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张爱玲文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学史料,张爱玲,《连环套》,考索
张爱玲文本论文文献综述
胡明贵[1](2019)在《会通视野下文本内外因素结合的文学史考索——从张爱玲《连环套》“腰斩”说开去》一文中研究指出《连环套》自1944年1月至6月在柯灵主编的《万象》月刊上连载,第六期后却戛然而止,因而引发了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腰斩"事件。关于张爱玲"腰斩"《连环套》的原因,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里牵涉到文学史料的运用与方法问题,有必要以《连环套》"腰斩"之说为例,联系文本内外因素,探究现代文学现象与史料运用的关系及方法。(本文来源于《东南学术》期刊2019年06期)
刘洋[2](2019)在《女儿身世太凄凉——张爱玲文本中闺阁女儿命运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爱玲是一位具有成熟女性意识的现代女作家,她以自身的女性生命体验和理性思考写出了自然性别给女性带来的种种不幸,展现了"五四"妇女解放运动后闺阁女儿们的真实生存处境,从民族文化深处揭示出以父权文化为中心的宗法文化对女性精神与命运的奴役,解构了"五四"女性解放的神话。(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陈珂珂[3](2019)在《声景视角下张爱玲作品文本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富个性的作家,其文本创作中蕴含了大量的声音材料。本文将从声音景观的角度出发,选取日常生活声景、现代都市声景和隐喻世界中的声景叁方面材料对文本进行解读,试图找出文本中的声音景观是如何体现张爱玲个人的创作风格的。(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崔浩鑫[4](2018)在《崔浩鑫张爱玲作品的文本内互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文本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正如我们会与周围的世界建立某种关系一样,文本也会在不经意间以各种方式"学习"、"观摩"其他的文本,以此来更好地建构并完善自身。互文性理论可以为作家构建一个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文本世界,作家在其中可尽情挥洒文字表情达意。张爱玲的作品通过本人不同作品之间的文本内互文,在相互指涉和对话的过程当中,拓宽了作品的时间和空间,使作品的特质更为饱满,派生出更加丰富的内涵和价值,丰富了小说的意蕴。(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0期)
陈婉,毛靖宇[5](2018)在《抹平文本的空白与悖谬——张爱玲《花凋》的重读与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文本批评理论认为,作者在编织文本时往往有意无意地留下一些空白与悖谬,为读者的阅读留下丰富的阐释空间。张爱玲《花凋》文本从深层揭示了郑川嫦以疾病与生命为代价向家庭与社会索取爱的无意识心理,展现了旧时代女性在追求现代性自我时遭遇的悲剧命运。(本文来源于《鞍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吴丹凤[6](2017)在《张爱玲文本影视化叙事困境及原因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爱玲作品经常被翻拍成影视,但我们难以从中感受到张爱玲文本的叙事魅力。究其原因,张爱玲擅长的画面叙事,看似借鉴了影视拍摄技巧,实则是一种后现代解构叙事。这种叙事技巧营造出的无序与混沌美并不适合影视线性叙事的要求。(本文来源于《职大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蒋东玲,王秀莲[7](2017)在《张爱玲小说文本中服饰话语的叙事策略——以《金锁记》为解析蓝本》一文中研究指出服饰话语是张爱玲小说中的常态化美学呈现,此类话语的叙事策略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比照、暗示等策略来指涉服饰话语的内隐意义,进而呈现人物性格和形象;二是运用聚焦、绾结等策略来融合种种服饰符号,使之成为小说时空构建的基质。诸此策略的运用使得服饰话语成为张爱玲小说中观照人物性格的道具与平台,和建构叙事时空的节点与纲纬。(本文来源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杨春[8](2017)在《张爱玲的“表层文本”和“隐含文本”》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爱玲通过表层文本和隐含文本的双重叙事来表达双重声音。表层文本和隐含文本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表层文本对隐含文本起屏蔽的作用,隐含文本对表层文本起颠覆的作用、唤醒作用和重构作用。表层文本和隐含文本衔接的地方是"否定","否定形式"具有标志性、密码性、变异性等特征。之所以形成表层文本和隐含文本是因为作为女性作家张爱玲的觉醒以及肩负的性别历史使命,使她渴望表达与男性对抗性的主题,但是又与女性作家身份处境的焦虑相冲突,所以张爱玲表达得比较隐含和妥协。(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7年08期)
唐明明[9](2017)在《论张爱玲文本创作的特异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爱玲的卓然特立表现在她清贞决绝的写作及生活态度、凌厉细腻的笔下工夫、苍凉华丽的末世视野。很难想象,一个那样年轻的文学女子,创造了四十年代文学界一瞬间的灿烂辉煌,许多奇丽又精美的佳作流传至今,并愈来愈在岁月中流露出她丰厚而又瑰丽的艺术魅力。(本文来源于《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郑悦,苏虹[10](2017)在《从“门与舞台”看张爱玲文本在影视改编中的意象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港作家李碧华曾评价张爱玲"是一口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1]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登上文坛,凭借着对人性的敏锐观察与犀利准确的文笔,在文学领域自成一派,以细腻而尖刻的视角描写人间冷暖,同时她笔下的摩登都市又始终弥漫着一种沉郁与苍凉。从某种程度上说,张爱玲作品的独特风格正源于她对于特殊意象的熟稔运用。张爱玲笔下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曲(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7年03期)
张爱玲文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张爱玲是一位具有成熟女性意识的现代女作家,她以自身的女性生命体验和理性思考写出了自然性别给女性带来的种种不幸,展现了"五四"妇女解放运动后闺阁女儿们的真实生存处境,从民族文化深处揭示出以父权文化为中心的宗法文化对女性精神与命运的奴役,解构了"五四"女性解放的神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张爱玲文本论文参考文献
[1].胡明贵.会通视野下文本内外因素结合的文学史考索——从张爱玲《连环套》“腰斩”说开去[J].东南学术.2019
[2].刘洋.女儿身世太凄凉——张爱玲文本中闺阁女儿命运解读[J].怀化学院学报.2019
[3].陈珂珂.声景视角下张爱玲作品文本解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4].崔浩鑫.崔浩鑫张爱玲作品的文本内互文[J].青年文学家.2018
[5].陈婉,毛靖宇.抹平文本的空白与悖谬——张爱玲《花凋》的重读与阐释[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
[6].吴丹凤.张爱玲文本影视化叙事困境及原因探微[J].职大学报.2017
[7].蒋东玲,王秀莲.张爱玲小说文本中服饰话语的叙事策略——以《金锁记》为解析蓝本[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7
[8].杨春.张爱玲的“表层文本”和“隐含文本”[J].学术探索.2017
[9].唐明明.论张爱玲文本创作的特异空间[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10].郑悦,苏虹.从“门与舞台”看张爱玲文本在影视改编中的意象表达[J].电影评介.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