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化葵花油脂肪酸蔗糖酯的合成

氢化葵花油脂肪酸蔗糖酯的合成

一、氢化葵花油脂肪酸蔗糖酯的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刘春环[1](2021)在《天然蜡调控油脂结晶及O/W乳液部分聚结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脂奶油因易获得、性质稳定且成本低廉而被广泛应用于烘焙领域。植脂奶油内含氢化植物油,其结晶特性优异,可在O/W乳液中形成脂肪球部分聚结,赋予植脂奶油良好的结构塑性,但其含有的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健康不利。因此,如何在设计油脂结晶和部分聚结的基础上开发非氢化油基已成为植脂奶油领域的研究热点。天然蜡是未被充分利用且绿色天然的食品工业资源,具有改善油脂结晶特性的潜力,但关于蜡调控油脂结晶和脂肪球部分聚结的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此,本文通过复配甘油三酯(TAG)和添加天然蜡改善热带植物油的结晶,阐释油脂结晶特性对脂肪球部分聚结的调控机制,并系统研究脂肪球部分聚结对奶油微观结构与宏观特性的影响机制,为低脂、常温非氢化植脂奶油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1)以全氢化棕榈仁油(FHPKO)为参照,研究了8种热带植物油的脂质组成与结晶特性。结果表明,棕榈仁油及其分提物、椰子油与FHPKO主要组成均为La La La和La La M,β′晶型,呈现细小均匀的粒状晶体;棕榈油及其中熔点分提物主要含POP和OPO,β′晶型,呈现细小均匀的球状晶体;棕榈硬脂主要含PPP和OPO,β′晶型,呈现粗大的球状晶体。针对棕榈仁油及其分提物、椰子油在35°C时固体脂肪含量(SFC)为0问题,添加高SFC棕榈硬脂(POs),进行二元、三元复配,构建伪相图,优化TAG组成。发现组合1(棕榈仁油(PKO):棕榈硬脂(POs):棕榈仁硬脂(PKS)=5:15:80)和组合2(POs:PKS=15:85)具有与FHPKO相近的结晶特性。奶油打发评价试验表明,组合2(PKS85)达到了与FHPKO相近的产品性质,可作为非氢化植脂奶油基料油。(2)以PKS85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蜂蜡(BW)、小烛树蜡(CLW)、巴西棕榈蜡(CW)和米糠蜡(RW)调控其结晶特性的机制。基于Avrami模型发现,添加2~8 wt%的CLW和CW显着提高PKS85的K值和降低t1/2值(P<0.05),促进了PKS85的结晶;4°C和20°C等温结晶时n值分别为2.220和2.992,呈现二维的盘状生长方式和三维的球状生长方式;4种蜡的添加均可降低PKS85在20°C等温结晶下的n值,使其接近于4°C时的n值,呈现相似的晶体生长方式。此外,蜡的添加使PKS85晶体横截面出现了新的碳氢侧链排布(d=3.70?和4.15?),使纵切面的片层厚度(d001)降低了1.4~4.0?,且d001和纳米片晶厚度(?)与蜡烷基链长度成正相关。偏振光显微镜(PLM)分析表明,BW、CW和RW的添加使PKS85依次呈现尺寸较大的针状、羽毛状、线状晶体,而CLW使其呈现尺寸较小的针状晶体。(3)以上述添加4种蜡的PKS85为基料油,构建水包油(O/W)乳液体系,并研究其脂肪球部分聚结行为。结果表明,蜡的添加使乳液中PKS85产生了3.68?和4.10?的新碳氢侧链排布,增加了片层厚度(d001)和纳米片晶厚度(?)。BW、CW和RW的添加使脂肪球内依次呈现尺寸较大的针状、羽毛状、线状晶体,而CLW使其呈现尺寸较小的针状晶体。PLM和冷冻传输扫描电镜(Cryo-SEM)表明,添加蜡的脂肪球内的晶体易于刺破油水界面,形成不规则突起,增加脂肪球“捕获”机率,加速部分聚结的形成;流变学试验进一步证实,不规则突起增强脂肪球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其机械强度。总之,天然蜡可以调控脂肪球内部的油相结晶,加速脂肪球的部分聚结和增强部分聚结脂肪球形成的网络结构,这对于植脂奶油的结构性质至关重要。(4)基于此,以上述含4种蜡的O/W乳液为研究对象,构建搅打充气O/W乳液(即植脂奶油),并研究其结构特性。结果表明,4种蜡的添加均使O/W乳液的表面张力维持在34.5~35.7 m N/m。通过PLM、Cryo-SEM和扩张流变学进一步研究气泡的界面膜特性发现,部分聚结脂肪球在气泡界面上形成稳定的弹性界面膜(弹性模量(E′)>粘性模量(E′′)),而蜡的添加使其弹性增强。同时流变学试验进一步证实,蜡的添加增强了植脂奶油的整体结构。此外,蜡的添加增加体相粘度,减缓排液,增强植脂奶油稳定性。基于蜡构建低脂非氢化植脂奶油(15 wt%油),其基础评价指标和宏观结构与对照组植脂奶油(25 wt%油)相似;基于蜡构建常温非氢化植脂奶油,其基础评价指标和宏观结构与对照组低温植脂奶油相近。综上,天然蜡可参与TAG组装,改变其结晶特性,诱导脂肪球形成不规则的界面突起,从而促进部分聚结的形成。基于此,成功开发出低脂非氢化植脂奶油和常温非氢化植脂奶油,解决了植脂奶油氢化、高脂与低温储藏问题,为天然蜡在新型植脂奶油的应用提供了科学支撑。

张亭妍,王宏雁,刘钟栋[2](2021)在《中短链脂肪酸结构脂的合成工艺》文中研究表明以辛酸、癸酸、月桂酸及三丁酸甘油酯为原料,采用两步合成方法合成中短链脂肪酸结构脂。第一步为3种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酯化合成,第二步为3种中短链脂肪酸结构脂的酶法酯交换合成。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合成中短链脂肪酸结构脂的最佳工艺条件。3种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合成的最佳条件:反应时间6 h、反应温度160℃、底物物质的量之比6∶1,所得3种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含量均大于70%,分子蒸馏分离后3种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含量均达到90%以上。3种中短链脂肪酸结构脂的酯交换合成最佳条件为底物物质的量之比1∶3、反应时间6 h、反应温度60℃、脂肪酶用量5%,所得产物3种中短链脂肪酸结构脂产率均达到60%以上。

蒋兆景[3](2020)在《硬脂酸衍生物固化葵花籽油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油在凝胶剂的作用下固化形成油凝胶能够减少食品中反式和饱和脂肪酸的应用,提高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还可用作脂溶性功能成分的载体,在食品工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凝胶剂的作用机制是食品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比较了硬脂酸衍生物固化葵花籽油的能力,系统研究了凝胶剂浓度及贮藏温度对油凝胶的质构、流变、热力学性质及叶黄素保护的影响。在实验基础上,使用分子模拟手段,建立“凝胶剂结构-自组装行为-油凝胶特性”跨尺度关联,以期阐明硬脂酸衍生物固化葵花籽油的分子机制。获得的相关结论如下:(1)建立了以食用植物油为溶剂直接从万寿菊花中浸提叶黄素酯,而后用硬脂酸单甘酯固化,建立了制备食品级叶黄素酯油凝胶的方法。研究发现,与大豆油、油菜籽油和玉米油相比,葵花籽油在60℃条件下表现出最高的提取效率,更适于作为溶剂浸提万寿菊中的叶黄素酯。以硬脂酸单甘酯为凝胶剂固化得到的负载叶黄素酯的葵花籽油,形成油凝胶,该油凝胶的质构和流变特性随硬脂酸单甘酯浓度增加,随贮藏温度的降低而增强,表明可通过改变制备条件可以调节油凝胶的力学性质。而油凝胶的凝胶温度仅受凝胶剂浓度影响。稳定实验中,该油凝胶可有效保护油凝胶中叶黄素酯抵抗紫外线光照,且保护效果与硬脂酸单甘酯含量呈正相关。该叶黄素酯油凝胶制备方法简单安全,可为其他脂溶性功能成分的开发提供参考。(2)考察了硬脂酸单甘酯(MG)和豆甾醇(ST)混合物对葵花籽油的固化效果,系统研究了MG-ST混合物的配比,浓度及贮藏温度对油凝胶的质构、流变、热力学性质及叶黄素保护的影响。发现MG-ST混合物的配比对其最低成胶浓度有显着影响,当总浓度大于4%时所有配比均形成凝胶。在5°C贮藏温度下,MG或ST型油凝胶的硬度、粘度和咀嚼性等质构特性高于MG-ST型油凝胶。而在20°C的贮藏温度下,MG-ST型油凝胶具有更高的质构指标。流变学测试表明所得油凝胶均为假塑性流体,具有相似的流变学特性。油凝胶的凝胶温度由凝胶剂浓度和配比决定,与贮藏温度无关。MG/ST配比为2:8具有最高的凝胶温度为80°C,而后随ST比例减小而下降。所得油凝胶均能显着提高叶黄素的稳定性,且MG/ST配比为8:2的油凝胶对叶黄素呈现出最好的保护效果。本研究对于开发新型食用油凝胶产品,推动叶黄素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3)使用硬脂酸衍生物作为凝胶剂,系统比较了硬脂酸(SA),12-羟基硬脂酸(HSA),硬脂酸甲酯(MS),硬脂酸乙二醇单酯(HES),单硬脂酸山梨糖醇酐(SS)固化葵花籽油的效果,并结合分子模拟手段阐明硬脂酸衍生物固化葵花籽油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SA、HSA和HES具有固化葵花籽油能力,其中首次报道了HES具有固化能力。在质构分析中,HSA型油凝胶(HSAO)展现出最高的硬度、脆性、粘度和咀嚼性,其次为HES型油凝胶(HESO)和SA型油凝胶(SAO)。HESO和SAO质构特性与凝胶剂浓度呈正比与贮藏温度成反比,而HSAO质构特性与凝胶剂浓度和贮藏温度均呈正比;在流变学测试中,所有油凝胶样品都为剪切稀化流体,其中G’LVR的从高到底依次为HSAO>SAO>HESO,且油凝胶的凝胶温度仅与凝胶剂的浓度有关;较高的固体脂肪含量和结晶度有助于油凝胶获得更高的力学表现和叶黄素保护效果。分子动力学表明HSA二聚体具有最低的互作用能和最小的回旋半径,SA和HES两者结果接近但均逊于HSA,独立梯度模型证明上述二聚体主要由氢键维持,且HSA二聚体结构最为紧密,这较好的解释了它们固化葵花籽油的实验表现。

张震[4](2019)在《酯交换改性对棕榈油的理化性质影响及其在食品专用油脂基料油中的应用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品专用油脂是油脂加工的高端和末端,以棕榈油为基础的专用油脂改性开发是食品工业研究的热点。部分的新油脂资源与油脂副产物可应用于油脂酯交换改性,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具有改善食品专用油脂基料油品质的效果。基料油调配以固体脂肪含量和同质多晶转换为控制指标的改性思路是目前的主流原则。本文研究了基于棕榈油与不同脂类之间的酯交换改性技术来改善棕榈油的品质,对其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固体脂肪含量曲线特性(SFC,Solid Fat Content),结晶习性,微观结构变化影响规律进行讨论,主要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棕榈油中间分提物(PMF,Palm Mid Fraction)的酯交换改性与应用,PMF与牛油(BT,Beef Tallow)经酯交换改性后结晶比率显着提升,SFC趋势更加平缓,塑性范围变宽,延展性增强,打发裹气性得到提升,烘焙应用效果明显改善;改性PMF经过溶剂分提能有效分离出高温固脂,提高软脂的化口性,搅打奶油应用裹气性提升,同时sn-2位饱和脂肪酸含量提高。2、研究了乳木果油分提液油(Shea OL,Shea Olein)与棕榈油之间的改性特性,在25℃以上,与棕榈油和椰子油相容性较好,与棕榈液油(POL,Palm Olein)相比,Shea OL在调配油基中能显着加速体系结晶。Shea OL天然含有8%左右的甘油二酯(DAG,Diacylglycerols),与POL和大豆油相比,使用Shea OL制备的O/W体系在储藏期间的粒径稳定性,抗温度波动性和硬度稳定性显着提高。3、研究了棕榈油与不同类型油脂的化学酯交换改性反应,发现含BT的棕榈油油脂改性后倾向于β′晶型,结晶加快;大豆油能显着提高体系S/U/U(二饱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对纯棕榈油基的结晶改善效果不显着;棕榈仁油(PKO,Palm Kernal Oil)能够降低改性体系的S/U/U含量,与大豆油同时作用时,PKO降S/U/U的能力更强,同时PKO能够丰富产品甘油三酯(TAG,Triacylglycerols)组成,提高C44的TAG含量,可通过改性提高S/S/S,促进结晶,改善棕榈油基β′型结晶倾向;棕榈油基中添加30%以上的PMF可改性提高高温固脂,使产品塑性范围更宽,30%以下的添加时作用不显着。4、研究了化学方法与酶法催化制备不饱和DAG混合体系,制备了硅藻土负载SO42-/TiO2固体超强酸催化油酸酯化,分子蒸馏后可以得到69.64%不饱和DAG产品;利用鼓泡式反应器,Novezyme 435酶催化油酸和玉米油酯化和酯交换制备得到含量82%以上的高不饱和单双甘油酯(MAG-DAG,Mono-and Di-acylglycerols)组合物,该组合物能延缓棕榈油起酥油储藏期间的结晶比率,起到稳定产品晶型和硬度的作用。5、研究了酶法催化米糠蜡(RBW,Rice Bran Wax)与棕榈油酯交换改性制备蜡酯甘油酯混合体系,在Lipozyme TL IM酶的催化下得到新的蜡酯甘油酯组合物,体系结晶显着加快,中温段固脂明显提高,SFC曲线更加平缓,改性后体系以β′型结晶为主,产物中DAG含量升高,产物硬度和黏度得到了提升,新产物较原料RBW的粗糙度更低,疏水性更强。

李慧灵[5](2017)在《猪油基酥皮油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酥皮油是制备酥类点心、牛角包和蝴蝶酥等层次感鲜明的烘焙产品必不可少的原料之一。然而,国内现有的酥皮油存在低温过硬、高温过软及含有反式脂肪酸(Trans-Fatty Acids,TFA)等品质问题,亟须开发一种既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延展性又不含反式脂肪酸的高级酥皮油。我国猪油资源丰富且具有易消化吸收的特点,但由于晶体粗大的问题导致其适用性差。因此,本课题利用物理混合、化学法酯交换和酶法酯交换技术对猪油进行了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入乳化剂,观察其对油脂结晶的影响,最后将改性后油脂进行烘焙应用,以构建品质优良的酥皮油。首先,将棕榈硬脂(Palm Stearin,ST)和猪油(Lard,LD)按一定质量比物理混合,以商业酥皮油的固体脂肪含量(Solid Fat Content,SFC)曲线为基准选择棕榈硬脂的质量比分别为20%、30%、40%、50%、60%、70%,分别选择CH3ONa进行化学法酯交换和Lipozyme TL IM进行酶法酯交换反应,对比研究了酯交换前后油脂的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组成、SFC、相容性、热性质、晶体微观结构和晶体类型等。结果表明,脂肪酸组成分析中检测到的TFA(C18:1 t)含量低于标准0.3%,满足零反式脂肪酸专用油脂的要求;酯交换前后的主要甘油三酯为PLO、POO、POSt及POP,与物理混合后的样品相比,化学法和酶法酯交换后的甘油三酯S3与U3的含量均增加,SU2与S2U的含量均减少;酯交换后样品的SFC曲线更加平滑,塑性范围增加;在油脂的相容性研究中三种处理方式得到的样品都有较好的相容性;油脂酯交换前后的热性质具有显着差异,高熔点部分甘油三酯的峰右移,含量变多,中熔点部分整体右移且峰型稍宽,表明该区间的甘油三酯组成更加复杂,低熔点部分峰左移,含量变多;在酯交换的作用下,β′型晶体成为主要结晶晶型,晶形由粗大变为细小且分布更加均匀;当棕榈硬脂配比在30%到40%之间时,硬度大约在300 g左右,满足商业酥皮油对硬度的要求。其次,选用聚甘油酯(PGE)、分子蒸馏单甘酯(DMGS)、单双混甘油酯(MONODIGS)、丙二醇酯(PGMS)、乳酸甘油酯(LACTEM)及棕榈酸型蔗糖酯(P-170)六种乳化剂,考察乳化剂对结晶行为的影响,发现20℃储存条件下DMGS、PGE和P-170使体系的结晶尺寸变得细小,在硬度分析中具有较高的硬度值,其它乳化剂对结晶体系硬度值的影响不大;乳化剂对物理混合后样品4.6?处峰值影响较为明显,添加PGE和P-170后,棕榈硬脂配比为30%和40%的物理混合样品的部分β′晶型转化为β型,而乳化剂对化学法酯交换和酶法酯交换后样品的晶型转变影响较小,添加乳化机后的样品CIE30-4、CIE30-5、EIE40-4、EIE40-5及EIE40-6在4.6?处的峰消失,β′晶型接近百分之百。最后,对4种酥皮油配方进行了烘焙实验,并对其烘焙性质及烘焙后产品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混合体系经化学法和酶法酯交换后制备的酥皮油与商业酥皮油相比,在质地、硬度、颗粒感和黏性上差异不显着,但比容、膨胀率和感官评价上都表现出较物理混合制备的千层酥具有更佳的品质,烘焙性能与市售酥皮油相当。

胡鹏[6](2017)在《元宝枫油的提取及其功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了元宝枫油的提取工艺,并以人造奶油为评价体系,从两个方面探讨了元宝枫油在人造奶油加工中的功能特性:一、通过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提高人造奶油的营养价值;二、基于其含有的长碳链脂肪酸的特性改善人造奶油的结晶性能。本项研究旨在为元宝枫油在人造奶油行业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首先研究了元宝枫油的制备工艺。以陕西省泾阳县产元宝枫籽为原料,对比了超临界萃取、亚临界萃取两种方法提取的元宝枫油的得率和品质,其中亚临界萃取方法的提取效果较为理想。亚临界工艺最佳萃取条件为40℃、1:3(m:v)的料液比、萃取3次、每次30 min,可达到43.6%的得油率。制备的毛油经过酶法脱胶、脱色和脱臭,得到精炼元宝枫油。该工艺避免了化学碱炼,在提高得油率的同时进行适度精炼,以保留其天然营养成分。其次,对元宝枫油的脂肪酸组成、sn-2位脂肪酸组成、甘三酯组成、微量营养成分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元宝枫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2.2%;元宝枫油的长碳链脂肪酸(碳原子数大于18的脂肪酸)总含量为33.7%;其中神经酸含量为6.2%,且主要分布在甘三酯的1,3位。采用超高效合相色谱(UPC2)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Q-TOF-MS)方法鉴定出52种甘三酯(TAG),其中LLE、OLE和OOL是三种主要的TAG,总含量达23.5%;元宝枫油中的甘三酯以三不饱和甘三酯为主要成分,占总量的93.3%;含有神经酸的甘三酯主要有NeLL、NeOL、NePO和NeOO。元宝枫油含有975996 ppm的生育酚,其中以γ-生育酚(540556 ppm)为主。元宝枫油还含有804992 ppm的甾醇,其中谷甾醇(554677ppm)为主。此外,元宝枫中油还含有1.1 ppm的β-胡萝卜素。元宝枫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长碳链脂肪酸和微量营养成分,在开发健康食品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第三,制备营养安全且含有元宝枫油的人造奶油,探讨酯交换改性元宝枫油在人造奶油中的应用。分别对元宝枫油、棕榈仁油和棕榈油硬脂(ATO:PKO:ST=4:1:5、3:1:6、2:2:6)进行酯交换改性,制备了含有元宝枫油酯交换油脂的人造奶油。研究结果显示酯交换不会改变油脂的脂肪酸组成,但会使神经酸在sn-2位富集,有助于神经酸的消化吸收。酯交换反应后,甘三酯PPP,POP和PPO含量降低,油脂的塑性得到提升。DSC、XRD和偏光显微镜的分析结果表明元宝枫油、棕榈仁油和棕榈油硬脂物理混合后的晶型主要呈现为树状的β晶型,而经过酯交换后的油脂主要呈现出细小的针状β’晶型。将酯交换改性元宝枫油应用到人造奶油配方中,人造奶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可降低22%。此研究制备的含元宝枫油的酯交换改性油基可用于开发各种人造奶油,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最后,对元宝枫油进行氢化改性,以全氢化元宝枫油和全氢化高芥酸菜籽油为主要原料,调配棕榈油、大豆油和棕榈仁油,进行酯交换制备不同的油基,分别探讨其在搅拌类人造奶油和夹心类人造奶油两个体系中对人造奶油结晶的影响。在搅拌类人造奶油体系中,含元宝枫油硬脂的酯交换油脂在该工艺条件下表现为β’晶型,而含全氢化高芥酸菜籽油的酯交换油脂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为β’和β的混合晶型。对照组中以棕榈油/大豆油和棕榈油/棕榈仁油/大豆油为油基的酯交换油脂,实验最初阶段为β’晶型,但经过3个温度波动周期后,很快转变为β晶型,且存在明显的晶体聚集。在夹心类人造奶油体系中,含元宝枫油硬脂的酯交换油全部为β’晶型,经过6个周期的温度波动后仍呈现稳定的β’晶型。而不含硬脂的棕榈油/棕榈仁油体系在2个温度波动周期内开始有β晶型出现,并观察到明显的大晶体颗粒。含元宝枫油硬脂的酯交换油基在两个体系中均表现出最佳的抵抗温度波动的能力,进一步显示了元宝枫油硬脂在稳定人造奶油油脂晶型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可以预期应用此研究结果能够明显改善人造奶油的储存稳定性,此应用不局限于元宝枫油,其它任何具有长碳链和丰富脂肪酸组成的油脂都可达到类似的效果。

安东[7](2017)在《基于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构建的糖基表面活性剂合成及其性能》文中研究表明糖基表面活性剂不仅具有优良的表面活性性能,而且具备一定的药理性,因其资源可再生、绿色环保、易生物降解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等领域。本文以来源广泛的葡萄糖、氨基酸为原料,主要合成了五个系列的葡萄糖基衍生物,并通过核磁、质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合成了系列1-O-(N-脂肪酰基氨基酸)-D-葡萄糖酯;而后测定并计算了不同温度下其水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最低表面张力(Ycmc)、亲水亲油值(HLB值)、表面最大吸附量(Γmax)、表面分子最小截面积(Amin)、临界堆积参数(CPP)、表面活性效率值(pc20)等表面活性参数以及标准吉布斯自由能(ΔGmθ)、标准焓变(AHmθ)和标准熵变(ΔSmθ)等胶束热力学参数;另外,对目标化合物体外抑制人白血病K562细胞、人肝癌HepG2细胞、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活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该系列糖酯的HLB值为8~14左右;拥有低数量级cmc值,表现出优良的表面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其cmc值升高,而γcmc值减小;随着脂酰基链长的增加,同氨基酸系列糖酯的cmc值和γcmc值均减小;pc20值随着碳链的增长而增大,说明有较长疏水链的糖酯在降低给定表面张力值时所需浓度较少;CPP值均小于0.2,说明该系列糖酯在水溶液中均可形成胶束;经计算ΔGθ和ΔHθ值均为负值,表明该系列糖酯的胶束化是自发进行的放热过程;该类型糖酯对K562细胞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作用剂量为100μM 作用时间为72h时,抑制率能够达到50%;对HepG2细胞均表现出抑制效果,作用72h后,抑制率能够达到10%~43%;对MCF7细胞抑制率最高在45%。合成了系列6-O-(N-脂肪酰基氨基酸)-D-甲基葡萄糖酯;测定并计算其表面活性性能参数、胶束热力学参数及体外抑制肿瘤细胞活性。结果表明,该系列糖酯的HLB值为9~15;同氨基酸系列糖酯的cmc值和γcmc值都随脂酰基链的增加而降低;温度升高糖酯的cmc值随之升高,而相应的γcmc值减小;CPP值均小于0.2,表明该系列糖酯在水溶液中可形成胶束;ΔGmθ和ΔHmθ均为负值,说明其胶束化是自发进行的放热过程;糖酯对K562、HepG2、MCF7三种肿瘤细胞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对K562的抑制率表现最好为25.69%,对HepG2的抑制率最高为20.92%,对MCF7细胞抑制率最高为24.03%。首先合成了系列1,6-二-O-(N-脂肪酰基氨基酸)-D-葡萄糖二酯;然后测定并计算了其表面活性参数及胶束化热力学参数;研究了它们对肿瘤细胞体外抑制增殖的活性;结果表明,葡萄糖二酯能够有效地降低水溶液表面张力,表面活性较高;随着脂酰基链增长,cmc值和γcmc值均降低;随着温度升高cmc值增大,而相应的γcmc值减小;胶束化热力学参数ΔGmθ和ΔHmθ均为负值,同样说明该系列糖酯的胶束化是自发形成的放热过程;该系列化合物都能对K562细胞增殖产生较好地抑制效果,最高抑制率能够达到81%;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良好,且浓度依赖关系明显,最高抑制率为56%;对MCF7细胞能够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各化合物的最高抑制率在20%~35%之间,48h后延长作用时间无明显促进抑制效果。制备了系列AOT和Bola型葡萄糖基双聚表面活性剂,并对它们的表面活性性能和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显示,AOT型赖氨酸糖酯的HLB值为4~8;随着温度的升高,其cmc值增加而γcmc值下降,这说明此类糖酯形成胶束的能力减弱而降低水表面张力的能力增强;随着疏水碳链的增长及温度的升高,糖酯更倾向于在气/液界面层吸附;同一温度下,随着疏水链增长,cmc值降低,说明该类表面活性剂胶束化的趋势增强。Bola型谷氨酸糖酯的HLB值为14~16;随着温度升高,表面活性剂cmc值升高而γcmc值逐渐降低;同一温度下,随着脂酰基链增长ΔGmθ减小,说明表面活性剂更易形成胶束。两种类型的糖酯对K562、HepG2、MCF7三种细胞均表现出较好抑制增殖作用,最高抑制率分别为40.40%、50.41%、35.69%。合成了系列甘油葡萄糖脂,并通过MTT法初步研究它们的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化合物对K562细胞具有较好抑制效果,抑制率最大为58.35%;对HepG2细胞抑制增殖作用不佳,最高抑制率仅达到30.42%;对MCF7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较好,最高抑制率可达到59.92%。葡萄糖基结构是五种系列目标化合物拥有优良表面活性性能和生物活性的共同因素。同时,不同脂酰基结构对它们的性能产生了较大影响。通过对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实验发现,相对而言,五个系列的葡萄糖基衍生物中1-O-(N-脂肪酰基氨基酸)-D-葡萄糖酯系列对K56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效果、1,6-二-O-(N-脂肪酰基氨基酸)-D-葡萄糖二酯系列抑制HepG2细胞增殖作用效果、甘油葡萄糖脂系列对MCF7细胞抑制增殖效果相对较优。本文合成了多种系列的葡萄糖基化合物,不仅具有优异的表面活性性能,而且部分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糖基化合物物化及抗肿瘤活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和学术价值。

范林恩[8](2015)在《植物油取代牛油在人造奶油/起酥油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棕榈液油(OL,24)、全氢化大豆油(FHSBO)和低芥酸菜籽油(Canola)为原料,以甲醇钠为催化剂制备酯交换油脂,以替代牛油在人造奶油和起酥油中的应用。此外,本文还研究了棕榈油、牛油、两种酯交换油脂的人造奶油/起酥油在恒温条件下(25,70 d)和温度波动条件下(10、24 h,30、24 h,25、24 h;5个周期)储存过程中硬度、固体脂肪含量(SFC)、流变特性、微观结构、晶型、热稳定性等物理特性的变化趋势。酯交换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催化剂加入量(0.1-0.9%,w/w)的增加,酯交换油脂中的酸价和甘二酯含量都呈线性增加。实验以?|SFCCIE-SFC牛油|作为响应值(总物料为60,0≤OL≤60,0≤HSBO≤30,0≤Canola≤30),采用混料回归设计得到两种与牛油特性相近的配比方案,分别为OL:FHSBO:Canola=62.3:21.9:15.8(方案1,w/w/w,下同)和OL:FH SBO:Canola=50:25:25(方案2)。两种方案得到的酯交换油脂的SFC曲线与牛油的接近,20结晶晶型都为β′,晶体微观结构细腻。两种酯交换油脂中的2-油酸-1,3-棕榈酸甘油酯(POP)含量低于13%,与牛油中POP含量(约11%)相接近,远远低于本研究所选用棕榈油中的POP含量(约36%)。在25恒温储存7 d后,实验制备的人造奶油/起酥油的硬度、流变特性、微观结构都发生明显变化。在熟化后的储存过程中,棕榈油基产品出现明显的后硬,牛油基产品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后硬,而两种酯交换油脂制备的产品在储存过程中未出现后硬现象。流变特性结果表明四种油脂产品的储存模量(G’)的变化趋势与硬度变化趋势相一致,SFC值与硬度变化之间无直接相关性。随着储存时间的继续延长四种产品都会出现了起砂现象,但是均能保持稳定的β’晶型。热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酯交换基与牛油基产品的融化结束温度均低于棕榈油基产品的融化结束温度(约42,有利于酯交换油基与牛油基产品在烘焙中的应用。温度波动实验结果显示,棕榈油基产品的硬度在温度波动之后显着降低,而牛油、方案1与方案2产品的硬度在温度波动后会增加;这与产品在温度波动储存期间G’变化趋势相一致。温度波动后,产品的SFC呈下降趋势,这与产品从30降温25,体系的过冷度较低,熔化的组分不能完全再结晶有关。X-衍射结果显示,三棕榈酸甘油酯(PPP)含量高的棕榈油基产品在温度波动过程中更易发生β’向β晶型转化,而牛油与酯交换油产品能保持稳定的β’晶型。第二个温度波动循环之后产品均出现明显的起砂,说明温度波动会加速人造奶油/起酥油的品质劣变。烘焙实验结果显示,与牛油基起酥油相比,方案1与方案2起酥油具有良好的烘焙性能。综合上述结论可以得知两种酯交换油脂可以用于替代牛油在人造奶油和起酥油中的应用。

赵雪丹[9](2014)在《油脂特性对蜡烛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植物油作为一种可再生新兴蜡材逐渐走向蜡烛市场,但以其为原料的蜡烛存在渗油、断裂、起霜等问题,本文对(1)甘三酯;(2)甘三酯-乳化剂/硬脂酸二元混合体系;(3)甘三酯-乳化剂-硬脂酸三元混合体系的结晶行为及蜡烛性能进行研究,探讨了产生外观缺陷的原因,并优选出了性能良好的蜡烛配方。甘三酯基蜡烛配方通过氢化、分提、复配三种方式制得,对结晶特性及蜡烛外观进行研究,结论如下:(1)以棕榈硬脂ST为原料进行不同程度的氢化。氢化初期,熔点下降,这是因为反式酸的形成抑制了晶体向β型转变。氢化后期,饱和程度显着提高,熔点上升,结晶峰尖锐,晶体尺寸增大。随着氢化时间的延长,蜡烛渗油现象逐渐消失,但出现断裂,适度氢化产物(氢化1520min)适合用作蜡材。(2)ST经分提后熔点上升,固脂含量SFC升高,晶体颗粒粗大,结晶峰尖锐,蜡烛断裂、起霜、表面凹陷。(3)随着全氢化棕榈硬脂FHST的加入,ST-FHST混合物的熔点先降低再升高;结晶峰变得尖锐;晶体尺寸增大;蜡烛渗油逐渐消失,但断裂加重。ST:FHST7:3时渗油及断裂情况适中,适合作为基料油。乳化剂对油脂结晶特性及蜡烛性能的影响:(1)研究单甘酯MAG添加量对ST:FHST7:3混合物的影响。结果发现,添加7%MAG后,SFC升高,晶体形态呈长棒状网络结构,结晶峰峰型缓和,蜡烛渗油消失,轻微断裂,添加20%后外观完好。考虑成本因素,认为添加7%为宜。(2)研究不同乳化剂的影响,结果表明,丙二醇酯PGMS90显着降低SFC;混合型聚甘油酯CRYSTALLIZER400,十聚甘油十硬脂酸酯Q-1810S,十聚甘油五硬脂酸酯Q-185S形成细小且紧密的晶体网络,MAG尺寸稍大,而PGMS90和单双甘油酯MAG-DAG晶体形态呈分散的大颗粒状;PGMS90结晶峰尖锐,其他缓和。PGMS90和MAG-DAG蜡烛渗油,PGMS90和Q-1810S内部形成不均匀大颗粒晶体,烛体严重断裂,Q-185S外观完好,CRYSTALLIZER400,MAG轻微断裂。Q-185S,CRYSTALLIZER400,MAG性能较优。硬脂酸SA对油脂结晶特性及蜡烛性能的影响:添加SA能够拓宽结晶温度范围,减轻样品断裂,但促进表面起霜。添加量超过20%后表面不平。10%为SA适宜添加量。根据上述优选结果,选择甘三酯(ST: FHST7:3):乳化剂(Q-185S/CRYSTALLIZER400/MAG):硬脂酸83:7:10的三元混合物作为蜡材研究其使用性能。结果发现,其结晶形态相似,均形成小而致密的网状结构,蜡烛外观完好。但添加Q-185S,CRYSTALLIZER400样结晶峰更尖锐,硬度更大,在机械打孔装入烛芯时断裂,因此,MAG-SA-TAG性能更优。蜡烛外观与结晶特性之间的关系:渗油与SFC及晶体形态有关,SFC较高或晶体形态小而致密时不易渗油。断裂由熔化结晶性质决定,同时受内部结构影响:结晶峰尖锐狭窄,内部晶体颗粒粗大时易断裂。起霜与β型晶体的形成有关,但XRD检测样与起霜部分可能存在差异,XRD对于起霜的检测不如感官判断准确。

李云凯[10](2012)在《两相体系脂肪酶催化合成蔗糖酯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了正戊醇和水形成的两相体系混合溶剂中,蔗糖和乙酸乙烯酯在游离态脂肪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转酯化反应合成蔗糖酯,确定了合成反应的各工艺参数。即当蔗糖为1.0g,水体积含量为60%,温度在40℃,缓冲液的pH值为8.0,脂肪酶用量为0.3g,蔗糖与乙酸乙烯酯的比例为1∶4,反应时间24h时,蔗糖的转化率为54.8%。通过红外光谱确定了生成主要的产物是蔗糖-6-乙酸酯。

二、氢化葵花油脂肪酸蔗糖酯的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氢化葵花油脂肪酸蔗糖酯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天然蜡调控油脂结晶及O/W乳液部分聚结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植脂奶油的结构
    1.2 O/W乳液的部分聚结
        1.2.1 部分聚结的影响因素
        1.2.2 油脂结晶调控部分聚结的研究进展
    1.3 油脂结晶行为
        1.3.1 油脂结晶过程
        1.3.2 热带植物油的物化性质
        1.3.3 脂质组成调控油脂结晶的研究进展
    1.4 天然蜡在油脂中的结晶特性
        1.4.1 天然蜡的来源与组成
        1.4.2 蜡在油脂中的结晶特性
    1.5 立题背景及意义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热带植物油复合体系相行为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基本理化指标测定
        2.3.2 脂肪酸(FA)组成测定
        2.3.3 甘油三酯(TAG)组成测定
        2.3.4 固体脂肪含量(SFC)测定
        2.3.5 非等温熔融结晶特性分析
        2.3.6 晶型分析
        2.3.7 晶体形态观察
        2.3.8 复合体系的制备及其相容性分析
        2.3.9 植脂奶油乳液的制备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热带植物油的脂质组成及物理特性
        2.4.2 棕榈仁油-棕榈硬脂复合体系的相行为
        2.4.3 椰子油-棕榈硬脂二元复合体系的相行为
        2.4.4 棕榈仁硬脂-棕榈硬脂二元复合体系的相行为
        2.4.5 棕榈仁油-棕榈仁硬脂-棕榈硬脂三元复合体系的相行为
        2.4.6 复合油样的植脂奶油应用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然蜡调控热带植物油甘油三酯结晶组装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制备
        3.3.2 非等温熔融结晶特性分析
        3.3.3 固体脂肪含量测定和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
        3.3.4 晶型和晶域分析
        3.3.5 晶体形态观察和分形维数分析
        3.3.6 硬度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热力学行为
        3.4.2 结晶动力学特性
        3.4.3 晶体的纳米结构
        3.4.4 晶体的微观结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然蜡调控乳液中脂肪球部分聚结的行为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主要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乳液制备
        4.3.2 熔融结晶特性分析
        4.3.3 SAXD和 WAXD分析
        4.3.4 脂肪球的微观结构
        4.3.5 液滴粒径分析
        4.3.6 流变学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脂肪球的热力学行为
        4.4.2 脂肪球中晶体纳米结构的变化
        4.4.3 脂肪球的微观结构
        4.4.4 脂肪球的部分聚结行为
        4.4.5 乳液的流变学行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天然蜡构建低脂植脂奶油、常温植脂奶油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主要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植脂奶油的制备
        5.3.2 打发前乳液的表面张力及其界面粘弹性测试
        5.3.3 打发前乳液的粘性测试
        5.3.4 植脂奶油的基础评价指标
        5.3.5 植脂奶油的微观结构
        5.3.6 植脂奶油的流变学测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植脂奶油的微观结构解析
        5.4.2 气泡的界面组装行为和体相粘度
        5.4.3 植脂奶油的机械特性
        5.4.4 常温植脂奶油的基础评价指标
        5.4.5 常温植脂奶油的微观结构和流变特性
        5.4.6 低脂植脂奶油的基础评价指标
        5.4.7 低脂植脂奶油的微观结构及流变特性
        5.4.8 低脂奶油和常温奶油成功构建的机制分析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2:其他相关数据

(2)中短链脂肪酸结构脂的合成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制备及纯化
        1.3.2 酶法酯交换制备中短链脂肪酸结构脂
        1.3.3 组成的定量分析
        1.3.4 总脂肪酸组成分析
2 结果讨论
    2.1 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合成
        2.1.1 反应时间对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
        2.1.2底物物质的量之比对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
        2.1.3 反应温度对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
        2.1.4分子蒸馏分离纯化
    2.2 中短链脂肪酸结构脂的合成
        2.2.1 温度对酶法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2.2.2 反应时间对酶法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2.2.3 底物物质的量之比对酶法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2.2.4 脂肪酶添加量对酶法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2.2.5 正交试验
        2.2.6 中短链脂肪酸结构脂脂肪酸组成
3 结论

(3)硬脂酸衍生物固化葵花籽油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油凝胶
        1.2.1 油凝胶定义
        1.2.2 油凝胶原理和类型
        1.2.3 油凝胶在食品中的应用
    1.3 硬脂酸及其衍生物
    1.4 分子动力学模拟
    1.5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课题来源
        1.5.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硬脂酸单甘酯固化负载叶黄素酯的葵花籽油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油脂理化性质测定
        2.3.2 叶黄素酯的提取方法
        2.3.3 负载叶黄素酯油凝胶的制备
        2.3.4 X-衍射结果分析
        2.3.5 质构特性的测定
        2.3.6 流变学特性的测定
        2.3.7 紫外光照稳定性测试
        2.3.8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叶黄素酯的提取
        2.4.2 凝胶成胶情况
        2.4.3 X-衍射分析
        2.4.4 质构特性的分析
        2.4.5 流变学特性分析
        2.4.6 紫外稳定性分析
    2.5 结论
第三章 单甘酯/豆甾醇复合物固化葵花籽油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试验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葵花籽油基油凝胶的制备
        3.3.2 质构特性的测定
        3.3.3 流变特性的测定
        3.3.4 热力学特性测定
        3.3.5 对叶黄素的保护效果测定
        3.3.6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成胶性分析
        3.4.2 质构特性分析
        3.4.3 流变特性分析
        3.4.4 热力学特性
        3.4.5 叶黄素的保护效果
    3.5 结论
第四章 硬脂酸衍生物固化葵花籽油的分子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油凝胶的制备
        4.3.2 质构特性的表征
        4.3.3 流变学特性的表征
        4.3.4 固体脂肪含量的测定
        4.3.5 热行为测定
        4.3.6 叶黄素保护实验
        4.3.7 分子动力学模拟
        4.3.8 数据分析
    4.4 结果和讨论
        4.4.1 凝胶性
        4.4.2 油凝胶质构特性
        4.4.3 油凝胶流变特性
        4.4.4 固体脂肪含量
        4.4.5 油凝胶热力学特性
        4.4.6 叶黄素保护效果
        4.4.7 分子动力学模拟
        4.4.8 IGM分析
    4.5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酯交换改性对棕榈油的理化性质影响及其在食品专用油脂基料油中的应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食品专用油脂基料油的发展现状
    1.3 食品专用油脂基料油的改性研究
        1.3.1 氢化对基料油的特性影响及优缺点
        1.3.2 分提对基料油的特性影响及发展现状
        1.3.3 酯交换对基料油的特性影响及应用前景
    1.4 食品专用油脂基料油组成的影响作用
        1.4.1 甘油三酯对食品专用油脂品质的影响
        1.4.2 甘油二酯对食品专用油脂品质的影响
    1.5 食品专用油脂基料油的改性效果分析
        1.5.1 改性前后基料油的脂肪酸与甘油三酯组成分析
        1.5.2 改性前后基料油的结晶习性及微观结构分析
        1.5.3 食品专用油脂的质构特性分析
    1.6 食品专用油脂的应用特性评价
    1.7 本课题的立论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7.1 立论依据
        1.7.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棕榈油中间分提物的改性及其在食品专用油脂产品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酯交换改性实验操作流程
        2.3.2 理化性质分析
        2.3.3 基于改性基料油的油包水型人造奶油的制作流程
        2.3.4 油包水型人造奶油的表征
        2.3.5 烘焙应用测试及产品评价
        2.3.6 油脂分提实验流程
        2.3.7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酯交换改性对基料油理化性质的影响
        2.4.2 酯交换改性基料油的特性表征
        2.4.3 酯交换改性基料油在人造奶油产品中的应用特性
        2.4.4 分提对甘油三酯组成的影响
        2.4.5 分提对固体脂肪含量和结晶比率的影响
        2.4.6 分提对总脂肪酸和sn-2 位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4.7 分提软脂的打发性测试
    2.5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乳木果液油对棕榈油的改性效果及对其在水包油乳化体系应用特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溶剂分提制备乳木果液油
        3.3.2 棕榈油与乳木果液油的酯交换改性
        3.3.3 水包油乳化体系的制备
        3.3.4 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组成及甘油酯组成分析
        3.3.5 产品性质表征
        3.3.6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乳木果液油的理化特性
        3.4.2 乳木果液油的油脂相容性分析
        3.4.3 乳木果液油与棕榈油的酯交换改性特性
        3.4.4 乳木果液油在水包油乳化体系中的应用特性
    3.5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酯交换改性对棕榈油基料油甘油三酯组成及结晶特性变化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材料与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化学酯交换改性实验
        4.3.2 甘油三酯组成分析
        4.3.3 固体脂肪含量与结晶比率分析
        4.3.4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甘油三酯对牛油品质的影响
        4.4.2 酯交换改性对甘油三酯组成的影响与变化规律
    4.5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甘油二酯的制备及其对棕榈油结晶稳定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固体酸催化剂硅藻土负载SO_4~(2-)/TiO_2 的制备
        5.3.2 固体酸催化剂的表征
        5.3.3 固体酸催化油酸酯化制备甘油二酯产品
        5.3.4 固体酸催化剂的重复利用
        5.3.5 甘油二酯产品的分子蒸馏纯化
        5.3.6 脂肪酸和甘油酯组成分析
        5.3.7 固定化酶催化制备高不饱和甘油二酯产品
        5.3.8 饱和甘油二酯产品的制备
        5.3.9 棕榈油基起酥油的制备
        5.3.10 滑动熔点的测定
        5.3.11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固体酸催化剂硅藻土负载SO_4~(2-)/TiO_2 的表征
        5.4.2 硅藻土负载SO_4~(2-)/TiO_2 催化油酸酯化制备甘油二酯
        5.4.3 甘油二酯产品的纯化
        5.4.4 硅藻土负载SO_4~(2-)/TiO_2 的重复使用效果测试
        5.4.5 固体酸催化剂的两步催化方式及催化效果测试
        5.4.6 固定化酶催化制备高不饱和甘油二酯产品
        5.4.7 甘油二酯产品的性质分析
        5.4.8 甘油二酯产品对棕榈油基起酥油结晶与质构特性的影响
    5.5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棕榈油与米糠蜡的酶法酯交换改性及其理化特性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酶法催化酯交换改性制备蜡酯甘油酯
        6.3.2 蜡酯甘油酯的理化特性表征
        6.3.3 蜡酯甘油酯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6.3.4 蜡酯甘油酯的质构特性分析
        6.3.5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棕榈液油与米糠蜡的酶法酯交换改性特性
        6.4.2 蜡酯甘油酯之间的酶法酯交换改性机理
        6.4.3 酯交换改性产品的质构分析
    6.5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论文创新点
    3.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猪油基酥皮油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酥皮油的现状
        1.1.1 酥皮油的简介
        1.1.2 酥皮油的基料油选择
        1.1.3 酥皮油中的TFA
    1.2 油脂改性方法
        1.2.1 物理混合
        1.2.2 酯交换技术
    1.3 乳化剂对油脂结晶的影响
        1.3.1 乳化剂种类
        1.3.2 乳化剂对油脂晶体的影响
    1.4 立题依据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油脂的基本指标
        2.2.2 油脂改性
        2.2.3 分子蒸馏纯化
        2.2.4 脂肪酸组成分析
        2.2.5 甘油三酯组成分析
        2.2.6 SFC及等温结晶速率的测定
        2.2.7 相容性分析
        2.2.8 晶型分析
        2.2.9 热力学性质分析
        2.2.10 结晶形态
        2.2.11 硬度测定
        2.2.12 酥皮油实验室制备方法
        2.2.13 千层酥的制作
        2.2.14 酥皮油的感官评价
        2.2.15 烘焙实验质量评价
3 结果与讨论
    3.1 混合油的SFC曲线
    3.2 酯交换前后的不同理化性质比较
        3.2.1 基料油的常规指标分析
        3.2.2 脂肪酸组成
        3.2.3 甘油三酯组成
        3.2.4 酯交换前后SFC曲线的改变
        3.2.5 相容性分析
        3.2.6 油脂的结晶形态
        3.2.7 油脂的晶型分析
        3.2.8 油脂结晶熔化性质
        3.2.9 硬度的改变
    3.3 乳化剂对结晶的影响
        3.3.1 乳化剂的选择
        3.3.2 晶型分析
        3.3.3 对晶体微观形态的影响
        3.3.4 硬度的比较
        3.3.5 等温结晶行为
    3.4 酥皮油的应用评价
        3.4.1 酥皮油配方
        3.4.2 酥皮油的感官评价
        3.4.3 烘焙实验质量评价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6)元宝枫油的提取及其功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元宝枫油的研究现状
        1.1.1 元宝枫油概述
        1.1.2 元宝枫油提取
        1.1.3 元宝枫油的理化性能
        1.1.4 元宝枫油的开发利用
    1.2 人造奶油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1.2.1 人造奶油概述
        1.2.2 人造奶油的发展趋势
        1.2.3 饱和脂肪酸与人造奶油
        1.2.4 人造奶油的结晶
        1.2.5 人造奶油的β’晶型和后硬
        1.2.6 油脂硬脂对人造奶油结晶的影响
    1.3 分析方法
        1.3.1 常规指标分析
        1.3.2 甘三酯组成分析
        1.3.3 氧化稳定性
        1.3.4 差示扫描量热(DSC)
        1.3.5 晶型和结晶形态分析
    1.4 本课题研究计划和意义
第二章 元宝枫油的制备工艺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3 元宝枫种仁预处理
        2.2.4 索氏抽提法提取元宝枫油
        2.2.5 超临界萃取法提取元宝枫油
        2.2.6 亚临界萃取法提取元宝枫油
        2.2.7 元宝枫油的精炼
        2.2.8 精炼元宝枫油的AV、PV、磷脂和色泽含量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超临界萃取元宝枫油单因素优化
        2.3.2 超临界萃取元宝枫油响应面分析
        2.3.3 亚临界萃取元宝枫油
        2.3.4 元宝枫种仁得油率比较
    2.4 小结
第三章 元宝枫油的理化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3 元宝枫油质量指标
        3.2.4 单甘酯(MAG)和甘二酯(DAG)含量
        3.2.5 活性成分
        3.2.6 元宝枫油特征指标分析
        3.2.7 热性能
        3.2.8 氧化稳定性
        3.2.9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元宝枫油的外观比较
        3.3.2 元宝枫油的质量指标
        3.3.3 甘二酯和单甘酯含量
        3.3.4 生育酚、甾醇和β-胡萝卜素含量
        3.3.5 元宝枫油的理化分析
        3.3.6 元宝枫油的FAC组成
        3.3.7 元宝枫油sn-2的脂肪酸组成
        3.3.8 元宝枫油的TAG组成
        3.3.9 氧化稳定性Rancimat
        3.3.10 热性能
    3.4 小结
第四章 含元宝枫油的人造奶油的制备和功能特性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化学酯交换反应
        4.2.4 酶法酯交换反应
        4.2.5 固体脂肪含量(SFC)检测
        4.2.6 滑动熔点(SMP)检测
        4.2.7 脂肪酸组成FAC和sn-2的检测
        4.2.8 生育酚含量测定
        4.2.9 单甘酯和甘二酯含量测定
        4.2.10 氧化诱导期检测
        4.2.11 TAG的检测
        4.2.12 DSC熔化和结晶特性
        4.2.13 晶型检测
        4.2.14 微观形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酶法酯交换反应时间
        4.3.2 SFC和SMP分析
        4.3.3 FAC和sn-2
        4.3.4 生育酚含量
        4.3.5 单甘酯和甘二酯
        4.3.6 氧化稳定性
        4.3.7 TAG组成
        4.3.8 熔化和结晶特性DSC
        4.3.9 晶型分析
        4.3.10 微观形态
    4.4 小结
第五章 元宝枫油硬脂改善人造奶油结晶的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原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3 元宝枫油硬脂的制备
        5.2.4 化学酯交换反应
        5.2.5 SFC和SMP检测
        5.2.6 FAC检测
        5.2.7 TAG检测
        5.2.8 DSC熔化和结晶特性
        5.2.9 晶型检测
        5.2.10 微观形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棕榈油基硬脂和豆油基硬脂对油脂结晶性能的研究
        5.3.2 元宝枫油硬脂改善搅拌类人造奶油结晶性能的研究
        5.3.3 元宝枫油硬脂改善夹心油结晶性能的研究
        5.3.4 元宝枫油硬脂对β’结晶的影响机理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1.1 建立元宝枫油的制备工艺
        6.1.2 元宝枫油理化指标和营养元素分析
        6.1.3 含元宝枫油的人造奶油的理化性能
        6.1.4 元宝枫油硬脂改善人造奶油结晶性能的研究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7)基于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构建的糖基表面活性剂合成及其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糖基表面活性剂概述
    1.2 糖酯表面活性剂
        1.2.1 糖酯的合成方法
        1.2.2 糖酯的应用
    1.3 甘油糖脂的概述
        1.3.1 甘油糖脂合成方法
        1.3.2 甘油糖脂应用
    1.4 氨基酸衍生物的概述
        1.4.1 氨基酸型表面活性剂
        1.4.2 氨基酸对抗肿瘤药物的化学修饰
    1.5 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1.6 研究思路和内容
    参考文献
2 1-O-(N-脂肪酰基氨基酸)-D-葡萄糖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试剂与仪器
    2.2 1-O-(N-脂肪酰基氨基酸)-D-葡萄糖酯合成及其表征
        2.2.1 N-脂酰基氨基酸的合成及表征
        2.2.2 D-甲基葡萄糖苷的合成及表征
        2.2.3 2,3,4,6-四-O-苄基-1-O-(N-脂酰基氨基酸)-D-葡萄糖酯的合成
        2.2.4 1-O-(N-脂酰基氨基酸)-D-葡萄糖酯的合成
    2.3 化合物合成讨论
        2.3.1 2,3,4,6-四-O-苄基-1-O-(N-脂酰基氨基酸)-D-葡萄糖酯的合成
        2.3.2 1-O-(N-脂酰基氨基酸)-D-葡萄糖酯的合成研究
    2.4 糖酯表面活性性能参数研究
        2.4.1 葡萄糖酯水溶性的测定及结果
        2.4.2 HLB值的测定及计算
        2.4.3 γ_(cmc)值和cmc值的测定
        2.4.4 表面活性参数的测定结果
    2.5 胶束化热力学参数的计算
    2.6 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2.6.1 葡萄糖酯的体外化学稳定性
        2.6.2 稳定性实验结果
        2.6.3 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2.6.4 抑制增殖实验结果
    2.7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3 6-O-(N脂酰基氨基酸)-D-甲基葡萄糖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6-O-(N-脂酰基氨基酸)-D-甲基葡萄糖酯的合成
        3.1.1 D-甲基葡萄糖苷的合成及表征
        3.1.2 6-O-(N-脂酰基氨基酸)-2,3,4-0-苄基-D-甲基葡萄糖酯的合成及表征
        3.1.3 6-O-(N-脂酰基氨基酸)-D-甲基葡萄糖酯的合成及表征
    3.2 糖酯表面参数值测定计算
        3.2.1 葡萄糖酯水溶性
        3.2.2 Davies法计算HLB值
        3.2.3 糖酯其他表面活性参数的测定
        3.2.4 表面活性参数结果
    3.3 胶束化热力学函数计算
    3.4 糖酯体外抑制肿瘤细胞活性
        3.4.1 抑制肿瘤细胞活性实验
        3.4.2 抑制肿瘤细胞活性实验结果
    3.5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4 1,6-二-O-(N-脂酰基氨基酸)-D-葡萄糖二酯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4.1 1,6-二-O-(N-脂酰基氨基酸)-D-葡萄糖二酯的合成步骤及表征
        4.1.1 D-葡萄糖苷的合成及表征
        4.1.2 1,6-二-O-(N-脂酰基氨基酸)-2,3,4-三-O-苄基-D-葡萄糖酯的合成及表征
        4.1.3 1,6-二-O-(N-脂酰基氨基酸)-D-葡萄糖酯的合成及表征
    4.2 化合物合成的讨论
        4.2.1 1,6-二-O-乙酰基-2,3,4-三-O-苄基-D-葡萄糖苷的合成
        4.2.2 1,6-二-O-(N-脂酰基氨基酸)-2,3,4-苄基-葡萄糖酯合成研究
    4.3 表面活性参数的测定计算
        4.3.1 葡萄糖二酯水溶性测定
        4.3.2 Davies法计算HLB值
        4.3.3 其他表面活性参数的测定
    4.4 胶束化热力学函数计算
    4.5 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活性研究
        4.5.1 体外化学稳定性
        4.5.2 体外抑制K562细胞增殖
        4.5.3 体外抑制HepG2细胞增殖
        4.5.4 体外抑制MCF7细胞增殖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葡萄糖基双聚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
    5.1 试剂与仪器
    5.2 葡萄糖基双聚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5.2.1 N-脂酰基赖氨酸的合成及其表征
        5.2.2 N-脂酰基谷氨酸的合成及其表征
        5.2.3 (N-脂酰基赖氨酸)-苄基-葡萄糖酯的合成及其表征
        5.2.4 (N-脂酰基谷氨酸)-苄基-葡萄糖酯的合成及其表征
        5.2.5 (N-脂酰基赖氨酸)-葡萄糖酯的合成及其表征
        5.2.6 (N-脂酰基谷氨酸)-葡萄糖酯的合成及其表征
    5.3 表面活性参数的研究
        5.3.1 糖酯的HLB值的计算
        5.3.2 cmc值和γ_(cmc)值的测定
        5.3.3 Γ_(max)值和A_(min)值的计算
        5.3.4 结果与讨论
    5.4 胶束化热力学函数参数的计算
    5.5 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活性研究
        5.5.1 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实验
        5.5.2 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实验结果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系列氨基酸甘油葡萄糖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
    6.1 试剂与仪器
    6.2 系列甘油葡萄糖脂的合成及表征
        6.2.1 1-环氧丙基-2,3,4,6-苄基-D-葡萄糖苷的合成及表征
        6.2.2 3-0-(2',3',4',6',-苄基-D-葡萄糖基)-甘油的合成及表征
        6.2.3 1,2-二-O-(N-脂酰基氨基酸)-3-O-(2',3',4',6'-苄基-D-葡萄糖基)-甘油的合成及表征
        6.2.4 1,2-二-O-(N-脂酰基氨基酸)-3-O-(D-葡萄糖基)-甘油的合成及表征
        6.2.5 不同pH值水溶液中稳定性实验
        6.2.6 大鼠血浆中的稳定性实验
        6.2.7 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实验
    6.3 结果与讨论
        6.3.1 1-环氧丙基-2,3,4,6-苄基-D-葡萄糖苷的合成方法
        6.3.2 甘油葡萄糖脂体外稳定性研究
        6.3.3 抑制K562肿瘤细胞增殖效果
        6.3.4 抑制HepG2肿瘤细胞增殖效果
        6.3.5 抑制MCF7肿瘤细胞增殖效果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7 结论
    7.1 研究结果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部分化合物相关图表

(8)植物油取代牛油在人造奶油/起酥油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立题背景及意义
        1.1.1 人造奶油和起酥油简介
        1.1.2 牛油基人造奶油/起酥油
        1.1.3 植物油基人造奶油/起酥油
        1.1.4 本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目前研究现状
        1.2.1 人造奶油/起酥油后硬
        1.2.2 人造奶油/起酥油的起砂
        1.2.3 基料油的选择与改性
    1.3 本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基料油制备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方法
        2.2.1 原料及试剂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3.1 基料油脂的基本指标
        2.3.2 催化剂加入量对酯交换油脂的性质的影响
        2.3.3 原料油脂的配比对CIE油脂性质的影响
        2.3.4 混料回归设计
        2.3.5 优化后CIE油脂与牛油理化性质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造奶油/起酥油恒温储存实验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3.2.1 原料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棕榈油的FAC与TAG组成
        3.3.2 硬度分析
        3.3.3 SFC分析
        3.3.4 流变特性
        3.3.5 微观结构
        3.3.6 晶型分析
        3.3.7 热稳定性
        3.3.8 烘焙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造奶油/起酥油温度波动储存实验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方法
        4.2.1 原料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硬度分析
        4.3.2 SFC分析
        4.3.3 流变特性
        4.3.4 微观结构
        4.3.5 晶型分析
        4.3.6 热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油脂特性对蜡烛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蜡烛简介
        1.1.1 蜡烛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1.1.2 蜡烛的组成及分类
        1.1.3 蜡烛的质量要求
    1.2 植物蜡
        1.2.1 油脂结晶对蜡烛外观性能的影响
        1.2.1.1 成核和晶体生长过程对蜡烛性能的影响
        1.2.1.2 同质多晶现象对蜡烛性能的影响
        1.2.2 改善植物油基蜡烛外观性能的方法
        1.2.2.1 油脂改性技术在植物油基蜡烛产品中的应用
        1.2.2.2 添加剂对植物油基蜡烛产品外观品质的改善作用
    1.3 植物油基蜡烛燃烧性能研究
        1.3.1 蜡烛燃烧基本理论
        1.3.2 蜡材对蜡烛燃烧性能的影响
        1.3.3 添加剂对蜡烛燃烧性能的改善作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甘三酯基蜡烛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原料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3.1 不同氢化程度棕榈硬脂制备
        2.2.3.2 蜡烛制作
        2.2.3.3 熔点
        2.2.3.4 碘值
        2.2.3.5 脂肪酸组成分析
        2.2.3.6 固体脂肪含量测定
        2.2.3.7 熔化结晶特性
        2.2.3.8 微观形态
        2.2.3.9 晶型分析
        2.2.3.10 蜡烛外观评定
        2.2.3.11 硬度测定
        2.2.3.12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氢化程度对油脂结晶性能及蜡烛外观的影响
        2.3.1.1 熔点及碘值
        2.3.1.2 脂肪酸组成
        2.3.1.3 晶体微观形态
        2.3.1.4 固脂含量及硬度
        2.3.1.5 熔化结晶特性
        2.3.1.6 晶型分析
        2.3.1.7 氢化程度对蜡烛外观的影响
        2.3.1.8 氢化小结
        2.3.2 分提对油脂结晶性能及蜡烛外观的影响
        2.3.2.1 熔点及碘值
        2.3.2.2 脂肪酸及甘三酯组成
        2.3.2.3 晶体微观形态
        2.3.2.4 固脂含量
        2.3.2.5 熔化结晶特性
        2.3.2.6 分提程度对蜡烛外观的影响
        2.3.2.7 分提小结
        2.3.3 复配对油脂结晶性能及蜡烛外观的影响
        2.3.3.1 熔点及碘值
        2.3.3.2 晶体微观形态
        2.3.3.3 固脂含量、相容性分析及硬度
        2.3.3.4 熔化结晶特性
        2.3.3.5 油脂复配对蜡烛外观的影响
        2.3.3.6 油脂复配小结
3 乳化剂对油脂结晶及蜡烛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原料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3.1 蜡烛制作
        3.2.3.2 脂肪酸组成分析
        3.2.3.3 固体脂肪含量
        3.2.3.4 熔化结晶特性
        3.2.3.5 微观形态
        3.2.3.6 晶型分析
        3.2.3.7 硬度测定
        3.2.3.8 蜡烛外观评分标准
        3.2.3.9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甘酯对油脂结晶及蜡烛性能的影响
        3.3.1.1 晶体微观形态
        3.3.1.2 固脂含量及硬度
        3.3.1.3 熔化结晶特性
        3.3.1.4 晶型分析
        3.3.1.5 不同添加量单甘酯对蜡烛外观的影响
        3.3.1.6 不同添加量单甘酯对蜡烛燃烧性能的影响
        3.3.1.7 单甘酯对油脂结晶及蜡烛性能的影响小结
        3.3.2 不同乳化剂对油脂结晶及蜡烛性能的影响
        3.3.2.1 乳化剂的选择
        3.3.2.2 晶体微观形态
        3.3.2.3 固脂含量及硬度
        3.3.2.4 熔化结晶特性
        3.3.2.5 晶型分析
        3.3.2.6 不同种类乳化剂对蜡烛外观的影响
        3.3.2.7 不同种类乳化剂对蜡烛燃烧性能的影响
        3.3.2.8 不同种类乳化剂对蜡烛性能的影响小结
4 硬脂酸对油脂结晶及蜡烛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原料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2.3.1 蜡烛制作
        4.2.3.2 熔化结晶特性
        4.2.3.3 微观形态
        4.2.3.4 晶型分析
        4.2.3.5 硬度测定
        4.2.3.6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晶体微观形态
        4.3.2 硬度
        4.3.3 熔化结晶特性
        4.3.4 晶型分析
        4.3.5 硬脂酸对蜡烛外观的影响
        4.3.6 硬脂酸对蜡烛燃烧性能的影响
        4.3.7 本章小结
5 甘三酯-乳化剂-硬脂酸混合型蜡烛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原料
        5.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2.3.1 蜡烛制作
        5.2.3.2 熔化结晶特性
        5.2.3.3 微观形态
        5.2.3.5 硬度测定
        5.2.3.6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晶体微观形态
        5.3.2 硬度
        5.3.3 熔化结晶特性
        5.3.4 甘三酯-乳化剂-硬脂酸混合型蜡烛的外观及内部情况
        5.3.5 甘三酯-乳化剂-硬脂酸混合型蜡烛的燃烧情况
        5.3.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两相体系脂肪酶催化合成蔗糖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脂肪酶催化反应
    1.4 两相体系反应液的处理
    1.5 薄层色谱分析
    1.6 蔗糖转化率的计算
    1.7 蔗糖酯红外光谱 (IR) 的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蔗糖酯合成中两相有机溶剂的选择
    2.2 不同水体积含量对蔗糖转化率的影响
    2.3 不同的反应温度对蔗糖转化率的影响
    2.4 不同pH值的缓冲液对蔗糖转化率的影响
    2.5 不同量的脂肪酶对蔗糖转化率的影响
    2.6 不同的糖酯比对蔗糖转化率的影响
    2.7 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3 结论

四、氢化葵花油脂肪酸蔗糖酯的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1]天然蜡调控油脂结晶及O/W乳液部分聚结的机制研究[D]. 刘春环. 江南大学, 2021(01)
  • [2]中短链脂肪酸结构脂的合成工艺[J]. 张亭妍,王宏雁,刘钟栋. 食品工业, 2021(04)
  • [3]硬脂酸衍生物固化葵花籽油的机制研究[D]. 蒋兆景. 河南科技学院, 2020
  • [4]酯交换改性对棕榈油的理化性质影响及其在食品专用油脂基料油中的应用特性研究[D]. 张震.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猪油基酥皮油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李慧灵. 江南大学, 2017(02)
  • [6]元宝枫油的提取及其功能特性研究[D]. 胡鹏.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7]基于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构建的糖基表面活性剂合成及其性能[D]. 安东.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8]植物油取代牛油在人造奶油/起酥油中的应用[D]. 范林恩. 河南工业大学, 2015(05)
  • [9]油脂特性对蜡烛性能的影响[D]. 赵雪丹. 河南工业大学, 2014(05)
  • [10]两相体系脂肪酶催化合成蔗糖酯的研究[J]. 李云凯. 唐山学院学报, 2012(06)

标签:;  ;  ;  ;  ;  

氢化葵花油脂肪酸蔗糖酯的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