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第七十小学830054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课堂上提出少量的、经过精心组织和陈述的好问题,比提一大堆问题更能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疑惑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敢提问题、爱提问题、会提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提问机会,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培养好问题策略
提问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手段,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课堂上师生可通过提问进行信息交流和直接的双边活动。好的问题和好的提问是优质教与学的核心。弗朗西斯·亨金说过:“在一个充满了优质问题和优质提问方式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意识到对于他们的学习具有一种共享的责任感。”
研究发现,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连自己都惊讶。在美国,大约一个世纪以前的研究表明,教师每分钟问1~4个问题;在1971年出版的关于提问行为的研究综述中,发现教师通常每分钟提出1~3个问题;当时有95位教师被专家要求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录像,结果发现,在15分钟内教师提问的平均数量是43个(每分钟大概2~3个)。一个多世纪的研究表明,教师课堂提问数量波动变化不大,而且是世界性的。那么单位时间提多少问题为宜?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关于问题的数量是如何影响学生学习的相关研究。不过,很多教育者认为:提出少量的、经过精心组织和陈述的好问题,比提一大堆问题更能促进学生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们要从课堂教学小处入手,从基础抓起,把学生主动提问作为立足点。要让学生主动提问,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引导学生提问中培养提问技能,让学生学会提问,才能逐步形成提问能力。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在掌握提问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只有通过提问技能的获得,才能使培养提问能力得以实现,从而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
因此,关于提问的技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一、培养观察技能,让学生在观察中提问
教师要创设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观察、思考中发现有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提问。
二、培养比较技能,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问
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旧知识往往是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延伸。为此,可以引导学生从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上提问题。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让学生练习并说出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出示例题,让学生比较提问题。通过观察学生就能提出:例题和复习题目有什么不同?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能否直接相加减?引导学生提问时要从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比较、联系处找问题,从而把问题提到关键处。
三、培养操作技能,让学生在动手中提问
课堂中可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探索发现、学会总结归纳、提出新的问题。这样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认识了圆周率,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喜爱学习数学。
四、培养模仿技能,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问
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会使他们爱提问题,会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但随之而来的一些偏离主题、不合拍之类的问题不是教师所期待的。为了能更好地解决此类矛盾,让学生所提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要先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大多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不例外,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提问作示范,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问题的,并把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看,为今后学生能正确地、独立地质疑奠定基础。
五、培养质疑技能,让学生在质疑中提问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单纯做题,不思考、不提问,效果一定不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做习题时多思考、多从题目中提出问题。如在审题时可提出:题目中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还少什么条件?要用哪些方面的知识或定理、公式来解?在解题时可提出: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如何?根据条件可得出哪些式子?应该怎样解?……做完题后可提出:我检查结果了吗?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在教学伊始,学生可能没有这样提问的习惯,教师可先让学生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自己提出问题的习惯。
一节课(或一个教学关节),教师有教学目标,学生有学习目标,教师的提问要引领学生学习,要有助于推进教学,促进目标的达成。这就要求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不能游离于目标之外。由于达成的目标不同,提出的问题也不一样。如果是针对简单的记忆、理解或掌握的知识,我们可以提封闭性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是接受性学习;如果是要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我们可以提开放性的问题,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是探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