗癌活性,并对该系列化合物的微胶囊化技术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本研究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对抗癌药物开发及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积极的影响,若其研究成果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得到应用,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本研究首先以4-氯-6-碘喹唑啉与3-氯-4-甲氧基苯胺为原料,在中和剂存在的条件下,通过芳胺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4-(3-氯-4-甲氧基苯胺基)-6-碘喹唑啉,然后在催化剂与中和剂存在的条件下,4-(3-氯-4-甲氧基苯胺基)-6-碘喹唑啉分别与3-氨基苯硼酸水合物、3-氨基甲酰苯硼酸、3-氰基苯硼酸、3,4-二甲氧基苯硼酸、4-叁氟甲氧基苯硼酸、呋喃-2-硼酸和5-甲醛基呋喃-2-硼酸发生Suzuki偶联反应,合成了7种新型4-苯胺喹唑啉衍生物,最后以这七种化合物中的4-(3-氯-4-甲氧基苯胺基)-6-(3-胺基苯基)喹唑啉为原料,在中和剂存在的条件下,分别与乙酸酐、叁氟乙酸酐和马来酸酐发生酰基化反应,合成了3种含酰胺基的4-苯胺喹唑啉衍生物。该系列化合物的结构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质谱以及元素分析等表征技术证实与设计的结构相符。研究发现,该系列4-苯胺喹唑啉衍生物对肺腺癌细胞株A549、胃癌细胞株SGC7901、肝癌细胞株Bel-7402、鼻咽癌细胞株CNE2等癌细胞株的体外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它们均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尤其对于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抑制活性较好。其中4-(3-氯-4-甲氧基苯胺基)-6-(3-胺基苯基)喹唑啉有更好的选择性,抗癌活性优良,生物毒性较低,对多种癌细胞株的IC50均在0.05-0.125mM范围,具有被进一步开发成抗癌药物的潜能。本研究对比了不同方法制备乙基纤维素包覆4-(3-氯-4-甲氧基苯胺基)-6-碘喹唑啉微胶囊,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对其进行表征,并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法,讨论搅拌速度、芯材壁材质量比、搅拌时间叁种因素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叁种因素对胶囊制备的影响的重要性次序为搅拌时间>芯材壁材质量比>搅拌速度。当搅拌速度为1700rpm,芯材壁材质量比为1:6,搅拌时间为3h时,制备的微胶囊形貌、粒径分布、分散状态最佳。同时讨论了乙基纤维素包覆4-(3-氯-4-甲氧基苯胺基)-6-(3-胺基苯基)喹唑啉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及缓释性能。结果表明当搅拌速度为800rpm,芯材壁材质量比为1:3时,制备的微胶囊的效果较好,其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达到61.18%和15.29%,在模拟胃液中达到良好的缓释效果,两个小时内其缓释度接近6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苯胺类分子论文参考文献
[1].方振东.硝基苯胺类分子取向关联强度的超瑞利散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2].周博.新型4-苯胺喹唑啉类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的制备及其微胶囊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3].宋秀能.苯胺类分子器件电学特性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