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音韵编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音韵编码,计划单元,言语流畅性
音韵编码论文文献综述
段素梅[1](2019)在《中小学生音韵编码的差异及教学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音韵编码是言语产生中的重要过程之一。音韵编码计划单元是指说话者在开始发音前提取到的语音信息的度量。音韵编码计划单元选取的恰当与否会对口语表达的流畅性产生影响。前人研究发现音韵编码计划单元的大小存在个体差异。本研究探究中小学生言语流畅性的差异是否是由于音韵编码计划单元的差异造成的,从而为提升中小学生言语流畅性提供针对性建议。本研究利用图-词干扰实验范式的扩展,通过比较不同音节上的语音相关干扰刺激或语音无关干扰刺激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即语音促进效应)来探讨28名中学生和35名小学生在言语产生中的音韵编码计划单元的大小。实验中,同时。呈现两个水平居中排列的图片和听觉干扰刺激,要求中小学生被试尽量忽略声音并用并列名词短语来命名两幅图片。结果表明,无论中学生还是小学生,均在第一个名词的前两个音节上发现了语音促进效应,即语音相关条件下的命名潜伏期显着短于语音无关条件,说明中小学生音韵编码计划单元均为第一个名词;中小学生均在第二个名词上产生了语音抑制效应,即语音相关条件下的命名潜伏期显着长于语音无关条件,说明中小学生音韵编码计划单元均为第一个名词或第二个名词。中小学生第一个名词首字的语音促进效应均显着大于尾字的语音促进效应,说明中小学生的音韵编码计划单元是以音节为单位的。中学生的言语流畅性错误率显着低于小学生,说明中学生的言语流畅性优于小学生。中小学生在词汇干扰效应(即语音无关条件下的命名潜伏期显着短于基线条件)上存在差异,说明中小学生在词汇加工前的注意控制加工阶段存在差异。中小学生在加工单幅图片时存在差异,说明中小学生对图片的熟悉程度可能存在差异。根据结果得到以下结论:1.中小学生言语流畅性之间的差异可能不是由于音韵编码计划单元之间的差异造成的。2.音韵编码计划单元的单位的不同、词汇加工前的注意控制加工阶段的差异以及图片熟悉度的不同,可能是造成中小学生言语流畅性差异的原因。根据结论,对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流畅性以及日常教学活动提出以下建议:1.要进行记忆容量训练,以提升词汇加工前的注意控制加工能力;2.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熟悉度。(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9-05-30)
乔佳丽[2](2019)在《中学生音韵编码的单位大小及其对言语流畅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言语产生包括概念化、言语组织和发音:个阶段,音韵编码是言语组织阶段的重要部分,它指根据词素选择音段和节律结构并进行音节化,将音段与节律结构中的音节节点联系起来。音韵编码水平一直都是心理语言学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大多言语产生模型假设句子的产生是从左到右递进加工的,说话人不需要编码完整个句子才开始发音。层级激活假设更是具体指出,在开始发音前对信息的音韵编码也是依据某个单位(音位、音节或词等等)所在的位置逐渐递进的,然而对于这个单位的大小仍然存在争论,可能与语言特性有关。此外,层级激活的单位大小影响着人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因此,探讨该单位大小的发展对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将运用图一词干扰范式,通过与大学生的对比,探究中学生言语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层级激活单位及其对言语流畅性的影响。实验一中探讨大学生和中学生在产生并列名词短语时层级激活的单位大小,结果发现中学生与大学生的命名潜伏期趋势不一致,大学生在第一个名词上语音促进效应边缘显着,表明在产生并列名词短语时层级激活的单位可能扩展到了整个双字词。中学生在第一个名词的首字与尾字上都没有语音促进,表明中学生在开始发音前并没有稳定激活第一个名词;对中学生的结果细分后发现高流畅性的中学生在第一个名词的首字上出现了语音促进效应,表明中学生在层级激活单位上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只有高流畅组达到了以音节为单位的音韵层级激活。在实验二中,采用与实验一相同的材料,检验大学生命名单个图片时的层级激活单位,结果发现在双字词的首字上有显着的语音促进效应,尾字上没有,表明在汉语中,成年人产生单个词汇时的层级激活单位为音节,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因此,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1、初中生与大学生在短语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层级激活单位不一致,只有高言语流畅性的初中生单位是第一个音节,大学生的单位很可能是第一个双音节名词;2、音韵编码的层级激活单位是可变的,大学生在词汇产生中单位是无调性音节,在并列名词短语的产生中单位很可能是第一个双音节名词。(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彦嫣[3](2018)在《口吃儿童音韵编码计划单元研究及对言语流畅性的干预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音韵编码(Phonological encoding)是言语产生中的重要过程之一。口吃是儿童阶段发生率较高的语言障碍之一,主要表现为说话过程中不自觉地重复音节、拖长或者中断,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听觉呈现干扰刺激的词汇-图片干扰研究范式考察口吃儿童在单个图片命名任务中,言语不流畅是否受到音韵编码计划单元大小的影响,进而对内隐修复模型与EXPLAN模型理论中存在的争议进行探讨。本研究被试共包括14名口吃儿童与15名非口吃儿童,通过对命名潜伏期和错误率的分析。结果发现口吃儿童命在两个音节命名反应时上与非口吃儿童没有差异,且在基线条件下也没有差异,在词汇干扰效应上有差异。最终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在单个图片命名时口吃儿童音韵编码不存在缺陷;(2)单个图片命名时口吃儿童音韵编码计划单元与非口吃儿童一致;(3)口吃儿童的早期注意阻滞机制方面存在问题。根据结论,针对口吃儿童的教学,提出以下叁点教育建议:(1)针对口吃儿童开展对应的注意和言语综合干预训练;(2)简化口吃儿童语言学习中的难度,将具体的教学任务简单化;(3)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准备时间。(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2)
张清芳[4](2008)在《汉语单音节和双音节词汇产生中的音韵编码过程:内隐启动范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取内隐启动范式研究汉语词汇产生中的音韵编码过程。实验一和二探测单字词产生中首音相同、韵和声调都相同时的启动效应,结果未发现首音启动效应,却发现了韵和声调相同时的抑制效应。实验叁至五探测双字词产生中音节相同、声调相同以及音节和声调都相同时的促进效应,实验结果发现了显着的音节、音节和声调的促进效应,未得到显着的声调促进效应。上述结果表明,音节或"音节+声调"是汉语词汇产生中的编码单元,音节促进效应发生在音韵编码水平;声调只是节奏框架的一部分,它只能与音节结合在一起才能起作用。结合汉语的特点讨论了研究结果,并与英语或荷兰语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最后提出了两种可能产生"韵母+声调"抑制效应的原因,并讨论了记忆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张清芳[5](2007)在《汉语单音节和双音节词汇产生中的音韵编码过程:内隐启动范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取内隐启动范式研究汉语了单音节和双音节词汇产生中的音韵编码过程。实验一和二探测单字词产生中首音相同、韵和声调都相同时的启动效应,结果未发现首音启动效应,却发现了韵和声调相同时的抑制效应。实验叁至五探测双字词产生中音节相同、声调相同以及音节和声调都相同时的促进(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11-01)
张清芳,杨玉芳[6](2006)在《汉语词汇产生中词汇选择和音韵编码之间的交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取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探索汉语单音节词汇产生中词汇选择和音韵编码之间的交互作用。实验一探测目标图画语义相关项的语音激活,观察到了非目标项的语音激活。实验二探测目标图画语义相关项的字形激活,未发现非目标项的字形激活。在改进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实验叁验证实验一和二,并探测目标图画字形相关项的语音激活以及语音相关项的字形激活,结果未探测到语义相关项的字形或语音激活、语音相关项的字形激活,只发现了字形相关项的语音激活。实验一至叁的结果表明汉语词汇产生中存在目标字字形相关项的语音激活,但不存在从音韵编码阶段至词汇选择阶段的激活反馈。综合上述结果,从是否存在多重的字形或语音激活,以及是否存在从音韵编码至词汇选择的反馈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倾向于支持词汇产生中层迭式理论的观点。(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张清芳,杨玉芳[7](2005)在《汉语单音节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取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以视觉方式呈现干扰单字,初步探索了汉语单音节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结果发现了在目标项和干扰词的音节相同和同音条件下都出现了促进效应,而在首音和声调相关、韵和声调相关、首音相关、韵相关、声调相关条件下都未出现显着的启动效应。这表明“音节”或“音节+声调”可能是词汇产生中语音编码表征的单元。最后讨论了英语和荷兰语的研究结果与汉语不同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05年02期)
张清芳,杨玉芳[8](2003)在《汉语单音节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取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以视觉方式呈现干扰单字,探索了汉语单音节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结果发现了音节促进效应和同音促进效应,没有出现首音和声调相关、韵和声调相关、首音相关、韵相关、声调相关条件下的启动效应,表明语音编码阶段可能是以“音节”和“音节+声调”为单位进行表征的。讨论了英语或荷兰语的研究结果与汉语不同的原因。(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期刊2003-10-01)
音韵编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言语产生包括概念化、言语组织和发音:个阶段,音韵编码是言语组织阶段的重要部分,它指根据词素选择音段和节律结构并进行音节化,将音段与节律结构中的音节节点联系起来。音韵编码水平一直都是心理语言学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大多言语产生模型假设句子的产生是从左到右递进加工的,说话人不需要编码完整个句子才开始发音。层级激活假设更是具体指出,在开始发音前对信息的音韵编码也是依据某个单位(音位、音节或词等等)所在的位置逐渐递进的,然而对于这个单位的大小仍然存在争论,可能与语言特性有关。此外,层级激活的单位大小影响着人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因此,探讨该单位大小的发展对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将运用图一词干扰范式,通过与大学生的对比,探究中学生言语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层级激活单位及其对言语流畅性的影响。实验一中探讨大学生和中学生在产生并列名词短语时层级激活的单位大小,结果发现中学生与大学生的命名潜伏期趋势不一致,大学生在第一个名词上语音促进效应边缘显着,表明在产生并列名词短语时层级激活的单位可能扩展到了整个双字词。中学生在第一个名词的首字与尾字上都没有语音促进,表明中学生在开始发音前并没有稳定激活第一个名词;对中学生的结果细分后发现高流畅性的中学生在第一个名词的首字上出现了语音促进效应,表明中学生在层级激活单位上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只有高流畅组达到了以音节为单位的音韵层级激活。在实验二中,采用与实验一相同的材料,检验大学生命名单个图片时的层级激活单位,结果发现在双字词的首字上有显着的语音促进效应,尾字上没有,表明在汉语中,成年人产生单个词汇时的层级激活单位为音节,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因此,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1、初中生与大学生在短语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层级激活单位不一致,只有高言语流畅性的初中生单位是第一个音节,大学生的单位很可能是第一个双音节名词;2、音韵编码的层级激活单位是可变的,大学生在词汇产生中单位是无调性音节,在并列名词短语的产生中单位很可能是第一个双音节名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音韵编码论文参考文献
[1].段素梅.中小学生音韵编码的差异及教学建议[D].天津师范大学.2019
[2].乔佳丽.中学生音韵编码的单位大小及其对言语流畅性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19
[3].王彦嫣.口吃儿童音韵编码计划单元研究及对言语流畅性的干预建议[D].天津师范大学.2018
[4].张清芳.汉语单音节和双音节词汇产生中的音韵编码过程:内隐启动范式研究[J].心理学报.2008
[5].张清芳.汉语单音节和双音节词汇产生中的音韵编码过程:内隐启动范式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
[6].张清芳,杨玉芳.汉语词汇产生中词汇选择和音韵编码之间的交互作用[J].心理学报.2006
[7].张清芳,杨玉芳.汉语单音节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J].心理科学.2005
[8].张清芳,杨玉芳.汉语单音节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C].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