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扶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优惠政策意见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1](2021)在《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退役士兵是社会就业人群中的特殊群体,退役士兵的就业创业一直深受社会各界关注。201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联合退役军人事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十二个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新时代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退役士兵就业创业铺路搭桥、提供了重要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发布了多项实施办法,退役士兵就业难的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就业状况不理想、政策执行评价欠佳等问题。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的执行,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退役士兵的妥善就业,不仅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对士兵们自身和家庭具有安抚作用,令现役士兵免除对退役后就业的担忧,安心服役,对新时代的军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文基于地方视角,以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的执行情况为研究对象,探析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原因。文献综述表明,国外对于政策执行理论的研究开始较早,模型构建也相对完善,可以为本文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国内学者对于政策执行、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以及安置现状等方面的研究也较为丰富,可以为本文研究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提供参考路径;但不足的是,国内外学者对于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研究较为匮乏,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结合退役士兵就业创业现状的研究也相对较少。本文在全面梳理退役士兵就业创业相关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对菏泽市退役士兵及菏泽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服务窗口工作人员进行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较为系统深入地掌握了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基本情况。利用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中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个维度,分析影响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完善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建议。通过本次研究表明,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退役士兵就业状况不理想、政策内容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目标群体配合度较低、政策执行评价欠佳等问题;利用史密斯模型中的四个维度,分析得出影响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原因主要包括:政策本身不够完善、执行主体执行力度不够、目标群体自身能力不足、地方环境消极因素影响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加大执行力度、提高目标群体自身能力、改善政策执行环境等建议。
晋江艳[2](2021)在《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文中提出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中国人民的社会保障实践持续了上千年,且随着社会发展,保障对象逐步扩大,保障措施日益多样,保障思想不断丰富,但严格来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始终没有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1949至1956年,较全国其他地区,东北地区经济基础较好,重工业相对发达,加上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处于战争前沿,优抚安置任务异常艰巨,促使社会保障事业迅速发展,建立了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在内的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之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研究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丰富东北地区党史研究和完善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一定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重点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计量史学法,分六部分对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进行全面分析。作为文章的起点,第1章遵循党史研究基本思路,介绍了选题背景,说明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重点整理和介绍了国内外研究成果,认为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的研究已硕果累累,但关于东北地区的研究尚有不足,仍有一定的研究空间。任何实践都不是空中楼阁。研究社会保障,首先要追根溯源,探究其实践基础。1949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开展的社会保障实践具有坚实的理论、历史和现实基础,三者缺一不可。第2章和第3章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认为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党组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保障思想)为指导,受中国传统社会保障思想影响,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东北解放区的社会保障实践基础上,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形势,建设国家重工业基地、开展农业合作化的经济计划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形势,在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情况下,领导人民创建了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亟需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具备了建立社会保障的条件。第4章和第5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始终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保障”概念,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但无论是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还是社会优抚工作都已经开展起来。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系统的组织机构体系、广泛的社会动员以及以政府、社会和内部机构为主体的监督机制搭建了一个社会保障体系。第4章重点介绍了这一内容,即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在这一制度框架下,东北各地竭尽所能救济灾民、贫民和朝鲜战灾孤儿,收容改造旧社会遗留的娼妓和游民;重点在企业中建立劳动保险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福利,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以及精神病人建立民政福利;优待军烈属和革命残废军人,褒扬抚恤革命英烈,妥善安置回乡转业人员等,丰富的内容使社会保障由简单的制度构建层面跨越到充实的制度实践层面。第5章则重点介绍了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在充分认识制度结构和实践内容的基础上,第6章进一步提升,重点分析了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认为其对政治建设而言,通过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巩固了新生政权;对于经济建设而言,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对于军事活动而言,激发了群众参军参战的热情,为抗美援朝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对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而言,构建了社保制度的基本框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当前东北地区的社会保障现状,以史鉴今,提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确保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坚持群众观点,反对官僚主义作风;坚持自力更生,克服“等靠要”思想。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总体来说,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实践是成功的,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稳定性和和可持续性不足。因此,对于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实践,本文采取在总体肯定的基础上加以批判借鉴的态度。
胡鑫[3](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对“三农”工作作出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战略部署。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乡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目前,在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众多原因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乡村人才队伍发展瓶颈制约,这就为农业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课题。论文采用比较研究、系统分析、规范研究等方法,通过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探寻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探究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具体来说,论文由以下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绪论。这一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国内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这一章首先对人力、人才、人力资本、人才资源、人才支撑体系等概念进行了释义;其次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最后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包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拥有的机遇。第三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国外学者的相关思想,即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即以农为本思想、政以才治思想、养护农民思想。第四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在释义和阐述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紧迫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释义和阐述乡村专业人才内涵、类型、作用以及乡村振兴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释义和阐述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合理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在释义和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客观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在阐述社会各界内涵、社会各界是乡村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必然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第五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包括实施阳光工程、实施雨露计划、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包括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包括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包括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第六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包括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即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即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即教师定期服务乡村、医生定期服务乡村、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即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才兼职取酬、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即增加财政涉农资金、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在系统梳理了人力、人才、人才资本、人才资源等概念基础上,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具体维度,全面阐释了人才支撑体系概念。二是论文以各类人才资源为研究主体,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实践路径。三是论文完整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闫静洁[4](2021)在《新时代自谋职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支持研究 ——以H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退役军人,是指从中国人民解放军依法退出现役的军官、军士和义务兵等人员。退役军人经过部队大熔炉的锻炼,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改革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退役士兵作为退役军人中最庞大的分支,人数多、范围广,且每年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大量退出现役,其就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退役士兵的基本生活和尊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国防军队发展和兵员质量。他们的就业问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大都集中于退役军人安置政策及其实施的总结与探讨,相对缺乏研究深度和理论高度;对退役士兵自主就业及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本文研究对象主要为政府扶持自谋职业但不负责安排就业的义务兵和服现役12年以下的士官、可以选择由政府安排就业但选择了自主就业的服现役12年上的士官,旨在通过以人力资本收益递增理论、继续社会化理论、劳动力市场供求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受社会关注度较少而社会影响力却较大的自谋职业退役士兵的就业创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回顾退役士兵就业创业历史沿革,从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初步形成阶段、曲折发展阶段、步入正轨阶段、矛盾凸显阶段发展为当前就业创业政策支持日趋合理的新时期,对就业创业相关政策支持情况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采用个别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当前自谋职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及政策支持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探寻当前阻碍自谋职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及政策支持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影响自谋职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支持的因素主要为就业创业政策效果不明显、优惠政策落实难、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职业培训政策针对性不强与职业指导政策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而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为就业创业政策支持配套措施与政策法规不匹配、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与创业环境不匹配、与经济发展不匹配以及与就业能力提升不匹配等。最后,本文提出了完善就业创业政策法规体系,推进保障机制建设;加强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宣传,助推就业创业;加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加强职业指导政策,共建就业平台;加强职业培训政策,完善培训体系等相关政策,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自谋职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支持政策提供研究基础,希望能对自谋职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问题提供帮助,为提高自谋职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支持水平提供参考。
卢珊珊[5](2021)在《退役大学生士兵安置政策优化探究》文中认为退役士兵安置政策保障士兵权利,介于退役士兵在部队所做贡献和退役后环境变化对生活的的影响,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提供资金保障服务。目前我国退役大学生士兵安置的原则来源于《退役士兵安置条例》,然而调理内容上,针对大学生士兵安置政策内容较短,且在实际运用中容易出现问题。为营造国家安全、军队建设和社会稳定的环境,必须优化政策。本文从需求层次理论、公共服务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的角度,总结学者研究结论并结合问卷的方式,分析大学生安置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政策角度查找原因,并提出在征兵政策、退役后管理、完善法律法规以及就业政策等方面的意见,目的是能够优化政策,做到让大学生退役后做到有法可依,使安置工作能够有效运行,推动安置工作的顺利开展,减轻地方政府对学生安置的压力,摆脱目前的工作困难。
贵州省人民政府[6](2021)在《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宣布失效、修改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和公布现行有效行政规范性文件(1979—2019年)的决定》文中研究说明黔府发[2020]16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及时清除改革和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法治政府建设,按照《贵州省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规定》(省政府令第192号)等规定,省人民政府对1979年至2019年期间省人民政府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制定的现行有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了集中清理,对涉及优化营商环境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了专项清理。经省人民政府第74次常务会议审议,决定:
青海省人民政府[7](2020)在《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文中认为青政[2020]80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督管理,根据《青海省行政规范文件制定和备案办法》(青海省人民政府第99号令)的相关规定,省政府以2018年清理结果为基数,
王召合[8](2020)在《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及其改进策略研究 ——以Z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实施的《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国务院中央军委令第608号),国家建立以扶持就业为主,自主就业、安排工作、退休、供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妥善安置退役士兵。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不断拓宽安置途径、开展就业帮扶等缓解退役士兵的就业压力,特别是鼓励退役士兵就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仍然不能满足退役士兵对岗位的需求。在新时代,我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进入了高速发展快车道。当前,积极开发适应市场需求且符合退役士兵实际的就业岗位是解决我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的重要内容。因此,妥善解决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成为了新时代做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工作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在新时代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及国家机构和国防军队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对国内外退役士兵就业安置方面研究现状的了解,在分析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工作面临新矛盾和中央重大政策调整的基础上,阐述了就业安置政策的主要内容,深刻理解了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政策的新特点。研究了Z县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的探索及取得的成效。同时,以Z县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的实施为例,分析我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存在的退役士兵接收方面还存在缺陷、促进就业途径还比较单一、知识技能提升力度不够、就业安置认识不到位等主要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本文提出了做好新时代我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工作的建议。本文认为,做好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工作从完善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方面健全政策制度体系;加强政策宣传体系建设、培训专门的宣传人员、拓宽宣传渠道、开展政策入部队社区等活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强化信息化管理,建立互联机制,合理开发就业岗位,建立有效的就业安置管理机制;要注重思想观念转变、“差异化”教育培训、实行学历提升工程,全面提升退役士兵就业技能;加强对从业人员、承训院校的监督,实施有效的外部监督,构建完善的就业安置监督机制,以便解决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的困难,从而实现退役士兵的“二次”就业。
杨尚剑,马帅星[9](2020)在《我国退役运动员创业支持体系研究——基于退役军人创业支持体系解构》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解构新时代中国退役军人创业支持体系,为完善退役运动员创业支持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结论:国家在支持退役军人创业方面具有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而退役运动员创业支持体系尚不健全。建议:完善退役运动员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统筹管理、形成合力的退役运动员创业管理体系,打造线上线下齐头并进的退役运动员创业服务体系,从而完善我国退役运动员创业支持体系,为退役运动员创业保驾护航。
阿宗兵[10](2020)在《云南省地方政府优化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确对待和妥善安置退役士兵这一特殊群体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云南省地方政府积极开展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退役士兵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技能单一、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以致退役士兵就业创业之路困难重重。本文运用服务型政府理论、就业能力理论、公共产品理论,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分析研究云南省退役士兵的基本情况,总结他们对政府就业创业服务的需求。对云南省地方政府在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阻碍退役士兵成功就业的主要因素为职业技能缺乏、学历较低以及工作经验缺乏。造成退役士兵创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则是自身能力不足、资金压力大以及社会资源缺乏。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当前云南省地方政府在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制度体系不完善;二是政策落实推进不到位;三是就业创业培训质量不高。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思想认识不到位;政府部门推进有关政策落实能力不强,考核机制缺乏;政府部门在观念上未完成角色转变,服务意识不强;退役士兵就业创业内生动力不足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健全地方政府服务制度和体系;二是营造良好的退役士兵就业创业环境;三是提升就业创业培训质量;四是加大就业创业服务的监管和问责力度;五是建立政府、社会、退役士兵三方“权责明确”的服务新机制。本文的研究和结论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地方政府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的应用研究,同时还可为云南省地方政府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提供决策参考。
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扶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优惠政策意见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扶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优惠政策意见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三)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二)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界定 |
一、退役士兵 |
二、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 |
三、政策执行 |
第二节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
一、史密斯模型的整体框架 |
二、史密斯模型构成的四要素 |
第三节 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过程分析 |
一、史密斯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二、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四要素分析 |
第二章 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现状与调查 |
第一节 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内容 |
一、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背景 |
二、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的内容 |
三、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的执行情况 |
第二节 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访谈 |
一、对目标群体的实地访谈 |
二、对执行人员的实地访谈 |
第三节 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调查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章 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
一、就业状况不理想 |
二、政策内容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
三、目标群体配合度较低 |
四、政策执行评价欠佳 |
第二节 影响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因素分析 |
一、政策本身不够完善 |
二、执行主体执行力度不够 |
三、目标群体自身能力不足 |
四、地方环境消极因素影响 |
第四章 完善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建议 |
第一节 完善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 |
一、明确政策执行标准 |
二、加强政策制定民意收集 |
第二节 加大政策执行力度 |
一、加强政策宣传 |
二、提高执行人员专业能力 |
三、完善政策执行反馈机制 |
四、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 |
第三节 提高目标群体自身能力 |
一、提升退役士兵就业创业能力 |
二、提高目标群体认知水平 |
三、引导树立正确职业观 |
第四节 改善政策执行环境 |
一、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
二、优化机构内部环境 |
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
2.1.2 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 |
2.2 中国的社会保障思想 |
2.2.1 中国传统的社会保障思想 |
2.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主要领导人的社会保障思想 |
第3章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 |
3.1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历史基础 |
3.1.1 革命根据地的社会保障 |
3.1.2 抗日根据地的社会保障 |
3.1.3 解放区的社会保障 |
3.2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现实基础 |
3.2.1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
3.2.2 农业合作化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的发展 |
3.2.3 处于抗美援朝战争前沿 |
3.2.4 苏联社会保障制度及其示范效应 |
第4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
4.1 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 |
4.1.1 社会救济的资金来源 |
4.1.2 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 |
4.1.3 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 |
4.1.4 社会优抚的资金来源 |
4.2 社会保障的组织机构 |
4.2.1 政府机构 |
4.2.2 社会团体 |
4.2.3 企业内部机构 |
4.3 社会保障制度的动员与监督 |
4.3.1 社会保障中的社会动员 |
4.3.2 对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 |
第5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
5.1 社会救济 |
5.1.1 灾害救济 |
5.1.2 贫民救济 |
5.1.3 娼妓游民收容改造 |
5.1.4 朝鲜战灾孤儿救济 |
5.2 社会保险 |
5.2.1 养老保险 |
5.2.2 医疗保险 |
5.2.3 伤残保险 |
5.2.4 生育保险 |
5.2.5 优异贡献待遇 |
5.3 社会福利 |
5.3.1 民政福利 |
5.3.2 职工福利 |
5.4 社会优抚 |
5.4.1 优待补助 |
5.4.2 褒扬抚恤 |
5.4.3 安置复员军人 |
第6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及启示 |
6.1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 |
6.1.1 增强了人们对新生政权的认同,提高了党的执政合法性 |
6.1.2 提高了劳动者积极性,促进东北工业迅速发展 |
6.1.3 激发了群众支前热情和军人士气,保障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
6.1.4 构建了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框架,为新中国社会保障奠定了基础 |
6.2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启示 |
6.2.1 坚持实事求是,确保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
6.2.2 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作风 |
6.2.3 坚持自力更生,克服“等靠要”思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
致谢 |
(3)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2.1.1 人力 |
2.1.2 人才 |
2.1.3 人力资本 |
2.1.4 人才资源 |
2.1.5 人才支撑体系 |
2.2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
2.2.1 产业兴旺 |
2.2.2 生态宜居 |
2.2.3 乡风文明 |
2.2.4 治理有效 |
2.2.5 生活富裕 |
2.3 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 |
2.3.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 |
2.3.2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挑战 |
2.3.3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机遇 |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
3.1.1 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 |
3.1.2 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 |
3.1.3 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 |
3.2.2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 |
3.2.3 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 |
3.3 国外学者相关思想 |
3.3.1 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 |
3.3.2 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 |
3.3.3 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 |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
3.4.1 以农为本思想 |
3.4.2 政以才治思想 |
3.4.3 养护农民思想 |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
4.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4.1.1 职业农民 |
4.1.2 新型农民 |
4.1.3 新型职业农民 |
4.1.4 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紧迫性 |
4.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4.2.1 乡村专业人才 |
4.2.2 乡村专业人才的类型 |
4.2.3 乡村专业人才的作用 |
4.2.4 乡村振兴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
4.3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
4.3.1 农民工 |
4.3.2 新生代农民工 |
4.3.3 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 |
4.3.4 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合理性 |
4.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
4.4.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4.4.2 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 |
4.4.3 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 |
4.4.4 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客观性 |
4.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
4.5.1 社会各界 |
4.5.2 社会各界是乡土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 |
4.5.3 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 |
4.5.4 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必然性 |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
5.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 |
5.1.1 实施阳光工程 |
5.1.2 实施雨露计划 |
5.1.3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
5.1.4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 |
5.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
5.2.1 实施特岗教师计划 |
5.2.2 实施“三支一扶”计划 |
5.2.3 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 |
5.2.4 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 |
5.2.5 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 |
5.3 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的路径 |
5.3.1 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 |
5.3.2 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 |
5.3.3 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
5.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路径 |
5.4.1 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
5.4.2 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 |
5.4.3 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 |
5.4.4 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
5.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路径 |
5.5.1 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 |
5.5.2 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
5.5.3 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 |
5.5.4 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 |
第6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
6.1 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 |
6.1.1 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 |
6.1.2 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
6.1.3 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 |
6.2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 |
6.2.1 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
6.2.2 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
6.2.3 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
6.3 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 |
6.3.1 教师定期服务乡村 |
6.3.2 医生定期服务乡村 |
6.3.3 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
6.3.4 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
6.4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
6.4.1 科技成果转化收益 |
6.4.2 科技人才兼职取酬 |
6.4.3 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 |
6.5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
6.5.1 增加财政涉农资金 |
6.5.2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
6.5.3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4)新时代自谋职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支持研究 ——以H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文献综述 |
2.国内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退役士兵及自谋职业退役士兵 |
2.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 |
(二)理论基础 |
1.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
2.继续社会化理论 |
3.劳动力市场供求理论 |
二、新时代自谋职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支持现状 |
(一)自谋职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支持概况 |
(二)H省自谋职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支持现状 |
三、新时代自谋职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自谋职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存在的问题 |
1. 自谋职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本身存在问题 |
(1) 就业创业政策效果不明显 |
(2) 职业指导政策专业化程度不高 |
(3) 职业培训政策针对性不强 |
2. 自谋职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 |
(1) 就业创业优惠政策落实难 |
(2) 就业创业政策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
(3) 职业培训补助经费拨付标准不一 |
(二)自谋职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支持问题形成原因 |
1.就业创业政策支持配套措施与政策法规不匹配 |
2. 就业创业政策支持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
3. 就业创业政策支持与创业环境不匹配 |
4. 就业创业政策支持与经济发展不匹配 |
5. 就业创业政策支持与就业能力提升不匹配 |
四、推进新时代自谋职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对策研究 |
(一)完善就业创业政策法规体系,推进保障机制建设 |
(二)加强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宣传,助推就业创业 |
(三)加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拓宽就业渠道 |
(四)加强就业创业职业指导政策,共建就业平台 |
(五)加强就业创业职业培训政策,完善培训体系 |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含致谢) |
(5)退役大学生士兵安置政策优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点 |
第一章 退役士兵安置政策体系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退役士兵安置政策的基本内涵及其内容 |
一、退役士兵概念界定 |
二、退役复学大学生 |
三、退役就业大学生 |
四、退役士兵安置 |
五、退役士兵安置政策 |
六、退役大学生士兵安置政策的内容 |
第二节 退役士兵安置政策体系及其理想模式 |
一、退役士兵安置政策主要法律法规 |
二、退役士兵安置政策体系 |
三、退役士兵安置政策的理想模式 |
第三节 退役士兵安置政策的理论基础 |
一、需求层次理论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三、人力资源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退役大学生士兵安置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原因 |
第一节 退役大学生士兵安置效果调查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方法 |
三、调查内容 |
四、调查实施 |
五、调查结果 |
第二节 退役大学生士兵安置存在的问题 |
一、适应性存在问题 |
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作用不明显 |
三、优惠政策利用率低 |
四、就业帮扶政策与其他相关法律存在矛盾 |
第三节 退役大学生士兵安置存在问题的政策原因 |
一、政策没有考虑到大学生退役后的心理等方面的变化 |
二、政策对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内容规定不全面 |
三、政策内容模糊针对性不强 |
四、政策缺少反馈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优化退役大学生士兵安置政策的建议 |
第一节 调整征兵政策以保障退役大学生士兵发展 |
一、优化征兵政策以保障退役复学大学生学业发展 |
二、优化征兵政策以保障退役就业大学生职业发展 |
第二节 协调利益主体以完善培训体系 |
一、优化政府行为协调各利益主体关系 |
二、构建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教育培训体系 |
第三节 完善法律制度并提供政策支持 |
一、优化退役士兵安置法律规范 |
二、政府为退役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
第四节 完善士兵利益诉求和反馈机制 |
一、构建退役士兵利益诉求机制 |
二、强化监督考评反馈机制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调查问卷 |
(8)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及其改进策略研究 ——以Z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1.4.1 基本概念 |
1.4.2 理论基础 |
1.5 创新及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的新形势 |
2.1 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工作的背景 |
2.1.1 退役士兵就业面临新的矛盾 |
2.1.2 中央退役军人就业安置政策出现重大调整 |
2.2 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政策的主要内容 |
2.2.1 安排工作政策 |
2.2.2 自主就业政策 |
2.2.3 教育培训政策 |
2.3 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政策的特点 |
2.3.1 政治性突出 |
2.3.2 联动要求更高 |
2.3.3 继承中创新 |
3 Z县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的现状 |
3.1 Z县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的探索 |
3.1.1 明确指令性就业安置办法 |
3.1.2 拓展就业方式 |
3.1.3 增强就业技能 |
3.2 Z县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的成效 |
3.2.1 妥善接收退役士兵 |
3.2.2 就业安置成效显着 |
3.2.3 就业技能有所提高 |
4 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4.1 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存在的问题 |
4.1.1 退役士兵接收方面还存在缺陷 |
4.1.2 促进就业途径还比较单一 |
4.1.3 知识技能提升力度不够 |
4.1.4 就业安置认识不到位 |
4.2 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原因分析 |
4.2.1 政策法规体制不健全 |
4.2.2 政策宣传还不到位 |
4.2.3 就业管理还存在差距 |
4.2.4 职业教育和就业需求缺乏有效的衔接 |
4.2.5 监督机制不健全 |
5 新时代做好我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工作的改进策略 |
5.1 健全政策制度体系 |
5.1.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5.1.2 健全政策配套措施 |
5.2 加大政策宣传引导力度 |
5.2.1 加强政策宣传体系建设 |
5.2.2 拓宽宣传渠道 |
5.3 建立有效的就业安置管理机制 |
5.3.1 强化信息化管理 |
5.3.2 建立互联机制 |
5.3.3 合理开发就业岗位 |
5.3.4 探索指令性安置新路径 |
5.4 全方位提升就业能力 |
5.4.1 注重思想观念的转变 |
5.4.2 实行“差异化”教育培训 |
5.4.3 健全学历提升工程 |
5.5 构建完善的就业安置监督机制 |
5.5.1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监督 |
5.5.2 加强对承训院校的监督 |
5.5.3 加强外部监督 |
6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退役运动员创业支持体系研究——基于退役军人创业支持体系解构(论文提纲范文)
1 新时代中国退役军人创业支持体系解构 |
1.1 政策层面:内涵丰富的政策体系 |
1.2 管理层面:退役军人事务部为主、多部门协同并进的管理体系 |
1.3 服务层面:线上线下全方位的创业服务体系 |
2 我国退役运动员创业支持体系发展现状 |
3 完善我国退役运动员创业支持体系的措施 |
3.1 政策层面:完善退役运动员创业政策体系 |
3.2 管理层面:构建统筹管理、形成合力的退役运动员创业管理体系 |
3.3 服务层面:打造线上线下齐头并进的退役运动员创业服务体系 |
(10)云南省地方政府优化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价值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综述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云南省地方政府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现状 |
第一节 国家相关法规和云南省地方政策概况 |
一、国家法规及政策概况 |
二、云南省地方政策概况 |
第二节 云南省地方政府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现状的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二、云南省退役士兵基本情况及就业创业服务需求 |
第三节 云南省地方政府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现状分析 |
一、云南省地方政府退役士兵就业创业主要服务现状 |
二、云南省退役士兵就业现状 |
三、云南省退役士兵创业现状 |
四、云南省地方政府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现状分析 |
第二章 云南省地方政府在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
一、制度和体系不完善 |
二、政策落实推进不到位 |
三、就业创业培训存在短板 |
第二节 原因分析 |
一、地方政府部门对该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
二、政策落实上,政府部门推进意愿不强,考核机制缺乏 |
三、思想观念上,政府部门未完全转变为服务者角色 |
四、退役士兵就业创业主观能动性不足 |
第三章 国内外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府服务的经验和启示 |
第一节 国外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府服务经验 |
一、美国 |
二、韩国 |
第二节 国内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府服务经验 |
一、广东省 |
二、河北省 |
第三节 国内外经验对云南省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府服务工作的启示 |
第四章 优化云南省地方政府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地方政府服务制度保障 |
一、完善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的相关法规体系 |
二、优化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政策 |
三、借鉴国内外良好经验做法,完善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服务 |
第二节 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服务环境 |
一、加大退役士兵就业创业宣传工作力度 |
二、改善退役士兵创业资金环境 |
三、优化退役士兵创业场地环境 |
四、优化退役士兵创业社会环境 |
第三节 优化就业创业服务内容与方式 |
一、完善培训机构的选取机制 |
二、健全培训经费的分配和保障机制 |
三、建立多元化培训监督和考评机制 |
四、优化培训专业和内容设置机制 |
第四节 强化就业创业服务监管与问责 |
一、完善监管机制和体系建设 |
二、建立公众监督制度和渠道 |
三、构建问责机制,提升惩处力度 |
第五节 建立政府、社会、退役士兵三方“权责明确”的服务新机制 |
一、明确政府、社会、退役士兵三者的权利和义务 |
二、建立各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及社会的联动机制 |
三、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退役士兵就业创业精准帮扶 |
四、确保全社会就业创业服务的机会均等与市场公平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扶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优惠政策意见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研究[D]. 王丹.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D]. 晋江艳. 吉林大学, 2021(01)
- [3]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D]. 胡鑫. 吉林大学, 2021(01)
- [4]新时代自谋职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支持研究 ——以H省为例[D]. 闫静洁.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退役大学生士兵安置政策优化探究[D]. 卢珊珊.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6]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宣布失效、修改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和公布现行有效行政规范性文件(1979—2019年)的决定[J]. 贵州省人民政府.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01)
- [7]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J]. 青海省人民政府. 青海省人民政府公报(汉文版), 2020(21)
- [8]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及其改进策略研究 ——以Z县为例[D]. 王召合.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9]我国退役运动员创业支持体系研究——基于退役军人创业支持体系解构[J]. 杨尚剑,马帅星. 体育文化导刊, 2020(08)
- [10]云南省地方政府优化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的对策研究[D]. 阿宗兵.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