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复极离散度论文-端木鲁健,王兰,焦琳,柳百梅,孙红娇

心室复极离散度论文-端木鲁健,王兰,焦琳,柳百梅,孙红娇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室复极离散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正加速度,心律失常,普罗帕酮,跨壁复极离散度

心室复极离散度论文文献综述

端木鲁健,王兰,焦琳,柳百梅,孙红娇[1](2014)在《反复正加速度暴露及普罗帕酮干预对兔心室肌细胞复极离散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反复正加速度(+Gz)暴露及普罗帕酮干预对兔心室肌细胞跨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影响,探讨+Gz诱发心律失常的细胞电生理机制及普罗帕酮的拮抗机制。方法 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对照组、+Gz组和普罗帕酮干预组。应用单相动作电位(MAP)记录技术,同步记录左心室3层细胞MAP,测量复极达90%振幅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90)及跨壁复极离散度(TD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z组左心室内、外膜MAPD90均缩短,左心室TDR增大,P均<0.05;与+Gz组相比,普罗帕酮干预组左心室内、外膜MAPD90均增大,TDR减小,P均<0.05。结论心室肌细胞MAPD90缩短及TDR增大,可能是+Gz诱发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细胞电生理机制;普罗帕酮可以拮抗这种改变。(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4年44期)

何静,严激,徐健,孙贤林,苏浩[2](2014)在《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预测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术后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增加了心室复极离散度(TDR),本研究旨在评价心肌跨壁复极离散度指标中的QTc间期,T波顶点(T p)T波终点(Te)之间的时限(TpTe)和TpTe/QTc是否与CRT-D患者需治疗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方法:2011-01至2013-01连续选取160例于我院行CRT-D植入的患者,所选资料为术后即刻心电图,分析其V5导联的QTc间期,TpTe,TpTe/QTc值以评估其TDR,所有植入CRT-D患者均于我中心常规随访,随访时间为(20±10)个月。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均采自程控仪调取的CRT-D记录。结果:其中因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接受CRT-D治疗的患者为30例(治疗组,18.7%),未治疗的患者为未治疗组(130例,81.3%)。治疗组的TpTe/QTc(0.24±0.05 vs 0.20±0.04,P<0.001)和TpTe[(119±30)ms vs(95±20)ms,P<0.001]较未治疗组明显增加,但两组间QTc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0±60)ms vs(470±70)ms,P=0.6]。QTc间期与CRT-D治疗的风险无相关性。TpTe/QTc≥0.25预测CRT-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7%和91%,而TpTe≥120 ms预测CRT-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0%和95%。CRT-D术后患者生存曲线分析表明,TpTe/QTc和TpTe均能有效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P<0.001)。结论:TpTe和TpTe/QTc的增加显着增加再同步治疗除颤器患者术后需CRT-D治疗的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4年10期)

万建平,高虹,杨泽福,蒋子裕,杨伟烙[3](2014)在《不同ST段形态早复极人群心率变异性、心率减速力及心室复极离散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ST段形态早复极人群心率变异性(HRV)、心率减速力(DC)及心室复极离散度。方法研究对象早复极个体100例,分为ST段水平上升或下斜型下降50例和ST段上升或上斜型上升50例。正常对照组50例。叁组患者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HRV、DC、心室复极离散度等指标。结果 ST段水平上升或下斜型下降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心率减速力下降,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加。结论 ST段水平上升或下斜型下降的早复极个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风险大,心率变异性、心率减速力及心室复极离散度等可以作为相关评价指标。(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期刊2014年10期)

何静[4](2014)在《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患者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心脏再同步化除颤器患者术前及术后心电图中心肌跨壁复极离散度(TDR)指标中的QTc间期,TpTe,和TpTe/QTc是否与CRT-D患者需治疗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相关。方法:连续选取160例于我院行CRT-D植入的患者,所选资料为患者植入设备前且病情稳定状态下留取的十二导联心电图以及术后即刻心电图,分析其V5导联的QTc间期,TpTe,TpTe/QTc值以评估其TDR,所有植入CRT-D患者均于我中心常规随访,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均采自程控仪调取的CRT-D记录。结果:其中因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接受CRT-D治疗的患者为30例(18.7%,治疗组)。1.分析术前心电图结果:治疗组的TpTe/QTc (0.22±0.06vs0.20±0.05, P<0.05)和TpTe (107±24ms vs90±18ms P<0.01)较未接受CRT-D治疗患者(未治疗组)明显增加,但两组间QTc间期无明显差异(490±73ms vs466±65ms,P>0.05)。QTc间期与CRT-D治疗的风险是无相关性的,TpTe≥100ms及TpTe/QTc≥0.24的患者接受CRT-D治疗的风险显着增加,并可有效预测患者的不良预后。2.分析术后心电图结果:治疗组的TpTe/QTc (0.24±0.05vs0.20±0.04, P<0.0001)和TpTe(119±30ms vs95±20ms, P<0.001)较未接受CRT-D治疗患者(未治疗组)明显增加,但两组间QTc间期无明显差异(480±60ms vs470±70ms,P=0.6)。QTc间期与CRT-D治疗的风险是无相关性的,TpTe≥120ms及TpTe/QTc≥0.25的患者接受CRT-D治疗的风险显着增加,并可有效预测患者的不良预后。结论:术前及术后心电图中增大的TpTe值和TpTe/QTc比值增加了CRT-D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4-03-17)

黄婷,陈刚,杨锴[5](2014)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复极动态离散度的变化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复极动态离散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心力衰竭组)和对照人群6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12导联体表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评价心功能,并计算QT离散度(QTd)、QT变异指数(QTVI)、QT短期离散度(STVQT);比较2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QT和QTc〔(369.7±42.1)ms vs.(363.0±38.4)ms,(386.0±17.1)ms vs.(377.8±28.9)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组QTd(60.4±10.3)ms、QTVI(-0.4±0.1)、STVQT(5.2±1.3)ms均大于健康对照组(50.7±12.1)ms、(-1±0±0.2)ms、(3.3±1.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心脏超声显示,心力衰竭组患者收缩和舒张功能均差于健康对照组[LVEF:(43.76±3.01)%vs.(58.33±4.84)%;E:(85.05±17.18)cm/s vs.(94.12±16.06)cm/s;E/A:(1.04±0.06 vs.1.23±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室复极动态离散度显着增加,提示心脏电活动适应能力下降,可能是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疑难病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东燕,李春梅,孙媛媛,王传霞,周南南[6](2013)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与心室复极离散度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抗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与心室复极离散度的相关性。方法观察2006~2009年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8例,在强心、利尿治疗的同时,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6月,检测治疗前后心脏超声、脑钠肽(BNP)、动态心电图和抗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的改变,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血压、心率、肝肾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心力衰竭患者的基础心率和BNP下降,心脏射血分数(EF)升高,心脏功能得到改善;同时发现,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后,血清中抗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均明显下降(P<0.01),动态心电图检测QTc和QTd也明显下降(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抗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阳性与QTd延长有关(P<0.01)。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抗β1肾上腺素变体抗体阳性与QTd明显相关,应用酒石酸美托洛尔能有效降低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的滴度和QTd,从而有效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实用老年医学》期刊2013年07期)

张建成,陈美烟,李泱,傅义程,高进辽[7](2013)在《p75NTR对兔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室肌跨膜复极离散度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干预神经营养因子p75受体(p75NTR)探讨心肌梗死(MI)后神经过度增生对兔心室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作用。方法:选日本大耳兔40只随机分成4组(n=10):假手术(Sham)组、陈旧性心梗(HMI)组、p75NTR激活组和p75NTR抑制组。采用酶解法制备3层心室肌单细胞,利用膜片钳技术记录动作电位及电流。结果:与Sham组相比,HMI组和p75 NTR激活组的叁层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复极化90%时间(APD90)与TDR明显增加(P<0.05),尤以p75NTR组为甚,而p75NTR抑制组APD90明显减小,TDR降低;p75NTR受体激活组和HMI组叁层心肌Ito和IKs,tail电流密度较Sham组均明显下降(P<0.05),以中层心肌下降程度最大;应用P75NTR抑制剂后,下降程度降低,与Sham组比无明显差异。结论:p75NTR激活后,心室肌TDR显着增加,可能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万建平,杨泽福,蒋子裕,杨伟烙[8](2013)在《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心室复极离散度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心室复极离散度相关性。方法所有患者分为3组:组1,单纯糖尿病组48例;组2,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50例;组3,正常对照组,50例。对各组患者均进行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心率变异性及测量Tp-Te值,分析心率变异性与心室复极离散度相关性。结果组1、2心率变异性较正常对照组降低。组1心室复极离散度较正常组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2心室复极离散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大,单纯糖尿病患者多无心肌缺血表现,其心率变异性降低但是心室复极离散度并未增大。在心肌缺血的情况下心率变异性与心室复极离散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机制确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3年04期)

万建平,杨泽福[9](2012)在《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心室复极离散度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心室复极离散度相关性。方法:将41例患者分为心脏神经官能症组20例和健康对照组21例,对两组患者均实行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测量TP-TE值(代表心室复极离散度)及心率变异性,分析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TP-TE值与心率变异性相关性。结果: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TP-TE值同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心率变异性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交感神经兴奋并未导致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加,可以用心室复极离散度来鉴别交感神经损害是功能性或器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期刊2012年13期)

王钊[10](2012)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前后心室复极离散指标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接受直接经皮冠脉支架植入术(PCI)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前后QT间期、QT离散(QTd)和TpTe间期的变化,以及上述指标和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之间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脏科CCU病房住院治疗并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PCI)植入术的102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自入院起均接受至少1周的心电监护。根据心电监护结果,出现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的患者46例(年龄69.28±11.97岁)作为病例组,其中前壁心肌梗死21例,下壁和/或侧壁心肌梗死患者25例。另有56例患者(年龄59.06±7.49岁)心电监护未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作为对照组,其中前壁心肌梗死患者27例,下壁和/或侧壁心肌梗死患者29例。根据心电图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前壁心肌梗死组和下、侧壁心肌梗死组。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中国专家共识的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和2009年AHA/ACCF/HRS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建议的ST段抬高诊断标准。排除合并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室内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心房颤动的心脏病患者;入院时或入院期间出现电解质紊乱的患者;1月内服用过胺碘酮或索他洛尔等可能影响QT间期和T波形态药物的患者以及心脏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肥厚的患者。测量PCI治疗前、入院第3天和入院1周时12导联心电图上的QT间期TpTe间期和QT离散(QTd),根据Bazett公式计算经心率校正的QT (QTc)间期、TpTe (TpTec)间期和QT离散(QTcd)。分别计算QT间期、QTc间期和TpTe间期、TpTec间期的12导联、肢体导联以及胸前导联的平均值。比较PCI治疗前后病例组和对照组上述指标的改变。并评价上述指标与恶性心律失常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比较上述指标与心肌梗死不同部位之间的相关性。将上述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K-S法)。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资料应用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表示。同一组患者PCI治疗前、入院3天和入院1周的心电图指标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3个时间点的指标之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两组间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χ2)检验。将TpTe、TpTec间期按极差5ms分段,计算各时段中VT+VF的发生率,研究VT+VF与各时段上限值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CI治疗前、入院第3天和入院1周时和对照组患者比较,病例组患者TpTe间期和TpTec间期的12导联、肢体导联和胸前导联平均值均显着延长(P<0.05),而QT间期、QTc间期的12导联、肢体导联和胸前导联平均值以及QTd、QTcd均无明显差异(P>0.05)。PCI治疗前的TpTe间期和TpTec间期的12导联、肢体导联和胸前导联平均值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显着相关。TpTe间期和TpTec间期12导联平均值各段上限值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成线性相关(分别为r=0.677,P<0.05;r=0.698,P<0.05)。前壁心肌梗死组和下、侧壁心肌梗死组之间QT间期、QTc间期和TpTe间期、TpTec间期的12导联、肢体导联和胸前导联平均值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接受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TpTe间期和TpTec间期都显着延长,且在发病1周内都存在这种改变。再灌注治疗使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室复极离散缩小。TpTe间期和TpTec间期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显着相关,可以用来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TpTe间期和TpTec间期独立于梗死相关冠脉。(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2-05-01)

心室复极离散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增加了心室复极离散度(TDR),本研究旨在评价心肌跨壁复极离散度指标中的QTc间期,T波顶点(T p)T波终点(Te)之间的时限(TpTe)和TpTe/QTc是否与CRT-D患者需治疗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方法:2011-01至2013-01连续选取160例于我院行CRT-D植入的患者,所选资料为术后即刻心电图,分析其V5导联的QTc间期,TpTe,TpTe/QTc值以评估其TDR,所有植入CRT-D患者均于我中心常规随访,随访时间为(20±10)个月。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均采自程控仪调取的CRT-D记录。结果:其中因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接受CRT-D治疗的患者为30例(治疗组,18.7%),未治疗的患者为未治疗组(130例,81.3%)。治疗组的TpTe/QTc(0.24±0.05 vs 0.20±0.04,P<0.001)和TpTe[(119±30)ms vs(95±20)ms,P<0.001]较未治疗组明显增加,但两组间QTc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0±60)ms vs(470±70)ms,P=0.6]。QTc间期与CRT-D治疗的风险无相关性。TpTe/QTc≥0.25预测CRT-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7%和91%,而TpTe≥120 ms预测CRT-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0%和95%。CRT-D术后患者生存曲线分析表明,TpTe/QTc和TpTe均能有效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P<0.001)。结论:TpTe和TpTe/QTc的增加显着增加再同步治疗除颤器患者术后需CRT-D治疗的风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室复极离散度论文参考文献

[1].端木鲁健,王兰,焦琳,柳百梅,孙红娇.反复正加速度暴露及普罗帕酮干预对兔心室肌细胞复极离散度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4

[2].何静,严激,徐健,孙贤林,苏浩.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预测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术后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J].中国循环杂志.2014

[3].万建平,高虹,杨泽福,蒋子裕,杨伟烙.不同ST段形态早复极人群心率变异性、心率减速力及心室复极离散度的研究[J].临床医学.2014

[4].何静.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患者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D].安徽医科大学.2014

[5].黄婷,陈刚,杨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复极动态离散度的变化及意义[J].疑难病杂志.2014

[6].东燕,李春梅,孙媛媛,王传霞,周南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与心室复极离散度的相关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13

[7].张建成,陈美烟,李泱,傅义程,高进辽.p75NTR对兔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室肌跨膜复极离散度的作用[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3

[8].万建平,杨泽福,蒋子裕,杨伟烙.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心室复极离散度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

[9].万建平,杨泽福.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心室复极离散度相关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

[10].王钊.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前后心室复极离散指标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D].天津医科大学.2012

标签:;  ;  ;  ;  

心室复极离散度论文-端木鲁健,王兰,焦琳,柳百梅,孙红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