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西氿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历史
西氿湖论文文献综述
孙照斌,邴海健,吴艳宏,姚书春,刘恩峰[1](2009)在《太湖流域西氿湖沉积岩芯中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太湖流域西氿湖沉积物岩芯XJ2中Cu、Pb、Zn、Cd、Cr等5种重金属元素总量的分析,结合测年结果,揭示了不同时间段重金属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并利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对沉积物岩芯的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的历史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芯受Cd元素污染最重,其它4种元素较Cd则轻得多,因此Cd元素是影响该地区沉积物潜在生态风险的绝对主导因素.从20世纪初叶开始,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污染及其相应的潜在生态风险开始上升,并且上升幅度不断加剧,到20世纪90年代达到最大值,沉积物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级别均为"很高",随后便开始迅速下降,然而直到2004年这两个参数仍然维持在"很高"级别.(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09年04期)
孙照斌[2](2009)在《太湖入湖水系东、西氿湖百年来的人类活动影响评价及重金属赋存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太湖流域入湖水系中主要河流宜溧河注入太湖前,所流经的两个重要湖泊——东氿、西氿中所采集的沉积物岩芯进行了研究。它们分别是西氿湖入湖处的XJ2沉积物岩芯和东氿湖出湖处的DJ5沉积物岩芯。210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XJ2岩芯涵盖了从19世纪初至2004年的时间范围,并且沉积速率随时间不断上升。而DJ5岩芯则无法应用137Cs或210Pb进行测年,在本文中便运用污染地层对照的方法对其进行定年,DJ5岩芯的年代处于19世纪末至2004年之间。在XJ2中,随时间推移低频磁化率和高频磁化率均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总体趋势均为逐渐升高;而频率磁化率则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这种变化规律表明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在逐渐加强。XJ2岩芯中磁化率水平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特别是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活动息息相关,战争和工业发展是本研究中影响磁化率水平的主要因素。通过对XJ2岩芯底部重金属含量的分析,得到了西氿重金属总量和总有效结合态含量的背景值,这些背景值同样适用于东氿湖的研究。随后便利用这些背景值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研究了XJ2和DJ5岩芯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同时还通过XJ2岩芯对基于总量的评价方法和基于总有效结合态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比对研究。基于总有效结合态含量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与基于总量的潜在生态风险评曲线都发生了类似的变化趋势,仅个别元素顺序有所不同。在综合评价中Cd元素是造成重金属污染的绝对主导因素.无论是在单一污染元素评价还是多种污染元素综合评价中,随着时间的推移,Cfi、Eri、Igeo、Cd和RI,都出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合地累积指数法的验证结果表明,通过重金属总有效结合态含量的变化可以更清楚的判断污染的存在,且不会夸大元素污染的起始时间,其给出的结果更切合实际。利用BCR叁步提取法对XJ2和DJ5中的Cd、Cr、Zn、Cu和Pb元素的各种结合形态进行了分析,5种被测元素有效结合态含量及百分含量的上升充分说明了人为源污染的存在。其中Cd、Cu、Zn和Pb的总量的变化,便是由总有效结合态主导的。近百年来,被测元素有效结合态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结合形态纵向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岩芯底部的主要赋存形态被人为源排放所导致大幅增加的形态所取代,自然赋存形态平衡被打破。被测元素均有水溶态、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含量上升的现象,并且Cd、Zn、Cu和Pb的该形态百分含量也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上升.这些变化不仅与各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以及沉积环境有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与污染物来源、特性及含量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的趋势与人类活动历史,尤其是流域内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历史相吻合。因此当水体受到人为源重金属污染后,在沉积物中容易赋存于二次释放风险大、生物有效性高的有效结合态之中,潜在生态风险极大。通过对照研究表明,DJ5中重金属元素各研究指标较XJ2均有明显的下降。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上游来水所携带的污染物在向下游输送的过程中,不断沉积从而逐渐被水体所净化所导致的;而东、西氿湖之间的沉积环境差异,重金属的地球化学性质以及污染源、污染物的特征等,也是影响两湖沉积物中各有效态含量与分布差异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王奎[3](1989)在《西氿湖下采煤的初步实践与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促进大面积地表水体下采煤技术的发展,解放西沈湖下煤炭资源,小张墅煤矿在与煤科院北京开采所共同分析研究了该矿第一水平的开采资料(第一水平属于地表河流、第四系厚冲积层及基岩含水层复合结构水体下采煤)的基础上,于1987年底进入西氿湖下开拓并顶水开采。至今,已实现了3个工作面的安全试采,出煤3.3万t,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并对水体下采煤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分析工作,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及类似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下的采煤,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本文来源于《江苏煤炭》期刊1989年02期)
西氿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对太湖流域入湖水系中主要河流宜溧河注入太湖前,所流经的两个重要湖泊——东氿、西氿中所采集的沉积物岩芯进行了研究。它们分别是西氿湖入湖处的XJ2沉积物岩芯和东氿湖出湖处的DJ5沉积物岩芯。210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XJ2岩芯涵盖了从19世纪初至2004年的时间范围,并且沉积速率随时间不断上升。而DJ5岩芯则无法应用137Cs或210Pb进行测年,在本文中便运用污染地层对照的方法对其进行定年,DJ5岩芯的年代处于19世纪末至2004年之间。在XJ2中,随时间推移低频磁化率和高频磁化率均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总体趋势均为逐渐升高;而频率磁化率则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这种变化规律表明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在逐渐加强。XJ2岩芯中磁化率水平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特别是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活动息息相关,战争和工业发展是本研究中影响磁化率水平的主要因素。通过对XJ2岩芯底部重金属含量的分析,得到了西氿重金属总量和总有效结合态含量的背景值,这些背景值同样适用于东氿湖的研究。随后便利用这些背景值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研究了XJ2和DJ5岩芯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同时还通过XJ2岩芯对基于总量的评价方法和基于总有效结合态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比对研究。基于总有效结合态含量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与基于总量的潜在生态风险评曲线都发生了类似的变化趋势,仅个别元素顺序有所不同。在综合评价中Cd元素是造成重金属污染的绝对主导因素.无论是在单一污染元素评价还是多种污染元素综合评价中,随着时间的推移,Cfi、Eri、Igeo、Cd和RI,都出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合地累积指数法的验证结果表明,通过重金属总有效结合态含量的变化可以更清楚的判断污染的存在,且不会夸大元素污染的起始时间,其给出的结果更切合实际。利用BCR叁步提取法对XJ2和DJ5中的Cd、Cr、Zn、Cu和Pb元素的各种结合形态进行了分析,5种被测元素有效结合态含量及百分含量的上升充分说明了人为源污染的存在。其中Cd、Cu、Zn和Pb的总量的变化,便是由总有效结合态主导的。近百年来,被测元素有效结合态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结合形态纵向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岩芯底部的主要赋存形态被人为源排放所导致大幅增加的形态所取代,自然赋存形态平衡被打破。被测元素均有水溶态、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含量上升的现象,并且Cd、Zn、Cu和Pb的该形态百分含量也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上升.这些变化不仅与各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以及沉积环境有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与污染物来源、特性及含量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的趋势与人类活动历史,尤其是流域内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历史相吻合。因此当水体受到人为源重金属污染后,在沉积物中容易赋存于二次释放风险大、生物有效性高的有效结合态之中,潜在生态风险极大。通过对照研究表明,DJ5中重金属元素各研究指标较XJ2均有明显的下降。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上游来水所携带的污染物在向下游输送的过程中,不断沉积从而逐渐被水体所净化所导致的;而东、西氿湖之间的沉积环境差异,重金属的地球化学性质以及污染源、污染物的特征等,也是影响两湖沉积物中各有效态含量与分布差异的关键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氿湖论文参考文献
[1].孙照斌,邴海健,吴艳宏,姚书春,刘恩峰.太湖流域西氿湖沉积岩芯中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J].湖泊科学.2009
[2].孙照斌.太湖入湖水系东、西氿湖百年来的人类活动影响评价及重金属赋存形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3].王奎.西氿湖下采煤的初步实践与认识[J].江苏煤炭.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