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杂切换控制论文-陈松,夏长高,李胜永,孙旭

混杂切换控制论文-陈松,夏长高,李胜永,孙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混杂切换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ESP,混杂控制,侧翻,失稳

混杂切换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陈松,夏长高,李胜永,孙旭[1](2018)在《汽车ESP系统的混杂切换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车辆在极限转向工况下出现侧翻与失稳的问题,本文基于电子稳定程序(ESP)建立了混杂切换控制模型。由于ESP对车辆侧翻与失稳的控制是通过差动制动方式实现的,考虑到车轮在制动时由于抱死而影响控制效果,集成了防抱死系统(ABS)。为防止ESP与ABS的控制冲突,设计了差动制动协调器来满足各系统的控制要求。最后,通过双移线与鱼钩工况对提出的控制系统进行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混杂控制的ESP系统能根据车辆不同工况有效控制车辆的失稳与侧翻,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与行驶安全性。(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郑宏宇[2](2017)在《基于混杂自动机模型的叁相并网逆变器切换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并网逆变器作为可再生能源系统与电网的接口,其性能直接影响到发电系统输出电能质量,因此,针对并网逆变器的研究已成为当下热点。首先,针对叁相并网逆变器传统建模方法在建模过程中对逆变器模型进行近似线性化处理的过程而对逆变器整体性能的描述上存在不完整性,提出了采用混杂自动机模型对并网逆变器进行建模的方法,可以更加精确描述逆变器的暂态过程,从而更好的反映系统的动态特性。其次,针对传统并网控制策略中并网电流谐波大的问题,本文将改进的切换控制策略应用于叁相并网逆变器的混杂自动机模型中。具体方法为:基于叁相输入母线电压以及其与零之间的大小关系,将其划分为12个30°的等子区间对逆变器进行切换控制;同时,在每个30°的子区间内部再根据矢量脉宽调制的方法将逆变器的开关状态分为八种后取其中叁种在该区间内部进行切换控制,并采用逆变器输出的实时反馈电流值大小作为控制开关状态进行切换的边界条件。然后,针对采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法对混杂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时存在的计算量大,标准李雅普诺夫函数不易确定的问题,采用有限时间稳定法对混杂切换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最后,基于上述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在Matlab2014a/Simulink仿真平台上搭建叁相并网逆变器系统的仿真模型,首先对于叁相并网逆变器的混杂自动机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构表明采用混杂自动机模型可以准确的对叁相并网逆变器系统进行描述,且可以更好的反应系统的动态性能。然后对改进切换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使用本文设计的改进的控制策略对叁相并网逆变器进行控制时,逆变器输出电流能够很好地跟踪参考电流,并网电流总谐波畸变率较小,低于0.50%,并且能够有效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逆变器具有较好的动态和稳态性能。同时也验证了本文所采用的有限时间稳定法对于系统稳定性分析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1-01)

张晶晶[3](2017)在《基于混杂切换理论的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建模与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主要由电机本体、传感器、电压源逆变器和控制器四部分组成,由于传统的逆变电路开关函数模型只考虑了电路的控制变迁,而没有考虑与电路连续状态相关的条件变迁,导致无刷直流电机转矩脉动较大。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混合逻辑动态模型的方法,将逆变器功率管开关信号定义为离散控制变量,二极管导通状态定义为离散条件变量,并用于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的建模与控制,对提高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无刷直流电机为控制对象,分析了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功率开关通断状态下电流模态,建立了无刷直流电机的混合逻辑动态模型并且以该模型提出预测控制算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首先介绍了混杂系统理论和混合逻辑动态建模方法,依据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的运行模式,通过混合逻辑动态模型的相关理论构建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的混合逻辑动态模型,将该模型进行离散化处理,提出模型预测控制控制算法。基于无刷直流电机逆变电路拓扑,运用Matlab/Simulink对PID控制算法和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进行仿真对比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模型预测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和满足了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特性,抑制了无刷直流电机转矩脉动,为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最后,搭建了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实验平台,并对上述控制算法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能够实现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的稳定运行,同时无刷直流电机的转矩脉动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期刊2017-11-01)

胡倩倩[4](2017)在《连续发酵非线性混杂动力系统的切换最优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一类微生物连续发酵甘油生产1,3-丙二醇(1,3-PD)问题,建立了不同层次非线性切换系统.基于提出的灵敏度函数和鲁棒性指标,令终端时刻产物1,3-PD的产量最大是性能指标,建立了不同的最优控制模型,并进一步构造了优化算法求解.所得数值结果表明该项研究可以为实际发酵过程提供重要参考.本文的研究工作现概括如下:1.综合考虑胞内胞外物质浓度的变化,提出了一个包含16种切换模式的切换系统描述连续发酵过程.因部分系统参数依赖于决策变量,讨论了系统状态关于参数和决策变量的灵敏度,并得到了含有切换的梯度公式.基于灵敏度,建立了最优控制模型,并应用序列二次规划法求解.数值结果表明,依据所得最优流加策略,可以有效提高终端时刻1,3-PD的浓度.2.因部分系统参数依赖于决策变量,提出了系统状态的鲁棒指标.以稳态时刻1,3-PD的产率最大为性能指标,以甘油的流加速率及初始浓度为决策变量建立了优化模型.通过近似光滑逼近法,原问题转化成了数学规划问题,并构造了含有切换的数值优化算法寻找上述问题的最优数值解.最终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流加策略,参数值以及切换时刻与切换序列.3.根据dha调节子的遗传调节,建立了一个由14维动力学方程描述的非线性切换系统.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优化决策变量即甘油流加速率和初始浓度得到目标产物即终端时刻1,3-PD的浓度最大.鉴于部分未知的系统参数依赖于决策变量,提出了鲁棒性指标的定量表达,并基于鲁棒性指标建立了最优控制模型.基于精确罚函数法与单纯形搜索法构造了有效的算法求解上述问题.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最优的流加策略和状态轨线。(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7-06-01)

方炜,丁辰晨,甘洋洋,刘晓东,刘宿城[5](2016)在《一种基于混杂系统的Boost变换器切换控制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Boost变换器既有开关动作上的离散性,又有连续子系统,是典型的混杂动态系统。根据混杂切换理论建立Boost功率变换器的混杂模型,分别讨论变换器在CCM和DCM两种工作模式下的切换控制策略。在固定的系统工作频率下,通过检测电感纹波电流与理论值相比较来控制功率开关器件导通或关断,由此得到所需的占空比信号,从而实现Boost功率变换器的混杂切换的控制。根据电容电荷平衡原理,对负载电流进行估算,减少电路中被检测量,简化控制器的设计并提高了效率。最后,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控制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源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刘海妹,倪彰,贝绍轶,冯俊萍,赵景波[6](2016)在《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动力转向系统混杂系统动力学及其切换控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是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过渡的一种新型新能源汽车,动力转向系统(ECIPS)作为电动化底盘集成控制系统(ECIS)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电动汽车的设计与装配具有重要的影响.动力转向系统具有典型的不确定性、未建模动态、测量噪声和干扰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是包含离散事件与连续事件的混杂动力学系统.分析了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动力转向系统的控制结构、控制功能及其动力学行为,基于动力转向系统的输入/输出功能、控制状态和控制系统实现流程,建立了反映连续和离散控制行为的混杂控制系统模型.建立了动力转向系统的混杂控制流程和切换控制结构,进行了25km/h和45 km/h下的蛇形实验.结果表明:在25 km/h下,转向系统转矩的峰值和平均值分别降低了41.68%和41.79%,在45 km/h下,转向系统转矩的峰值和平均值分别降低了30.92%和30.67%,转向轻便性得到明显改善.混杂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混杂控制结构反映了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动力转向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及其控制特征,不仅揭示了动力转向系统的连续系统工作行为,也反映了离散事件特征,对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控制性能的改善、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理论研究意义和工程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6年17期)

向伟铭,肖建,蒋阳升[7](2014)在《基于切换系统的过饱和信号交叉口混杂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出一种更加高效的信号交叉口控制方法,本文将过饱和信号交叉口的排队车辆消散问题抽象为一类离散时间切换系统的指数稳定性问题,将排队溢出问题视为这类系统的有界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信号交叉口的离散时间切换系统模型,基于Lyapunov函数方法分析了信号交叉口的稳定性、有界性,同时设计了状态反馈来设置绿灯时间,能够保证排队车辆按照指数规律迅速递减并尽量降低排队车辆数.最后,提出了适合过饱和信号交叉口的混杂控制策略.通过与常用的韦伯斯特方法比较,本文提出的混杂控制策略能使排队车辆数消散更快,交叉口延误时间更短.(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2014年02期)

翟金刚[8](2013)在《基于并行的切换最优控制与混杂动力系统辨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一类既含有连续动态又含有离散事件的系统——混杂系统,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和本身的复杂性吸引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针对两类需要解决的混杂系统问题,本文一是以切换系统为研究对象,在不预先指定切换序列和切换次数的前提下,考虑了一类切换系统的最忧控制问题;二是以微生物发酵生产1,3-丙二醇为背景,研究了一类非线性混杂系统的辨识问题.在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本文的研究工作既扩展了最优控制理论以及优化算法的研究,同时为实际应用提供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1.在切换序列和切换次数未知的情况下,考虑了一类由s(s≥2)个切换子系统组成的一般凸紧约束的切换最优控制问题.构造了嵌入系统、松弛系统,并讨论了它们与切换系统轨线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切换控制次优解的构造方法.基于极大值原理,讨论了嵌入系统最优解的必要性条件,以及切换系统最优解或近似次优解的判别条件,构造了切换最优控制最优解(或次优解)的求解方法.基于并行原理,构造了一个并行优化算法,利用联想深腾1800集群对算例进行了数值计算,数值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2.考虑到约束问题的特殊性,在不预先指定切换顺序和切换次数的情况下,研究了带有状态约束、控制约束和终端约束的切换最优控制问题.重新构造了嵌入系统,讨论了状态边界约束条件,给出了切换系统、切换子系统、嵌入系统的控制域,以及嵌入系统有效控制域的定义.基于这些控制域,讨论了带有约束的嵌入系统与切换系统轨线的关系,给出了切换系统最优控制次优解的构造方法.在约束条件下,讨论了嵌入系统最优解的必要性条件,以及嵌入系统与切换系统最优解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限定嵌入系统在有效控制域内取值,将带有状态约束的问题转化为一般的凸紧约束,得到了约束问题切换最优控制的求解方法.数值结果表明,算法是有效的.3.针对微生物连续发酵生产1,3-丙二醇的过程中,代谢机理不清的问题,综合考虑底物和产物可能的跨膜运输方式,以及中间代谢产物对细胞本身以及胞内酶物质的不同抑制作用,组合不同方式,建立了一个由72条可能的代谢路径,8维微分方程,既含有连续变量又含有离散变量的非线性混杂动力系统模型.针对该模型,探讨了解的性质.在缺少胞内实验数据的情况下,利用生物系统鲁棒性,结合测得的细胞外物质实验数据,首次建立了一个由43848个连续变量,1152个离散变量组成的复杂代谢系统路径辨识模型.考虑到动力系统向量场不可微,求解规模巨大,本文构造了一个并行粒子群路径辨识算法(PPSO-PIA).应用该算法,在联想深腾1800集群上进行了数值计算,共进行了77172480次微分方程数值计算,获得的最优路径合理地描述了发酵过程,为推断生物发酵机理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3-09-16)

汪少华[9](2013)在《半主动空气悬架混杂系统的多模式切换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传统悬架相比,半主动空气悬架能够实现车身高度的主动控制和阻尼的自适应调节,对于改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乘坐舒适性、行驶安全性以及燃油经济性有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汽车工程界的研究热点。随着空气弹簧和可调阻尼减振器研究的日益成熟,控制系统的设计已经成为实现半主动空气悬架控制功能要求、提高半主动空气悬架自适应能力的瓶颈和关键。本文以变阻尼与变车身高度集成的某空气悬架轿车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运行状态,将非线性的半主动空气悬架综合为包含悬架系统自身物理特性所约束的连续动态过程行为和多工况使能/失能切换输入、多工况控制输出等离散动态行为的集合。根据这两类不同性质行为之间的相互混合和相互影响,本文的主要内容将围绕半主动空气悬架控制策略的设计、半主动空气悬架混杂系统动态行为分析及其控制等工作进一步展开。构建半主动空气悬架混杂系统。分析了半主动空气悬架的控制模式和性能特点,进行了半主动空气悬架混杂特性的解析和研究,将半主动空气悬架的阻尼控制过程描述为一类混杂系统,引入混杂系统理论,构建了半主动空气悬架混杂系统功能模型结构和实现模型结构,为半主动空气悬架混杂系统的控制奠定基础。确定半主动空气悬架的控制模式与切换参数。根据半主动空气悬架混杂系统的控制特点,对其进行了多模式切换控制研究。将车身高度分为“高位、中位和低位”叁种控制模式,并根据车辆的行驶路面与车速变化确定各个模式之间的切换参数。考虑车身高度控制与阻尼自适应调节之间的耦合关系,提出以车身高度切换优先为原则,将车身高度控制与阻尼控制解耦,并采用模糊控制算法实现叁种车身高度间的稳定性调节。针对转向工况下不进行车身高度调节的特点,增加了转向工况控制模式。设计半主动空气悬架混杂系统局部控制器。根据悬架的偏频特性确定空气弹簧的可调高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包含空气弹簧非线性的半主动空气悬架整车动力学模型,针对直线行驶工况下不同车身高度所反映的阻尼控制目标不同,分别设计了相应的阻尼力模糊PID控制算法,同时进行了转向工况下的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阻尼力控制研究,对局部控制器的性能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控制算法的有效性。提出了半主动空气悬架混杂系统切换监督控制方法。建立了半主动空气悬架多工况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系统无监督切换控制性能。针对系统在切换过程由于局部控制器输出跃变引起的失稳和振荡,基于模糊理论设计了混杂系统切换过程监督控制器,通过对局部控制器的输出进行加权和得到系统的最终控制输入,从而实现半主动空气悬架混杂系统的平滑切换,通过仿真验证了所设计的监督器的有效性。开发了基于MC9S08单片机的半主动空气悬架混杂系统多模式切换控制器,并进行了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针对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分别进行了局部工况的实车道路性能验证,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建立半主动空气悬架混杂系统,并对其进行多模式切换监督控制,既满足了悬架在不同行驶工况下的控制要求,同时改善了系统在控制模式切换过程中的振荡和冲击,悬架性能指标在模式切换过程中的超调幅度最高可降低19.4%。在局部工况随机路面试验中,半主动空气悬架混杂系统控制可使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平均提高11.15%;在蛇形试验中,车辆的车身侧倾角均值平均降低了6.18%、横摆角速度均值平均降低了7.24%、侧向加速度均值平均降低了5.43%,车辆的操纵稳定性达到并超越了原车的控制水平。(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3-04-01)

贾宝柱,曹辉,马捷,李德珊[10](2012)在《混杂系统模糊切换多模型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模型系统采用多个局部模型共同描述系统动态行为,局部模型依据设定的模糊规则进行切换。采用并行分布式补偿方法设计基于局部模型的局部控制器,局部控制器与局部模型共享相同的切换规则,全局系统开环及闭环Lyapunov稳定性条件表明,在保证该条件成立的对称正定矩阵存在时,能够获得全局稳定的切换序列。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仿真对比实验表明,所提出的建模及控制方法具有更好的全局收敛速度。(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混杂切换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并网逆变器作为可再生能源系统与电网的接口,其性能直接影响到发电系统输出电能质量,因此,针对并网逆变器的研究已成为当下热点。首先,针对叁相并网逆变器传统建模方法在建模过程中对逆变器模型进行近似线性化处理的过程而对逆变器整体性能的描述上存在不完整性,提出了采用混杂自动机模型对并网逆变器进行建模的方法,可以更加精确描述逆变器的暂态过程,从而更好的反映系统的动态特性。其次,针对传统并网控制策略中并网电流谐波大的问题,本文将改进的切换控制策略应用于叁相并网逆变器的混杂自动机模型中。具体方法为:基于叁相输入母线电压以及其与零之间的大小关系,将其划分为12个30°的等子区间对逆变器进行切换控制;同时,在每个30°的子区间内部再根据矢量脉宽调制的方法将逆变器的开关状态分为八种后取其中叁种在该区间内部进行切换控制,并采用逆变器输出的实时反馈电流值大小作为控制开关状态进行切换的边界条件。然后,针对采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法对混杂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时存在的计算量大,标准李雅普诺夫函数不易确定的问题,采用有限时间稳定法对混杂切换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最后,基于上述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在Matlab2014a/Simulink仿真平台上搭建叁相并网逆变器系统的仿真模型,首先对于叁相并网逆变器的混杂自动机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构表明采用混杂自动机模型可以准确的对叁相并网逆变器系统进行描述,且可以更好的反应系统的动态性能。然后对改进切换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使用本文设计的改进的控制策略对叁相并网逆变器进行控制时,逆变器输出电流能够很好地跟踪参考电流,并网电流总谐波畸变率较小,低于0.50%,并且能够有效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逆变器具有较好的动态和稳态性能。同时也验证了本文所采用的有限时间稳定法对于系统稳定性分析的准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杂切换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陈松,夏长高,李胜永,孙旭.汽车ESP系统的混杂切换控制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8

[2].郑宏宇.基于混杂自动机模型的叁相并网逆变器切换控制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7

[3].张晶晶.基于混杂切换理论的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建模与控制[D].武汉工程大学.2017

[4].胡倩倩.连续发酵非线性混杂动力系统的切换最优控制[D].鲁东大学.2017

[5].方炜,丁辰晨,甘洋洋,刘晓东,刘宿城.一种基于混杂系统的Boost变换器切换控制算法[J].电源学报.2016

[6].刘海妹,倪彰,贝绍轶,冯俊萍,赵景波.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动力转向系统混杂系统动力学及其切换控制(英文)[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

[7].向伟铭,肖建,蒋阳升.基于切换系统的过饱和信号交叉口混杂控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4

[8].翟金刚.基于并行的切换最优控制与混杂动力系统辨识[D].大连理工大学.2013

[9].汪少华.半主动空气悬架混杂系统的多模式切换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3

[10].贾宝柱,曹辉,马捷,李德珊.混杂系统模糊切换多模型控制[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标签:;  ;  ;  ;  

混杂切换控制论文-陈松,夏长高,李胜永,孙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