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适应性设计论文-李嘉稳

生态适应性设计论文-李嘉稳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适应性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建筑,适应性设计,功能

生态适应性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李嘉稳[1](2019)在《生态建筑的适应性设计问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得到了各行业领域的广泛重视,而在建筑行业领域,目前各发达国家通常会通过生态建筑的推广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对于我国来说,由于在技术水平、资金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在推广生态建筑的同时,还需采取适应性设计策略。为此,本文对生态建筑的适应性设计原则与策略分别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生态建筑的推广起到一定帮助。(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9年12期)

李炜,孙海荣[2](2019)在《生态建筑的适应性设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建筑业的发展飞快。但是在建筑业的发展中,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需要加强建筑的生态化建设,使得建设设计更加适应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可持续性的发展。(本文来源于《门窗》期刊2019年02期)

蔡志磊,聂爽,唐琳[3](2018)在《基于水文特征的水岸适应性设计——以阳江海陵岛十里银滩片区水系生态修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对城市水岸空间的利用多以工程性要求为主要考量,采取避让的态度,满足防洪、交通要求是水岸景观设计的重要依据,缺少对于水文生态的尊重,阻断了水体的自然循环过程。本文以遵循水系自然规律作为水岸设计的出发点,围绕水岸的水文特征,分析水岸空间设计与水文特征相互作用的内在逻辑,从水文地貌的空间特征、水文情势的时间特征和水文环境的要素特征叁个方面,探讨水岸空间的适应性设计方法。适应水文地貌过程的设计方面,认为水岸功能区划应尊重水系廊道结构,河网形态设计应符合水体流动特性;适应水文情势的设计方面,提出适应水位变化特征的岸线控制引导、弹性适应水位的河漫滩设施带管控要求;适应水文环境的设计方面,通过合理的河道形态设计以稳定水流速度、通过生态基础设施有效净化水质,引导水岸设计的方法向"生态导向"转变。(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期刊2018-11-24)

解晋雨[4](2018)在《湿地公园生态景观适应性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中国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类的日常活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周边湿地环境,而湿地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环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对城市不可或缺的生态和服务功能。专家学者逐渐探索出通过建设湿地公园的方式对湿地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城市周边湿地公园的建设成为城市无序扩张和城市湿地保护的平衡点。因此,本文选择以合肥叁河湿地公园景观适应性设计方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和探讨,用理论分析与实践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手法,同时结合社会学、环境心理学,景观生态学、生物学等多科研领域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运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手法指引城市湿地公园景观适应性设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生态景观适应性设计进行理解与阐述,通过对湿地、湿地公园、生态景观、景观适应性设计等进行概念界定,梳理生态景观适应性设计的内容、指导原则和影响因素叁个方面的内容。理清生态景观适应性分析应当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城市居民,生物结构,水系统和气候条件等,最后进行城市湿地公园景观适应性设计策略的探讨,总结出有针对的生态景观适应性设计的方法。本文选取合肥叁河湿地公园景观适应性设计方案作为实例研究,通过对其所处地区背景、生物物种结构、水文条件和自然气候条件等进行生态景观适应性分析。最终从切合居民期望的体验共生式设计、营造适宜生长环境的保护恢复式设计、建造亲切水系岸线的模仿自然式设计、打造舒适游览设施的文化趣味式设计和应对多变自然灾害的安全思危式设计等角度出发,对生态景观适应设计进行探讨,总结出符合当代城市化进程的湿地公园生态景观适应性设计策略。(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张晋雯[5](2017)在《四川甘孜藏区新都桥地区传统藏族民居生态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适应性”在生物学中指的是生物体本身对其所处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而建筑的“生态适应性设计”,则是指人类在进行建筑设计活动时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要适应自然界,更应当对自然界采取尊重原则。建筑朝着生态化发展是当今建筑设计的重要方向。总的来说,生态适应性设计,是在总结运用前人优秀设计成果基础上的一种设计模式。生态适应性设计包含了例如建筑的地域特征、对当地材料的运用、节能环保、气候调节与适应、适应当地修建及生态条件的技术手段等等极为丰富的内涵。通过分析研究具有一定历史的村落及其民居,深入分析其对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环境、水文地质环境等方面的生态适应性,总结出对当今村、镇,乃至城市建设具有启示作用的构筑技术与生态设计经验,继承并且发展传统民居的营造技术与智慧,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生态思路的借鉴,也为今后保护发扬传统民居生态设计精髓起到参考作用。在总结学习传统民居生态适应性设计优点的同时,也找出其中不适应现代建筑发展与当地人民生活需求的缺点加以思考与改进方法探讨,对传统民居起到发扬光大的作用。为了能在高海拔、严寒、高辐射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得以生存发展,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结合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实现藏族民居在高原上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川西高原新都桥地区传统村藏族落和传统藏族民居建筑的调查研究,分析和总结了新都桥地区传统藏族民居在地理环境、民居形式、建筑朝向与平面、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围护结构、民居采暖和防风通风等等在建筑生态适应性方面取得的宝贵经验,并且发现其中部分对居住舒适度具有影响的问题。最后结合分析当代新建藏区城镇与其新建建筑中对于新都桥传统藏族民居生态适应性的运用和不足,在借鉴并运用前人优秀的研究分析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日后针对甘孜州新式藏族民居与其他类型建筑设计时可以利用的生态适应性设计策略,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更新与城市的地域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6-30)

朱颖,昝勤,赵康银[6](2011)在《城市绿地生态适应性设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城市绿地生态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绿地生态适应性设计,并介绍了生态适应性设计的概念、特点及设计程序,指出生态适应性设计是局部到整体设计方法,是局部绿地与整体环境之间的适应—反馈—调整的过程。通过对局部环境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制定针对性方案,设定指标评估方案实施效果并反馈到整体环境目标建设,然后对下一步实施方案进行指导和调整。(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5期)

王鑫,郑卫[7](2011)在《生态建筑的适应性设计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适应性是当代生态建筑区别于现代主义建筑机器属性的基本特征.分别从地域适应性、功能适应性、经济适应性以及文化适应性等多方面,系统地论述了生态建筑的适应性设计策略的相关问题.(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季文媚[8](2010)在《皖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生态适应性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住宅节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十分重大.文章通过对皖南传统民居建筑与空间的生态适应性分析与研究,从民居建筑单体的空间设计与布局和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布局这两大方面分析皖南民居的生态适应性设计,以期对当代建筑"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发展提供极有价值的经验和依据,更好服务于人类.(本文来源于《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王家琦,章明[9](2010)在《生态建筑的适应性——两个城市生态案例馆适应性设计修改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两个城市最佳实践区实物生态案例与案例原型分别作比较,探究不同参展方对应相同的上海气候和参展特殊要求作出的适应性修改。然后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比较,提出生态案例对于上海未来发展的启示:生态建筑的重要意义在于其适应性,而具体各种技术孰优孰劣有待适应性研究考察。(本文来源于《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窦建奇,王扬[10](2009)在《基于原生态理念的山地大学适应性设计策略——暨南大学华美国际学院规划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地大学校园强调对于原始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尊重,突出原生态设计理念。在暨南大学华美国际学院的规划实践中,从整体性秩序、适应性机制、有机性建筑叁个方面把握设计,构建山地大学校园的适应性设计策略。(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09年09期)

生态适应性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建筑业的发展飞快。但是在建筑业的发展中,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需要加强建筑的生态化建设,使得建设设计更加适应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可持续性的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适应性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李嘉稳.生态建筑的适应性设计问题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

[2].李炜,孙海荣.生态建筑的适应性设计分析[J].门窗.2019

[3].蔡志磊,聂爽,唐琳.基于水文特征的水岸适应性设计——以阳江海陵岛十里银滩片区水系生态修复为例[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2018

[4].解晋雨.湿地公园生态景观适应性设计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8

[5].张晋雯.四川甘孜藏区新都桥地区传统藏族民居生态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6].朱颖,昝勤,赵康银.城市绿地生态适应性设计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2011

[7].王鑫,郑卫.生态建筑的适应性设计问题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1

[8].季文媚.皖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生态适应性设计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9].王家琦,章明.生态建筑的适应性——两个城市生态案例馆适应性设计修改的启示[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10].窦建奇,王扬.基于原生态理念的山地大学适应性设计策略——暨南大学华美国际学院规划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2009

标签:;  ;  ;  

生态适应性设计论文-李嘉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