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性脑动脉插管溶栓治疗脑梗死的影像学对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沙霞[1](2021)在《N末端-前体B型脑钠肽与急性脑梗死病因、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度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是敏感的心功能标志物,近年来陆续有研究将血NT-pro BNP用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病因诊断、病情评估等,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NT-pro BNP在ACI中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鉴于此,本研究拟通过分析NT-pro BNP与ACI病因、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度及预后的相关性,以期为ACI的二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7年1月~2019年4月收治的80例ACI患者及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4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对应ACI组、对照组,检测两组(ACI组为发病24h~48h时)血NT-pro BNP水平,并记录ACI组患者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OAST)病因分型资料,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入院后14天时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度、采用改良Rinkin Scale(m RS)量表评价入院后3个月时的预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CI患者血NT-pro BNP水平与病因、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度、预后及其他资料(既往史、基础疾病、合并心脏疾病、心脏超声检查结果)的关系;并绘制相关性分析散点图;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NT-pro BNP对ACI患者病因的诊断鉴别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ACI组血NT-pro BNP水平高于对照组,且TOAST分型心源性脑栓塞(cardioembolism,CE)CE型的ACI患者血NT-pro BNP显着高于非CE患者,NIHSS评分≥7分的ACI患者血NT-pro BNP高于0~6分组,m RS≥3分患者血NT-pro BNP高于m RS<3分患者,室间隔厚度增厚的ACI患者血NT-pro BNP水平显着高于室间隔厚度正常的ACI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源性梗死、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入院3个月时m RS均是NT-pro BNP水平的影响因素,且ACI患者入院时NT-pro BNP与心源性梗死、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入院3个月时的m RS评分均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3)血NT-pro BNP鉴别ACI病因(CE型)的曲线下面积值(AUC)为0.991,以399.3ng/L临界值,其鉴别CE型ACI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4.44%、96.77%;分别以>294.42ng/L、>585.54ng/L为血NT-pro BNP预测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预后的临界值,血NT-pro BNP预测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预后的敏感度分别为72.22%、44.44%,特异度分别为79.55%、98.08%。结论较正常健康人,ACI患者在起病24h~48h时其血NT-pro BNP水平明显上升,且与心源性梗死、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入院3个月时m RS密切相关,可作为鉴别CE型ACI及预测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预后的敏感指标,值得临床重视。
刘青[2](2019)在《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一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目的:脑梗死急性期,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是脑损伤的重要机理。通过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风痰阻络型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与相应中医证候积分的关系、风痰阻络型中医证积分与脑循环障碍指标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风痰证相关的炎症及脑微循环障碍的物质基础。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200例。1、分别统计其中医证候,其中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每一证候的积分≥7分,此证候诊断成立。2、根据中医辨证取得的中医证候积分,纳入同一受试者中中风证和痰证证候积分增均≥7分者,其风痰阻络证证候诊断成立。根据风痰阻证候积分,将风痰阻络证严重程度进行分层,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14-28分为轻度,29-44分为中度,45分以上为重度。3、分析受试者的风痰阻络证候积分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的相关性。4、采集符合风痰阻络型急性中风病患者的血清,测定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1α(6-K-PG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5、进行风痰阻络证积分与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200例急性中风病患者各中医证候发生频数由高到时低依次是:血瘀证143次(71.5%),风证 124 次(62%),痰证 101 次(50.5%),气虚证 65 次(32.5%),火热证49次(24.5%),阴虚阳亢证42次(21%)。2.轻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24.15±3.70分;中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36.22±4.11分;重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49.57±4.12分。证候积分随着风痰阻络程度的加深而增加。3.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NIHSS评分呈相正关(P<0.05),其Pearson相关系数为 0.989。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候严重程度与6-K-PGF1α、TNF-α在在多重线性相关性,其线性回归系数分别为-0.065、0.719,常数项为0.861。结论:1.风痰阻络证及血瘀证是急性中风病最常见的证型。2.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反映急性中风病脑损伤严重程度。3.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6-K-PGF1α、TNF-α存在多重线性相关性,与TNF-α含量呈正比,与6-K-PGF1α含量呈反比。即6-K-PGF1α含量越低、TNF-α含量越高,风痰阻络证候越严重。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与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呈正相关。研究二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观察其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脑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指标的影响,探讨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90例。按入院顺序以随机数字表法对病人进行分组。第一组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合用注射用血栓通。第二组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化痰通络汤进行治疗。在入组第一天治疗前及第十四天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S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按Barthel指数评分);采集静脉血检测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含量。统计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Barthel 评分及 TXB2、6-K-PGF1α、TNF-α、IL-6、MMP-9含量并进行每组内治疗前后对照及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组间对照,研究化痰通络汤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1.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两组治疗前中医风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风证积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中医痰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痰证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5.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6.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3.89%。经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371.000,P=0.001<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17.261,P=0.001<0.05)。7.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6例,有效2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7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22.22%。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238.500,P=0.000<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27.340,P=0.000<0.05)。8.两组治疗前血清TXB2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XB2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9.两组治疗前血清6-K-PGF1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6-K-PGF1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0.两组治疗前血清TNF-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NF-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1.两组治疗前血清IL-6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IL-6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2.两组治疗前血清MMP-9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MMP-9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化痰通络汤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风痰阻络证候积分、减轻脑损伤。2.化痰通络汤通过提高6-K-PGF1α浓度,降低TXB2、TNF-α、IL-6、MMP9浓度,减轻脑微循环障碍、改善脑灌注、控制炎症反应,减少脑损伤,保护脑组织。
刘金玲[3](2014)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动脉溶栓治疗临床效果探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动脉溶栓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07年1月—2013年3月,采用脑动脉血管内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402例。发病距接受治疗的时间为222 h,行选择性接触性溶栓对患者进行治疗。将尿激酶用微量泵以1万U/min持续泵入脑动脉,总量为125万U左右。通过对患者脑动脉内泵入尿激酶引导管的造影过程中,明确患者的血管闭塞再通状况。结果本组402例患者中,76例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颈动脉系统血管、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分别为269支、126支。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率分别为53.69%、65.19%。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再通率分别为61.64%、66.96%。而因明显的血管狭窄所给予的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的患者33例。246例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或完全恢复正常,恢复率为61.2%。结论随着溶栓药与脑保护剂的开发及应用,以及医护人员对临床溶栓经验的积累,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动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显着提高,因此,采用脑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医学领域里值得广泛推广及应用。
陈子龙,李先锋[4](2013)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应用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并发症及预后。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住院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对照组30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两组分别于溶栓前及溶栓后2 h、24 h、7 d、14 d按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N1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3.3%(22/30),高于对照组的36.7%(11/30)(P<0.05)。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再通闭塞的血管,重建血流,从而挽救缺血半暗带,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李红梅[5](2013)在《132例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急性颈内动脉闭塞(ICAO)患者的危险因素、影像学、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4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吉林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ICA闭塞患者132例,全部患者行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为急性ICA闭塞,分析与急性ICA闭塞相关危险因素,ICA不同闭塞部位的侧支循环特点及其临床症状。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共68例,分为动脉溶栓治疗组(44例)及动脉溶栓结合支架置入治疗组(24例),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急性ICA闭塞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病占59.1%(78例),糖尿病占15.2%(20例),高脂血症占18.2%(24例),心房颤动占25.8%(34例),吸烟史占48.5%(64例),9.8%(13例)无合并症。临床表现中TIA占有28.8%(38例),脑梗死占有69.7%(92例),无症状占有1.5%(2例)。ICA闭塞部位:颅外段占59.1%(78例),颅内段占40.9%(54例),两组侧支开放、未出现侧支代偿、临床症状和危险因素无明显差异,但眼动脉侧支开放有差异(P<0.05),重瘫症状(肌力3级以下)出现率者较前者高(P<0.05)。动脉溶栓结合支架置入治疗后血管开通率、3个月时mRs评分<2分的患者比例显着高于单纯动脉溶栓组,24小时内急性血管再闭塞发生率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主要并发症两组间无差异。结论:急性ICA闭塞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及吸烟;急性ICA闭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多以急性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起病;DSA检查可为选择正确治疗方法提供依据;动脉溶栓联合支架置入是治疗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冯光[6](2012)在《颅内动脉机械取栓装置的研制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概述脑卒中是全球第二死亡原因,其中约80%是由动脉阻塞引起的局灶性缺血性脑卒中引起,是引起病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主要由较大血管(直径>2mm)栓塞所致,这种较大血管闭塞形成的脑梗死称为栓塞性脑梗死,其致死率在53%-92%。据统计我国每年有325万人新发生脑血栓。因此寻求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提高此类疾病的治愈率将尤为重要。对于颅内动脉栓塞性脑梗死的治疗目前经静脉和(或)动脉内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药物溶栓已经显示出能够改善神经系统预后的效果,但由于动静脉溶栓时间窗短,血管再通的时间长,溶栓症状性脑出血率高,以及一些患者不适合溶栓治疗,因此仅有4.5%-6.3%的患者能够接受溶栓治疗,基于这种情况如何以更短的时间、最小的风险使血管再通是治疗血栓栓塞性脑梗死的关键。目前机械装置取栓为栓塞性脑梗死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因其具有血管再通率高、治疗时间窗长,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以及血管再通所需时间短等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近年血管内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这些颅内血管取栓装置的研制及治疗技术多处于研究阶段,一些已经处于Ⅰ、Ⅱ期临床试验阶段。目前国内外用于治疗急性栓塞性脑梗死的取栓装置仅有美国FDA认证的MERCI取栓器和去年刚刚应用于临床的Permumbra负压吸引取栓系统,应用临床病例有限,价格昂贵,更为关键的问题是,这些机械取栓系统均无远端保护装置,有的还需阻断血流,使得脑出血,远端血管再次梗塞的发生机率较高,因此研制出更为安全有效的机械取栓装置尤为必要,将使栓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发生质的飞跃。基于此我们与湖南埃普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合作研制出结构完善、价格合理具有血栓取出和远端保护一体化的新型颅内动脉取栓装置并进行相关实验研究,以验证取栓装置的安全性、有效性,探讨机械性取栓的时间窗及优势,为颅内动脉取栓装置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和安全保证,加快国产颅内动脉取栓装置的临床应用步伐,推动急性栓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技术的开展,提高此类疾病的治愈率和改善预后。本课题研究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颅内动脉机械取栓装置的研制和动物模型的建立,实验分两步进行:实验研究一颅内动脉机械取栓装置的研制及体外实验研究;实验研究二适合机械性取栓的急性栓塞性脑梗死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第二部分为颅内动脉机械取栓装置取栓的动物实验研究,实验分两步进行:实验研究一急性血栓栓塞性脑梗死机械性取栓疗效评价的对比实验研究;实验研究二急性栓塞性脑梗死不同时间窗取栓后磁共振弥散成像及脑组织中BDNF蛋白表达变化的动物实验研究。第一部分颅内动脉机械取栓装置的研制和动物模型的建立实验研究一颅内动脉机械取栓装置的研制及体外实验研究目的:开发研制出一种具有取栓和远端保护一体化的颅内动脉取栓装置。方法:与湖南埃普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合作,以镍钛合金丝和铂铱合金为材料,克服目前美国Merci取栓器械的不足,更新设计理念,应用精密编织机和激光焊接机械编织成一种可调控直径大小具有斜面结构的取栓网篮,并利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 High-density polyethylene)、聚四氟乙烯(PTFE polytetrafluoroethylen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BS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lastic)、聚碳酸脂(PC Polycarbonate)、铂钨合金(PtW)等材料生产出与之匹配的导引管、收集管、导引导丝、装载器及控制手柄等输送取栓控制系统。并进行取栓装置的体外模拟实验。按照医疗器械国家推荐标准YY0450.1项目中力学检测要求进行取栓装置外观、X射线探测性、网篮密度和断裂力、弯曲、破裂、连接强度等物理性能检测试验;按照中国医药行业标准GB/T16886.1.2.4.11项目中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要求进行溶血、毒性、致敏、热源反应等生物学检测。结果:通过体外模拟实验证实可控的取栓网篮可以有效的取出血管内血栓,并具有远端保护功能,避免血栓碎片栓塞远端血管,增加了取栓的安全性,取栓输送控制系统顺畅。取栓装置力学检测结果显示外观无扭结、腐蚀、折痕等非自然弯曲,各部件示标在X线下具有可视性。取栓网篮断裂力>5N,网篮网孔最大直径小于0.4mm。破裂试验无破裂痕迹,弯曲试验无缺陷及损坏痕迹,连接强度达到行业标准;生物学检测未发现明显过敏、溶血、发热及毒性反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颅内动脉取栓装置设计理念先进,结构合理,生产技术和工艺达到国内外同类产品领先水平。本装置具有取栓和远端保护一体化的优势,未见相关报道,有自主知识产权,体外实验安全有效,为其进行相关的动物和临床试验提供了可靠保证。实验研究二适合机械取栓的急性栓塞性脑梗死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目的建立适合动脉内机械取栓的近似于人急性栓塞性脑梗死的动物模型,并对模型及取栓效果进行评价。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行一侧颈总动脉结扎,一侧颈总动脉血流临时阻断凝血酶注入法制作急性栓塞性脑梗死模型。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脑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经颅多普勒(TCD)及病理检查来评价模型建立的效果。取制膜成功的新西兰兔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治疗组和取栓治疗组,每组10只,非治疗组不作任何治疗,取栓组于栓塞后6h应用颅内动脉取栓装置取栓。分别于栓塞前、栓塞后1h、栓塞后6h行TCD检查记录右侧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于栓塞后6h、24h行磁共振弥散成像记录ADC值。非治疗组栓塞24h后处死动物并取脑5只行TTC染色、5只行HE染色及组织切片应用光学、电子显微镜观察病理变化。取栓组取栓后行DSA检查了解血管再通情况,比较两组不同时段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DC)、大脑中动脉流速(Vmca)的变化情况。结果:30只新西兰大白兔造膜后行DSA显示栓塞侧颈总动脉的闭塞率为83%。栓塞6h DWI显示梗塞灶,24h病理检查TTC染色可见梗死区,光镜下梗死区可见脑组织水肿,神经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核固缩、消失,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明显减少甚至消失。电镜神下可见神经元形态、结构破坏,细胞器肿胀明显,部分线粒体空泡化,星形细胞足板空泡化,内皮细胞核变性坏死。取栓后栓塞血管再通率80%,栓塞前后、取栓前后Vmca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栓塞前后:P=0.000;取栓前后:P=0.000),栓塞后6h取栓组Vmca为42.28±1.92cm/s,非治疗组Vmca为29.02±1.72cm/s,两组间Vmca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47.490P=0.000);取栓组取栓后ADC值呈上升趋势,非治疗组ADC值下降,栓塞后24h取栓组ADC值为0.81±0.08,非治疗组ADC值为0.56±0.10,两组ADC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应用血流临时阻断凝血酶注入法制作适合机械取栓的急性动脉栓塞动物模型的成功率高,模型稳定,重复性好,适用于颅内动脉取栓装置的实验研究和疗效评价。第二部分颅内动脉机械取栓装置取栓的动物实验研究实验研究一急性血栓栓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疗效评价的对比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论证国产颅内动脉取栓装置取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与动脉内溶栓比较探讨机械取栓的优势,为颅内动脉取栓装置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血流临时阻断凝血酶注入法制备适合机械取栓的兔急性栓塞性脑梗死模型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治疗组、溶栓组、机械取栓组,治疗组于栓塞后3h分别应用颅内动脉取栓装置行机械取栓和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脉内溶栓,取、溶栓前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了解血管再通情况,行经颅多普勒(TCD)记录大脑中动脉流速(VMCA)变化情况。各组分别于栓塞后3h、6h、8h、12h、24h行磁共振弥散成像(MR-DWI)比较各组间表观弥散系数(ADC)的差异;治疗组于24h行头颅CT平扫检查了解治疗后颅内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结束24h时行神经功能评分,磁共振及CT检查结束后处死动物取栓塞取栓部位血管行病理光镜、电镜观察,断头取脑行脑组织切片的光镜电镜病理学观察。结果取栓、溶栓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是80%,20%,再通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两组治疗后VMCA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取栓部位血管病理光镜及电镜观察提示血管内皮细胞排列整齐,无血管内皮损伤表现;头颅CT检查提示取栓组未见颅内出血情况,溶栓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10%;取栓组与溶栓组、非治疗组12h、24h时磁共振ADC值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它各时间点两组ADC值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取栓组取栓后ADC值呈上升趋势,溶栓组、非治疗组ADC值呈下降趋势;取栓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明显高于溶栓组和非治疗组,与溶栓组和非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溶栓组:P=0.003;非治疗组:P=0.001);光镜和电镜检查发现取栓组脑组织神经元形态未见明显异常,星形细胞足板轻度空泡化,神经元损伤较轻微;溶栓组细胞器度中-重度肿胀,血管腔受压,星形细胞足板空泡化,星形胶质细胞水肿,神经元损伤明显;非治疗组脑神经元形态、结构破坏,染色质边集,核固缩、碎裂,核膜溶解、消失,星形细胞足板明显空泡化,血管腔受压变窄,内皮细胞核变性。结论实验证实颅内动脉取栓装置取栓能够迅速恢复闭塞动脉血流,有效提高了闭塞动脉的再通率,早期取栓后可挽救缺血性损伤的脑组织,是急性血栓栓塞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治疗效果优于目前应用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实验研究二急性栓塞性脑梗死不同时间窗取栓后磁共振弥散成像及脑组织中BDNF蛋白表达变化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应用国产颅内动脉取栓装置对兔急性栓塞性脑梗死行机械取栓,研究分析不同时间窗取栓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ADC值、梗死体积及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变化,探讨颅内动脉取栓装置机械取栓的效果和治疗的时间窗。方法:采用血流临时阻断凝血酶注入法制备适合机械取栓的兔急性血栓栓塞性脑梗死模型2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治疗组(不作任何治疗)、3h机械取栓组、6h机械取栓组、8h机械取栓组、12h机械取栓组(分别于制模成功后3h、6h、8h、12h在DSA引导下经股动脉插管应用颅内动脉取栓装置行机械取栓),每组5只,各组分别在3h、6h、8h、12h、24h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计算各时段表观弥散系数(ADC)和梗死体积。检查结束后处死动物,断头取脑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组织中BDNF蛋白表达变化并行脑组织切片的光镜电镜病理学观察。结果:非治疗组、12h取栓组在急性期内ADC值逐渐降低,梗死体积逐渐扩大,而3h、6h、8h取栓组在急性期取栓后ADC值逐渐上升,梗死体积缩小;3h、6h、8h取栓组梗塞体积在12h、24h较非治疗组同时段分别缩小10.4%、9.8%、5.1%和18.7%、15.9%、10.6%。梗死后24h,与非治疗组和12h取栓组比较,3h、6h和8h取栓组ADC值较高,梗死体积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8h取栓组比较,3h、6h取栓组ADC值较高,梗死体积较低,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h:P=0.000;6h:P=0.000),梗死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h:P=0.699;6h:P=1.000);与6h取栓组比较,3h取栓组ADC值较高,梗死体积较低,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5),梗死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24h BDNF蛋白表达结果显示:3h、6h和8h取栓组BDNF表达明显高于12h取栓组和非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h取栓组BDNF蛋白表达高于6h、8h取栓组,3h取栓组与6h、8h取栓组BDNF蛋白阳性细胞表达数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00),6h与8h取栓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580)。光镜和电镜检查发现3h取栓组脑组织神经元形态未见明显异常,神经元损伤较轻微呈轻度改变;6h和8h取栓组神经元有明显损伤,部分神经元变性,呈中度改变;非治疗组神经元形态、结构破坏,神经元细胞广泛坏死呈重度改变。结论:栓塞性脑梗死早期应用颅内动脉取栓装置取栓可减轻脑缺血性损伤的程度,机械取栓是急性栓塞性脑梗死有效的治疗方式。机械取栓因其有快速恢复血流的特点适当地延长了治疗的时间窗,超早期治疗是机械取栓的最佳治疗时机,8小时内的取栓均有治疗意义;DWI是动态观察评价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的敏感影像学手段。
柳建军,赵世平,夏海琴,薄进保[7](2010)在《尿激酶溶栓联合介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51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结合动脉溶栓后残余狭窄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51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采取超选择接触性溶栓,尿激酶(UK)用微量泵以1×104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60×104U~100×104U。在泵入尿激酶的过程中,通过导引导管造影,了解闭塞血管再通情况。结果颈动脉系统血管闭塞43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2例。脑血管造影未发现明显的血管闭塞6例。颈内动脉闭塞再通率为63.64%;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率为63.63%;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再通率为55.56%;大脑前动脉闭塞(前交通动脉未开放)的1例再通;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2例全部部分再通。动脉溶栓后颈内动脉残余明显狭窄3例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有明显好转的33例(64.71%)。结论动脉内接触性溶栓结合动脉溶栓后残余狭窄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是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刘胜达,蒋初明,李郁芳,李冬华,谢翠朋,王海鹏,刘洁,巩忠,张嵘,陈湘,袁丹,李慧英[8](2009)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住院治疗的21例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中,颈内动脉系统病变16例,其中颈内动脉闭塞2例,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6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者7例。椎基底动脉闭塞5例,闭塞血管再通者,大脑中动脉4例,椎基底动脉2例。其中7例患者动脉溶栓的同时进行了血管内治疗,5例球囊成形术和2例支架植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7例,明显好转或进步8例,无效3例,死亡3例;溶栓后脑出血2例,存活病例无1例并发脑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结论对选择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练学淦,段传志,张媛,陈利锋,田时雨[9](2005)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附16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动脉溶栓的疗效。方法对16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大脑中动 脉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了动脉溶栓治疗。手术结束前通过脑血管造影了解大脑中动脉再通情况。术后即刻和 24 h后分别行头颅CT检查了解有无颅内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术后第90 d采用Barthel指数(Bar- thel index,BI)对患者牛活状态进行评估。结果平均治疗持续时间为71min。16例患者中完全再通13例,部分再 通3例。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死亡1例。术后第90d,生活状态优者13例,良者2例,死亡1例。结论动脉溶栓 能够明显提高大脑中动脉的再通,改善患者的预后。
朱凤水,李慎茂,缪中荣,张鹏,王默力,郭冬梅,凌锋[10](2005)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溶栓治疗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方法41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238例,女173例,平均为(64±11)岁,发病距接受治疗的时间为2-24 h,采取超选择性接触性溶栓。尿激酶用微量泵以1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80- 130万u。在泵入尿激酶的过程中,通过导引导管造影,了解闭塞血管再通情况。结果颈动脉系统血管闭塞273支,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132支。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78例。颈内动脉闭塞再通率为54.72%;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率为65.18%。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再通率为61.68%。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再通率为67.42%。并有35例因明显的血管狭窄而给予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有明显好转的247例,为60.10%。结论我们认为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还是很值得进行的。随着溶栓经验的积累,溶栓药的开发,脑保护剂的应用,总有效率会不断提高。
二、选择性脑动脉插管溶栓治疗脑梗死的影像学对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选择性脑动脉插管溶栓治疗脑梗死的影像学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N末端-前体B型脑钠肽与急性脑梗死病因、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度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一、ACI 分类现状 |
二、NT-proBNP研究现状 |
三、本课题的意义/拟解决的问题 |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
三、NT-proBNP检测方法 |
四、资料采集 |
五、评价方法 |
六、观察指标 |
七、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ACI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
二、ACI组与对照组血NT-proBNP水平比较 |
三、不同病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预后的ACI患者血NT-proBNP水平比较 |
四、不同一般资料的ACI患者血NT-proBNP水平比较 |
五、ACI患者血NT-proBNP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六、血NT-proBNP与ACI病因、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度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七、血NT-proBNP对ACI病因、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
讨论 |
一、ACI 病因、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 |
二、NT-proBNP的生物特性 |
三、NT-proBNP与ACI的关系 |
结论 |
展望 |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综述 血NT-proBNP在房颤、心源性脑卒中的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和科研工作情况 |
一、发表论文 |
二、科研 |
致谢 |
(2)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学对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
一、中医学经典医籍中对中风病病名的论述 |
二、中医学界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相关论述 |
三、中医学对中风病的治则治法研究 |
四、化痰通络法治疗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
第二节 西医学对急性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
一、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流行病学及病因的研究 |
二、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
三、脑梗死发病机制 |
四、脑梗死的诊断 |
五、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治疗研究现状 |
六、现代医学对脑梗死治疗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 |
第一节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3)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动脉溶栓治疗临床效果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症状表现 |
1.3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2.1 血管闭塞情况 |
2.2 血管再通情况 |
2.3 临床改善情况 |
3 讨论 |
(4)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研究组 |
1.2.2对照组: |
1.3 评价标准[5] |
1.4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血管闭塞情况 |
2.2 血管再通情况 |
2.3 NIHSS评分情况 |
2.4 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
3 讨论 |
(5)132例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Abbbreviation)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危险因素 |
2.2 临床表现 |
2.3 DSA表现 |
2.4 治疗结果 |
2.5 预后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颅内动脉机械取栓装置的研制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颅内动脉机械取栓装置的研制和动物模型的建立 |
实验研究一 颅内动脉机械取栓装置的研制及体外实验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二 适合机械性取栓的急性栓塞性脑梗死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颅内动脉机械取栓装置取栓的动物实验研究 |
实验研究一 急性血栓栓塞性脑梗死机械性取栓疗效评价的对比实验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二 急性栓塞性脑梗死不同时间窗取栓后磁共振弥散成像及脑组织中BDNF蛋白表达变化的动物实验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主要符号和缩略语说明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7)尿激酶溶栓联合介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5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血管闭塞情况 |
2.2 血管再通情况 |
2.3 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 |
2.4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2.5 术后并发症 |
3 讨 论 |
3.1 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 |
3.2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及溶栓效果评价 |
3.3 颈内动脉完全闭塞是否需要打开 |
3.4 脑血管造影未发现明显的血管闭塞是否溶栓 |
3.5 并发症 |
(8)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选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术后处理 |
1.5 疗效评定 |
2 结果 |
3 讨论 |
(9)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附1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影像学表现 |
1.3 治疗方法 |
1.4 术中及术后管理 |
1.5 术后评价 |
2 结果 |
3 讨论 |
(10)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溶栓治疗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2.1 血管闭塞情况 |
2.2 血管再通情况 |
2.3 临床症状恢复情况 |
3 讨论 |
四、选择性脑动脉插管溶栓治疗脑梗死的影像学对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N末端-前体B型脑钠肽与急性脑梗死病因、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度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D]. 沙霞.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2]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D]. 刘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动脉溶栓治疗临床效果探析[J]. 刘金玲. 中国卫生产业, 2014(01)
- [4]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 陈子龙,李先锋. 广西医学, 2013(12)
- [5]132例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分析[D]. 李红梅. 延边大学, 2013(01)
- [6]颅内动脉机械取栓装置的研制及实验研究[D]. 冯光.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7]尿激酶溶栓联合介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51例[J]. 柳建军,赵世平,夏海琴,薄进保.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12)
- [8]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探讨[J]. 刘胜达,蒋初明,李郁芳,李冬华,谢翠朋,王海鹏,刘洁,巩忠,张嵘,陈湘,袁丹,李慧英.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9(11)
- [9]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附16例报告)[J]. 练学淦,段传志,张媛,陈利锋,田时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5(05)
- [10]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溶栓治疗临床分析[J]. 朱凤水,李慎茂,缪中荣,张鹏,王默力,郭冬梅,凌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5(04)
标签:脑梗死论文; 显著性论文; 对照组论文; 显著性差异论文; 脑梗死的治疗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