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滞环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室温滞后,VAV空调系统,动态调节,继电反馈
滞环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范朋丹,赵天怡,历秀明,王秀波,高春利[1](2019)在《基于滞环继电控制的空调室温滞后模型参数辨识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VAV空调系统控制原理分析了送风量调节过程中导致室温滞后响应特性的主要因素,研究了VAV空调系统动态调节过程中室温对系统调节量滞后响应特性的描述及建模方法。分析继电反馈控制技术和VAV空调系统室温滞后一阶惯性加时滞环节传递函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滞环继电反馈控制的室温滞后特性模型辨识方法。通过闭环响应试验,研究了送风量调节过程中室温对末端风阀开度和送风机转速的动态响应特性,根据试验结果完成了室温滞后特性一阶惯性加时滞环节传递函数模型参数的辨识,并通过与开环响应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在没有被控对象先验知识的前提下,该方法可以实现室温对末端风阀开度和送风机转速的一阶惯性加时滞环节传递函数模型参数的辨识,且随着滞环系数的增大,计算结果具有收敛性,符合其在线应用要求。(本文来源于《暖通空调》期刊2019年06期)
王付胜,文鹏,张兴[2](2016)在《叁电平环宽自适应准定频滞环模型预测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有限控制集模型预测控制(FCS-MPC)的滞环模型预测控制(HMPC)应用在叁电平逆变器中具有动态响应快、多目标优化处理的优点,但其开关动作没有规律,开关频率波动范围大,导致逆变器输出电流频谱较为分散,不便于滤波器的设计。为了改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环宽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AHB-HMPC)方法,将系统的平均开关频率和开关频率波动范围也作为控制目标,引进滞环控制思想,并可在线调整电流滞环大小,使得系统平均开关频率可控且使开关频率稳定在以平均开关频率为中心的滞环内,在保留HMPC快速性、多目标优化处理等优点的同时,有效地使逆变器输出电流频谱相对集中在平均开关频率周围,方便了滤波器的设计。最后,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本控制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本文来源于《电气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徐阳[3](2013)在《环宽可调的滞环Simulink仿真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滞环的工作特性,利用Simulink 6.0构造了两种环宽可调的滞环模型。两种模型克服了Simulink模块库自带的滞环模块上下限值不可调的缺点,在应用中更为灵活,使用范围更广。为更好地利用Simulink软件进行环宽可调的滞环控制系统仿真研究提供了方便。仿真结果证明了两种模型算法的正确性,且有非常快的响应速度,可以在不同滞环宽度切换过程中平稳过渡。(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13年16期)
李跃松,朱玉川,吴洪涛,牛世勇,田一松[4](2012)在《超磁致伸缩电—机转换器位移感知模型及滞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磁致伸缩电—机转换器响应快、可靠性高,但动态驱动时,因受磁滞、涡流等因素影响,输出位移的滞环较大。需要以准确的数学模型为基础,通过控制算法来补偿滞环,或通过优化其结构参数来降低滞环。通过实时测量超磁致伸缩棒上所绕线圈两端的感应电压和推导此感应电压与超磁致伸缩电—机转换器输出位移的关系,建立实时反映超磁致伸缩棒磁化状态的超磁致伸缩电—机转换器动态位移感知模型,并进一步推导出了超磁致伸缩电—机转换器输出位移的滞环与其结构参数的关系。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当驱动频率小于300 Hz时,由所建模型计算出的位移峰—峰值的相对误差小于5.8%;通过仿真研究超磁致伸缩电—机转换器结构参数对输出位移滞环的影响,得出增加预压弹簧的刚度,可以降低动态驱动时的滞环。(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臧传相,侯保林,谈乐斌[5](2010)在《磁流变阻尼器S型滞环模型的改进及辨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流变阻尼器控制系统的性能很大程度取决于阻尼器的数学模型,由于磁流变液在高速剪切速率下容易发生剪切稀化,因此,本文在原有S型滞环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行为指数从而改进了S型滞环模型。根据试验数据,并运用遗传算法和传统优化算法相结合求取全局最优解的方法,求解出了模型中的参数值。结果表明:改进后的S型滞环模型能够很好拟合高速区的速度-阻尼力试验特性曲线。(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王皖君,应亮,王恩荣[6](2009)在《可控磁流变阻尼器滞环模型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流变阻尼器(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MRD)在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半主动控制器设计和控制分析需要建立精确、简洁、通用的滞环阻尼力—速度(F-v)模型。在多组不同激励幅度、频率和控制电流下对MRD进行性能测试,在激励性质和控制电流变化时,MRD的输出阻尼力具有强滞环非线性特性和电流控制与滞环算子相分离的特性。针对非线性滞环双粘滞模型、现象模型、S型滞环模型和基于Sigmoid函数的通用滞环模型的优点与不足,提出MRD电流控制与滞环特性相分离的一般化模型,易于求解逆模型且有利于基于模型的高级控制器设计。引用已提出的基于Sigmoid函数的电流控制函数对典型模型进行修正,使其能准确适应控制电流的变化,并根据测试数据用最小二乘法辨识各修正模型的参数,在不同控制电流和激励性质下,将各修正模型的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类修正模型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09期)
乐健,姜齐荣,韩英铎[7](2007)在《基于统一数学模型的叁相四线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电流滞环控制策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叁相四线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APF)主电路统一的拓扑结构,叁桥臂电容中分拓扑和四桥臂拓扑都是该拓扑结构的一个特例。建立了叁相四线并联APF统一的数学模型和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文中分析了叁相四线并联APF应用电流滞环控制策略时的性能,得出了各桥臂输出电流相互干扰的机理,并对两种电流滞环控制进行了比较,通过具体的仿真计算验证了所得到的结论。该文的理论推导和所得结论为改善叁相四线并联APF应用电流滞环控制时的性能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10期)
王恩荣,陈余寿,马晓青,苏春翌,Rakheja,Subhash[8](2005)在《MR阻尼器控制与滞环特性相分离的F-v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对称和不对称Sigmoid函数,描述半主动可控磁流变液(MR)阻尼器阻尼力一相对速度(F-v)数学模型。该模型准确地描述了MR阻尼器非线性饱和的直流电流控制和对称滞环F-v的工作特性,以及激励频率和幅度对阻尼力的强影响特性,具有精度高和电流控制增益与滞环算子相分离的特点。将该模型与车辆悬架动力学模型结合分析,仿真结果表明MR阻尼器对实现新一代智能车辆悬架系统设计有潜在的意义,所提出的模型对进一步推动车辆悬架减振控制器设计研究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05年07期)
陈宏伟,宋健,王铁山,任露泉[9](2002)在《AUDI盘式制动器的非线性滞环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AUDI盘式制动器为研究对象 ,在JF 132型汽车制动器试验台上进行防抱制动器的模拟试验 ,在获得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 ,运用曲线拟合和优化技术 ,建立一种可以模拟制动压力 力矩动态响应非线性滞环特性的经验模型 ,在相同制动压力输入的前提下 ,比较模型的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测量结果 ,分析所建模型的有效性和精确性。(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02年03期)
汤宁平,方旭阳[10](1999)在《电流滞环控制的矩阵变换器的仿真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介绍了用MATLABSIMULINK软件包建立带电流滞环PWM 控制的叁相交交型矩阵变换器的仿真模型,给出了主要的仿真波形。仿真结果表明,采用电流滞环PWM 控制策略的矩阵变换器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1999年05期)
滞环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有限控制集模型预测控制(FCS-MPC)的滞环模型预测控制(HMPC)应用在叁电平逆变器中具有动态响应快、多目标优化处理的优点,但其开关动作没有规律,开关频率波动范围大,导致逆变器输出电流频谱较为分散,不便于滤波器的设计。为了改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环宽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AHB-HMPC)方法,将系统的平均开关频率和开关频率波动范围也作为控制目标,引进滞环控制思想,并可在线调整电流滞环大小,使得系统平均开关频率可控且使开关频率稳定在以平均开关频率为中心的滞环内,在保留HMPC快速性、多目标优化处理等优点的同时,有效地使逆变器输出电流频谱相对集中在平均开关频率周围,方便了滤波器的设计。最后,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本控制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滞环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范朋丹,赵天怡,历秀明,王秀波,高春利.基于滞环继电控制的空调室温滞后模型参数辨识方法[J].暖通空调.2019
[2].王付胜,文鹏,张兴.叁电平环宽自适应准定频滞环模型预测控制研究[J].电气工程学报.2016
[3].徐阳.环宽可调的滞环Simulink仿真模型[J].现代电子技术.2013
[4].李跃松,朱玉川,吴洪涛,牛世勇,田一松.超磁致伸缩电—机转换器位移感知模型及滞环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12
[5].臧传相,侯保林,谈乐斌.磁流变阻尼器S型滞环模型的改进及辨识[J].燕山大学学报.2010
[6].王皖君,应亮,王恩荣.可控磁流变阻尼器滞环模型的比较[J].机械工程学报.2009
[7].乐健,姜齐荣,韩英铎.基于统一数学模型的叁相四线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电流滞环控制策略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
[8].王恩荣,陈余寿,马晓青,苏春翌,Rakheja,Subhash.MR阻尼器控制与滞环特性相分离的F-v模型[J].机械工程学报.2005
[9].陈宏伟,宋健,王铁山,任露泉.AUDI盘式制动器的非线性滞环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2002
[10].汤宁平,方旭阳.电流滞环控制的矩阵变换器的仿真模型[J].电力电子技术.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