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表征论文-武晓菲

类比表征论文-武晓菲

导读:本文包含了类比表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创造性,发散性,数字加工,类比推理

类比表征论文文献综述

武晓菲[1](2014)在《基于数字表征的发散性类比推理的神经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创造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研究者对创造性的本质和内在机制的研究越来越有兴趣,尤其是创造性的神经机制,更是当代创造性研究的重中之重。一些神经影像研究已经发现,创造性问题解决卷入了较多的脑区,包括前额皮层(e.g., Fink et al.,2009; Green et al.,2012; Zhang et al.,2013),顶叶(Fink et al.,2009; Sieborger et al.,2007),颞叶(Chavez-Eakle et al.,2007; Fink et al.,2009),以及视觉区域(e.g., Howard-Jones et al.,2005).在这些研究中,大多数实验任务都是言语材料和图形材料,很少有数字材料。然而关于数字加工的创造性在生活中却是意义非凡,着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解决数学难题“计算1+2+3…+100=?”时候,巧妙的采用了算术级数对称性,组合出了50组1+100,2+99,……49+52,50+51数对,答案就是:101×50=5050。不同于言语和图形刺激材料,数字加工过程有着不同的心理表征(Dehaene,2005)和不同的神经机制(Jia et al.,2011; Kadosh et al.,2005; Piazza et al.,2002; Richland et al.,2007; Zhong et al.,2011)。但是很少有研究探究关于数字表征创造性或者发散性的神经机制。在本研究中,我们改编了Hofstadter(1995)关于类比推理文献中使用的数字类比刺激材料作为实验任务,并借助于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来探究数字类比推理任务中,规则的发散性形成的神经机制。在正式实验之前,进行了预实验。预实验的目的是评估实验材料是否可行,并为功能磁共振实验刺激所需时间提供依据和参考。有两种实验任务,单一答案类比推理任务和多答案类比推理任务。类比推理任务的形式为‘在每个刺激的上方,标明该刺激属于哪一类任务,“一个答案”或者“多个答案”。对于单一答案类比推理任务答案只有一个并且是唯一的,例如,在中,“8”是唯一的答案;对于多答案类比推理任务,每一个刺激都有叁个可行的答案,例如,“4”,“3”和“2”都是该任务的答案。每一个答案都对应一个特殊的规则,实验中,要求被试在没有时间限制的前提下尽量思考可行的答案,并且报告采用的规则。为了防止被试每次解决问题都采用同样的规则,实验中涉及了较多不同的规则,所以被试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必须经过努力思考而不是单纯的套用简单规则。每种条件下,刺激材料有60个。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能较好的完成单一答案类比推理任务,平均反应是为3.23s(0.56s),对于多答案类比推理任务,被试平均完成率为2.12个(0.45个),平均反应时为12.33s(4.56s)。在功能磁共振实验中,刺激材料是从预实验中挑选的平均完成率大于等于2的刺激材料。不同于预实验的是,正式实验要求被试对于多答案类比推理任务,只需要想到两个答案就可以。另外,作为基线的数字辨认任务和类比推理有相似的结构。不同点是在数字辨认任务中,要求被试辨认前叁项(A,B,C)中是否有相同的数字。行为结果指出,被试在完成叁种不同任务[多答案类比推理任务(M=7538ms, SEM=325ms),单一类比推理任务(M=2958ms,SEM=147ms和基线(M=3020ms,SEM=169ms))]的反应时有显着地差异, F(2,19)=227.7,P<0.001。另外,被试在叁种任务[多答案类比推理任务(M=90%,SEM=2.1%),单一类比推理任务(M=98%,SEM=0.2%)和基线(M=88%,SEM=1.5%)]的完成率上也达到显着差异F(2,19)=13.14,p<0.001。结果表明,多重类比推理任务卷入了更多的心理操作成分,所以会有较长的反应时和较低的完成率。在影像数据上面,我们对比了叁种不同类比推理实验任务的神经激活来探究数字发散性思维的神经机制。第一个影像数据对比是单一答案类比推理任务和基线任务,结果显示,完成单一答案类比推理任务的认知操作显着的激活了左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右侧中央后回等脑区。其次,我们的研究对比了多答案类比推理任务和基线的影像数据,结果显示,完成多答案类比推理任务的认知操作显着的激活了左侧额上回,右侧额中回,左侧额中回,右侧额中回,右侧中央后回等脑区。最后,影像结果显示,多答案类比推理任务减去单一答案类比推理的激活的主要脑区包括右侧额中回(BA10),左侧顶下小叶(BA40)以及额上回(BA8)。结果表明,在发散性类比推理任务中,右侧BA10和左侧BA40负责新规则的产生,而BA8负责对原始规则的抑制。(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4-04-08)

武晓菲,张浩[2](2012)在《基于数字表征的类比推理的神经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类比推理一直被认为是创造性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往关于类比推理的研究都集中于单一答案的推理任务,本研究旨在探索更具生态价值,更符合创造性本质的多答案(即发散性问题)类比推理的神经机制,并与有聚合特征的单一答案问题作比较。采用跨文化一致性的字符串作为实验材料,实验为单因素3水平设计,分别为:单一答案任务,例如:1234554321/3::3456776543/?,此例只有一个答案5。多答案任务,例如:1234554321/4::3457667543/?,此例题有3个答案分别是7,5,6。分别对应不同的规则,7是位置对应,6是数值大小对应等。基线任务是简单的数字辨别任务。使用空间分别率高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能够熟练掌握任务规则的20名被试进行任务扫描,实验为事件相关设计。结果显示,相比单一答案任务,多答案任务更多的激活额中回(BA8),双侧颞下回等脑区,而相比作为基线的数字辨认任务,类比推理任务显着激活了额前回(BA10),全部任务激活了枕叶。本研究证实了BA10在类比推理的关系整合中有重要的作用,这与以往研究一致。额中回和双侧颞叶可能在类比推理的发散性任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枕叶可能与数字材料加工有关。本研究首次用数字串作为类比推理的任务,并且考察了在类比任务下,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的不同神经机制,是对当前关于类比推理研究的补充和发展。(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1-30)

胡毅敏,徐慈华[3](2011)在《类比论证的形式表征与语用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类比论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论证方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论证效果,会对人们的学习、认知、交流和创新等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基于相似性的类比推理是类比论证的基础,其过程具有很强的或然性。运用溯因推理、扩展的谓词演算、概念映射函数等工具和方法对类比论证进行一定程度的形式表征,有助于较清晰地描写和呈现类比论证的推理过程,及其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结构。从语用维度上看,类比论证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类比论证的建构者只有充分考虑各种语用因素,才能使类比论证具有更强的可接受性。(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1年08期)

王静,陈英和,曹仕莹[4](2011)在《类比数量表征的线索:离散量还是连续量》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Stroop研究范式,对30名成人被试的类比数量表征线索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类比数量的小数和大数段上,不存在表征线索的分化;在个数任务中不出现Stroop效应,但被试在强不一致条件下的错误率显着高于强一致条件下的错误率;在累积面积任务中出现Stroop效应,且在弱不一致、强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错误率都显着高于强一致、弱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错误率。以上结果表明被试在进行类比数量表征时,可以同时提取离散量线索和连续量线索,但是对离散量线索的抑制要难于对连续量线索的抑制。(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11年01期)

吴松初[5](2010)在《廓类与类比——语言表征的心智演绎及其相关问题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廓类(qualia)的语用现象表现了主体对表达中事物的性质或现象的特性的感知。在语用上体验一个廓类,往往是难以言传的,但人们总会自然地求助于语言系统中最能表征的词语以类比的方式来表达这种体验。因此,带有自身本质特性的廓类又有了许多语用意义上的附加特征,正是这些附加特征具体体现了人类语言表征的心智演绎的微妙与深奥,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相关问题,需要人们去探索。(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0年04期)

水仁德,徐飞,沈模卫[6](2004)在《婴儿数量表征的客体档案和类比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对数量的表征及其发展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对婴儿数量表征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的进步。文章简要介绍了婴儿数量辨别和推理能力的研究方法,对婴儿数量表征相关的理论进行了重点讨论。大量详实的证据表明,婴儿拥有一个“天生的”数量机制,这为人数学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04年05期)

类比表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类比推理一直被认为是创造性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往关于类比推理的研究都集中于单一答案的推理任务,本研究旨在探索更具生态价值,更符合创造性本质的多答案(即发散性问题)类比推理的神经机制,并与有聚合特征的单一答案问题作比较。采用跨文化一致性的字符串作为实验材料,实验为单因素3水平设计,分别为:单一答案任务,例如:1234554321/3::3456776543/?,此例只有一个答案5。多答案任务,例如:1234554321/4::3457667543/?,此例题有3个答案分别是7,5,6。分别对应不同的规则,7是位置对应,6是数值大小对应等。基线任务是简单的数字辨别任务。使用空间分别率高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能够熟练掌握任务规则的20名被试进行任务扫描,实验为事件相关设计。结果显示,相比单一答案任务,多答案任务更多的激活额中回(BA8),双侧颞下回等脑区,而相比作为基线的数字辨认任务,类比推理任务显着激活了额前回(BA10),全部任务激活了枕叶。本研究证实了BA10在类比推理的关系整合中有重要的作用,这与以往研究一致。额中回和双侧颞叶可能在类比推理的发散性任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枕叶可能与数字材料加工有关。本研究首次用数字串作为类比推理的任务,并且考察了在类比任务下,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的不同神经机制,是对当前关于类比推理研究的补充和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类比表征论文参考文献

[1].武晓菲.基于数字表征的发散性类比推理的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4

[2].武晓菲,张浩.基于数字表征的类比推理的神经机制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3].胡毅敏,徐慈华.类比论证的形式表征与语用维度[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

[4].王静,陈英和,曹仕莹.类比数量表征的线索:离散量还是连续量[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

[5].吴松初.廓类与类比——语言表征的心智演绎及其相关问题的探索[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

[6].水仁德,徐飞,沈模卫.婴儿数量表征的客体档案和类比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4

标签:;  ;  ;  ;  

类比表征论文-武晓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