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有机垃圾论文-刘国涛,唐利兰

城市有机垃圾论文-刘国涛,唐利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有机垃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热解,城市有机垃圾,NH3,H2S

城市有机垃圾论文文献综述

刘国涛,唐利兰[1](2016)在《城市有机垃圾热解过程中NH_3、H_2S和HCl的析出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城市有机垃圾热解过程中NH_3、H_2S和HCl的析出特性进行研究,采用箱式气氛炉在500~800℃热解终温下进行热解实验。热解过程中产生的NH3、H2S和HCl分别用硼酸溶液、乙酸锌-乙酸钠溶液以及Na OH溶液吸收,并分别采用分光光度法和滴定法进行量化。实验结果表明:NH3-N、H2S-S和HCl-Cl的析出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热解终温为500、600、700和800℃时,NH3-N的析出率分别为39%、40%、30%和44%,H_2S-S的析出率分别为18%、22%、25%和26%,HCl-Cl的析出率分别为68%、71%、76%和85%;热解终温控制在700℃有利于减少NH3-N的析出,低温热解(500℃)有利于减少H2S和HCl的析出;热解炭中S和Cl的残留率随着热解终温的升高而降低,终温800℃时的残留率分别为41%和5%。(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刘岩[2](2016)在《城市有机垃圾筒仓式干式厌氧发酵处理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城市生活垃圾的清运量的与日剧增,在垃圾处理领域中,采用干法厌氧生化技术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有机质的研究逐步得到了广泛关注。相比湿式厌氧发酵,干式厌氧发酵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有机质具有很多优势,对提高生活垃圾有机质处理效率及沼气产量具有重大意义。首先针对北京市有机垃圾进行了理化性质和厌氧发酵特性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湿组分(生活垃圾的有机质部分)适合采用厌氧发酵方式处理,预处理后的生活垃圾有机质粒径均匀,VS含量高、塑料含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在30天里,沼气产量达到27609 mL,单位TS生活垃圾有机质产气量为182 mL/g,最佳厌氧发酵HRT为25 d左右。其次进行了筒仓式干式厌氧发酵模拟试验,初步分析了工艺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开发了以筒仓式发酵罐为核心的干发酵示范系统。核心厌氧发酵罐体积为600 m~3,具备沼液回流、数据实在线监测、控温功能。系统不仅实现了大规模快速进出料,而且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试验结果表明:罐内压力1.21~1.57 kPa,单位有机质的平均产气率为291 Nm~3/t VS,CH4含量最高达到65%;生活垃圾VS脱除率达到了74.79%。系统连续运行了4个月,在搅拌器有效工作状态下,发酵罐里没有发现严重分层现象,系统运行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谢梦佩[3](2016)在《城市有机垃圾热解生物炭对紫色土氮素特征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城市有机垃圾(OFMSW)为热解原料生产的生物炭含有丰富的氮素和有机质,当添加这种生物炭到氮素营养缺乏的紫色土中时,它也许能够通过直接引入氮素或者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来改变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土壤的氮循环。为了研究这种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特征特别是氮营养元素特征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一个为期12个月的土壤盆栽培养试验。试验使用了700°C终温制得的OFMSW热解生物炭来改良一种紫色土,共设置了4个处理,生物炭添加量分别为0%、1%、3%和5%(w/w),并分别命名为0%BC、1%BC、3%BC和5%BC。按试验设计进行土壤采样,检测土壤理化特性变化,并提取土壤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Mi Seq平台上进行测序,分析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试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在试验的前5个月,含炭紫色土的p H略低于不含炭紫色土,但是之后4个处理的p H基本相同,维持在8.0左右;3%和5%的生物炭添加量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质(SOM)和总氮(TN)含量,提高效果随添加量的上升而增强;供试生物炭降低了紫色土的NH+4-N吸附量,同时提高了土壤中可提取的氨氮和3NO-N-的含量,3%的生物炭添加量具有较好的提升效果,但改良土壤的氨氮和3NO-N-的绝对含量依然较低,仍需使用氮肥补充土壤氮素。培养期间,含炭紫色土和不含炭紫色土拥有不同的细菌群落结构。3%和5%含炭量的紫色土的细菌α-多样性降低,与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关系比较密切的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也出现了不同程度上升,但当细化到纲时,相同门内的各个细菌纲对生物炭的施用做出了不同的响应。5%BC中硝化螺旋菌纲的相对丰度低于其他处理。在属水平,各菌属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各不相同,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能被环境变量很好解释的菌属大致可分为3组:第1组菌属在试验后半年的3%BC和5%BC中相对丰度较高,该组菌属对环境变化也更为敏感,另外它们的相对丰度正相关于土壤TN、SOM、3NO-N-含量和生物炭添加量。第2组菌属在1%BC和3%BC中更为丰富,对土壤TN、SOM和3NO-N-含量的变化不敏感,相对丰度正相关于土壤NH+4-N吸附量和环境温度;第3组菌属在试验前半年的0%BC和1%BC中相对丰度更高,其相对丰度负相关于土壤TN、SOM、3NO-N-、生物炭添加量和环境温度,正相关于土壤p H。CCA还显示,第一和第二排序轴加起来只能解释细菌属丰度变化的35.8%,这说明试验监测的环境变量只能解释部分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可能还受到其他环境变量的影响。各环境变量对菌属相对丰度变化的解释量排序如下:TN(16%)>生物炭添加量(15.8%)>SOM(15.7%)>NH+4-N吸附量(13.3%)>p H(11.5%)>3NO-N-(10.3%)。(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5-01)

张尚毅,刘国涛,唐利兰,谢梦佩[4](2016)在《温度对城市有机垃圾热解焦油成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城市有机垃圾热解焦油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热解终温下(600~800℃)焦油的特性及其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热解终温从600℃升高至800℃,焦油中C含量从74.49%增至83.42%;焦油的芳香化程度高于原料而低于热解炭,焦油的极性低于原料和热解炭,随着热解终温的升高,焦油的H/C和O/C逐渐降低;多环芳烃(PAHs)是焦油的主要成分,随着热解终温从600℃升高至800℃,其含量从54.06%增至83.45%;萘及其衍生物是焦油PAHs的主要成分,其含量在热解终温600、700、800℃时分别占PAHs的50.72%、46.80%、39.26%.研究结果证明了垃圾热解焦油可用作碳基复合材料和作为制备染料、树脂、溶剂、驱虫剂等的原料.(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韩文彪,徐霞,赵玉柱,夏晓华,吴振宇[5](2016)在《城市有机垃圾与羊粪联合厌氧消化产沼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城市有机垃圾和羊粪为发酵原料,研究了在中温(35℃)条件下不同原料配比对厌氧消化过程及消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有机垃圾和羊粪进行联合厌氧发酵可以提高原料的消化效率。当城市有机垃圾和羊粪TS比为1∶2时厌氧消化效果最好,COD去除率达52.73%,TS去除率达47.39%,VS去除率达54.93%,累计产气量最大且甲烷含量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国沼气》期刊2016年01期)

于美玲,于洋,董晓莹,王晓明,谯兴国[6](2015)在《城市有机垃圾厌氧干发酵菌群与代谢产物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城市有机垃圾为原料,采用一次投料批式中温(37℃)厌氧发酵工艺,分析了厌氧干发酵过程中主要菌群,包括厌氧产酸菌、厌氧氨化菌、产甲烷菌和厌氧纤维素降解菌的数量变化及代谢产物的特性。结果表明:厌氧菌中产酸菌和氨化菌最先增殖,产酸菌先于氨化菌达到最大值并占据优势地位。产甲烷菌在启动阶段初期基本没有增殖,第25 d左右达到最大值3.25×10~9个·m L~(-1),随后产甲烷菌在整个盛产期数量维持在这一数量级上。厌氧纤维素降解菌菌数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直到投料的第45 d才增加到10~6个·m L~(-1)。了解发酵过程中菌群间的作用及代谢产物的特性,协调各微生物的稳定生长,是保证沼气发酵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本试验为城市有机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沼气》期刊2015年06期)

付杰,韩相奎,李广[7](2015)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有机垃圾处理方法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是目前发达国家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在这方面,我国的技术经验还相对缺乏。通过阐述当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现状以及国家法规政策,从多方面分析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政策不能落实的原因。认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是必然趋势,分类收集后,现有的垃圾处理模式已无法满足需要,垃圾的处理方式也需要进一步改进。最后针对堆肥厌氧处理有机生活垃圾反应速率慢的问题,提出了有机生活垃圾与剩余污泥结合厌氧消化的改进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期刊2015年02期)

李清飞,张向敏,余国忠[8](2015)在《不同原料配比对城市生活有机垃圾堆肥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原料配比对城市生活有机垃圾堆肥的影响,以菜叶与树叶按体积比例为8∶2、6∶4、4∶6、2∶8均匀混合进行堆肥,结果表明,以体积配比为6∶4的堆肥升温较高,在第8天达到53.1℃,且维持50℃以上的高温天数为8 d;各处理堆肥的含水率总体呈下降趋势,p H值呈波浪型总体上升趋势;各处理胡敏酸E4/E6值降低,以菜叶与树叶比为6∶4降幅最大。(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5年01期)

韩文彪,徐霞,赵玉柱[9](2014)在《接种量对城市有机垃圾和剩余污泥联合厌氧消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温(35℃)条件下,以城市有机垃圾和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发酵原料,其中生活垃圾∶污泥=4∶1(w/w,干重),研究了接种物含量分别为40%,50%,60%,70%,80%时对厌氧发酵过程及发酵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接种量为40%时厌氧发酵效率最高,发酵过程中pH值在7.0~7.3之间适宜产甲烷菌生长,产气时间长,累计产气量最大,为13818 mL,且甲烷含量较高,同时发酵过程中氨氮浓度升高缓慢,不会对甲烷菌造成氨抑制,对原料中有机质的降解效果明显,COD去除率达40.7%,TS去除率达43.9%,VS去除率达到39.9%;TS产气率为427.34mL·g-1,VS产气率为547.70 mL·g-1。(本文来源于《中国沼气》期刊2014年05期)

韩文彪,徐霞[10](2014)在《TS对城市有机垃圾和剩余污泥联合厌氧消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温(35℃)条件下,以城市有机垃圾和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发酵原料,其中生活垃圾∶污泥=4∶1(w/w,干重),研究了固形物含量分别为3%,4%,6%,8%,10%对厌氧发酵过程及发酵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发酵液TS为4%时厌氧发酵效率最高,发酵过程中pH适宜产甲烷菌生长,产气时间长,累积产气量最大,为11 967 mL,且甲烷含量较高;同时发酵过程中氨氮浓度升高缓慢,不会对甲烷菌造成氨抑制,对原料中有机质的降解效果明显,COD去除率为61.7%,TS去除率为47.19%,VS去除率为55.93%。(本文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期刊2014年09期)

城市有机垃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面对城市生活垃圾的清运量的与日剧增,在垃圾处理领域中,采用干法厌氧生化技术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有机质的研究逐步得到了广泛关注。相比湿式厌氧发酵,干式厌氧发酵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有机质具有很多优势,对提高生活垃圾有机质处理效率及沼气产量具有重大意义。首先针对北京市有机垃圾进行了理化性质和厌氧发酵特性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湿组分(生活垃圾的有机质部分)适合采用厌氧发酵方式处理,预处理后的生活垃圾有机质粒径均匀,VS含量高、塑料含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在30天里,沼气产量达到27609 mL,单位TS生活垃圾有机质产气量为182 mL/g,最佳厌氧发酵HRT为25 d左右。其次进行了筒仓式干式厌氧发酵模拟试验,初步分析了工艺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开发了以筒仓式发酵罐为核心的干发酵示范系统。核心厌氧发酵罐体积为600 m~3,具备沼液回流、数据实在线监测、控温功能。系统不仅实现了大规模快速进出料,而且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试验结果表明:罐内压力1.21~1.57 kPa,单位有机质的平均产气率为291 Nm~3/t VS,CH4含量最高达到65%;生活垃圾VS脱除率达到了74.79%。系统连续运行了4个月,在搅拌器有效工作状态下,发酵罐里没有发现严重分层现象,系统运行稳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有机垃圾论文参考文献

[1].刘国涛,唐利兰.城市有机垃圾热解过程中NH_3、H_2S和HCl的析出特性[J].环境工程学报.2016

[2].刘岩.城市有机垃圾筒仓式干式厌氧发酵处理试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

[3].谢梦佩.城市有机垃圾热解生物炭对紫色土氮素特征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6

[4].张尚毅,刘国涛,唐利兰,谢梦佩.温度对城市有机垃圾热解焦油成分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6

[5].韩文彪,徐霞,赵玉柱,夏晓华,吴振宇.城市有机垃圾与羊粪联合厌氧消化产沼气研究[J].中国沼气.2016

[6].于美玲,于洋,董晓莹,王晓明,谯兴国.城市有机垃圾厌氧干发酵菌群与代谢产物特性研究[J].中国沼气.2015

[7].付杰,韩相奎,李广.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有机垃圾处理方法探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5

[8].李清飞,张向敏,余国忠.不同原料配比对城市生活有机垃圾堆肥的影响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

[9].韩文彪,徐霞,赵玉柱.接种量对城市有机垃圾和剩余污泥联合厌氧消化的影响[J].中国沼气.2014

[10].韩文彪,徐霞.TS对城市有机垃圾和剩余污泥联合厌氧消化的影响[J].可再生能源.2014

标签:;  ;  ;  ;  

城市有机垃圾论文-刘国涛,唐利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