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元社会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伦理,多元叙事,救赎
多元社会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陈晶晶[1](2019)在《多元叙事下美国小说《杯酒留痕》的伦理结构与社会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杯酒留痕》采用后现代主义多元叙事聚焦转换的手法凸显小说人物对人生、家庭等伦理主题的深入思考,展现现代社会底层人群复杂、矛盾的心理状况。尽管没有对情感悲伤和消极沉沦进行过度描绘,但依然能够体会到小说人物在各自创伤体验中积极探寻自我救赎的路径。新颖的叙事方法、精巧的伦理结构让读者感受到作者主张人性复归与社会反思的深意。(本文来源于《喀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范国周,张敦福[2](2019)在《文化消费与社会结构:基于CGSS 2013数据的多元对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消费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直接联系到底多强,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通过对CGSS 2013数据中与文化消费和社会结构相关的30多个变量的多元对应分析,发现中国社会中文化消费不活跃者往往处于不利的社会位置,他们主要长期生活在乡村地区,而频繁参与发展型文化消费的活跃群体大多属于居住在城市的社会优势群体,即文化消费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等级上的对应关系。这一发现的政策意涵在于,要提升我国文化消费水平,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除经济因素外,还应对社会结构因素给予充分考量,重新重视曾经被忽略的城乡二元分割命题及其实际变迁状况,在资源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更多倚重文化消费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群体和乡村地区。(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张继焦[3](2019)在《欠发达民族地区的发展:二元社会下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推动力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分析推动欠发达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不同力量指出,政府的作用是主导性的,市场、社会两种力量的作用正在逐渐显现出来。实证研究显示,政府主导性"伞式"发展特征很明显,而民间自发性"蜂窝式"发展特征虽有但不太显着,即二元社会下推动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主导性力量来自地方政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和民众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政府直接涉足经济的职能将会逐步减弱。(本文来源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陈光[4](2019)在《论法治社会建设中的多元规范及其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法治社会建设的提出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确立的政治型法治向社会型法治的有益扩展。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多元规范,除国家制定法外,其他形式的规范如软法、民间法、公共政策、党内法规和民事协议等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研究法治社会之"规范"时应秉持一种结构化思维,即以一种整体的、系统的而非部分的、孤立的视角去思考和分析法治社会建设中的规范问题。对于多元规范的结构化审视存在静态和动态两个基本维度。静态分析以角色-规范-责任为基本框架,聚焦于多元规范内部结构、连带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而动态分析则以意识-规则-实践为基本框架,关注多元规范的实际运行机制与实施效果。要想最大化发挥多元规范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规范合力",需要优化多元规范的组合,使其保持一种协调有序、有机衔接的动态均衡。法治社会建设需要社会主体具备公共理性,在多元规范动态均衡中实现法治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本文来源于《时代法学》期刊2019年03期)
李睿莹,张希[5](2019)在《元治理视角下地方政府社会治理主体结构及多元主体角色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元治理理论认为"一主多元"的主体结构是适合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转型和发展时期的结构。元治理理论主张由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等多元主体单元组成主体结构;强调政府在社会治理中担任元治理角色,与多元主体处于平等地位,只是各自的职能不同;注重多元主体间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元治理理论认为地方政府充当元治理者角色,社会组织充当协调者角色,公民充当践行者角色。(本文来源于《领导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蒋志远[6](2018)在《多元组织合作动力机制与民族互嵌型社会结构构建——以新疆玛纳斯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剖析了民族互嵌型社会结构构建的主体要素、辅助要素和环境要素叁大动力结构,认为经济互嵌、社会互嵌、文化互嵌和制度互嵌是民族互嵌型社会结构构建的四大动力,提出了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和合作协同叁大动力原理。通过新疆玛纳斯县旨在建构民族互嵌型社会结构的多元组织合作案例,对多元组织合作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有助于民族互嵌型社会结构构建最终实现的多元组织合作动力机制的优化措施,即优化提升合作动力机制中各要素的质量;完善多元嵌入式组织的合作机制,增强其协作能力;注重各民族成员的实际需求,实现具有针对性的"民族互嵌"目标。(本文来源于《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赵静波[7](2018)在《多元价值观的困境与公共理性的建构——以“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元价值观的存在虽是表征社会进步的既定事实,却也和"差序格局"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产生了深层次的矛盾。面对纷争与冲突的现状,摆脱多元价值观中潜藏的虚无主义危险,探寻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成为加快政治民主化改革的现代性命题。公共理性所关切的,正是在每个人都有其特殊观念和利益要求的情况下,如何以相互性的立场为准则来处理各利益群体的价值诉求。从个人的角度讲,自主性的施展必须立基于整个社会价值结构的有序平衡中,个体应以公共理性为观照来加强自我督促和反思;从社会的角度讲,国家治理中应通过行政程序的合法性来促进多元价值主体之间有相互理解、沟通与商谈的共享基础。(本文来源于《学习与实践》期刊2018年01期)
任燕妮,李录堂[8](2016)在《信息技术对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影响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的人才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长期固化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不能给农村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保障。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城乡的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从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出发,探讨信息技术对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带来的影响。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对农村的正规教育、医疗保健、技术人员培训以及农村人口的迁移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多个层面保障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为破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必备的人力资源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的能动性,改革现有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保护农民生存的基本权利,保障农村持续发展的人力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本文来源于《河北经贸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龚刃韧[9](2016)在《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成因:苏联模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最基本的社会问题。尽管具有农民身份的人仍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却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中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既是农民长期以来受到歧视的制度性社会基础,也是近些年来城乡差别日益扩大的基本原因,同时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着的一个巨大障碍。本文重点研究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在中国形成的起因及其过程,并探讨苏联模式对中国的影响。通过此项研究,不仅希望能澄清当代社会农民受到歧视的历史缘由,而且试图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层次改革问题进行思索。(本文来源于《私法》期刊2016年01期)
马建春,张展[10](2016)在《明清时期河湟地缘社会多元组织结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的河湟,因族群新格局的出现,其社会力量与组织结构呈现为复合性和多重性。这时河湟各族群因政治、经济、文化差异,各自具有其社会组织形式。他们以国家权力为主导,形成中央、地方、部族和宗教等多元结构,长期以不同类型并存于河湟,持续影响着这里的社会进程。可以说,河湟多重地缘组织形式的建构,是区域内部诸族群不同社会归属及地方与中央关系影响的结果。(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多元社会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化消费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直接联系到底多强,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通过对CGSS 2013数据中与文化消费和社会结构相关的30多个变量的多元对应分析,发现中国社会中文化消费不活跃者往往处于不利的社会位置,他们主要长期生活在乡村地区,而频繁参与发展型文化消费的活跃群体大多属于居住在城市的社会优势群体,即文化消费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等级上的对应关系。这一发现的政策意涵在于,要提升我国文化消费水平,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除经济因素外,还应对社会结构因素给予充分考量,重新重视曾经被忽略的城乡二元分割命题及其实际变迁状况,在资源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更多倚重文化消费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群体和乡村地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元社会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陈晶晶.多元叙事下美国小说《杯酒留痕》的伦理结构与社会反思[J].喀什大学学报.2019
[2].范国周,张敦福.文化消费与社会结构:基于CGSS2013数据的多元对应分析[J].社会科学.2019
[3].张继焦.欠发达民族地区的发展:二元社会下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推动力量[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
[4].陈光.论法治社会建设中的多元规范及其结构[J].时代法学.2019
[5].李睿莹,张希.元治理视角下地方政府社会治理主体结构及多元主体角色定位研究[J].领导科学.2019
[6].蒋志远.多元组织合作动力机制与民族互嵌型社会结构构建——以新疆玛纳斯县为例[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8
[7].赵静波.多元价值观的困境与公共理性的建构——以“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为视角[J].学习与实践.2018
[8].任燕妮,李录堂.信息技术对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影响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
[9].龚刃韧.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成因:苏联模式的影响[J].私法.2016
[10].马建春,张展.明清时期河湟地缘社会多元组织结构探析[J].青海民族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