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倍聚光论文-陈海飞,徐贤,陆莉鋆,冯浩,凌月悦

高倍聚光论文-陈海飞,徐贤,陆莉鋆,冯浩,凌月悦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倍聚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太阳能,微通道,蓄热技术,聚光比

高倍聚光论文文献综述

陈海飞,徐贤,陆莉鋆,冯浩,凌月悦[1](2019)在《一种高倍聚光型太阳能蓄热器的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高倍聚光型太阳能蓄热器在不同聚光倍数下实际获得的总能量、集热温度及导热油温度的关系,流量与导热油温度的关系。研究表明,当聚光比为330时,太阳能集热效果最佳,当质量流量为0.0035 kg/s时,微通道内导热油温度最高且系统运行效率最高。(本文来源于《能源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余勇铮[2](2018)在《铜-水热管式高倍聚光N型晶硅电池光伏光热组件》一文中研究指出铜-水热管是一种高效的换热器,不仅能保证聚光式光伏光热组件的散热性能,还能保证光伏电池表面温度的均匀性。此外,热管式聚光光伏冷却集热装置还能利用水箱对冷却过程产生的余热进行收集利用,做到对能量的梯级利用。此组件通过采用热管散热的方式及时导出余热,保证能够大幅提高聚光比。它由槽式高倍聚光装置、发电装置、追踪装置、冷却装置等组成。通过高倍聚光镜将光照汇聚成一条水平光带,并在此位置安装光伏电池板进行光电转换输出功率。另一方面,紧贴电池板的微槽道铜-水热管通过水冷块及循环水泵及时导出电池板热量。本作品有以下几个创新点:1.突破晶硅的低倍聚光比限制,从市场上普遍的4-5倍达到20倍,进一步可达到100倍,极大突破整个行业的成本限制。2.采用热管进行散热,选用工质为水的微槽道铜质热管,一方面相较于采用乙二醇等有机溶剂的铝制热管,避免产生不溶解气体,导热能力更强;另一方面,微槽道加工精度高,可水平放置使用,突破重力限制,便于水平安装在此组件上进行工作。基于N型晶硅的高倍聚光电池组件相比于传统光伏发电成本至少降低40%,同时余热可用于海水淡化、分布式供暖等低温热能利用领域。(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8 6th ICPES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Research,Leisure,Sport and Tourism(EIST 2018)(Lecture Notes in Management Science,VOL.106)》期刊2018-12-27)

闫素英,吴泽,王峰,马晓东,王涛[3](2018)在《菲涅尔高倍聚光PV/T系统热电输出性能模拟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基于直通式微通道冷却的菲涅尔高倍聚光PV/T系统热电输出性能的仿真和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太阳辐照度、聚光元件间的装配距离、入射角及热对流等对系统热电性能的影响较大;太阳直接辐照度为226 W/m2时,菲涅尔透镜与聚光元件间距离增大2 mm后,功率和电效率分别下降0.98 W和7.4%,对于确定的菲涅尔高倍聚光PV/T系统,存在最佳聚光元件装配参数范围;当太阳直接辐照度一定时,冷却工质流量越大,电池表面温度下降越快,但在较高流量时,随着流量持续增大,电池表面温度下降趋势减小;当入射角由0°增大至1°后,系统得热量下降0.25MJ,在太阳辐照度达到500 W/m2时,输出功率下降6.35 W;试验系统输出性能稳定,且适用于大型系统,该文研究为系统实际运行参数调控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20期)

黄瑞,郭丽敏,刘友强,王聪聪,赵明[4](2018)在《高倍聚光模组系统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光系统的聚光效率和能量均匀性直接影响单位模组的发电效率。本文研究设计出高倍聚光模组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菲涅耳透镜和球冠平顶微棱镜。采用中心波长修正法进行菲涅耳透镜的设计,并通过Zemax仿真模拟设计出球冠平顶微棱镜。最后通过Zemax模拟,决定选取两侧面夹角α的角度为117°,平顶到球面的间隔g为0.2 mm,球冠平顶微棱镜的曲率半径R为10 mm。聚光系统整体的聚光效率达99.8%,能量均匀度为0.812,并进行实验验证,得出实际聚光效率为83.1%。(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郭银,舒碧芬,汪婧,杨晴川,江景祥[5](2018)在《高倍聚光光伏模组中不同二次聚光结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高倍聚光光伏(high concentrating photovoltaic,HCPV)模组效率与III-V多结高倍聚光太阳电池效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在高倍聚光光伏模组中,常用菲涅尔透镜及二次聚光器作为聚光器件。不同的聚光结构会对光照及温度分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模组整体的输出特性。通过对室外条件下不同二次聚光类型的高倍聚光光伏模组性能进行实验探究。结果表明二次聚光棱镜模组具有较好的温度均匀性和光线接收角,实际发电性能较优。对于二次聚光模组的设计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17期)

郭银,舒碧芬,汪婧,杨晴川,江景祥[6](2018)在《基于棱镜二次聚光的高倍聚光模组聚光特性与叁结电池光谱响应匹配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Ⅲ-Ⅴ多结高倍聚光(HCPV)太阳电池实验室效率记录已高达46%,而相对应的模组效率与之相差仍较大,其中由于模组中聚光非理想性引起的损失就高达20%.本文通过建立光学模型和非均匀光照的叁维电池电路网络模型,以Ⅲ-Ⅴ族叁结电池为例,研究了菲涅耳透镜一次聚光、棱镜二次聚光的HCPV模组的聚光特性和光电特性.结果发现.由于光线非平行入射和-菲涅耳透镜的色散现象,使得沿光轴方向短、中、长波段聚光发散及聚光不均匀,从而造成了叁结电池的上、中、下各子电池光谱响应失配损失,模组光电转换性能下降;进一步,通过采用棱镜二次聚光,能较好地改善聚光和温度均匀性;通过对光轴方向上短、中、长波段的聚光特性与叁结电池光谱响应匹配优化,使得模组输出功率提高10%以上.模拟结果己得到实验验证.(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郭丽敏[7](2017)在《密集矩阵高倍聚光太阳能光伏发电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倍聚光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光谱吸收范围宽、光电转换效率高、温度适应性好、土地利用率高,且制造过程低能耗、对环境基本无污染的优势,被认为是人类最有潜力的发电技术。本文针对目前制约高倍聚光光伏发电大规模应用的聚光模组成本高、实际发电效率低,跟踪系统成本高及跟踪精度要求高等主要问题,提出了进行高聚光倍数模组的研发与低成本高跟踪精度的跟踪支架系统研发的解决方案。采用几何光学和非成像光学基本理论、Zemax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手段对高聚光倍数模组的聚光系统进行了研究;采用传热学基本理论、ANSYS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手段对高聚光倍数模组的散热系统进行了研究;采用驱动原理分析、ANSYS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手段对跟踪支架系统进行了研究;采用增加对比试验模组的方法进行模组现场发电实验研究。获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提出并研制了球冠平顶微棱镜式二次光学元件,解决了高聚光倍数模组的光线溢出问题。依据叁结子电池的电流匹配原则确定了输入光谱范围,设计了菲涅尔透镜和球冠平顶微棱镜相结合的高聚光倍数模组聚光系统,通过仿真与优化,确定了菲涅尔透镜及球冠平顶微棱镜的关键参数。实验结果表明,研制出的712倍聚光模组聚光系统的聚光效率为86.15%,接收角为±0.782°,-20℃~50℃工作温度范围内,输出功率变化为3.68%。且该球冠平顶微棱镜式二次光学元件设计方案,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成本比微棱镜结构更低。2、提出了小铜片加大铝片及铝散热齿接收器的分布式散热结构解决了高聚光倍数模组的散热问题。小铜片加大铝片及铝散热齿热沉的设计增大了内部空气热对流,提高了芯片能量的内扩散速率;压花玻璃增大了外部的空气自然对流散热面积,提高了能量的外散热速率。通过仿真模拟确定了712倍及1600倍模组散热系统的关键参数,模拟与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极限环境温度50℃时,电池芯片温度不超过110℃,确保了电池长时间、高效率、高可靠性工作。3、提出并研制了链条式跟踪支架系统。蜗轮蜗杆减速机加开式链条传动机构保证了驱动部件的高精度,鱼刺型架构的模组网面结构和正反扣螺母调平的补偿机构保证了跟踪系统的力学性能。有限元模拟和实际发电实验结果表明该链条式支架系统跟踪精度在0.375°以内,发电效率较常见的推杆式支架更高。支架系统成本为1.68元/W,为目前成本最低的跟踪支架系统。4、研制成功了712倍密集矩阵高倍聚光模组,并对其进行了并网发电实验研究。甘肃嘉峪关、青海德令哈及西藏尼木叁个地区的模组并网发电实验结果表明,712倍模组的全天室外实际发电效率与400倍模组相当,具备良好的散热性能和低温发电性能。712倍模组的最高发电效率为28.2%,为目前该聚光倍数模组实际发电效率的最大值。712倍高倍聚光模组和链条式支架系统的单塔发电效率测试结果表明整体发电转换效率约为25.48%,具备良好的实际发电性能。所研制成功的712倍聚光模组成本约为5.26元/W,较400倍模组降低了33.5%,大幅度地降低了模组的成本。待满足1600倍聚光要求的电池研制成功后,模组成本可以低于晶硅组件价格。(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7-05-01)

韩浩宇[8](2017)在《高倍聚光太阳能光伏板视觉对位系统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能光伏发电是解决能源问题并实现能源可持续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但原有光伏发电技术光电转换率低、发电成本较大。聚光光伏技术是第叁代光伏发电技术,光电转换率较高,发电成本也较低。聚光光伏模组采用封装集成技术,光电转换效率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光伏板上板中透镜与光伏板下板中太阳能电池组件间对位的精密程度。针对光伏板上下两板精密对位的应用需求,本文针对750倍聚光比的高倍聚光光伏模组产品进行了光伏板视觉对位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可借助机器视觉技术获得光伏板上下两板的位置姿态及相对偏差量,从而引导对位平台实现两板的对位纠偏工作。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了一种多相机阵列的视觉方案,对整个视觉对位系统进行模块化设计,并根据精度要求及项目实际情况完成了视觉硬件的选型;(2)通过分析比对众多圆形Mark点定位检测算法,选择基于形状的模板匹配算法作为本系统中Mark点的定位检测算法,并对算法的稳定性及实时性进行了评估;(3)设计了一个适用于本系统中相机图像坐标系间标定的标定规,并给出了基于该标定规的各相机图像坐标系间的标定方法,最后通过编写软件完成了四相机图像坐标系间的标定工作;(4)通过叁点标定法并编写软件对对位平台坐标系进行标定工作,在发现对位精度不满足要求且误差难以得到补偿的情况下,对对位平台通过实验标定方法完成了标定工作。最终整合定位算法及标定数据,嵌入太阳能光伏板视觉定位系统中。使用该系统完成对位的聚光光伏模组产品满足对位精度的要求,目前该系统已进入聚光光伏模组的试生产阶段。(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1-13)

李训涛,张明[9](2016)在《高倍聚光太阳能电池板跟踪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聚光太阳能电池板需要的高精度、低成本跟踪系统.设计了一种双轴太阳能跟踪系统.该系统由双直流电机、光跟踪传感器、主控与直流电源电路组成.光跟踪传感器可以检测光照强度,修正采用视日运行轨迹跟踪原理计算的误差、机械误差等.跟踪精度可以达到0.1°,从而满足了聚光太阳能电池板的跟踪要求.(本文来源于《测试技术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王天健,白凤武,杨贝[10](2016)在《太阳能高倍聚光加热条件下单个固体颗粒下落过程传热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下落式固体颗粒吸热器是指固体颗粒在吸热器中下落,同时被太阳光辐射加热,以得到高温固体颗粒.本文建立了单个固体颗粒下落的模型,模拟不同直径的固体颗粒在相同条件下自由下落过程,发现固体颗粒直径较大时,对流损失和辐射损失更小,下落高度能够达到的最大温度更高,所需受热的距离更长.空气流速对固体颗粒的最终温度没有影响,但会缩短固体颗粒在达到最终温度时的下落距离.改变热流密度的大小,发现固体颗粒所能达到的最终温度升高,达到最终温度所需的下落距离缩短.这些结果对下落式固体颗粒吸热器的实验和实际运行具有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6年Z2期)

高倍聚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铜-水热管是一种高效的换热器,不仅能保证聚光式光伏光热组件的散热性能,还能保证光伏电池表面温度的均匀性。此外,热管式聚光光伏冷却集热装置还能利用水箱对冷却过程产生的余热进行收集利用,做到对能量的梯级利用。此组件通过采用热管散热的方式及时导出余热,保证能够大幅提高聚光比。它由槽式高倍聚光装置、发电装置、追踪装置、冷却装置等组成。通过高倍聚光镜将光照汇聚成一条水平光带,并在此位置安装光伏电池板进行光电转换输出功率。另一方面,紧贴电池板的微槽道铜-水热管通过水冷块及循环水泵及时导出电池板热量。本作品有以下几个创新点:1.突破晶硅的低倍聚光比限制,从市场上普遍的4-5倍达到20倍,进一步可达到100倍,极大突破整个行业的成本限制。2.采用热管进行散热,选用工质为水的微槽道铜质热管,一方面相较于采用乙二醇等有机溶剂的铝制热管,避免产生不溶解气体,导热能力更强;另一方面,微槽道加工精度高,可水平放置使用,突破重力限制,便于水平安装在此组件上进行工作。基于N型晶硅的高倍聚光电池组件相比于传统光伏发电成本至少降低40%,同时余热可用于海水淡化、分布式供暖等低温热能利用领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倍聚光论文参考文献

[1].陈海飞,徐贤,陆莉鋆,冯浩,凌月悦.一种高倍聚光型太阳能蓄热器的设计研究[J].能源工程.2019

[2].余勇铮.铜-水热管式高倍聚光N型晶硅电池光伏光热组件[C].Proceedingsof20186thICPESM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alResearch,Leisure,SportandTourism(EIST2018)(LectureNotesinManagementScience,VOL.106).2018

[3].闫素英,吴泽,王峰,马晓东,王涛.菲涅尔高倍聚光PV/T系统热电输出性能模拟与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8

[4].黄瑞,郭丽敏,刘友强,王聪聪,赵明.高倍聚光模组系统研究与设计[J].发光学报.2018

[5].郭银,舒碧芬,汪婧,杨晴川,江景祥.高倍聚光光伏模组中不同二次聚光结构性能[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6].郭银,舒碧芬,汪婧,杨晴川,江景祥.基于棱镜二次聚光的高倍聚光模组聚光特性与叁结电池光谱响应匹配与优化[J].物理学报.2018

[7].郭丽敏.密集矩阵高倍聚光太阳能光伏发电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7

[8].韩浩宇.高倍聚光太阳能光伏板视觉对位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7

[9].李训涛,张明.高倍聚光太阳能电池板跟踪系统[J].测试技术学报.2016

[10].王天健,白凤武,杨贝.太阳能高倍聚光加热条件下单个固体颗粒下落过程传热特性[J].科学通报.2016

标签:;  ;  ;  ;  

高倍聚光论文-陈海飞,徐贤,陆莉鋆,冯浩,凌月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