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音乐思维论文-梁愉曼

电子音乐思维论文-梁愉曼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子音乐思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混合类电子音乐,交响性思维,空间,戏剧性

电子音乐思维论文文献综述

梁愉曼[1](2019)在《伊夫·马莱克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的交响性思维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电子音乐的横空出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其中包含了很多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作品。它们打破传统器乐声乐写作的疆界成为新的艺术形式。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许多通过声音堆砌来组织的作品,尽管这些作品让我们眼花缭乱,听上去丰富多彩,变幻万千,但我们始终抓不住其深层次的组织逻辑核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探本朔源,是因为这些作品缺少了传统音乐中的逻辑关系和组织原则,这也恰恰为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电子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要不要在传统音乐中汲取其逻辑关系和组织原则并应用在电子音乐中去?伊夫·马莱克(lvo Malec)给出了我们答案。在他的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传统音乐的某些组织逻辑在混合类电子音乐中所起到的支撑性的作用。伊夫·马莱克的“古典”音乐学习背景,使得他具有了夯实的传统作曲技法基础、作曲思维,使其在后期的电子音乐创作中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基础。他“GRM”时期的创作也使他成为一位对声音具有敏锐“嗅觉”的作曲家;同时也使其在具体音乐、电子音乐创作中具有清晰的逻辑和敏捷的思维。本文针对伊夫·马莱克混合类电子音乐的创作,以探索其中的交响性思维为研究目的,在论文中以叁章的方式分叁个阶段对两部作品展开研究:第一阶段,从作曲家各类作品的创作历史背景、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的前期分析等方面,对这两部作品进行系统的前期解读;第二阶段,对这两部作品材料进行了整理,并从具象和抽象两大方面的不同视角对这两部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简要归纳;第叁阶段,通过以上系统的归纳,从传统作曲语境和艺术语境的角度对这两部作品体现的交响性思维特点进行多维度解读和总结;并通过归纳总结,引出伊夫·马莱克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交响性思维所带来的启示。本文首次将伊夫·马莱克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体现的交响性思维进行了探索,总结出其作品中交响性思维特点的四个方面,即:1.横向视角中节奏的符号性和旋律的灵动性;2.纵向视角中和声的动力性和声音组合的整体性;3.空间思维的共鸣性;4.戏剧思维的矛盾性。本论文的分析过程和结论可为国内当前混合类电子音乐欣赏、创作、研究、教学探索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依据,能够为之后的学习研究起到一定的启发、借鉴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9-05-01)

谢浚[2](2019)在《声音的符号—电子音乐的记谱法与创作思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谱法是一种将音乐信息以符号、文字、数字等方式记录下来的方法,是一种把听觉感知转换成视觉感知的符号体系的方法,而使用记谱法记录下来的音乐信息的结果称之为乐谱。乐谱是音乐传播的重要媒介,大多数传统音乐至今依然是通过乐谱来实现音乐作品的音响呈现。纵观西方音乐发展史,二十世纪以前人们都在音乐创作实践中寻找一种趋向理想化、具有一定通用性、实用性的记谱法,使得乐谱逐渐具有类似于人类通用语言的特征性,有利于音乐的发展与传播。二十世纪以来,传统音乐领域涌现了大量个性化的音乐语言、演奏技法等,使得记谱法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特征。电子音乐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二十世纪前后,以录音与回放技术以及实验性的电子乐器的发明为标志。录音与回放技术的发明意味着声音可以被储存在一定的介质并且可以被回放,于是随着录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诞生了具体音乐与磁带音乐。电子音乐起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紧随其不断发展的步伐而不断前行。正因为电子音乐的特殊性,相比于传统音乐而言,其声音材料的来源以及各种电子手段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得电子音乐的记谱法在描述声音的来源、过程和结果都更加多元化、复杂化。此外,电子音乐的发展与二十世纪新音乐的发展息息相关。作曲家不断追求与探索新的声音材料、新的音乐语言和新的创作技法,以获得新的声音结构与音响听觉。电子音乐借助各种技术手段来获取新的声音,包括声音的采样与录音、声音的编辑与处理、声音的回放技术与声音空间设计等等,为作曲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多元化的创作思路,深刻影响着作曲家的创作思维。这是一篇研究电子音乐的记谱法与创作思维的论文。试图通过对电子音乐的技术发展、创作元素、创作手法、声音处理、声音空间设计等进行梳理,研究二十世纪以来传统音乐与电子音乐的记谱法与创作思维所存在的共性,以及电子音乐独特的音乐语言的记谱法与创作思维,进而深入研究电子音乐的记谱法与创作思维的整体构建,最终目的是为电子音乐的创作以及记谱法提供一些思路,进一步推动电子音乐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期刊2019-04-01)

李惠子[3](2019)在《器乐写作思维主导下的混合类电子音乐思维创新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卡佳·萨利亚霍是在器乐写作和电子音乐领域皆具代表性的欧洲作曲家,研究这类作曲家的创作思维对于电子音乐的创作和研究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在众多作品中聚焦于萨利亚霍的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通过实例分析法,筛选出萨利亚霍具有代表性的五部电子音乐作品,通过归类法将同一类型的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进行分类,通过对比的方式选择了两部以打击乐为主、两部以独奏乐器为主、一部以管弦乐为主的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并将这五部作品按照发声原理来进行划分做为前叁章的主要分析内容,各章中通过对器乐写作方面的音高来源、音高组织原则、器乐写作技法;电子音乐声部的声音分类、声音特点总结;器乐声部与电子音乐声部之间关系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出萨利亚霍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中的创作思维。在第四章中主要对前叁章所分析出的表层现象总结出其更深层次的创作思维,对作品中所体现的渐变性原则、同质性原则、复合性原则和并置性原则等主要的创作思维进行详细的论述,最后总结出器乐写作思维主导下的混合类电子音乐思维的创新模式,并通过五方面的内容来支撑本观点:1、器乐写作与电子音乐的主从创作思维;2、“人声”素材的器乐写作思维;3、模块化的创作思维;4、逆向的器乐写作思维;5、多声部衍生性的纵向并置创作思维。(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9-04-01)

毛康[4](2019)在《复调思维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的有效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的作曲理论中,复调音乐是相对于主调音乐而存在的一种音乐形式,在外部形态上表现为通过多声部或抽象或理性的意味凸显西方音乐对科学、对秩序、对形式的尊崇。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践认证的方式对复调音乐中精密而严谨的科学秩序进行分析,并论述了其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的应用途径。(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08期)

李欣阳[5](2018)在《论舞台艺术里电子音乐交互思维模式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电子音乐高深莫测,但是随着艺术文化的发展,现代电子音乐已经实现了多元模式的发展,通过引入影像、演奏、舞蹈等元素,借助媒体科技,电子音乐已经成为舞台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8年33期)

蒋哲光一[6](2018)在《奥利维拉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中复调性思维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合类电子音乐因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整个电子音乐发展历程中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多的作曲家也开始创作这一体裁的电子音乐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葡萄牙当代作曲家若昂·佩德罗·奥利维拉。他的创作领域涉及广泛,涵盖了古典歌剧、交响乐到电子音乐等众多领域。他的写作技巧娴熟,能够很巧妙的将传统作曲技法的思维渗透到电子音乐作品中,其中在他的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中最突出的是复调思维的运用,他将传统复调技法的理念带入到作品中,并不断的进行改进与创新,使得复调思维不光局限在传统的音符层面,而是扩展到音色层面,也使真实乐器部分与电子音乐部分达到多层的对比与融合。他的多部作品在国际电子音乐比赛中多次获奖,并委约创作过多部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研究奥利维拉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中复调性思维的运用,不仅仅是对混合类电子音乐中复调思维的总结,也是对其他形式在理论层面与技法层面上的提炼与概括。对传统复调思维在电子音乐创作中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中,笔者按照时间的顺序选择了叁首奥利维拉在电子音乐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Litania》、《Beyond》和《Towdah》,这叁部作品分别代表了奥利维拉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采用理论分析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逐一对其每首作品从模仿思维与对比思维两方面入手,进行深入分析,并以客观的角度总结归纳奥利维拉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中的复调性思维的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8-04-01)

时茜[7](2018)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复调思维的运作分析——评《20世纪音乐创作的同构思维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音乐作为一种崭新的音乐形式,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视听感受,可以说电子音乐是音乐发展进程中的一场巨大革命。电子音乐在创作上并不排斥传统作曲的理论和方法,而是在借鉴和继承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音乐表现形式。混合类电子音乐是将现场乐器或者人声与电子声音材料相结合的一种混合样式的音乐表现形式,是传统音乐与电子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复调和混合类电子音乐的创作联系紧密。在混合类电子音乐的创作中,虽然不能简单沿用传统音乐复调的具体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范翎[8](2017)在《电子音乐交互思维的溯源及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音乐发展至今,其形态已从原先纯粹的声音艺术逐步过渡到复杂的多媒交互艺术,而其交互思维的形成过程无疑是当代艺术创作思维演化的一个缩影。本文立足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声音艺术观念,从创作理念、技术、形式等多方面对电子音乐交互思维的形成过程进行探讨,试图理清其发展与演化的历史脉络。(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期刊2017年03期)

刘晓初[9](2017)在《复调思维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复调思维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的运用,有助于在技术理论层面上总结、概括和提升混合类电子音乐(将电子音乐与真实乐器演奏或人声演唱相结合的电子音乐)的创作经验。本文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证了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需要借助传统音乐复调思维的意识和原则。混合类电子音乐为复调思维的运用开辟了广阔空间、丰富载体和表现手法。(本文来源于《音乐创作》期刊2017年08期)

朱鑫磊[10](2017)在《电子音乐中的微复调思维》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个世纪以来,电子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再而到今天快速发展的阶段,它是以音乐科技为依托的音乐艺术的产物。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作曲家们的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音乐创作的理念、思维、手段也朝着多样化的方向稳步进行。本文旨在研究电子音乐音色中、电子音乐声音材料组织中以及电子音乐的空间性中体现出的微复调思维,探索在电子音乐创作中是如何运用微复调思维来展现其自身的特点,验证传统声学乐器写作中的微复调思维给电子音乐创作带来的润色作用,以及如何继承和借鉴传统声学音乐创作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使更好地为电子音乐的创作服务。电子音乐在创作理论与创作方法的总结上都存在着滞后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子音乐作品的质量。对于电子音乐创作,在技术理论层面上的总结、概括、提升都显得尤为重要,若将作曲家创作中的无意识的做法经归纳总结后有意识的运用在实际的音乐创作中,这对于传统作曲以及电子音乐作曲这两个领域的开拓和创新都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4-12)

电子音乐思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记谱法是一种将音乐信息以符号、文字、数字等方式记录下来的方法,是一种把听觉感知转换成视觉感知的符号体系的方法,而使用记谱法记录下来的音乐信息的结果称之为乐谱。乐谱是音乐传播的重要媒介,大多数传统音乐至今依然是通过乐谱来实现音乐作品的音响呈现。纵观西方音乐发展史,二十世纪以前人们都在音乐创作实践中寻找一种趋向理想化、具有一定通用性、实用性的记谱法,使得乐谱逐渐具有类似于人类通用语言的特征性,有利于音乐的发展与传播。二十世纪以来,传统音乐领域涌现了大量个性化的音乐语言、演奏技法等,使得记谱法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特征。电子音乐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二十世纪前后,以录音与回放技术以及实验性的电子乐器的发明为标志。录音与回放技术的发明意味着声音可以被储存在一定的介质并且可以被回放,于是随着录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诞生了具体音乐与磁带音乐。电子音乐起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紧随其不断发展的步伐而不断前行。正因为电子音乐的特殊性,相比于传统音乐而言,其声音材料的来源以及各种电子手段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得电子音乐的记谱法在描述声音的来源、过程和结果都更加多元化、复杂化。此外,电子音乐的发展与二十世纪新音乐的发展息息相关。作曲家不断追求与探索新的声音材料、新的音乐语言和新的创作技法,以获得新的声音结构与音响听觉。电子音乐借助各种技术手段来获取新的声音,包括声音的采样与录音、声音的编辑与处理、声音的回放技术与声音空间设计等等,为作曲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多元化的创作思路,深刻影响着作曲家的创作思维。这是一篇研究电子音乐的记谱法与创作思维的论文。试图通过对电子音乐的技术发展、创作元素、创作手法、声音处理、声音空间设计等进行梳理,研究二十世纪以来传统音乐与电子音乐的记谱法与创作思维所存在的共性,以及电子音乐独特的音乐语言的记谱法与创作思维,进而深入研究电子音乐的记谱法与创作思维的整体构建,最终目的是为电子音乐的创作以及记谱法提供一些思路,进一步推动电子音乐的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子音乐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1].梁愉曼.伊夫·马莱克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的交响性思维探索[D].中央音乐学院.2019

[2].谢浚.声音的符号—电子音乐的记谱法与创作思维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9

[3].李惠子.器乐写作思维主导下的混合类电子音乐思维创新模式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9

[4].毛康.复调思维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的有效应用[J].戏剧之家.2019

[5].李欣阳.论舞台艺术里电子音乐交互思维模式的运用[J].艺术品鉴.2018

[6].蒋哲光一.奥利维拉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中复调性思维的探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8

[7].时茜.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复调思维的运作分析——评《20世纪音乐创作的同构思维及其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8

[8].范翎.电子音乐交互思维的溯源及演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

[9].刘晓初.复调思维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的运用[J].音乐创作.2017

[10].朱鑫磊.电子音乐中的微复调思维[D].南京师范大学.2017

标签:;  ;  ;  ;  

电子音乐思维论文-梁愉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