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蠕变论文-郝社锋,蒋波,喻永祥,宋京雷,李振江

岩体蠕变论文-郝社锋,蒋波,喻永祥,宋京雷,李振江

导读:本文包含了岩体蠕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将军崖岩画,倾倒变形,加固方案,数值模拟

岩体蠕变论文文献综述

郝社锋,蒋波,喻永祥,宋京雷,李振江[1](2019)在《蠕变作用下将军崖岩画区岩体变形机理与加固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区岩体因锦屏磷矿开采出现严重开裂的问题,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利用3DEC软件对岩画区因蠕变作用造成的岩体变形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变形体的破坏模式为弯曲—倾倒—拉裂破坏,在岩体蠕变作用下,采空区顶板不断倾倒下沉,40年间位移量达25 cm,岩画区岩体呈现加速拉裂趋势,最大开裂宽度达到1.5 cm,延伸深度约20 m,模拟得到的结果与实际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采用无黏结型预应力对穿锚索和端头锚索相结合的方法加固后,通过3DEC软件模拟加固20年后岩体的变形.结果表明,岩画区各监测点位移曲线斜率趋于一致,岩画区东西边界位移差曲线近于水平,监测点总位移差由未加固时的8 cm下降到4.5 cm,水平位移差则由未加固时的6 cm下降到3 cm,证明该方案加固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崔力[2](2019)在《含裂缝锚固岩体蠕变特性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节理岩体的蠕变特性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岩体内部裂缝的复杂状态不仅为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带来一定困难,而且使得锚固岩体的蠕变力学机制更为复杂,锚固效果不达预期,而蠕变灾害的发生恰恰多源于岩体内部隐性裂缝的产生与扩展,因此,研究含裂缝锚固体的蠕变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含裂缝、采用粘结式锚杆的锚固体蠕变特性进行系统研究。首先,将裂缝特性量化为数量、断续程度和倾角3种特征变量并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其次,开展以裂缝特征变量为因素,锚固体抗压强度和蠕变应变为主要指标的正交试验,并运用统计学手段研究裂缝特征变量对试验指标的影响。然后,开展锚杆拉拔蠕变的数值仿真试验,丰富研究对象的同时进一步验证室内模型试验相关结论。最后,建立裂缝-锚杆-岩石蠕变本构模型并对相关参数进行反演。结果表明:(1)裂缝特性对锚固体抗压强度影响的显着性顺序依次为倾角、数量和断续程度,且无缝锚固体和有缝锚固体抗压强度之间存在以裂缝3特性为参数的线性关系,而对锚固体蠕变效应的不同种类应变而言,裂缝断续程度均起到主要控制作用。(2)从锚固体蠕变变形角度考虑,存在最有利裂缝含量和最不利裂缝倾角,其中,锚杆拉拔条件下的最佳裂缝含量可以通过数值方法得到的“叁线交点”法来求得。(3)基于上述结论,将裂缝弹性模量用以裂缝特征变量为参数的二次函数表示,构成的缝-锚-岩耦合蠕变本构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含裂缝锚固岩体的蠕变过程。(4)提出宏观连续蠕变应变增长的微观不连续能量阶跃理论,从能量角度出发,即蠕变过程是应力势能不断累积,通过应变释放,再累积,再释放的过程,而裂缝可以有效释放应力势能,减缓蠕变应变。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岩体蠕变领域相关理论,为裂隙锚固岩体蠕变灾害防治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原工学院》期刊2019-04-01)

张永岗,杨育礼,何玉虎[3](2018)在《倾倒蠕变岩体深竖井快速开挖支护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登水电站出线竖井位于倾倒蠕变岩体内,地质条件复杂。本文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进行分析、总结,采取预固结灌浆、预衬砌、环向钢支撑、锚筋桩、锚杆、喷混凝土等多种加强支护方式达到开挖期安全支护目的。通过井口设置合理安全的提升系统满足小反铲下井扒渣施工,实现复杂地质条件下竖井快速高效开挖。(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施工》期刊2018年02期)

郭福伟[4](2018)在《锚固岩体蠕变过程中内部应力应变规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内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涌现出大量的深部矿井、地下储油、轨道交通等工程,此类工程随着深度的不断增加,将面临高地应力、高地温、高岩溶水压及施工扰动等复杂的工程地质情况。地下工程多采用锚杆对围岩进行加固,工程施工及服役期间锚固体随时间增加产生蠕变,严重影响工程的安全及稳定性。本文基于改进的预埋叁维直角式应变花技术,首先采用铁晶砂岩土相似材料制作无锚岩体试块,并运用蠕变仪对试块进行单轴压缩蠕变试验,通过叁维直角式应变花的数据分析,归纳了无锚岩块单轴压缩蠕变过程中分别平行加载方向和垂直加载方向应变的变化特征,并通过矩阵计算,推导出单轴蠕变过程中无锚岩块各个时刻应变达到最大值时的空间位置近似与内摩擦角有关。其次,利用自制的加载系统,较真实的模拟工程现场锚杆的真实受力情况,在制备加锚岩体试样时,分别预埋不同位置的两组叁维直角式应变花,运用加载系统对加锚试样进行单轴拉伸蠕变试验,对两组应变花采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加锚岩体蠕变过程中内部不同位置的应变大小不仅与所处的锚固深度、锚杆距离的有关,而且通过对比得出加锚岩体蠕变过程中的相对最稳定位置和最活跃位置。最后,通过加锚岩体蠕变过程中的实测数据对比分析,归纳分析了平行加载方向和垂直加载方向上岩体内部应变的蠕变特征,分析表明平行加载方向上深锚位置应变同步变化,垂直加载方向上远离锚杆应变受外力影响较小。研究结果为实际工程中岩体锚固提供了相应的数据支撑与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原工学院》期刊2018-04-01)

王克忠,吴慧,赵宇飞[5](2018)在《深部地下厂房锚索预应力损失与岩体蠕变耦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深部地下洞室内锚索拉力受岩体蠕变,水和化学侵蚀等多种因素影响,岩体和锚索耦合作用机制复杂,预应力损失率难以准确界定。基于锚索应力损失和岩体蠕变耦合理论,确定锚索应力变化和岩体蠕变主要参数的关系式,对比分析大型地下厂房顶拱预应力锚索监测数据和理论计算值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结合数值模拟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理论计算模型未考虑岩体的初始应力状态和变形规律是导致计算结果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提出锚索初始张拉的优化技术方案,对地下洞室内锚索预应力损失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周晓飞,孙金山,刘贵应,李正川,易兵[6](2018)在《基于幂函数的边坡岩体泥质夹层长期强度直剪蠕变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体泥质软弱结构面的蠕变变形是影响边坡和地下工程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确定其长期强度对岩体工程的长期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边坡岩体中的泥质夹层,采用直剪蠕变仪对其进行直剪蠕变试验,借助幂函数对泥质夹层剪切蠕变变形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拟合,提出了通过幂级次获取边坡岩体泥质夹层长期强度的方法,并与传统等时曲线法获取的长期强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边坡岩体泥质夹层的长期强度显着低于其快剪强度,且约为抗剪强度的82%。(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1期)

杨超,黄达,蔡睿,黄润秋[7](2018)在《张开穿透型单裂隙岩体叁轴卸荷蠕变特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应力条件下较多岩体工程在开挖卸荷过程中表现出显着的时效变形特征。为研究裂隙岩体在卸荷状态下的蠕变特征,以锦屏I级水电站大理岩为原样制备模型试样,开展了恒轴压分级卸围压叁轴卸荷蠕变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试件在破坏时对应应力差最小的是倾角为30°裂隙试样,其次为倾角为60°裂隙试样,倾角为90°裂隙试样最大。从破坏形式来看,完整试件与倾角为90°裂隙试件均呈整体剪切破坏模式,倾角为30°和60°裂隙试件均从裂纹尖端扩展至破坏。变形特征方面,均可采用Burgers模型对各裂隙试样不含加速蠕变阶段的蠕变曲线进行拟合,试样在不同裂隙类型和应力水平下的变形特点则通过参数数值加以区分。该结论与Lemaitre应变等效原理和Sidoroff能量等价原理中有关损伤材料和无损材料间相关关系的基本观点一致。基于此,提出了裂隙岩体损伤蠕变模型,该模型建立了完整岩石与裂隙岩体间的相关关系,对裂隙岩体时效变形特征的进一步研究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8年01期)

王同旭,马秋峰,曲孔典,张洋[8](2016)在《裂隙岩体蠕变断裂损伤本构模型的开发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在长期应力作用下,因岩体内部裂隙的开裂和扩展,而造成岩体的损伤,将蠕变裂隙岩体视为损伤的连续介质,通过分析蠕变裂纹的扩展演化,将初始裂隙的损伤张量、裂纹起裂和扩展的损伤张量、蠕变裂纹扩展的损伤张量相累加,描述岩体的蠕变损伤演化过程。将累加后的损伤张量引入到本构模型中,利用C++编译,开发出可模拟蠕变裂纹扩展的自定义本构模型动态链接库(DLL)。以某矿8106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利用该模型对停采线煤柱进行模拟,分析在不同时间段的损伤区和应力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新的本构模型可以用于分析蠕变条件下裂隙损伤演化过程的规律;在考虑蠕变裂纹扩展的情况下,8106工作面的90 m宽保护煤柱可以满足安全生产要求。(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6年10期)

齐亚静,谢然[9](2016)在《岩体(岩石)加速蠕变阶段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加速蠕变阶段是滑坡临滑预报的关键阶段,探讨加速蠕变阶段的模型,对滑坡临滑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水科学与工程技术》期刊2016年03期)

许龙星[10](2016)在《巷道煤岩体蠕变失稳时间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改进西原模型给出了平面应变状态下巷道煤岩体蠕变失稳的时间,得到余吾煤业S2206顺槽开挖阶段巷道蠕变失稳时间为52.9h,在此时间内及时支护可有效阻止围岩的失稳破坏,保证巷道的正常开挖和煤矿的安全生产。(本文来源于《陕西煤炭》期刊2016年01期)

岩体蠕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节理岩体的蠕变特性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岩体内部裂缝的复杂状态不仅为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带来一定困难,而且使得锚固岩体的蠕变力学机制更为复杂,锚固效果不达预期,而蠕变灾害的发生恰恰多源于岩体内部隐性裂缝的产生与扩展,因此,研究含裂缝锚固体的蠕变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含裂缝、采用粘结式锚杆的锚固体蠕变特性进行系统研究。首先,将裂缝特性量化为数量、断续程度和倾角3种特征变量并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其次,开展以裂缝特征变量为因素,锚固体抗压强度和蠕变应变为主要指标的正交试验,并运用统计学手段研究裂缝特征变量对试验指标的影响。然后,开展锚杆拉拔蠕变的数值仿真试验,丰富研究对象的同时进一步验证室内模型试验相关结论。最后,建立裂缝-锚杆-岩石蠕变本构模型并对相关参数进行反演。结果表明:(1)裂缝特性对锚固体抗压强度影响的显着性顺序依次为倾角、数量和断续程度,且无缝锚固体和有缝锚固体抗压强度之间存在以裂缝3特性为参数的线性关系,而对锚固体蠕变效应的不同种类应变而言,裂缝断续程度均起到主要控制作用。(2)从锚固体蠕变变形角度考虑,存在最有利裂缝含量和最不利裂缝倾角,其中,锚杆拉拔条件下的最佳裂缝含量可以通过数值方法得到的“叁线交点”法来求得。(3)基于上述结论,将裂缝弹性模量用以裂缝特征变量为参数的二次函数表示,构成的缝-锚-岩耦合蠕变本构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含裂缝锚固岩体的蠕变过程。(4)提出宏观连续蠕变应变增长的微观不连续能量阶跃理论,从能量角度出发,即蠕变过程是应力势能不断累积,通过应变释放,再累积,再释放的过程,而裂缝可以有效释放应力势能,减缓蠕变应变。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岩体蠕变领域相关理论,为裂隙锚固岩体蠕变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岩体蠕变论文参考文献

[1].郝社锋,蒋波,喻永祥,宋京雷,李振江.蠕变作用下将军崖岩画区岩体变形机理与加固方案研究[J].河南科学.2019

[2].崔力.含裂缝锚固岩体蠕变特性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中原工学院.2019

[3].张永岗,杨育礼,何玉虎.倾倒蠕变岩体深竖井快速开挖支护技术[J].水利水电施工.2018

[4].郭福伟.锚固岩体蠕变过程中内部应力应变规律试验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8

[5].王克忠,吴慧,赵宇飞.深部地下厂房锚索预应力损失与岩体蠕变耦合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8

[6].周晓飞,孙金山,刘贵应,李正川,易兵.基于幂函数的边坡岩体泥质夹层长期强度直剪蠕变试验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8

[7].杨超,黄达,蔡睿,黄润秋.张开穿透型单裂隙岩体叁轴卸荷蠕变特性试验[J].岩土力学.2018

[8].王同旭,马秋峰,曲孔典,张洋.裂隙岩体蠕变断裂损伤本构模型的开发与应用[J].煤矿安全.2016

[9].齐亚静,谢然.岩体(岩石)加速蠕变阶段模型分析[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6

[10].许龙星.巷道煤岩体蠕变失稳时间预测研究[J].陕西煤炭.2016

标签:;  ;  ;  ;  

岩体蠕变论文-郝社锋,蒋波,喻永祥,宋京雷,李振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