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具体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毛诗序,《诗论》
具体诗论文文献综述
董业铎,徐爽[1](2014)在《从具体诗评看《诗论》与《毛诗序》在论《诗》上的不同及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诗序》中各诗篇的序有叁百十一篇,与现存的篇目相应。其本身是脱离《诗》经由口头到定篇单独流传的,后人将其割裂开,或加以补充修改,配到每篇诗的下面,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式:序分置每篇诗下,先标明篇题,再叙说诗意[1]。《诗论》谈诗篇,形式更为自由活泼,多将几个篇目合而论之,贯彻一个统一的思想。如"《关雎》之改,《樛木》之时。《汉广》之知,《鹊巢》之归,《甘棠》之保,《绿衣》之思,《燕燕》之情,盖(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期刊2014年09期)
励洁丹[2](2013)在《浅谈20世纪中后期德语诗坛的具体诗》一文中研究指出具体诗是一种反传统语法的、主要以语言单位的视觉和听觉维度为创作对象的诗歌,通过对陌生化的或被陌生化的文字、语法或句法的否定和换位、解构和建构,来突出语言的物质性和可实验性。通过介绍具体诗的主要类型和特征,从具体诗的受众角色出发,结合其在德语诗坛20世纪中叶以来的发展情况,简要分析具体诗创作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及其对现代德语诗坛和德语现代文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刘凯[3](2012)在《视觉环境下具体诗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具体诗是融传统诗歌、现代科技或其它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产物。它以图形、颜色、印刷版式等几种副语言因素为手段,立足于文字的基本表意能力,充分凸显了诗歌的张力。然而,针对具体诗的技术性因素和视觉性特点,国内外学者纷纷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人们或是从文学角度关注到具体诗的意境消融和诗性缺失,他们往往认为具体诗无法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因而贬低其文学价值。可是他们却忽略了其中的图像等视觉因素对诗歌意境的表现作用,没有认识到诗中的视觉元素同样让读者产生文化联想,也有其话语意义。因而,也就不能给予具体诗一个正确的文学地位。或是借助变异理论对具体诗中的图像和其它一些副语言因素进行语相变异分析。诚然,这肯定了具体诗的表意的多样性,却对产生该变异的内在动力以及如何解读其中的技术性因素的文化意义,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相对而言,人们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来研究具体诗,取得了较大成果。其中,可以借助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它的副语言因素进行功能分析,探讨其中的视觉因素的纯理功能,也可以以认知理论为依据对其象似性进行研究,对视觉因素表意的可行性和读者的心理认知机制进行了分析。然而,这些理论和分析对具体诗中的视觉因素的一般性表意方式及对其文化意义解读均未作出较为系统的阐述。20世纪50年代Harris提出的话语分析理论,可以对各种话语(或语篇)的表现形式,如图像、颜色、印刷版式和构图等话语形式进行了客观而全面的分析,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该领域中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更为信息时代下形式多样的话语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具体诗作为其中一种多模态话语形式,因其中包含的科技元素,使得该理论对其具有适用性。本文针对具体诗的技术性和视觉性特征,借助符号学和功能语言学,特别是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依据,仔细地分析了其中的图像、颜色、印刷版式和布局排版在诗歌各自的情态意义,对它们进行了功能解读,力图挖掘出其文化含义和社会意义。在此基础上,从元功能角度对视觉话语中的各模态进行了意义整合和构建,提出了对视觉话语解读的一般方法方法,指出对具体诗要全面而客观的了解就必须要对其中的各种模态分析,并对它们进行了资源整合和意义构建。在本研究中,结合功能语法和社会符号学理论可以发现具体诗中的各种副语言手段都是有一定的文化和社会意义的,对这类诗歌的意义资源整合也可以借助元功能、资源群等多种方法来实现的,因而具体诗的创作和解读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本研究对未来的具体诗的创作和解读或许能提供一些经验或模式。(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2-03-01)
胡裕[4](2011)在《用符号学的眼光看具体诗》一文中研究指出符号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经渐渐渗透到文化、艺术、美学等诸多相关领域,本文试图把符号学的方法论意义引入文学领域,着重探讨符号学在具体诗文本分析中的角色,基于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关系,言语行为理论,即文学符号的所指,以及符号的类型观点,来分析独具特色的具体诗。(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1年33期)
周蓓[5](2011)在《从书写变异角度对比分析中英文具体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相关领域,对于具体诗的讨论十分常见,研究者们也广泛地开展了具体诗的研究。然而,在这一方面的诸多研究中,很少有研究从书写变异角度对比分析中英文具体诗。本文依据王守元对书写变异的分类,从对比分析入手,旨在讨论中英文具体诗中书写变异的异同。作者选取了包含了不同书写变异且具有代表性的10首中文具体诗和10首英文具体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该论文主要回答叁个方面的问题:1.中英文具体诗中的书写变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造成中英文具体诗中书写变异异同的主要原因。3.书写变异对中英文具体诗的影响。在研究样本中英文具体诗中的书写变异情况到中英文具体诗书写变异差异的原因的过程中,论文采用了从微观到宏观,定量到定性的分析路径。基于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论文得出如下结论:书写变异对具体诗的视觉影响为:突出、丰富想象力和产生模糊感;英文具体诗中书写变异形式多于中文具体诗;造成中英文具体诗书写变异相同的原因是非常规的诗歌风格和立体的视觉诗歌形式,而造成书写变异在中英文具体诗中不同的则是文化差异和不同的交流方式。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化了人们对中英文具体诗中书写变异的理解和赏析,探索了具体诗的作者在中英文具体诗中运用书写变异的目的。论文最后也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以及今后研究者可能研究的方向。(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1-11-01)
周蓓[6](2011)在《书写变异如何实现具体诗的突出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书写变异为语言变异的分类。根据王守元对书写变异的研究,将书写变异分为叁个次分类:图标变异、印刷变异、语汇变异。本文依据次分类的具体标准对具体诗进行了分析,从书写变异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在具体诗中实现突出效果。(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1年06期)
刘贝贝[7](2009)在《从Ernst Jandl的具体诗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说到诗歌,大多数学生都会联想到晦涩难懂,古板过时。所以很少有学生愿意在课余时间研读诗歌。诚然,因为诗歌这种体裁本身的要求,诗歌的文字比较简洁,但是寓意丰富,并且会用到比喻、拟人、借代、衬托和用典等多种修辞手法。近代德语诗歌有时出于押韵的考虑,还会用到(本文来源于《德语学习》期刊2009年05期)
周程芳[8](2009)在《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具体诗》一文中研究指出具体诗是诗歌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通过独特的表现形式来表达主旨,意象与情感,人们对具体诗的分析往往从传统的文学角度进行解读,或者着重于具体诗的特殊表现形式,多介绍其外形和修辞手法,没有充分认识到认知的作用,因而无法解释这一文本中的一些问题:具体诗是如何使读者一目了然诗中表达的主旨;诗人是如何将意义放于诗行的形式中并使读者立即接收并产生共鸣;在诗行排列时又如何创新新的意义(即更深的主题);如何形成意象等等。总之,以往的传统解读忽略了具体诗产生美感和主旨表达的认知理据。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不少学者尝试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理论对具体诗进行分析,但是目前国内对具体诗的研究多为对国外具体诗研究的介绍或单一以国外的具体诗为例分析,主要分析具体诗时多使用象似性理论解释,但也只是强调具体诗外形与诗歌描述对象的映象象似(imagic iconicity),或仅仅谈到具体诗同其它常规格式的诗歌相比具有视觉美感即止,并没有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理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没有发掘为什么会产生视觉美,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具体诗的表现形式和作者的意图有怎样的联系等等。本文尝试以中文和英文的具体诗为对象,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综合运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合成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象似性理论来对具体诗进行认知解读,从而探索人们在创作和理解具体诗时的认知活动。作者籍此为具体诗分析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同时进一步支持了认知语言学中反对语言符号是完全任意的观点。(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9-04-20)
励洁丹[9](2008)在《对恩斯特·扬德“晨颂,8.9.1977”一诗的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以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恩斯特·扬德晚期的一首具体诗《晨颂,8.9.1977》进行阐释,鉴于目前具体诗在国内的知名度较低,本文第一部分就从诗歌理论和历史的角度简要介绍了具体诗的起源、特征、创造性、局限性、以及读(听)者扮演的角色等,并在此背景下介绍了作为具体诗代表诗人之一的恩斯特·扬德及其诗作特色。本文的重点是对《晨颂》一诗的阐释,该诗明显体现了扬德诗作的特色之一,即通过具体诗与传统诗作的融合以及打破语法规则的词汇运用使得诗歌本身具有众多的表述可能。阐释主要从叁个角度出发。其一是语言特色,扬德对该诗词句的把玩充满了游戏和嘲讽的意味,而打破常规的语言运用则是具体诗的特色之一,如此一来,该诗就失去了传统诗作描绘情境的特点而完全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诗作本身创造的意境中,与传统具体诗人在其视觉诗或话诗中一般把语言当作一种与其语法职能或约定俗成的地位无关的符号不同,在《晨颂》一文中,词汇并没有完全脱离本身意义而成为文本构成的原料,诗境中的主谓语、动词变格和单复数等没有得到明确区分,这使得词汇融合了其所指和能指的各种可能性,也使文本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得到阐释。其二是多角度、发散性的视角,出于上述语言特色,在该文中,原本互相矛盾的主体彼此交融,物的角度和人的角度互相交错,独特的语言组合形成了发散性的阐释视角,这与立体主义的绘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叁是对多层面的阐释可能的讨论,由于视角的交错和文中运用的不定式动词,原本微不足道的琐事拥有了人类生存层面上的普遍性。扬德的诗作看似平乏,但却蕴含了无限创造性和深刻的反思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8-04-01)
励洁丹[10](2007)在《别具一格的具体诗》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充斥着变革和实验的文学氛围中,德国诗坛也出现了一股实验性的先锋派诗歌潮流,即所谓的"具体诗"(Konkrete Poesie)。因其鲜明的语言实验特征,也被称作"语言实验诗"。代表人物有Eugen Gomringer,Helmut Heigenbüttel,Friedrich Achleitner,Ernst(本文来源于《德语学习》期刊2007年05期)
具体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具体诗是一种反传统语法的、主要以语言单位的视觉和听觉维度为创作对象的诗歌,通过对陌生化的或被陌生化的文字、语法或句法的否定和换位、解构和建构,来突出语言的物质性和可实验性。通过介绍具体诗的主要类型和特征,从具体诗的受众角色出发,结合其在德语诗坛20世纪中叶以来的发展情况,简要分析具体诗创作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及其对现代德语诗坛和德语现代文学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具体诗论文参考文献
[1].董业铎,徐爽.从具体诗评看《诗论》与《毛诗序》在论《诗》上的不同及关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
[2].励洁丹.浅谈20世纪中后期德语诗坛的具体诗[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
[3].刘凯.视觉环境下具体诗的功能分析[D].江南大学.2012
[4].胡裕.用符号学的眼光看具体诗[J].文教资料.2011
[5].周蓓.从书写变异角度对比分析中英文具体诗[D].西南交通大学.2011
[6].周蓓.书写变异如何实现具体诗的突出效果[J].青年文学家.2011
[7].刘贝贝.从ErnstJandl的具体诗谈起[J].德语学习.2009
[8].周程芳.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具体诗[D].湖南大学.2009
[9].励洁丹.对恩斯特·扬德“晨颂,8.9.1977”一诗的阐释[D].浙江大学.2008
[10].励洁丹.别具一格的具体诗[J].德语学习.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