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传统文化论文-万蕾琪

非洲传统文化论文-万蕾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洲传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洲乐器,分类,对内外的影响

非洲传统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万蕾琪[1](2019)在《传统非洲乐器对国内外音乐文化的影响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世界民族音乐的浩瀚海洋中,漂浮着一颗黑珍珠,这就是非洲音乐。在非洲,节奏感强烈的音乐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人们的生活,音乐已经成为非洲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9年03期)

王宗涛[2](2019)在《非洲面具文化中的传统宗教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非洲文化艺术发展以来,非洲面具一直被保留至今。文章在剖析非洲传统宗教核心信仰的基础上,对其面具文化中的宗教内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期对非洲人民的思想、理想以及他们对生活的认知与态度有所了解。(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06期)

张丽君[3](2018)在《非洲面具文化中的传统宗教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洲面具古朴厚重,是非洲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非洲传统宗教紧密关联。非洲人认为万物有灵,他们对先祖怀有强烈的崇拜之情,将其亡灵信奉为神。他们将这种崇拜之情寄托在面具之中,因此面具更像是能让他们与先祖与神沟通的圣物。在非洲,人们头戴雕刻面具舞蹈或者举办宗教仪式以此来进行神人交流。(本文中所谈及的面具均属撒哈拉以南面具)(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08期)

隋立新[4](2016)在《传统宗教文化视阈下的非洲面具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洲(本文中非洲指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即黑非洲)面具,古朴凝重,耐人寻味,以夸张的造型、多变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涵成为黑人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是世界面具文化发展最为突出和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与传统宗教和祭礼仪式密切相关。尽管目前非洲传统社会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是很多部族依然奉行传统宗教信仰,面具也仍在某些传统宗教仪式中继续使用。在缺乏语言文字的非洲传统社会中,面具曾以独特的宗教文化内涵和艺术语言发挥了"如同西方社会中的文学、世俗的历史和文献及教会的法案所起的作用",[1]从而成为非洲黑种人传递信息、寄托愿望、交流知识、承传文化、凝聚精神的重要媒介之一。(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6年05期)

张丹凤[5](2016)在《论《宠儿》中托妮·莫里森对非洲传统文化的追寻与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宠儿》是美国着名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经典代表作。莫里森以其如诗如画的文字向广大读者呈现了一幅优美的黑人文化的历史画卷。文章主要从非洲古老的宗教信仰、名字与命名的重要性和黑人音乐这叁个方面来展现作品中所蕴含的非洲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对被白人主流社会抹杀的黑人文化与历史的关注。莫里森通过写作的方式追寻和传承黑人文化,成为非洲传统文化的代言人。(本文来源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何琼琼[6](2015)在《论《所罗门之歌》对非洲传统文化的回归和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所罗门之歌》作为托尼·莫里森的一部重要作品,充分体现了她重视黑人传统文化的思想特点。小说中贯穿的"非洲元素",如自然崇拜,传统歌谣等充分展示了古老的非洲文化,所以它也是一首"非洲文化之歌"。主人公奶娃的成长过程,就是他逐步认识、认同、并传承非洲传统文化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9期)

耿秀芳,代钦[7](2015)在《非洲传统生活中的数学文化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洲传统生活中的数学文化是极其丰富的,以数字和几何图案为主要突出内容。通过对Claudia Zaslavsky的Africa Counts分析,从数字、几何图案和数学游戏等角度论述非洲数学文化教育的社会性和民族性特征。(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于晓飞[8](2014)在《小说《根》中体现的非洲文化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是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里的代表作,它完全以黑人为主人公,并以黑人的生活为主题,不仅反映了黑人作为奴隶的悲惨命运,还挖掘非洲文化之根。在小说中有众多关于黑人文化传统的描写,诸如:神话、成人训练、葬礼等,本文对小说《根》中体现的黑人文化传统加以简单阐述。(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4年08期)

柏召[9](2014)在《论托尼莫里森小说《秀拉》中的非洲传统文化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非裔美国作家。莫里森既受正统欧洲文化思想的洗礼,也受到黑人文化传统和非洲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她将叁种文化传统融合在作品中,显示出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莫里森的小说聚焦于在白人控制话语权的社会中,黑人个体的成长和挣扎。将黑人个体的成长经历与整个黑人民族的发展和历史使命相结合,从而使小说的主题更为深刻。揭示黑人生存困境,探讨黑人发展道路是莫里森作品的永恒主题。但莫里森的作品并非只有尖锐的现实性与政治性,而是用神秘与未知将其包裹。这种神秘性来自于对非洲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吸纳,并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与可读性。《秀拉》小说中的非洲传统文化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非洲史诗文学传统的借鉴,作品结构与传统史诗《姆温都》相对应;二是,对非洲传统宗教的融合,祖先崇拜与首领崇拜的宗教知识使作品充满了神秘气氛。《秀拉》对非洲史诗传统的借鉴是以对母题改写的方式进行的,莫里森把传统非洲史诗的英雄人物及其奋斗过程放置在美国现实社会之中,形成了鲜明对比。此外,英雄的不同结局隐藏着作者对脱离黑人文化传统的发展道路的否定。莫里森的另一部作品《所罗门之歌》同样聚焦于现实社会中黑人的发展,莫里森通过对英雄“奶人”的塑造和追寻过程的描写表达了对黑人寻找文化根源的赞同。两部作品都是对史诗《姆温都》的借鉴,改写与移置的对比暗藏着莫里森的价值判断和文化忧虑。《秀拉》对非洲传统宗教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主人公夏娃和秀拉身上,鲜明的黑人女性形象的背后是非洲传统宗教中部落首领的原型,而穿插于作品中的超自然现象是非洲人祖先崇拜在日常生活中最正常的表现。莫里森的小说丰富厚重。因此,在非洲文化的背景之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作者的深思。(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4-01)

李金双[10](2014)在《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非洲传统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在美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美国黑人作家的贡献不可忽视,黑人文学在美国文学和美国文化上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托尼·莫里森在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奖,成为历史上唯一的黑人女性得主,她致力于保持和发扬创造过程中的黑人文化,其作品深深植根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始终表达和探索着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最蓝的眼睛》这篇小说是以黑人小女孩作为故事的主角,一个年龄刚满11岁的黑人女孩佩科(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4年06期)

非洲传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非洲文化艺术发展以来,非洲面具一直被保留至今。文章在剖析非洲传统宗教核心信仰的基础上,对其面具文化中的宗教内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期对非洲人民的思想、理想以及他们对生活的认知与态度有所了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洲传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万蕾琪.传统非洲乐器对国内外音乐文化的影响探究[J].中国文艺家.2019

[2].王宗涛.非洲面具文化中的传统宗教内涵[J].青年与社会.2019

[3].张丽君.非洲面具文化中的传统宗教内涵[J].戏剧之家.2018

[4].隋立新.传统宗教文化视阈下的非洲面具艺术[J].艺术科技.2016

[5].张丹凤.论《宠儿》中托妮·莫里森对非洲传统文化的追寻与传承[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

[6].何琼琼.论《所罗门之歌》对非洲传统文化的回归和传承[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7].耿秀芳,代钦.非洲传统生活中的数学文化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

[8].于晓飞.小说《根》中体现的非洲文化传统[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

[9].柏召.论托尼莫里森小说《秀拉》中的非洲传统文化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0].李金双.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非洲传统文化[J].芒种.2014

标签:;  ;  ;  

非洲传统文化论文-万蕾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