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感受性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感受性质,二语表达,汉语母语者
感受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阮榕榕,张艳[1](2018)在《基于感受性质的汉语母语者二语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感受性质(Quale)是心智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共同探讨的话题,其与二语表达的关系密不可分。二语语言表达的过程,就是二语语义和语法建构的过程。说话者在本身经验的指导下,进行概念建构的同时,受到了Quale的影响,在语法结构的促发及提示下,具有了概念意义,在进行语言表达时,表达客观事物的语义。因此,Quale与二语的语义和语法建构同样密切相关。通过研究Quale与汉语母语者二语的语义及语法建构,从Quale的角度探究汉语母语者的二语习得的心灵本质。(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高新民,赵小娜[2](2017)在《思维与“感受性质”——认知现象学的“发现”与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现象学是专门探讨思维等命题态度有无现象学特征的心灵哲学分支,在"发现"心理现象有情感性和认知性两种感受性质的基础上,对思维等有没有这两种感受性质、感情等现象有没有认知性感受性质等作了新的深入的探讨,进而沿着思维等命题态度的两个构成,即态度和命题内容,作掘进性分析。这无疑值得我们在研究思维等现象时借鉴。它对思想与感受性质及其关系的研究尽管属于心灵哲学的研究,与对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研究有较大差别,但所用的方法、所取得的成果无疑有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7年11期)
高新民,耿子普[3](2017)在《感受性质发微》一文中研究指出感受性质是心灵哲学发现和开辟的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最新的工作在强调过去视作同义词的相关概念存在着差异的基础上,对它们分别展开深度剖析,进而认识到了它们各自更多的细节、构成和结构。在探讨思维与感受性质的关系问题上,强调感受性质不局限于知觉之类的现象,而可以由思维等命题态度表现出来,甚至思维还有专门的认知性现象学特征。自主体在施动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可称作"施动性"的现象特征。对此尚存许多未知因素,有待于我们去发现。(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7年06期)
刘辰诞[4](2016)在《心智哲学语言观的认知语言学视角——感受性质与语言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感受性质的讨论在心智哲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它关系到哲学家所追问的身心关系以及大脑与心智的关系。认知语言学也通过语义、语义结构的组配来研究身体、大脑和心智间的关系,探索感受性质在语言中的表现。尽管哲学家的研究方法与语言学活动及其研究方法有所不同,所用术语也不同,但在认知语言学的语义和语法结构建构过程中随处都有感受性质的踪迹,语义和语法建构离开感受性质是无法实现的。语言表达式的建构过程从一个视角支持感受性质的存在。心智哲学的发展应该注意到当代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与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李珍[5](2013)在《感受性质问题及其对唯物主义的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哲学领域,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争论由来已久。在当代,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及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唯物主义在这场争论中毫无疑问占据上风,然而,以感受性质问题为代表的意识难题却对其发起了新的挑战。从另一面来看,这正是唯物主义发展的契机,应从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吴胜锋[6](2012)在《感受性质问题:提出及其论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感受性质已经成为最富争议的哲学问题。布洛克、内格尔以及丹尼特等哲学家纷纷尝试对其作出说明。坚持二元论的哲学家们还试图从自然科学、思想实验等方面证实感受性质存在的真实性。(本文来源于《襄樊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王慜超[7](2012)在《达马西奥论感受性质:从知识论证到自我感》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西方哲学界围绕感受性质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争论双方的焦点是物理主义纲领在心灵研究中的完备性和合法性问题。持不同意见的哲学家们采取了针锋相对的论证方案,并试图对此问题提出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比如各种版本的表征论、现象论和取消论等。对此,本文持一种自然主义的立场,并且认为我们可以实现对感受性质的神经生物学的还原。事实上,这场争论也不乏哲学之外的其他学科领域的学者参与进来,神经科学家达马西奥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有着强烈哲学关怀的神经科学家,而且他对一些令人困扰的哲学问题总是抱着乐观而温和的科学主义态度,并总是试图对其给出合理的科学解释。而本文的论证也正得益于此。本文首先对感受性质问题进行了概念厘清,并在对一些经典思想实验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感受性质问题的认识论本质。然后扼要地给出了达马西奥对感受性质问题的纲领性意见,并结合其他人的工作对意识的私密性研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论证了其工作的方法论意义。最后,采纳了达马西奥对认识活动中自我感的论述,并以此为框架展开对感受性质问题的探讨。本文认为达马西奥对杰克逊玛丽屋思想实验中知识论证的批判主要基于以下理由,即他认为我们对于颜色的体验不仅依赖于认识活动中对外部客体的表象,而且还依赖于认识活动中的自我感。据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杰克逊在知识论证中强调的物理主义所遗漏掉的感受性质恰恰是由这种认识活动中的自我感来提供的。所以杰克逊不能将其思想实验中存在的认识论缺陷转嫁到物理主义身上去。(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2-02-01)
孙红强[8](2010)在《追本溯源 感受中考——二次函数的“最值”性质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次函数中的"最值"性质在解决数学问题或生产实际问题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自然就成了中考命题的热点和难点的首选,要实现学好教材,拓展思维,突破考点,就要从教材入手,寻找命题的源头,打通教材知识与命题之间的内在连接点,使学习知识与考试有机融合.(本文来源于《读写算(中考版)》期刊2010年12期)
高新民[9](2009)在《感受性质:新二元论的一个堡垒》一文中研究指出感受性质是新二元论者在心理世界中发现的"新大陆",是当代心灵哲学中唯物主义最难以同化的困难问题。通过概念辨析理清了感受性质的理论所指,并详尽考察了心灵哲学中支持感受性质的主要的五种论证形式及其二元论的结论,最后指出对新二元论的研究是我们推进唯物主义发展的良好的契机。(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09年05期)
刘毅[10](2005)在《从维氏的私人语言论证看感受性质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感受性质是现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反唯物主义者正是据此对唯物主义提出了责难和批判,并认为其不同于其他性质的特征至少有私人性、不可言喻性、内在性等。本文通过结合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论证,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分析了感受性质的特征,以促进对感受性质的认识,更好地反击挑战,不断完善和发展唯物主义。(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05年06期)
感受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认知现象学是专门探讨思维等命题态度有无现象学特征的心灵哲学分支,在"发现"心理现象有情感性和认知性两种感受性质的基础上,对思维等有没有这两种感受性质、感情等现象有没有认知性感受性质等作了新的深入的探讨,进而沿着思维等命题态度的两个构成,即态度和命题内容,作掘进性分析。这无疑值得我们在研究思维等现象时借鉴。它对思想与感受性质及其关系的研究尽管属于心灵哲学的研究,与对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研究有较大差别,但所用的方法、所取得的成果无疑有借鉴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感受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1].阮榕榕,张艳.基于感受性质的汉语母语者二语表达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8
[2].高新民,赵小娜.思维与“感受性质”——认知现象学的“发现”与探索[J].社会科学战线.2017
[3].高新民,耿子普.感受性质发微[J].哲学动态.2017
[4].刘辰诞.心智哲学语言观的认知语言学视角——感受性质与语言表达[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
[5].李珍.感受性质问题及其对唯物主义的挑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6].吴胜锋.感受性质问题:提出及其论证[J].襄樊学院学报.2012
[7].王慜超.达马西奥论感受性质:从知识论证到自我感[D].上海交通大学.2012
[8].孙红强.追本溯源感受中考——二次函数的“最值”性质及其应用[J].读写算(中考版).2010
[9].高新民.感受性质:新二元论的一个堡垒[J].甘肃社会科学.2009
[10].刘毅.从维氏的私人语言论证看感受性质的特征[J].兰州学刊.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