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抗原论文-王臻,张学军,陈玉清,张磊,朱尊民

干细胞抗原论文-王臻,张学军,陈玉清,张磊,朱尊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干细胞抗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异基因,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白血病

干细胞抗原论文文献综述

王臻,张学军,陈玉清,张磊,朱尊民[1](2019)在《异基因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发展迅速,大部分学者研究方向主要是自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的单抗体治疗,存在培养细胞质量差、数目少的问题。因此,异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的研究更具发展潜力。目的:探讨异基因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异基因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难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结果与结论:例1因"发热、乏力5 d"入院,经骨髓细胞形态学、流式分析、染色体、融合基因等相关检查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口服伊马替尼联合小剂量化疗后,行单倍体移植(女供母,HLA10/10相合)过程顺利,移植后3个月复发,BCR-ABL(p210)阳性,嵌合体:供者细胞占67.4%。给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方案处理后,输注抗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5×10~6/kg。2周后复查BCR-ABL(p210)转阴,嵌合体:供者细胞占99.62%,期间出现1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对症处理。随访持续缓解6个月。例2因"左上腹饱胀1年,盗汗15d"于2011年4月就诊当地医院,1年后进展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伴T315I突变,经化疗缓解后行弟供兄HLA7/10相合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2018年二次复发时输注抗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2×105/kg,期间出现4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持续缓解2个月余复发死亡。由此可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可以考虑供者来源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可反复输注,安全有效,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低。抗CD22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序贯治疗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33期)

郑天航,张君,郑柏松[2](2019)在《人骨髓基质干细胞抗原2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骨髓基质干细胞抗原2 (BST-2)是一种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最早作为B细胞终末分化的标记物而被发现,之后被鉴定为重要的可对抗艾滋病病毒(HIV)等包膜病毒的天然抗病毒因子。临床病理学分析、统计学数据和体内外实验研究表明BST-2同时具有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能力。BST-2蛋白在乳腺癌、肺癌和鼻咽癌等多种癌症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生存期有关联。BST-2可促进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BST-2促肿瘤进程的分子机制包括调控细胞DNA甲基化形式、对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负调控作用、对细胞因子的诱导作用、对核因子κB (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以及促抗凋亡基因的表达等途径。破坏BST-2的分子结构、阻断其表达以及BST-2中和抗体的使用等已经在癌症治疗上体现出巨大价值。现综述BST-2对乳腺癌、肺癌、胃肠癌和鼻咽癌等不同癌症发生发展的影响,同时归纳其表达、转录后修饰及参与信号通路对其调控肿瘤发生发展的不同分子机制,揭示其作为肿瘤治疗潜在靶标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木合拜尔·阿布都尔[3](2019)在《白血病干细胞抗原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白血病干细胞(LSC)抗原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血液科住院部自2017年7月到2018年10月接受初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共4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且通过纳入标准均判定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通过免疫荧光FCM进行免疫表达测定,以及CD_(123)、CD_(96)、Tim-3的检测等,对比白血病干细胞跟高白细胞计数、疗效和染色体特征的关系等。结果在46例初诊的AML中,其中表达CD~+_(123)的占56.52%、表达CD~+_(96)的占43.48%,而表达Tim-3~+的占41.30%,例数分别为26例、20例与19例。而在急性髓系白细胞亚型中,Tim-3、CD_(96)在M_2中的表达最高,可达59.86%。在Tim-3~+、Tim-3~-、CD~+_(96)、CD~-_(96)、CD~+_(123)、CD~-_(123)患者出现预后不良染色体核型的占12.5%、0.03%、14.81%、0.02%、0.08%与0.07%。结论初诊AML患者中CD_(123)、CD_(96)、Tim-3各亚型的表达水平与总例数基本符合,CD_(123)、CD_(96)、Tim-3阳性患者容易表现出高白细胞计数,CD_(96)、Tim-3阳性患者检测出的预后不良染色体较多。(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33期)

林飞燕,陈志晓,陈金玲,黎莉,李帅[4](2019)在《前列腺增生患者与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前列腺干细胞抗原mRNA表达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患者与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前列腺干细胞抗原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及30例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RT-PCR法测定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mRNA表达情况。结果前列腺癌组受试者外周血PSCA 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P<0.05)。低分化组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PSCA 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中、高分化组(P<0.05),中分化组明显高于高分化组(P<0.05)。结论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PSCA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且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PSCA mRNA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呈负相关系。(本文来源于《现代诊断与治疗》期刊2019年05期)

贾硕,孙艳,张颖宏,王宏竹,盛春华[5](2019)在《肝癌干细胞抗原致敏的DC-CTL对肝癌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肝癌干细胞抗原致敏的树突细胞(DC)-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裸鼠肝癌的抑瘤作用。方法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手术后取肝癌组织,根据肝癌干细胞表面标志CD133,用磁珠分选法初步获得肝癌干细胞,反复冻融提取法获得肝癌干细胞抗原;采集同一患者外周血,加入细胞因子体外诱导、扩增抗原致敏的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从CIK中分选出CD3~+CD8~+T细胞;将肝癌干细胞抗原致敏的DC与CD3~+CD8~+T细胞共培养后,获得抗原致敏的DC-CTL细胞;制备裸鼠肝癌模型,动物实验观察抗原致敏的DC-CTL对裸鼠肝癌的抑瘤作用。结果肝癌干细胞抗原致敏的DC-CTL细胞和肝癌细胞抗原致敏的DC-CTL细胞对裸鼠肝癌均有极显着的抑制作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干细胞抗原致敏组的抑瘤率明显增高。结论肝癌干细胞抗原致敏的DC-CTL对肝癌具有显着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王深,沈亚勋,凌扬,欧阳骏[6](2018)在《血清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经前列腺穿刺活检初次病理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86例,根据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结果分为骨转移(43例)与非骨转移(43例)两组,以骨转移3级及以上划分为进展性(19例)和局限性骨转移(24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染色法对血清PSA进行检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PSCA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两种标志物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价值。结果骨转移组的血清PSCA、PSA含量明显高于非骨转移组(P <0. 05)。与局限性骨转移组比较,进展性骨转移组的PSCA和PSA水平均有明显升高(P <0. 05)。骨转移患者的PSCA、PSA、Gleason评分与骨转移数目呈正相关(r=0. 730 1,P <0. 01; r=0. 683 8,P <0. 01; r=0. 422 0,P <0. 01),而临床T分期与骨转移数目无明显相关性(r=0. 251 4,P>0. 05)。PSCA、PSA、PSCA+PSA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 770、0. 840、0. 886;其灵敏度分别为60. 47%、79. 07%、81. 40%;其特异度分别为88. 37%、83. 72%、95. 35%;其正确诊断率分别为74. 42%、81. 39%、82. 56%;血清PSCA、PSA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界值分别为119. 31 ng/m L、43. 59ng/mL。结论血清PSCA、PSA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价值相当,联合检测能提高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效能,有利于骨转移的早期诊断。(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8年24期)

姚丹丹,韩碧清,姜永芳,张延清,金英兰[7](2018)在《白血病干细胞抗原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白血病干细胞(LSC)相关抗原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特点,探讨LSC特异性抗原与AML的类型、细胞遗传学及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3月在本院血液科住院的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除外M3)患者61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FCM进行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及Tim-3、CD96、CD123检测,患者分为阳性组与表达阴性组,分析LSC抗原表达水平及与高白细胞计数、染色体、疗效的关系。结果:61例初诊AML(除外M3)患者中,Tim-3、CD96、CD123表达率分别为52.45%、44.26%、55.73%;在各亚型中的表达率与总体病例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im-3、CD96、CD123表达阳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高白细胞计数,但与表达阴性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im-3、CD96表达阳性的患者中检测出预后不良染色体核型比例较高,与表达阴性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CD123表达阳性与阴性的患者中检测出预后不良染色体核型比例相差不大(P> 0.05)。2个化疗疗程后Tim-3、CD96、CD123表达阳性的患者完全缓解率明显低于表达阴性的患者(P <0.05)。Tim-3、CD96表达阳性与阴性患者的总生存(OS)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123表达阳性与阴性患者OS期相差不大。结论:Tim-3、CD96、CD123在初诊AML(除外M3)各亚型中的表达水平与总体病例表达水平相差不大;Tim-3、CD96、CD123表达阳性的患者容易出现高白细胞计数,且2个化疗疗程后完全缓解率明显低于表达阴性的患者;Tim-3、CD96表达阳性患者中检测出预后不良染色体核型比例高,同时其总生存期也短于阴性患者。(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李菲,刘勋,牛红霞,吕薇,韩江源[8](2018)在《结核抗原持续刺激致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 :维持骨髓造血干细胞(HSC)的稳定状态是抗结核免疫的基础。为探讨抗原持续刺激对HSC稳态的影响,本课题利用卡介苗(BCG)初免,结核分枝杆菌抗原ESAT6、CFP10和Mtb10.4-HspX (MH)联合佐剂DDA和Poly I:C持续刺激,模拟结核分枝杆菌持续感染,建立T细胞耗竭及骨髓HSC功能障碍的小鼠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IL-2对T细胞耗竭及HSC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 :应用结核分枝杆菌抗原MH等持续刺激小鼠,通过流式细胞术、细胞因子胞内染色法检测脾脏CD4~+T淋巴细胞分泌IFN-γ的水平和抗原特异性的记忆性CD8~+T细胞的数量、EdU增殖试验检测骨髓HSC样细胞的增殖能力、RT-PCR检测骨髓祖细胞中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分析T细胞和HSC样细胞的数量及功能。用IL-2干预,检测治疗效果。结果 :成功建立T细胞耗竭及HSC功能障碍动物模型,发现抗原持续刺激12或22周后,脾脏中TB10.4特异性的记忆性CD8~+T细胞数量减少,HSC样细胞增殖能力降低;抗原持续刺激12周,脾脏CD4~+T细胞受特异性抗原刺激分泌较高的IFN-γ水平,骨髓微环境中也有较高水平的IFN-γ,但最终呈下降趋势。与此相一致,骨髓祖细胞中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也发生了变化:决定髓系分化的IRF8上调,而促进T细胞谱系分化的NOTCH1下调。IL-2治疗可逆转IRF8和NOTCH1的表达,恢复HSC样细胞的增殖能力,进而逆转了T细胞耗竭。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抗原持续刺激过程中IFN-γ持续增高造成HSC耗竭;补充IL-2可恢复HSC的稳态,进而扭转T细胞耗竭。(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分会场交流报告》期刊2018-11-07)

官立萍[9](2018)在《人外周血来源的同种抗原特异性T记忆性干细胞在小鼠体内高效清除靶细胞》一文中研究指出初次接触抗原后,抗原特异性的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s,T_N)增殖分化为效应性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分别介导T细胞的应答效应和免疫记忆。效应性T细胞获得效应功能的同时,失去自我更新能力,而记忆性T细胞能够长期存活,对抗原再次刺激产生迅速和强烈的应答。T记忆性干细胞(T memory stem cells,T_(SCM))是近年发现的一个处于分化早期阶段的CD8+T细胞亚群,同时具有干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的特征。T_(SCM)在体内外表现出较强的增殖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并且能够分化为中枢记忆性T细胞(Central memory T cells,T_(CM)),效应记忆性T细胞(Effector memory T cells,T_(EM))和终末分化效应性T细胞(Effector T cells,T_(EF))。T_(SCM)在宿主体内具有良好的植入性,并且持续发挥T细胞应答效应,显示出比T_(CM)、T_(EM)和T_(EF)更持久和高效的抗肿瘤效果,是肿瘤免疫治疗的理想种子细胞,因此,在体外制备足够量的抗原特异性T_(SCM)是其应用的前提条件。同种抗原是引起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T细胞对同种抗原和一般抗原的应答均具有pMHC特异性,而且T细胞对同种抗原应答的强度更大。为了方便制备T_(SCM)细胞以及体内外研究,本论文以产生同种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体外共培养技术为基础,采用抑制T细胞分化的策略,建立同种抗原特异性T_(SCM)细胞的体外制备方法,并且通过体内外实验证实制备的T_(SCM)细胞具有干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的行为特征。本论文分为以下叁个部分。一、建立同种抗原特异性T_(SCM)细胞的体外制备方法我们利用EB病毒转化的人淋巴母细胞样细胞系(lymphoblastoid cell line,LCL)作为刺激细胞,选用的LCL是已知HLA型别的E007细胞系,以制备E007特异性T_(SCM)细胞为目标。我们建立的方法是:(1)通过E007与同种异体PBLs共培养,使E007特异性T细胞发生增殖,产生E007特异性T_(SCM)细胞;同时采用TWS119抑制T_(SCM)细胞分化,富集E007特异性T_(SCM)细胞;(2)利用流式细胞分选术分选增殖的细胞,以保证制备的T_(SCM)细胞具有E007特异性;(3)分选的T细胞经过细胞因子IL-7和IL-15扩增,使E007特异性T_(SCM)细胞达到足够的数量。我们通过表型CD3+CD8+CD45RA+CD62L+CD95+CCR7+CD28+来检测T_(SCM)细胞。结果显示,同种PBLs与E007共培养后,经过1周时间的TW119抑制T_(SCM)细胞分化,使T_(SCM)细胞的数量富集了约100倍。通过增殖细胞分选,分选出E007特异性淋巴细胞。分选的细胞经过1周时间的IL-7和IL-15扩增,使抗原特异性T_(SCM)细胞数目约增加150倍。经过2周时间,我们建立的同种抗原特异性T_(SCM)细胞制备方法能够从1x107个PBLs制备出约2′107个E007特异性T_(SCM)细胞,可以满足后续体内外相关实验研究对T_(SCM)细胞数量的要求。二、制备的T_(SCM)细胞在体外实验中显示干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特征。干细胞特征表现为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潜能,自我更新是指在增殖的子代细胞中仍保持干细胞的特征。利用增殖细胞的表型分析和TREC水平检测能够反映T_(SCM)的自我更新能力,TREC是TCR基因重排环出片段(T cell receptor rearrangement excision circles,TRECs),T_N的TRECs含量最高,随着克隆增殖其含量逐渐减低,T细胞中TRECs的含量反映其增殖次数。记忆性T细胞特征表现为:在相同的抗原再次刺激时,T_(SCM)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性T细胞,介导细胞因子产生和细胞毒效应,其中二个重要特征是增殖分化能力和抗原特异性。为了检测制备的T_(SCM)细胞的同种抗原特异性,我们选用与E007的HLA I类分子型别完全不同的另一个LCL细胞系E001作为对照,检测制备的T_(SCM)细胞再次接触抗原时的增殖分化情况。结果显示:制备的T_(SCM)细胞在促分化细胞因子IL-2作用下发生增殖,增殖的每一代细胞中均含有一定比例的T_(SCM)细胞;T_(SCM)的TREC水平介于T_N和T_(CM)之间,显示出其自我更新能力。E007能够刺激制备的T_(SCM)细胞迅速发生增殖分化,分化的效应细胞能够产生细胞因子,并发挥细胞毒作用;而作为对照的E001没有这种促进T_(SCM)细胞迅速发生增殖分化的能力,说明制备的T_(SCM)细胞是E007特异性的。通过细胞内细胞因子检测,发现对E007应答的效应细胞主要是T_(EM)和T_(EF)亚群。叁、制备的T_(SCM)细胞在小鼠体内具有良好植入性和高效清除靶细胞的能力。植入性是指T_(SCM)细胞在过继宿主体内能够长期存活并发挥功能,通过自我更新和不断分化为效应性T细胞,持续产生T细胞应答效应,有效清除抗原特异性靶细胞。我们将LCL细胞系E007和E001分别注入NOD-SCID小鼠体内,建立荷载LCL的小鼠模型,并将制备的E007特异性T_(SCM)细胞过继小鼠体内,同时设置过继E007特异性T_(EM)和T_(EF)作为对照。定期采集小鼠外周血,检测过继的人T细胞存活情况;过继人T细胞35天后,检测小鼠骨髓和脾中过继的人T细胞存活和亚群分化,并通过检测LCL中EB病毒抗原潜伏膜蛋白1(LMP1),观察过继的T细胞清除靶细胞的能力。结果显示:LCL细胞注入NOD-SCID小鼠后,主要分布在骨髓和脾脏。过继T_(SCM)细胞组,35天后仍然能够在外周血、骨髓和脾脏检测到人T细胞,T_(SCM)细胞数量在外周血中保持相对稳定,而过继的T_(EM)和T_(EF)细胞组的人T细胞在14天时即消失。在荷载E007的小鼠体内,过继的T_(SCM)细胞分化较多的T_(EM)和T_(EF),且在骨髓和脾脏中LCL的残留量接近未注入LCL的对照组;而过继E007特异性T_(EM)和T_(EF)小鼠的LCL残留量高于对照组。在荷载E001的小鼠体内,分化的T_(EM)和T_(EF)数量较少,体内LCL残留量相当于仅注入LCL组。以上结果说明T_(SCM)细胞在小鼠体内能够长期存活,并且在相同的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T_(SCM)细胞能够分化为效应性T细胞,发挥T细胞应答效应,从而清除同种抗原特异性靶细胞。本研究的创新点和意义本研究建立同种抗原特异性T_(SCM)细胞的体外制备方法,并在体内外实验中证实了制备的T_(SCM)具有干细胞、记忆性T细胞特征和同种抗原特异性。不仅为制备其他抗原特异性T_(SCM)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而且为T_(SCM)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的应用和T细胞分化的研究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由于过继的T_(SCM)在宿主中植入性强并长期发挥效应,制备抗原特异性T_(SCM)细胞在T细胞抗肿瘤、抗慢性病毒感染的过继免疫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11-01)

翟宗[10](2018)在《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与错配治疗儿童血液病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当今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及免疫缺陷病的重要手段。自1988年世界首例脐血移植(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CBT)治疗范可尼贫血取得胜利和世界范围内脐血库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脐血移植已被许多国家特别是欧美及日本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并且疗效显着。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62例脐血移植患儿的临床资料,旨在比较供体脐带血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相合与错配在粒细胞植入、血小板植入、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disease,a GVHD)、CMV感染、移植相关死亡(Transplant-related mortality,TRM)、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及无事件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EFS)等方面的差异,为儿童脐带血移植供体选择提供技术指标。目的:通过探讨供体脐带血白细胞抗原相合与错配移植治疗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的疗效及预后指标的分析,为儿童脐带血移植供体选择提供技术指标。方法:2011年4月至2017年11月本中心共完成单份脐带血移植62例,男性患儿42例,女性20例。均行单份脐血移植。恶性血液病40例,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合计2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合计12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合计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合计3例;非恶性血液病合计22例,包括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症(Wiskott-Aldrich syndrome,WAS)计14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计3例,范可尼贫血(Fanconi anemia,FA)计1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CID)计1例,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计(Congenital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CID)1例,先天性粒细胞缺乏(Congenital granulocyte deficiency,CGD)计1例,高Ig M血症计(Hyper Ig M immunodeficiency)1例。对脐血、受者双方进行低分辨HLA-A,B,DRB1、部分再行高分辨HLA-A,B,C,DR,DQ配型,其中低分辨6/6相合23例,5/6相合35例,4/6相合4例;高分辨10/10相合9例,8-9/10相合24例,<8/10相合18例。选用单份脐带血的总有核细胞数(0.58-28.98)x107/kg,中位数6.84x107/kg;CD34+细胞数(0.47-15.8)x105/kg,中位数3.68x105/kg。预处理方案主要采用改良马利兰/环磷酰胺(BU/CY)或全身照射/环磷酰胺(TBI/CY)。所有的受体均接受环孢霉素A(或他克莫司)、霉酚酸酯(Cs A+MMF)的强化联合免疫抑制,以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并积极防治移植后其他并发症。随访时间截止为2017年11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为22.7个月(2天~79个月)。回顾性分析本移植中心62例脐血移植患者的疗效,按低分辨配型分6/6相合、5/6相合、4/6相合叁组,再按高分辨分为10/10相合、8-9/10相合、<8/10相合叁组,分别比较各组在总体生存率(OS)及无事件生存率(EFS)、中性粒细胞植入、血小板植入、a GVHD发生率、移植后CMV感染情况、移植相关死亡(TRM)方面的差异。结果:1截止至随访结束日期,62例患儿中12例死亡,余均无事件生存至随访结束,总生存率为80.6%。6/6组、5/6组、4/6组OS/EFS分别为87.0%(20/23)、77.1%(27/35)、75%(3/4),叁者无统计学意义(P=0.587);按高分辨分组,10/10组、8-9/10组、<8/10组OS/EFS为100%(9/9)、87.5%(21/24)、61.1%(11/18),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2)。6/6相合组中性粒细胞植入率为95.6%(22/23),5/6相合组88.6%(31/35),4/6相合组100%(4/4),叁者无统计学意义(P=0.744);其中6/6相合组中,10/10相合组植入率100%(9/9),8-9/10相合90%(9/10),<8/10相合100%(2/2),叁者无统计学意义(P=1);5/6相合组中,8-9/10相合100%(14/14),<8/10相合76.9%(10/13),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978)。6/6相合组血小板植入率为91.3%(21/23),5/6相合组82.8%(29/35),4/6相合组100%(4/4),叁者无统计学意义(P=0.693);其中6/6相合组中,10/10相合组植入率100%(9/9),8-9/10相合90%(9/10),<8/10相合100%(2/2),叁者无统计学意义(P≈1.00);5/6相合组中,8-9/10相合92.9%(13/14),<8/10相合69.2%(9/13),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165)。6/6相合组中性粒细胞植植入时间中位数15.5天,5/6相合组16天,4/6相合组15天,叁者无统计学意义(P=0.696);其中6/6相合组中,10/10相合组粒细胞植入时间中位数15天,8-9/10相合14天,<8/10相合16.5天,叁者无统计学意义(P=0.817);5/6相合组中,8-9/10粒细胞植入时间中位数16.5天,<8/10相合16天,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678)。血小板植入时间,6/6相合组中位数30天,5/6相合组24天,4/6相合组20.5天,叁者无统计学意义(P=0.68);6/6相合组中,10/10相合组血小板植入时间中位数32天,8-9/10相合34天,<8/10相合25.5天,叁者无统计学意义(P=0.813);5/6相合组中,8-9/10粒细胞植入时间中位数20天,<8/10相合20天,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946)。CBT后a GVHD的发生率,6/6相合组61.9%(13/21),5/6相合组62.1%(18/29),4/6相合组75%(3/4),叁者无统计学意义(P=0.913);6/6组中,10/10相合组发生率44.4%(4/9),8-9/10相合66.7%(6/9),<8/10相合100%(2/2),叁者无统计学意义(P=0.54);5/6相合组中,8-9/10相合61.5%(8/13),<8/10相合64.3%(8/11),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1.00)。发生CMV感染者共39例,6/6相合组60.9%(14/23),5/6相合组65.7%(23/35),4/6相合组50%(2/4),叁者无统计学意义(P=0.77);10/10相合组77.8%(7/9),8-9/10相合组75%(18/24),<8/10相合组55.6%(10/18),叁者无统计学意义(P=0.378)。62例患儿总体移植相关死亡率(TRM)为19.4%,6/6相合组13.0%(3/23),5/6相合组22.9%(8/35),4/6相合组25%(1/4),叁者无统计学意义(P=0.587);其中,6/6组中,10/10相合组发生率0%(0/9),8-9/10相合20%(2/10),<8/10相合0%(0/2),叁者无统计学意义(P=0.571);5/6相合组中,8-9/10相合7.1%(1/14),<8/10相合46.2%(6/13),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329)。结论:(1)对于脐血移植的儿童血液病患者而言,接受HLA 4-5/6位点相合与全相合移植在植入率及a GVHD发生率、生存率并无明显差别;(2)随着高分辨不相合位点的增加,移植相关死亡率(TRM)有所增高,高分辨配型可优化脐血供体的选择。(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干细胞抗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骨髓基质干细胞抗原2 (BST-2)是一种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最早作为B细胞终末分化的标记物而被发现,之后被鉴定为重要的可对抗艾滋病病毒(HIV)等包膜病毒的天然抗病毒因子。临床病理学分析、统计学数据和体内外实验研究表明BST-2同时具有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能力。BST-2蛋白在乳腺癌、肺癌和鼻咽癌等多种癌症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生存期有关联。BST-2可促进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BST-2促肿瘤进程的分子机制包括调控细胞DNA甲基化形式、对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负调控作用、对细胞因子的诱导作用、对核因子κB (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以及促抗凋亡基因的表达等途径。破坏BST-2的分子结构、阻断其表达以及BST-2中和抗体的使用等已经在癌症治疗上体现出巨大价值。现综述BST-2对乳腺癌、肺癌、胃肠癌和鼻咽癌等不同癌症发生发展的影响,同时归纳其表达、转录后修饰及参与信号通路对其调控肿瘤发生发展的不同分子机制,揭示其作为肿瘤治疗潜在靶标的可能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干细胞抗原论文参考文献

[1].王臻,张学军,陈玉清,张磊,朱尊民.异基因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2].郑天航,张君,郑柏松.人骨髓基质干细胞抗原2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3].木合拜尔·阿布都尔.白血病干细胞抗原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4].林飞燕,陈志晓,陈金玲,黎莉,李帅.前列腺增生患者与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前列腺干细胞抗原mRNA表达的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

[5].贾硕,孙艳,张颖宏,王宏竹,盛春华.肝癌干细胞抗原致敏的DC-CTL对肝癌的抑制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6].王深,沈亚勋,凌扬,欧阳骏.血清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意义[J].广东医学.2018

[7].姚丹丹,韩碧清,姜永芳,张延清,金英兰.白血病干细胞抗原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8

[8].李菲,刘勋,牛红霞,吕薇,韩江源.结核抗原持续刺激致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的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分会场交流报告.2018

[9].官立萍.人外周血来源的同种抗原特异性T记忆性干细胞在小鼠体内高效清除靶细胞[D].华中科技大学.2018

[10].翟宗.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与错配治疗儿童血液病的疗效分析[D].苏州大学.2018

标签:;  ;  ;  ;  

干细胞抗原论文-王臻,张学军,陈玉清,张磊,朱尊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