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理生化抗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铃薯,黑痣病菌毒素,病程相关蛋白,木质素
生理生化抗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笑宇,于肖夏,琚亮亮,薛玉凤,于卓[1](2013)在《黑痣病菌毒素对马铃薯幼苗生理生化抗性相关物质的诱导》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马铃薯抗黑痣病机制,采用毒素接种脱毒组培苗的方法,研究了黑痣病菌毒素对马铃薯不同抗性品种幼苗体内病程相关蛋白、木质素及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抗黑痣病的关系。毒素处理后,感病品种大西洋和抗病品种底西芮幼苗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均明显升高,36 h升高幅度均达到最大,感病品种升幅大于抗病品种。底西芮和大西洋木质素及游离脯氨酸含量也大幅增加,但抗病品种的增加幅度大于感病品种。研究表明,黑痣病菌毒素诱导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升高以及木质素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是马铃薯幼苗抵抗毒素胁迫的内在机制;木质素、游离脯氨酸含量与品种抗病性呈正相关,而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变化则不是引起品种抗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杨光道[2](2011)在《油茶品种对炭疽病酶活性的生理生化抗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安徽省油茶主栽品种对炭疽病的生理生化抗性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抗性的油茶品种果皮接种炭疽菌后,PAL、POD活性均有明显提高。其中,PAL酶活性变化与品种抗性的相关性较高,接种后红果类油茶果皮的PAL酶活性立即有一显着的跃升,在反应速度和酶活性增加幅度方面的表现均显着优于青果类油茶。POD活性与各果色类型抗性的相关性较弱,但接种后红果类油茶这两种酶活性的增加仍早于并高于青果类型。(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期刊2011年09期)
杨玉锋[3](2006)在《不同棉花品种对黄萎病的生理生化抗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接种病原菌前后棉花生理生化指标及其抗性机制,结果表明: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与棉株组织中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及酚类物质含量密切相关;不同抗感黄萎病棉花品种接种病原菌后3个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程度的提高,并于接种后3~5d内出现峰值,峰值与抗性程度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6年16期)
于巧丽[4](2006)在《河南省小麦黑胚病病原菌多样性研究和品种生理生化抗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小麦黑胚病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和危害日趋严重等问题,本研究广泛收集了河南省不同地区的小麦品种资源,进行了病原物的分离和鉴定,以及病原菌DNA随机扩增多样性分析和小麦黑胚病品种生理生化抗病机制研究。 对小麦黑胚病病原物分离和鉴定表明:针对当前生产上普遍种植的小麦品种,通过大量的黑胚率调查和组织分离培养,发现河南省小麦黑胚病发生普遍,平均黑胚率达到6.36%。其中主要病原分离物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占分离物总百分比的87.08%,蠕孢(Bipolaris sp.)平均分离频率为12.02%。可见,链格孢菌和蠕孢菌与小麦黑胚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了形态鉴定,明确了分离到的链格孢属真菌有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占总分离频率的63.00%,细极链格孢(A.tenuissima),占总分离频率的18.00%,同时也分离到有小麦链格孢(A.triticina),占总分离频率的6.08%。蠕孢菌有小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占总分离频率的12.02%。 在对分离到的病原物进行形态鉴定的同时,我们选用15个有代表性的分离菌株以及2个标准菌株对它们进行了RAPD分析,从101条随机引物中共筛选出清晰、稳定的引物11条,对17个链格孢菌株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426条带,多态性达到100%,17个菌株之间有多个共有扩增位点,说明各菌株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经重复实验,引物的DNA扩增指纹图谱在重复扩增时基本相同,说明RAPD扩增图谱能够较稳定地反映出链格孢各菌种遗传本质的差异。对11个引物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所得的UPGMA聚类分析树状图可以看出,当遗传距离为0.2075时,可将参试菌株分为4个组,此时可以将链格孢、细极链格孢和小麦链格孢区分开,进一步验证了形态鉴定结果的正确性。 经过进一步的致病性研究,发现接种链格孢(A.alternata)或小麦根腐平脐蠕孢(B.sorokiniana)的处理,黑胚率明显高于接种细极链格孢的处理,说明细极链格孢致病性最弱;在混合接菌的4个处理中,发现用链格孢(A.alternata)和小麦根腐平脐蠕孢(B.sorokiniana)接菌的处理黑胚率高于其他处理。通过再分离试验,单独接链格孢(A.alternata)的处理,4个品种的链格孢(A.alternata)平均分离频率为82.0%,小麦根腐平脐蠕孢(B.sorokiniana)为18.0%;单独接小麦根腐平脐蠕孢(B.sorokiniana)的处理既分离到小麦根腐平脐蠕孢(B.sorokiniana),也分离到链格孢(A.alternata),两种菌所占的比例依次为96.7%%,3.3%。两种菌混合接菌的处理,4个品种平均分离到的链格孢(A.alternata)占61.8%,分离到小麦根腐平脐蠕孢(B.sorokiniana)占29.4%。由此可见,链格孢(A.alternata)和小麦根腐平脐蠕孢(B.sorokiniana)都能引起河南省小麦黑胚病,其中链格孢(A.alternata)为河南省小麦黑胚病优势致病菌。 在对小麦品种生理生化抗病机制的初步研究方面,从接种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前后抗、感黑胚病的小麦品种(各3个)小穗内与抗性反应有关的SOD、POD、PPO(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06-06-01)
张纯[5](2005)在《不同作物对氟化氢急性伤害的生理生化抗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氟化物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物,它对植物的毒性比二氧化硫大20-100倍,工业过程排放的含氟废气对周围区域生长的植物造成的危害已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本试验以14种重要作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14种不同作物对HF急性伤害的抗性反应,同时以敏感作物蚕豆和抗性作物绿豆为试材,研究了抗、感作物HF处理后,不同叶龄叶片抗氧化酶的基础活性,同一浓度的HF处理对植物不同生育期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处理剂量对抗氧化酶的活性、叶绿素、蛋白质和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结果如下: 1.叶绿素含量和外渗液电导率表示作物叶片内部生理伤害程度;受害叶面积百分率和症状出现时间体现了作物表观伤害程度。作物的抗氟性与这四个因子的变化有关,与外渗液电导率高低、受害叶面积呈负相关,与受害症状出现时间、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 2.无论蚕豆(敏感)还是绿豆(抗性),苗期叶片抗氧化酶的基础活性随叶龄的增长而提高,即老叶>壮叶>幼叶。 3.相同浓度的HF熏气期间,不论是蚕豆还是绿豆在苗期SOD活性都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而在花期,蚕豆叶片SOD活性均比对照要低;而绿豆在花期,SOD只有第一天表现活性升高,然后呈下降趋势。可见,两种植物花期SOD活性受抑程度大于苗期。 在不同浓度熏气期间,低浓度时(30μg/m~3),蚕豆SOD活性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绿豆SOD活性始终高于对照;高浓度时(80μg/m~3),由于HF作用浓度高,两种植物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应激上升之后都表现为显着下降。在HF熏气早期,两种植物SOD活性增加属污染逆境下的应激上升现象,当HF作用剂量达到一定值时,两种植物SOD活性都会受到抑制,蚕豆SOD活性受抑程度比绿豆大。 4 相同浓度HF熏气期间,在苗期,不论是蚕豆还是绿豆,POD活性都呈现一种缓慢上升的过程,在花期,两种植物叶片在熏气后期,POD活性被刺激上升的程度减弱,表明花期POD较苗期对氟敏感。(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05-06-01)
夏立秋,丁学知,肖水南,韩绍平,梅汝鸿[6](1990)在《增产菌的作用机制研究 Ⅲ.增产菌对小麦的生理生化、抗性、品质及产量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增产菌是陈延熙教授在提出植物生态工程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自八十年代以来,小麦增产菌在全国已成功地推广应用1亿多亩,不仅为植物生态工程理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而且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开发这一新技术,拓展增产菌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领域,本文就增产菌(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1990年03期)
丁学知,夏立秋,罗显志,徐卫辉,梅汝鸿[7](1990)在《增产菌的作用机制研究——Ⅱ·增产菌对水稻的生理生化、抗性、品质及产量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有益细菌能促进作物增产,是德国人Caron在1895年最先报道的。后来,这一研究领域成为一个热门学科。美国、苏联、澳大利亚以及日本的一些学者又相继报道获得了对作物具有增产作用的益菌,但均未能应用于生产。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科学家在这一研究领域中取得了(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1990年02期)
夏立秋,丁学知,李久源,梅汝鸿[8](1990)在《增产菌的作用机制研究 Ⅰ.增产菌对油菜生理生化、抗性、品质及产量的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增产菌(Plant-growth promotingrhizobacteria),是80年代国内外从微生物系统中筛选的一种对作物具有促生增产作用的有益细菌。北京农业大学陈延熙等在提出“植物生态工程”概念的基础上,从植物体自然生态系中筛选出芽抱杆菌(Bac(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1990年01期)
生理生化抗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安徽省油茶主栽品种对炭疽病的生理生化抗性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抗性的油茶品种果皮接种炭疽菌后,PAL、POD活性均有明显提高。其中,PAL酶活性变化与品种抗性的相关性较高,接种后红果类油茶果皮的PAL酶活性立即有一显着的跃升,在反应速度和酶活性增加幅度方面的表现均显着优于青果类油茶。POD活性与各果色类型抗性的相关性较弱,但接种后红果类油茶这两种酶活性的增加仍早于并高于青果类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理生化抗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笑宇,于肖夏,琚亮亮,薛玉凤,于卓.黑痣病菌毒素对马铃薯幼苗生理生化抗性相关物质的诱导[J].植物保护学报.2013
[2].杨光道.油茶品种对炭疽病酶活性的生理生化抗性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
[3].杨玉锋.不同棉花品种对黄萎病的生理生化抗性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
[4].于巧丽.河南省小麦黑胚病病原菌多样性研究和品种生理生化抗性机制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6
[5].张纯.不同作物对氟化氢急性伤害的生理生化抗性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5
[6].夏立秋,丁学知,肖水南,韩绍平,梅汝鸿.增产菌的作用机制研究Ⅲ.增产菌对小麦的生理生化、抗性、品质及产量效应[J].湖南农业科学.1990
[7].丁学知,夏立秋,罗显志,徐卫辉,梅汝鸿.增产菌的作用机制研究——Ⅱ·增产菌对水稻的生理生化、抗性、品质及产量效应[J].湖南农业科学.1990
[8].夏立秋,丁学知,李久源,梅汝鸿.增产菌的作用机制研究Ⅰ.增产菌对油菜生理生化、抗性、品质及产量的效应[J].湖南农业科学.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