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感应控制论文-吴忠强,李峰,杜春奇,张伟

自适应感应控制论文-吴忠强,李峰,杜春奇,张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适应感应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组,扰动,参数不确定,协同镇定

自适应感应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吴忠强,李峰,杜春奇,张伟[1](2019)在《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组鲁棒自适应协同镇定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组在既有外部干扰又有结构参数不确定的情况下,基于Hamilton函数的自适应H_∞协同镇定问题,使多机闭环系统能够全局稳定且输出同步。考虑双馈风电机组的非线性本质,建立双馈风电机组的Hamilton模型,采用预反馈将其表示为耗散Hamilton系统,再考虑既有外部干扰又有结构参数不确定的情况,设计一种输出反馈+自适应干扰抑制的多机同步控制器,使得风电机组非线性系统能够保持协同运行。该控制器不仅对发电机组非线性系统的参数摄动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而且对外部扰动具有很强的抑制能力。两机风电机组的仿真结果验证了控制器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4期)

王朱劳[2](2019)在《新型感应电动机转速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感应电动机转速控制方法受到摩擦力矩的影响,控制效果较差,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单神经元PID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在新型感应电动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支持下,设定恒定转子磁链控制规则,计算经过转换器变为学习单元所需状态量,利用神经元不断调整权值,产生可控制信号。在监督性学习规则下,计算权值,并根据单神经元PID转速自适应方法对其进行规范化处理,得到自适应控制规律。在该规律下,结合自适应控制能力,设计反推自适应控制摩擦力矩补偿策略。根据该策略,设计定向矢量控制方案。由仿真实验结果可知,该方法控制效率较高,可有效削弱电动机低速运行性能的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19年13期)

连晗,张继龙[3](2018)在《六相感应电机反推自适应的矢量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六相感应电机运行时存在参数变化与负载扰动等问题,从其数学模型出发,提出了一种六相感应电机反推自适应的矢量控制方法。该方法运用非线性的反推控制器取代传统的PI控制器,实现转子电阻与负载转矩的实时估计,能够保证系统在参数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实现电机对给定信号的跟踪控制。在MATLAB/Simulink中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方法与传统的PI控制方法相对比,可以保证系统全局稳定、明显提高系统的动静态性能和鲁棒性。(本文来源于《机车电传动》期刊2018年04期)

张小冰[4](2018)在《异步感应电机转速自适应控制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传统电机转速控制系统存在的噪声控制不理想、电流电压采样精度低、故障检测不准确等问题,设计了异步感应电机转速自适应控制系统;选用DSP-LF2407为系统硬件主控制芯片,通过对功率主电路和功率驱动电路进行优化,加强硬件部分的噪声控制;接入高精度采样电阻,对电压信号进行RC滤波,依据FAULT管脚电平在系统故障时会被拉低的特点,提高系统软件电流电压采集和故障检测的精度;通过对硬件和软件部分进行优化,实现异步感应电机转速自适应控制系统的设计;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噪声控制效果好、电流电压采用精度高、故障检测精度高。(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期刊2018年02期)

颜文旭,黄杰,许德智[5](2018)在《考虑边端效应的直线感应电机投影自适应指令滤波反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考虑边端效应的直线感应电机精确位置跟踪问题,设计一种基于间接矢量控制的投影自适应指令滤波反推控制器.首先,给出间接矢量控制下考虑边端效应的直线感应电机模型;其次,运用反推法设计控制器,同时采用限幅的指令滤波器处理反推法中计算膨胀和控制器饱和问题,并对指令滤波器产生的滤波误差设计补偿信号;然后,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设计自适应律,估计直线感应电机控制系统中的不确定参数(移动物件的总质量、粘滞系数、外部的负载扰动),并引入投影算子保证估计值的有界性;最后,将所设计的控制器分别与传统PID控制器、指令滤波反推控制器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具有更强的动态性能、抗干扰性及鲁棒性.(本文来源于《控制与决策》期刊2018年08期)

吕柯兴[6](2016)在《有轨电车干线交叉口自适应感应信号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有轨电车的线站布置方式与信号控制方式影响了社会车流的通行效率。单纯的有轨电车信号优先控制使得交叉口与之冲突的社会车流的运行效率大大降低。目前常用的信号优先控制系统大多只考虑了公共交通方式的优先,而没有将所有交通方式的通行权利均衡考虑。本文提出了一种平衡感应控制系统,通过检测交叉口各入口车流排队情况,来分配各信号相位的时长。车流排队情况通过通行权重值的方式来表示,其中有轨电车作为中运量公共交通系统,根据其平均乘客数量赋予其较高的通行权重值。同样,社会车辆也有自己的通行权重值。可通过简单的通行权重值相加来判断交叉口各入口的排队情况。通行权重值的设置,相当于把通行权利平衡分配给了乘客个人,相比强制信号优先更能兼顾到每个人的通行利益。由于有轨电车为固定轨道运行方式,社会车辆与之相比更具灵活性,平衡感应控制可以很好地发挥社会车流的灵活性,在赋予有轨电车更多通行权重值的同时,尽量避免影响社会车流的通行效率。同时,感应控制系统又能调整交叉口车辆排队情况,解决交通突发状况,避免车辆拥堵。文章通过建立单点控制模型,用交通仿真软件与数据分析软件,验证了平衡感应控制系统相比传统的定时信号控制具有更多的优越性。由于有轨电车线路多布置在骨干道路上,所以文章又将单点平衡感应控制系统应用到有轨电车干线的交叉口控制中,形成干线自适应感应控制系统。单点平衡感应控制系统本身具有实时感应控制的功能,其相位时长根据交叉口车流排队情况以及总通行权重值而实时变化。所以每个交叉口可根据自身的特点调整信号配时方案,实现通行效率优化。干线自适应感应控制系统的设置就是一个由点到线的过程,由于交叉口的车流量、车流转向、车流运行特性和路段上车流变化是完全随机的,所以不能以固定的模式去控制干线上的各个交叉口。为了解决存在有轨电车车站的交叉口中的有轨电车二次停车问题,本文又设计了一套单独的有轨电车条件优先控制系统,保证有轨电车无延迟通过交叉口,提高乘客的乘车体验。在无有轨电车通过交叉口时,交叉口执行平衡感应控制系统。文章通过建立干线自适应感应控制模型,使用交通仿真软件的模型能力评估,验证了干线自适应感应控制系统相比目前流行的干线续进式协调控制系统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其优越性体现在有轨电车的行车延误和人均延误减少,有轨电车的排队次数与时间减少,社会车辆的行车延误和人均延误减少,社会车辆的排队长度减少等等。在仿真软件的验证分析下,干线自适应感应控制系统最终能实现现代有轨电车与城市道路交叉口信号配时的协同优化。并且,干线自适应感应控制系统的控制逻辑较为简单,数据处理方式较为简洁,所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且实现起来较为方便。(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5-18)

吕文芳[7](2016)在《基于自适应观测器的六相感应电机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性能可关断器件、微处理器以及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的快速发展,叁相感应电机调速系统得到了巨大地发展。相比于传统叁相感应电机调速系统,多相感应电机拥有更多的优点:如能够实现低电压大功率、转矩脉动小同时系统的可靠性高等。多相感应电机在要求实现大功率驱动但供电电压又受到限制的场合都有比较好的应用前景。多相感应电机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主要是因为对其理论研究尚在起步阶段还不够成熟,因此,近年来对于多相感应电机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多相感应电机的速度辨识研究还比较少,基于此种背景下,本文在叁相感应电机速度辨识的基础上,对基于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的六相感应电机调速系统展开了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六相感应电机,通过其空间绕组的特点,详细地介绍了六相感应电机的数学模型。介绍了六相感应电机电压、电流、磁链以及其运动方程,推导了从六相自然坐标系到两相静止αβ坐标系下的解耦坐标变换矩阵T6s/2s,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在αβ两相静止坐标系下六相感应电机的数学模型。针对六相感应电机的特点,借鉴三相感应电机的UVM矢量控制方法,建立六相感应电机UVM矢量控制系统。本文根据模型参考自适应和滑模观测器的特点,通过叁相感应电机速度辨识的方法,搭建两种速度辨识方法的可调模型。通过调节PI参数来调整两种速度辨识方法中的可调模型,达到调整参考模型与可调模型的转子磁链误差的目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法和滑模观测器法都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较好的动静态性能,滑模观测器速度辨识方法具有很宽的调速范围,对感应电机的参数也具有极强的鲁棒性。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下,建立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观测器、滑模观测器的六相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平台分别验证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和滑模观测器的六相感应电机的矢量控制方法的正确性。分析六相感应电机在不同的工作情况下矢量控制性能以及转速辨识效果,从而验证控制理论的正确性。最后,利用TMS320F28335数字信号处理芯片作为本实验平台的主要控制芯片,搭建了六相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系统主电路和硬件控制电路。编写了六相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的算法,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法的六相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的可行性,为后面的研究工作做好准备。(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4-01)

梅从立,殷开婷,黄文涛,刘国海[8](2016)在《基于数据驱动的感应电机多模型逆自适应解耦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感应电机多模型逆自适应解耦控制方法.首先,利用仿射聚类法(AP)对电机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进行聚类,再基于聚类结果和隶属度函数建立相应的神经网络多模型逆,以实现解耦控制.针对电机系统运行过程中电机参数变化问题,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在线调节子模型权值,以改善逆模型失匹造成解耦控制性能下降的问题.仿真实验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对电机的转速和磁链实现良好的解耦控制,且对电机系统工况参数变化具有良好的自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控制与决策》期刊2016年06期)

孟芳芳,邵雪卷[9](2015)在《感应电动机单神经元自适应预测函数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基于转子磁场定向的感应电动机PI控制调速系统,控制器参数不易优化,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不够理想的问题,提出单神经元自适应预测函数速度调节器设计方法。通过理论推导证明预测函数控制在电机调速系统中仅有一个参数与系统动静态性能相关,采用单神经元自适应控制对其进行实时在线调整,实现调速系统的智能控制,最后在基于DSP TMS320LF2407的运动控制系统平台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改善感应电动机调速系统的自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控制工程》期刊2015年05期)

邓道福,缪志强,康童,姚建刚,李献才[10](2014)在《感应电机的神经网络鲁棒自适应动态面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感应电机的高阶、强耦合的非线性,设计一种具有自适应性和鲁棒性的动态面控制律,以实现对感应电机的控制。首先通过变量代换,将五阶感应电机模型变为块叁角形式;接着采用神经网络逼近,将模型转化为含有结构不确定性和参数不确定性的参数化模型。对于感应电机系统中的参数不确定性,在动态面控制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参数自适应律,在线估计其未知参数;对于感应电机系统中的结构不确定性,设计鲁棒控制律,使得电机控制系统具有鲁棒性。最后通过仿真实现,以验证所提出的控制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4年11期)

自适应感应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往感应电动机转速控制方法受到摩擦力矩的影响,控制效果较差,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单神经元PID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在新型感应电动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支持下,设定恒定转子磁链控制规则,计算经过转换器变为学习单元所需状态量,利用神经元不断调整权值,产生可控制信号。在监督性学习规则下,计算权值,并根据单神经元PID转速自适应方法对其进行规范化处理,得到自适应控制规律。在该规律下,结合自适应控制能力,设计反推自适应控制摩擦力矩补偿策略。根据该策略,设计定向矢量控制方案。由仿真实验结果可知,该方法控制效率较高,可有效削弱电动机低速运行性能的不利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适应感应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吴忠强,李峰,杜春奇,张伟.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组鲁棒自适应协同镇定控制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2].王朱劳.新型感应电动机转速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9

[3].连晗,张继龙.六相感应电机反推自适应的矢量控制研究[J].机车电传动.2018

[4].张小冰.异步感应电机转速自适应控制系统[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8

[5].颜文旭,黄杰,许德智.考虑边端效应的直线感应电机投影自适应指令滤波反推控制[J].控制与决策.2018

[6].吕柯兴.有轨电车干线交叉口自适应感应信号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7].吕文芳.基于自适应观测器的六相感应电机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8].梅从立,殷开婷,黄文涛,刘国海.基于数据驱动的感应电机多模型逆自适应解耦控制[J].控制与决策.2016

[9].孟芳芳,邵雪卷.感应电动机单神经元自适应预测函数控制[J].控制工程.2015

[10].邓道福,缪志强,康童,姚建刚,李献才.感应电机的神经网络鲁棒自适应动态面控制[J].电源技术.2014

标签:;  ;  ;  ;  

自适应感应控制论文-吴忠强,李峰,杜春奇,张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