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聚阳离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
多聚阳离子论文文献综述
孙玉海,李希明,王娟,潘磊,马素俊[1](2014)在《多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叁乙烯四胺、环氧氯丙烷、叔胺为原料,无水乙醇作为反应溶剂,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多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其水溶液的表面活性和界面性能及疏水碳链长度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此类表面活性剂具有非常好的表界性能,最低表面和界面张力分别达到了27.6mN/m和0.004 5mN/m。(本文来源于《精细石油化工》期刊2014年05期)
李青,周晓宏[2](2013)在《新型生物防腐剂——多聚阳离子抗菌肽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毕赤酵母GS115中表达一种新型食品生物防腐剂——多聚阳离子抗菌肽(poly-cationic antibacterialpeptide,PCAP)。根据毕赤酵母密码子的偏爱性,人工合成编码多聚阳离子抗菌肽与多聚阴离子肽融合肽的DNA序列,连接并克隆入酵母表达载体pPIC9,得到重组表达质粒pPIC9-PCAP,并转化至毕赤酵母GS115,筛选阳性克隆子,用体积分数0.5%的甲醇诱导表达,优化表达条件,表达产物用Tricine-SDS-PAGE分析,在分子质量8kD左右处可见目的蛋白表达条带,表明融合肽成功地在毕赤酵母中分泌表达。在pH2.0条件下将表达产物采用胃蛋白酶酶解,分离得到的碱性多聚阳离子肽对食品腐败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3年05期)
郑震寰[3](2008)在《多聚阳离子修饰壳聚糖材料的细胞—材料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壳聚糖的生物相容性,同时为了深入研究壳聚糖及相关材料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首先利用L-多聚赖氨酸对壳聚糖进行共混修饰,制备了一系列含不同浓度L-多聚赖氨酸的壳聚糖复合膜材料,并利用各种手段对这些膜的表面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它们在纳米尺度的表面形貌、表面化学基团及表面亲疏水性均不相同。其中,混以0.25%及0.5%(w/w)L-多聚赖氨酸的复合膜(PL-0.25及PL-0.5)具有纳米纤维表面形貌。蛋白质吸附研究显示,复合膜的表面性质对纤粘连蛋白在膜表面的吸附有影响作用,在具有纳米纤维形貌的PL-0.25及PL-0.5表面,纤粘连蛋白的吸附量较高。随后的细胞实验采用MC3T3-E1成骨前体细胞及PC12细胞。将这两种细胞接种到所有复合膜表面后,考察了细胞的总体形态、细胞核与细胞骨架形态、细胞在膜表面的粘附、增殖及分化等行为。在PL-0.25及PL-0.5表面,上述两种细胞呈现了较好的细胞形态及细胞骨架结构;与纯壳聚糖相比,它们的粘附、增殖与分化水平也显着提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复合膜所具有的纳米纤维表面形貌能够促进纤粘连蛋白在材料表面的吸附,从而提高了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结果,本文又采用叁种多聚阳离子——L-多聚赖氨酸、聚乙烯亚胺及L-多聚鸟氨酸——以相同浓度(0.25%,w/w)对壳聚糖进行共混修饰。尽管混入的多聚阳离子浓度相同,但是形成的复合膜其表面性质并不相同,L-多聚赖氨酸/壳聚糖复合膜表面仍呈纳米纤维状,而聚乙烯亚胺及L-多聚鸟氨酸与壳聚糖所形成的复合膜表面呈纳米微粒状。对于L-多聚赖氨酸/壳聚糖复合膜所具有的纳米纤维表面,与其他两种复合膜的微粒表面相比,不仅吸附了最多的纤粘连蛋白,而且吸附的牛血清白蛋白的构象也最接近天然态。随后的细胞实验结果显示,这种纳米纤维表面不仅能促进细胞的正常生长,而且还引起细胞内部某些重要功能蛋白分子的磷酸化水平及基因表达水平上调。综上,本文从材料表面性质、蛋白质在材料表面的吸附及细胞在材料表面的行为叁个方面对多聚阳离子修饰壳聚糖材料的材料-细胞相互作用进行了详细研究;同时表明,具有纳米纤维表面的L-多聚赖氨酸/壳聚糖复合膜具有良好的骨组织及神经组织相容性,有望在将来用于骨组织及神经组织修复。(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08-10-01)
郑震寰,韦玉军,王干,公衍道,张秀芳[4](2008)在《血清白蛋白在多聚阳离子-壳聚糖共混材料表面的构象变化及其与细胞生长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用L-多聚赖氨酸、聚乙烯亚胺及L-多聚鸟氨酸叁种多聚阳离子对壳聚糖进行共混修饰,制备了叁种共混材料。在这些材料表面吸附了血清白蛋白,并利用圆二色(CD)光谱研究了白蛋白吸附到材料表面后的构象变化。结果显示,与天然状态相比,白蛋白吸附到共混材料表面后,其!-螺旋、"-折迭及无规则卷曲的含量均发生了明显改变。通过研究MC3T3-E1细胞在这些材料表面的生长情况,发现细胞的增殖与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变化有一定关系,在吸附的白蛋白构象与天然构象最接近的共混材料表面,MC3T3-E1细胞增殖水平最高。(本文来源于《生物物理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邹清华,曾浔,何利华,孟凡亮,闫笑梅[5](2007)在《多聚阳离子转染试剂以及幽门螺杆菌对AGS细胞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毒素相关蛋白 A(cytotoxin associated protein A,CagA)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 Hp)的一种重要毒力因子。众多实验表明含有 cagA 基因的 Hp 能引起 AGS 细胞发生蜂鸟状改变,特征是细胞伸长和扩散,而 cagA 基因的缺失株却不能引起此种改变。因此 CagA 进入细胞后启动了哪些信号(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期刊2007-05-01)
陈龙,陈洁平,林晨,张芳[6](2005)在《多聚阳离子对重组腺病毒载体体外转染血液肿瘤细胞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多聚阳离子复合物(Polycation)对腺病毒载体转染血液肿瘤细胞效率的影响。方法:重组LacZ腺病毒(Ad-LacZ)联合Polycation分别转染HL-60、K562、Jurkat及Raji细胞,观察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Ad-LacZ单独转染肿瘤细胞时转染率较低。联合Polycation共同转染可明显提高腺病毒载体的转染率。结论:多聚阳离子复合物可做为提高Ad-LacZ转染HL-60、K562、Jurkat及Raji细胞的辅助工具。(本文来源于《西北国防医学杂志》期刊2005年04期)
李钧敏,田培坤,蒋惠秋,顾健人[7](2000)在《多聚阳离子对非病毒载体转移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鱼精蛋白应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介导的靶向性非病毒载体的可行性。方法:利用GV1,GV2靶向性非病毒载体来比较多聚赖氨酸与鱼精蛋白对靶向性基因转移复合体携带DNA的能力及体外基因转移效率的影响。结果:在A375细胞中,鱼精蛋白与多聚赖氨酸参与形成的复合体基因导入率都为50%左右。在ABAE细胞中,鱼精蛋白参与形成的复合体基因导入率只有20%左右,而多聚赖氨酸可达70%左右。鱼精蛋白参与形成的复合体导入引起的基因表达在转染后第6天达到高峰,传代培养不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多聚赖氨酸在转染后第7天达到高峰,传代培养使基因的导入率明显下降。结论:鱼精蛋白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介导的基因转移系统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期刊2000年01期)
李思义[8](1999)在《多聚阳离子基因导入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多聚阳离子基因导入方法是新近开发的一种育种方法。基本原理是利用“粒子间的离子结合”与“原生质体的分裂作用”,DNA与原生质体各自的阴极带电,不能融合,增加带正电的多聚阳离子后,相互能摄合;在原生质体表面结合的质粒与多聚阳离子的混合物,在质粒食作用下进入细胞内,最终进入核内;接种液与原生质体混合时,原生质体离子回(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科技》期刊1999年01期)
李思义[9](1997)在《多聚阳离子基因导入法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多聚阳离子的基因导入法是日本新开发的一种育种方法,其特征说明如下。 1 多聚阳离子法的原理一是利用"粒子间的离子结合"与"原生质体的分裂作用"。DNA与原生质体因在各自的阴极带电,不能融合。增加带正电的多聚阳离子后,相互能够摄合。二是在原生质体表面结合的质粒与多聚阳离子的混合物,在质粒的食作用下进入细胞内,最终进入核内。叁是接种液与原生质体混合时,原生质体离心回收后,颗粒与接种液即将混合之前在甘露醇悬浮,接种液在混合之(本文来源于《种子世界》期刊1997年06期)
李克深[10](1995)在《L_(IPOFECT)AMINE~(TM)试剂:一种新的高效多聚阳离子脂质体转染试剂》一文中研究指出阳离子脂质简化了核酸序列转入真核细胞的过程,最初用于转染的脂质包括L_(IPOFECTIN)及L_(IPOFECT) ACE~(TM)、DOTAP,它们都是单价阳离子。L_(IPOFECT) AMINE,一种新的脂质体配方包含一种带有精胺头部的多聚阳离子脂质,可以在大多数类型的细胞中提高转染效率,比单价阳离子脂质体试剂的活性高出30倍。本报道通过转染和人原代成纤维细胞将L_(IPOFECT) AMINE与其它几种可购买到的单阳离子脂质试剂进行了比较。同时对转染条件的确定和优化进行了阐述。(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期刊1995年04期)
多聚阳离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毕赤酵母GS115中表达一种新型食品生物防腐剂——多聚阳离子抗菌肽(poly-cationic antibacterialpeptide,PCAP)。根据毕赤酵母密码子的偏爱性,人工合成编码多聚阳离子抗菌肽与多聚阴离子肽融合肽的DNA序列,连接并克隆入酵母表达载体pPIC9,得到重组表达质粒pPIC9-PCAP,并转化至毕赤酵母GS115,筛选阳性克隆子,用体积分数0.5%的甲醇诱导表达,优化表达条件,表达产物用Tricine-SDS-PAGE分析,在分子质量8kD左右处可见目的蛋白表达条带,表明融合肽成功地在毕赤酵母中分泌表达。在pH2.0条件下将表达产物采用胃蛋白酶酶解,分离得到的碱性多聚阳离子肽对食品腐败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聚阳离子论文参考文献
[1].孙玉海,李希明,王娟,潘磊,马素俊.多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J].精细石油化工.2014
[2].李青,周晓宏.新型生物防腐剂——多聚阳离子抗菌肽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J].食品科学.2013
[3].郑震寰.多聚阳离子修饰壳聚糖材料的细胞—材料相互作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8
[4].郑震寰,韦玉军,王干,公衍道,张秀芳.血清白蛋白在多聚阳离子-壳聚糖共混材料表面的构象变化及其与细胞生长的关系[J].生物物理学报.2008
[5].邹清华,曾浔,何利华,孟凡亮,闫笑梅.多聚阳离子转染试剂以及幽门螺杆菌对AGS细胞形态的影响[C].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2007
[6].陈龙,陈洁平,林晨,张芳.多聚阳离子对重组腺病毒载体体外转染血液肿瘤细胞效率的影响[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5
[7].李钧敏,田培坤,蒋惠秋,顾健人.多聚阳离子对非病毒载体转移效率的影响[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0
[8].李思义.多聚阳离子基因导入法[J].上海农业科技.1999
[9].李思义.多聚阳离子基因导入法特征[J].种子世界.1997
[10].李克深.L_(IPOFECT)AMINE~(TM)试剂:一种新的高效多聚阳离子脂质体转染试剂[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