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廉租房制度实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低收入群体,廉租房制度实践,制约因素
廉租房制度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胡竹君[1](2009)在《廉租房制度实践中的制约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中国不同收入阶层群体在物质利益分配上呈现出财产、收入分配的金字塔状况。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房价持续走高,高低收入群体对住房的消费能力相背而行。关注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廉租房制度作为解决低收入者住房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拟立足于制度分析的理论视角,运用社会学定量分析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低收入群体与住房保障局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以及其他地区的廉租房制度实践情况资料的了解,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当前廉租房制度实践现状、问题和廉租房制度实践的制约因素与廉租房制度实施效果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一套具有一定政策咨询意义的能惠及低收入群体的政策方案,建立更为科学、更加实效的廉租住房保障制度。本文建立在以下叁个假设之上:1、经济因素影响廉租房制度实施效果。由于城市低收入人口数量众多,缺乏社会资源,可支配收入增长赶不上消费支出增长速度。而已有的住房公积金和经济适用房政策收益群体本质上排除低收入群体在外,廉租住房需求量极大。而廉租住房保障在当前的发展的中部城市经济社会背景下的资源投入力度又缺乏力度,导致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的推进面临较大的社会经济性压力,从而影响廉租房制度的实施效果。2、体制因素影响廉租房制度实施效果。在现行的压力型体制下,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在当前政府的任务序列中处于被边缘化的位置,政府的重视程度、配套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和保障力度、第叁部门的支持程度,都影响着廉租房住房保障制度实施效果。3、社会认知影响廉租房制度实施效果。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匮乏的城市低收入群体对廉租住房保障话语体系的认识和对自身利益进行申诉的能力,以及城市居民对低收入者的态度和看法,影响着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效果。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叁个基本结论:(1)经济因素是影响廉租房制度实施效果的重要制约因素。巨大的社会需求与有限投入供给之间形成较大的现实矛盾,共同制约着廉租房制度实施效果。(2)体制因素是影响廉租房制度实施效果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当前的压力型体制下,地方政府往往从绩效评估角度考虑,把廉租房制度建设与实施作为绩效评估中的筹码,对中央廉租房政策进行随意变通以求在绩效评估中胜出,甚至刻意消减廉租房建设,控制廉租房入住率,从而造成廉租房制度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局面。(3)社会认知因素是影响廉租房制度实施效果的重要制约因素。虽然低收入群体逐步能够理性分析廉租房对人们社会生活的作用功效,但是人们权利意识较弱、对廉租房制度的了解程度低、对政府制度信任程度较低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对廉租房制度的认知弱化,进而造成了廉租房制度实施效果弱化。为了有效提升廉租房制度实践对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的效果,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问题进行了讨论:一是关于廉租房保障对象的科学确定问题的讨论;二是关于政府在廉租房制度实施中的主体作用问题的讨论;叁是关于廉租房制度的法律保障问题的讨论;四是关于廉租房融资的问题的讨论;五是关于廉租房配套管理和服务的问题的讨论。(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王军强[2](2007)在《廉租房制度的演变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廉租房小区的研究,试图呈现廉租房制度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具体化过程中演变与实践的微观图景,并试图揭示廉租房制度演变和实践的内在机制。首先,本文对中国的廉租房制度的生成进行了分析,认为廉租房制度是在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商品住房价格飞涨的背景下产生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廉租房制度的供给也是基于满足需求的功能考虑。其次,本文讨论了廉租房制度的的演变。廉租房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制度建设的完成,廉租房制度在地方政府的具体化过程中,会出现两种类别的制度演变,即正常和异常的制度演变,廉租房制度的异常演变主要表现在北京市廉租房小区的建设上,在廉租房小区的建设过程中,廉租房实物配租方式的配租对象、准入条件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异常的制度演变归因于地方政府对于制度演变的政治收益诉求,并且通过较高的组织、经济和宣传成本投入获得较高的政治收益。最后,本文分析了廉租房制度演变后的实践——北京市廉租房小区的配租过程。廉租房制度的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的程序阶段涉及不同的利益群体。在申请核定的环节,政府、申请者隶属单位和申请者共同制造着使申请顺利通过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市场能力”、“位置能力”和“身份能力”的综合,“身份能力”在其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在核查公告的环节,由于制度适用范围外的人群对制度给定的角色和规则并没有形成心理上的认同,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对申请者的认同,使得公告基本上成为一种形式主义的程序。最后,廉租房退出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廉租房小区的居民对廉租住房有着不稳定的预期,也就使得小区居民必须不断的重塑社区生活。(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07-05-01)
中共南昌市委政策研究室[3](2006)在《实行廉租房制度的实践和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廉租房是政府和单位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向具有城镇常住居民户口的最低收入家庭提供的租金相对低廉的普通住房。近年来,南昌市在建立以廉租房制度为重点的住房保障体(本文来源于《江西日报》期刊2006-09-18)
廉租房制度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廉租房小区的研究,试图呈现廉租房制度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具体化过程中演变与实践的微观图景,并试图揭示廉租房制度演变和实践的内在机制。首先,本文对中国的廉租房制度的生成进行了分析,认为廉租房制度是在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商品住房价格飞涨的背景下产生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廉租房制度的供给也是基于满足需求的功能考虑。其次,本文讨论了廉租房制度的的演变。廉租房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制度建设的完成,廉租房制度在地方政府的具体化过程中,会出现两种类别的制度演变,即正常和异常的制度演变,廉租房制度的异常演变主要表现在北京市廉租房小区的建设上,在廉租房小区的建设过程中,廉租房实物配租方式的配租对象、准入条件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异常的制度演变归因于地方政府对于制度演变的政治收益诉求,并且通过较高的组织、经济和宣传成本投入获得较高的政治收益。最后,本文分析了廉租房制度演变后的实践——北京市廉租房小区的配租过程。廉租房制度的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的程序阶段涉及不同的利益群体。在申请核定的环节,政府、申请者隶属单位和申请者共同制造着使申请顺利通过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市场能力”、“位置能力”和“身份能力”的综合,“身份能力”在其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在核查公告的环节,由于制度适用范围外的人群对制度给定的角色和规则并没有形成心理上的认同,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对申请者的认同,使得公告基本上成为一种形式主义的程序。最后,廉租房退出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廉租房小区的居民对廉租住房有着不稳定的预期,也就使得小区居民必须不断的重塑社区生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廉租房制度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1].胡竹君.廉租房制度实践中的制约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2].王军强.廉租房制度的演变与实践[D].清华大学.2007
[3].中共南昌市委政策研究室.实行廉租房制度的实践和思考[N].江西日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