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缸套变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缸套缸孔,模拟缸盖,珩磨,圆柱度
缸套变形论文文献综述
顾荣华,汤芬华[1](2019)在《轻型发动机缸体无缸套缸孔变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无缸套发动机缸孔在发动机装配后存在变形的状况,从轻型发动机无缸套缸孔变形情况入手,分别研究了采用模拟缸盖的缸孔拆盖、安装产品缸盖后缸孔变形和没有模拟缸盖的缸孔变形,以及模拟缸盖工艺缸体装机验证情况,为发动机技术升级以及性能提升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车用动力》期刊2019年02期)
段志辉,蒋玉宝,张得玥,张斌,张云飞[2](2018)在《柴油机缸套缸筒变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装配状态下柴油机缸套缸筒变形的测量结果,对变形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确认,缸盖材料的硬度会影响柴油机缸套缸筒的变形,在缸盖结构相同的条件下,缸盖材料硬度越大,缸筒的变形也就越大。(本文来源于《装备机械》期刊2018年04期)
司皓月,李明海,白文涛,齐长宝,楚家旺[3](2018)在《某型柴油机气缸套预紧和工作状态下的变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中速大功率柴油机气缸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由螺栓、气缸盖、气缸、气缸垫以及机体的热固耦合系统;对柴油机气缸套进行了温度场分析,并将温度场用于耦合场的计算,在加载热负荷的基础上分析了热应力、螺栓预紧力、缸内最高燃烧压力对气缸套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载荷是气缸套变形的主导因素,控制缸套变形时应主要控制热载荷引起的变形,对指导缸套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铁道机车与动车》期刊2018年12期)
吴礼民,姚国仲,毕玉华,张宁,王会[4](2018)在《基于多场耦合的柴油机缸套变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型非道路增压中冷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应用流-固耦合传热方法,建立了缸盖-冷却液-缸套-缸体耦合传热模型,在对气缸盖火力面和缸套关键点进行温度测试的基础上,应用CFD软件进行了流-固耦合传热分析,研究了缸套在机械载荷、热载荷和联合载荷作用下的变形特征。研究表明:各缸套温度分布呈现明显的叁段分布形式,最高温度出现在第一缸缸套顶部内侧;机械载荷作用下的缸套变形量较小,最大值出现在第四缸主推力面顶部内侧;热载荷和耦合载荷作用下的缸套变形都呈现"心"形状,最大变形量均出现在第四缸飞轮端方向的顶部内侧,分别为249.19μm和275.47μm,其中热载荷对缸套综合变形的贡献量最大。(本文来源于《机械强度》期刊2018年06期)
鹿星晨,谷丰收,王铁,李国兴,卢浩宇[5](2018)在《考虑结构动态变形的缸套-活塞环润滑建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缸套在燃烧冲击和活塞敲击激励下会产生接近表面粗糙度的动态变形,极有可能影响缸套-活塞环组件间的摩擦润滑过程。为了研究缸套动态变形潜在的影响,将动力学仿真获取的缸套内表面的动态变形经过处理后导入到润滑模型中,同时采用数值积分计算的方式对油液压力应力因子和剪切应力因子进行实时计算求解,使仿真计算更加符合实际情况。通过搭建同时考虑缸套变形与油液剪切特性影响的改进润滑模型,计算得到整个工作循环内活塞环上的最小油膜厚度和摩擦力曲线。结果表明:考虑缸套动态变形后的最小油膜厚度和摩擦力曲线出现了明显的波动,而且考虑缸套动态变形后的摩擦力比未考虑之前出现了明显下降。(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8年05期)
贾志欣[6](2018)在《薄壁气缸套加工变形分析及工艺和夹具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气缸套作为发动机的关键组成部件之一,其加工工艺直接影响着发动机的性能。由于气缸套属于薄壁零件,刚度较低且加工工艺性差,在加工过程中受到如切削力、装夹力及高温等极其容易产生变形,影响着气缸套的加工精度与加工质量。因此,对薄壁气缸套加工工艺与加工变形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金刚内燃机零部件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的薄壁气缸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气缸套的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进行详细地分析,结合计算机仿真的方法模拟气缸套的加工过程,探究影响气缸套加工变形的因素,为薄壁气缸套的加工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的主要内容有:(1)阐述了薄壁气缸套工艺和变形分析的研究意义、国内外气缸套珩磨加工研究的现状及其加工变形分析方法。(2)气缸套的工艺规程设计。介绍了工艺规程设计中基准面的选择、工艺路线的设计及气缸套在加工过程中工序的加工余量与精度等级,并确定了背吃刀量、进给量、切削速度等一系列加工参数。(3)从薄壁气缸套的夹具设计入手,主要对内孔的珩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降低珩磨夹具对气缸套的夹持变形。(4)结合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对气缸套进行静力学分析,得到珩磨夹具对气缸套定位夹紧的油缸压头最大压紧力,保证气缸套在定位时不会因压紧力而引起结构破坏。(5)对气缸套在加工过程进行热仿真,分析加工过程的热变形量,为气缸套加工中的工艺装备、切削参数等的选择提供指导,从而保证气缸套的热变形在允许的范围内。(6)对气缸套进行动力学仿真,模拟气缸套的加工过程,分析气缸套在珩磨时受到激励发生的形变,为加工过程的刀具、砂条数及主轴转速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计算机仿真方法结合,为薄壁气缸套的加工工艺和加工参数提供了参考,从而提高气缸套的加工精度与质量。(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期刊2018-01-01)
赵杰[7](2017)在《考虑结构动变形的缸套润滑模型的改进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活塞环-缸套作为内燃机中关键的摩擦副之一,其摩擦润滑性能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到内燃机的整机性能。因此,活塞环-缸套的润滑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深入研究活塞环-缸套的摩擦润滑,改善该摩擦副间的润滑状态,已成为如今内燃机摩擦润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目前建立的大多数活塞环-缸套润滑模型均将缸套表面假设为理想圆柱面,没有考虑缸套表面动态变形对润滑油膜形成过程与润滑性能的影响。同时,现有研究没有综合考虑时变的油液应力因子与空穴效应对摩擦润滑的影响。因此建立一个考虑缸套变形、应力因子和空穴效应的润滑模型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基于有限元建模预测了燃烧冲击与活塞敲击两个主要激励源作用下缸套的动态响应,分析了缸套局部动态响应和激励源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了两种激励源所引起的缸套变形情况。通过仿真分析可知,缸套变形的幅值与活塞环-缸套摩擦副表面粗糙度的量级相近。由于替代燃料与柴油理化特性之间存在差异,缸内燃烧过程及活塞运动规律的改变可能导致缸套动态响应的变化。为了分析燃用替代燃料对缸套振动特性的影响,分别基于有限元仿真和台架试验研究了燃用不同燃料时缸套振动响应的差异。使用连续小波变换对缸套动态响应进行了时频分析,证实燃烧不同燃料时缸套振动响应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且燃烧上止点后局部动态响应的幅值随发动机转速的升高而减小。然后为了进一步研究结构变形对缸套组件的摩擦学行为的潜在影响,依据平均雷诺方程,使用改进的应力因子和考虑空穴效应开发了考虑缸套动态变形的活塞环-缸套润滑模型,以获得更接近真实的润滑油膜厚度分布和摩擦学特性。基于所建润滑模型,对活塞环与缸套间的油膜厚度、摩擦力及油膜压力分布进行了计算,对比分析了缸套表面变形对缸套组件摩擦润滑特性的影响。最后在单缸柴油机上使用叁种燃料开展了一系列的台架试验,分析了燃用不同燃料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缸套动态响应特性。通过对比不同燃料对应的缸套振动均方根值可知,燃料差异引起的缸套动态变形与数值预测结果基本吻合。通过采集分析缸套表面声发射信号,发现小波包络处理后声发射信号轮廓与仿真获得摩擦力曲线相似,初步验证了所建润滑模型的合理性。通过拆缸检查进一步证实发动机缸套在上止点附近出现了严重的磨损,再次支持了所建模型关于动态摩擦过程估算的合理性。本文所建改进润滑模型为以后活塞环-缸套摩擦副间动态摩擦润滑行为的研究与结构设计改进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王会[8](2017)在《非道路高压共轨柴油机干式缸套变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道路柴油机由于工作条件恶劣、工况变化剧烈、负荷大、功率范围大,对柴油机的可靠性、加速性以及经济性都要较高要求。随着非道路国叁排放标准的实施,柴油机强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得与燃气直接接触的零部件热负荷与机械负荷越来越高。非道路用柴油机由于转速低,冷却液流动性差,温度分布不均匀性增大,导致缸套、活塞以及缸盖等受热部件热负荷更为恶劣。缸套是薄壁零件,其不规则失圆将导致活塞环-缸套摩擦副磨损加剧,机油窜入燃烧室量增加,窜气量增加,继而导致机油消耗量增大,柴油机动力性减小,颗粒排放更加恶劣。此外缸套失圆加大活塞侧摆,增加了发动机的振动与噪声。因此,深入分析非道路柴油机缸套失圆机理及影响因素,对于提高缸套-活塞摩擦副的密封性能,减少由此产生的颗粒排放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非道路四气门高压共轨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整机装配耦合模型,在进行缸盖与缸套温度测试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柴油机薄壁干式气缸套在预紧力、工作载荷、温度载荷作用下的缸套变形规律,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在额定工况下对柴油机在机械载荷作用下的缸套变形进行了仿真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缸套在预紧力作用下变形较大的区域分别为第一缸的270°方向和第四缸的90°方向,最大变形量为10.14μm,出现在第四缸90°方向。在螺栓预紧力的基础之上增加活塞侧击力和爆发压力后缸套径向变形相对于预紧变形增大了5μm左右,轴向变形趋势和预紧时轴向变形趋势相似,曲线上表现为明显的“勺子”形状。(2)通过台架实验和经验公式,应用共辆传热方法,基于流固耦合计算了的缸套的温度场以及热变形。结果表明:缸套的温度出现明显的两端高中间低叁段式分布,缸套在温度载荷作用下变形量急剧增大到304μm,最大变形量出现在第四缸缸套的90°方向顶端。从各缸的径向变形来看,每个缸套都呈现出“心”型结构。从缸套的轴向热变形来看,缸套会出现两端收窄中间凸出的“酒桶”状的变形。(3)进行了四个气缸分别爆发时的缸套变形仿真与分析,研究表明:相对于缸套的热变形,综合变形减小了 10%左右。从四个缸分别爆发时各个缸套的径向变形对比曲线来看,各个截面变形量较大的均为第一缸缸套的270°方向和第四缸的90°方向,第一缸缸套的90°方向和第四缸缸套的270°方向则出现了较大压缩变形,第二缸缸套和第叁缸缸套在各个截面上的变形量相对其他两个缸套有所减小,每个截面上的缸套变形基本上都是沿着0°到180°两个方向连线呈左右对称。从轴向变形曲线来看各缸缸套在0°和180°方向的变形量先逐渐增加,到距离缸套顶端20mm左右达到最大变形量后又逐渐减小直到缸套的最低端变形量最小。90°和270°方向四个缸套的变形量则呈相反趋势。0°和180°方向上第一缸的变形量永远是最小,90°和270°两个方向上各个缸套的变形量和距离缸套顶端的距离基本成线性减小关系。(4)基于多物理场进行了缸套在螺栓预紧力、机械载荷、温度载荷以及耦合载荷进行了对比分析,热变形曲线和耦合变形曲线相似,径向上缸套主推力侧不同截面耦合变形相比热变形大2%-10%,缸套次推力面耦合变形则相反。预紧变形和机械变形曲线规律较为相似,数值上机械变形要比预紧变形大2-5μm。热变形最大时为机械变形的30倍左右,温度载荷对于柴油机缸套变形起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1)
徐卫国,龙旦风,梁福祥[9](2016)在《中重型柴油机扩缸前后缸套变形的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降低缸套壁厚可以在保持发动机紧凑性的同时提高排量,而缸套变形是限制许用厚度的主要瓶颈,针对这一问题,选择缸套壁厚和材料作为变量,缸套变形圆柱度和傅里叶展开系数作为评判指标,研究了薄壁湿式气缸套的可行性。通过对某型柴油机进行有限元分析,发现缸套壁厚从8.25 mm降低到6.25 mm后缸套变形明显变大,而改用钢质材料后缸套变形与原机相当,证明了通过降低缸套壁厚同时采用弹性模量更高的材料是一种可行的扩缸方法。(本文来源于《车用发动机》期刊2016年05期)
[10](2016)在《辉门动力总成超高强度材料可减少重型气缸套变形》一文中研究指出辉门控股旗下辉门动力总成已成为全球首家可批量生产超高强度铁制气缸套的公司。该气缸套采用的名为GOE330的最新配方由特殊形式的蠕墨铸铁(CGI)制成,能在承受最大活塞侧推力时,减少高达2%~7%的标准缸孔变形,优于其他现有铁质材料。该材料可用于制造缸孔介于100~190 mm之间的缸套。"负载造成的缸孔变形会使缸套和活塞环组之间更难密封,增加油耗和磨损,"辉门动力总成首席技术官Gian Maria OL-(本文来源于《汽车零部件》期刊2016年08期)
缸套变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了装配状态下柴油机缸套缸筒变形的测量结果,对变形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确认,缸盖材料的硬度会影响柴油机缸套缸筒的变形,在缸盖结构相同的条件下,缸盖材料硬度越大,缸筒的变形也就越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缸套变形论文参考文献
[1].顾荣华,汤芬华.轻型发动机缸体无缸套缸孔变形研究[J].现代车用动力.2019
[2].段志辉,蒋玉宝,张得玥,张斌,张云飞.柴油机缸套缸筒变形分析[J].装备机械.2018
[3].司皓月,李明海,白文涛,齐长宝,楚家旺.某型柴油机气缸套预紧和工作状态下的变形分析[J].铁道机车与动车.2018
[4].吴礼民,姚国仲,毕玉华,张宁,王会.基于多场耦合的柴油机缸套变形分析[J].机械强度.2018
[5].鹿星晨,谷丰收,王铁,李国兴,卢浩宇.考虑结构动态变形的缸套-活塞环润滑建模分析[J].润滑与密封.2018
[6].贾志欣.薄壁气缸套加工变形分析及工艺和夹具设计[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8
[7].赵杰.考虑结构动变形的缸套润滑模型的改进与验证[D].太原理工大学.2017
[8].王会.非道路高压共轨柴油机干式缸套变形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
[9].徐卫国,龙旦风,梁福祥.中重型柴油机扩缸前后缸套变形的数值分析[J].车用发动机.2016
[10]..辉门动力总成超高强度材料可减少重型气缸套变形[J].汽车零部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