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历史论文-贾静静

先秦两汉历史论文-贾静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先秦两汉历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先秦两汉,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先秦两汉历史论文文献综述

贾静静[1](2017)在《还原历史的语境——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先秦两汉》》一文中研究指出复旦大学着名教授王运熙与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一书,是我国社会科学基金会资助的一个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其首卷先秦两汉部分已经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一、分析《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先秦两汉》的特征(本文来源于《新闻战线》期刊2017年16期)

张琦[2](2013)在《匡扶历史的苦行僧——从先秦两汉诸子寓言浅析“历史寓言”在中国文学上的重要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寓言作为独特的文学体裁在我国已经存在数千年。寓言与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寓言数量繁多。中国作为"寓言"这种文学形式的叁大发祥地之一,对我国的文学环境与文学基调有重要意义,本文意在从历史关照的角度出,浅析寓言这种文学形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以期得到更深入的时代反思。(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3年19期)

张润泽[3](2011)在《“先秦两汉赵国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河北省历史学会主办、邯郸学院赵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先秦两汉赵国历史文化研讨会"于2010年10月29—30日在邯郸学院隆重召开。出席本次研讨会的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河北省社科院、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保定学(本文来源于《中国史研究动态》期刊2011年06期)

侯爱华[4](2011)在《论先秦两汉历史散文文体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先秦两汉历史散文经历了记言到记事、再到记人的发展过程,最终形成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叁足鼎立,通史、断代史两家分流的局面,其中又孕育出论赞体史评。历史散文文体至东汉而逐渐齐备。(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下半月)》期刊2011年05期)

陈瑞青,贾东江[5](2011)在《“先秦两汉赵国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0年10月30日在邯郸召开的"先秦两汉赵国历史文化研讨会"就先秦两汉时期赵国政治、军事、艺术、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学术交流,对于推动赵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高校社科动态》期刊2011年02期)

崔建华[6](2010)在《先秦两汉的阳成氏及其历史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存的中国复姓中,"阳成"氏已经十分稀见,虽然通过互联网检索,的确能够零星地发现以"阳成"开头的人名,如2005年9月19日重庆农业农村信息网载:四川南充市"高坪区高坪镇北斗坪村阳成国、阳成俊等68位村民围着果树专家请教";又如2006年8月21日中央电视台《东(本文来源于《寻根》期刊2010年04期)

张耀元[7](2008)在《史传文学援引谣谚之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谣谚是民间口头文学重要的组成之一,是能代表中国民间文学和文化特色,并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以及中国历史发展产生过独特影响的古代文学体式之一。以记录先秦两汉社会生活为中心的六部史传作品——《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分别反映了中国史学由萌芽成长到成熟高峰,并渐进衰微的伟大而重要的历史阶段。史传文学对先秦两汉谣谚的征引和重视,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文学接受与文学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继承发展和弘扬有着非同凡响的贡献。因此将反映先秦两汉历史的六部重要史传与谣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对于中国古代谣谚的全面认识、研究以及史学发展都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基于这一认识,本文试图对反映先秦两汉历史的史传援引谣谚做一宏观考察与具体分析,通过史传援引谣谚,反观谣谚在先秦两汉历史、文学、文化以及社会民俗等方面的地位和影响。本文由引言、四部分正文及结论组成。引言部分扼要介绍谣谚研究的历史、现状,阐明本文的写作意图。第一部分,“谣谚入史——史传引谣谚概说”。首先是对谣谚的历史、内涵、名称予以界说,确立本文研究的重点;其次是对“谣谚、歌、诗”叁者古代韵文的异同及关联做一辨析,明晰谣谚的独特研究价值;再次,概说史传援引谣谚的缘起和发展,并对六部反映先秦两汉社会发展的史传援引谣谚进行了详细统计,指明了本文研究的基础是反映先秦两汉历史的史传。第二部分,“谣谚中的历史——史传引谣谚析论”。以六部反映先秦两汉历史的重要史传为研究基础,对它们援引谣谚的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分类考察:一、谣谚与政治风貌。谣谚是先秦两汉文学史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通过梳理发现此期谣谚与政治关系密切,政治谣谚成了这六部史传援引的大宗。具体而言,反映政通人和的颂扬型谣谚、反映政晦人怨的怨刺型谣谚、预言事态走向的谶纬型谣谚,以及与政治生活息息相关、反映社会风貌和人民心声的谣谚构成了先秦两汉政治谣谚的主体。二、谣谚与世态风俗、人情冷暖。先秦两汉历史谣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世风民情特别关注,在六部史传中,谣谚呈现的内容与史实相互映照,为研究先秦两汉社会风尚和民俗风貌提供了新鲜而独特的佐证资料。叁、谣谚与生活经验、人生哲理。先秦两汉历史中的谣谚,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接受了史实的验证,其生动性、传世性、经验性、训诫性等特点也丰富了史传内容,增添了史传的文学色彩,加强了史传散文论述的说服力,为后世研究提供了较为翔实的研究资料。第叁部分,“史传谣谚的文学史意义”。谣谚作为最早的中国文学形态之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其文学史意义。一、史传谣谚的民间文学特色。谣谚是民间韵文的重要组成,口耳相传的流播形式、关系细民生存的内容、俚俗质朴的民间语言等,标明了谣谚底俗文化、民间文学的特殊身份。这与史传文学渐趋形成的正统文学地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六部史传对于谣谚的征引收录,使得民间文学在正统雅文学的场阈中获得一席之地。二、史传谣谚的艺术形式及其影响。先秦两汉是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谣谚作为古代韵文的重要组成,其言式、句式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与同时代的诗歌体式互为呼应,而对于后代韵文乃至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叁、史传谣谚的艺术手法及语言价值。六部史传所录谣谚体现出的“比兴”、对偶、夸张、反讽、连类排比、谐音双关等艺术手法与同期的诗歌艺术相映照,对后世诗律形成也有一定的作用。谣谚口语语汇系统和文人士大夫的书面语汇系统在史传作品中交汇共存,丰富了文学语言,对民间语汇资料的保存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四、接受文学视野中的谣谚入史。谣谚入史,是文学接受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文从文学传播手段、文学接受者的构成、文学接受对象的多元化、文学接受的目的和效果四个方面分别探讨谣谚入史对于文学史发展进步的影响和意义。第四部分,“多维视域下的谣谚入史”。谣谚入史是文学与史学结合的产物,六部反映先秦两汉历史的史传也藉此勾勒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样貌,追溯了中华文化精神的根系所在。在多维视域下观览谣谚入史,其影响及意义有如下几方面。一、“谣谚证史”——史传引谣谚的史学意义。谣谚入史在史学方面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展示了六部史传作品一定程度上的民间意识,反映了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之后的历史中的发展嬗变。同时,谣谚入史,丰富了史学着作的的内容,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更为特别的资料,开启了史学创作、研究的新途。二、史传援引谣谚的文化解读。先秦两汉是中国文化萌芽、生长、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古训是式”的思维方式,成为谣谚和史传共同的特点,谣谚入史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劝善惩恶”的训诫需要。谣谚积极汲取中国文化的百家众说,映射了民间文化“有容乃大”的特质,完成了中国文化上层与民间的对接,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强化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最后的结论部分,阐明了六部反映先秦两汉历史的史传援引谣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王长华[8](2007)在《文学的历史变迁与文学史研究的接榫——以先秦两汉文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对一种文学史研究合理性的思考,指出文学史断代是否准确,单元组合是否合理,直接牵涉到对相关文学史变迁的确认,特别是两个阶段文学史研究能否接榫、如何接榫的问题。聚焦于上述学术问题,本文以先秦两汉文学为例,认为现行的先秦两汉文学单元在一定程度上把两个时代的文学发展搞得过分密切了,而相对忽视了两者的差异性和独立性。只有改变这种研究现状,我们才能走出当前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的困境。(本文来源于《燕赵学术》期刊2007年01期)

樊婧[9](2007)在《在实录和虚构中找寻永恒的人文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上古神话是我国一笔宝贵的文学和文化财富。作为中国历史的最早“记述者”之一,它以自身独特的浪漫主义和神秘色彩讲述着远古的历史,也引得后人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先秦两汉史传担负着承传中国早期历史的重大使命。因为它特有的职能以及所须秉承的实录精神,则必然需要对上古时期的历史作一个妥善的安排,所以也就顺其自然地将其与中国上古神话联系在一起了。它们或用上古神话补充历史,或借古说今,抑或教化政风等。本文拟从先秦两汉史传中“神话历史化”这一现象入手,对先秦两汉史传中上古神话所展现出来的生命价值给予肯定,同时证明先秦两汉史传在上古神话传播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此来驳斥“神话历史化”负面效应过多的理论。本文由引言、叁部分正文及结论组成。引言部分扼要介绍了中国上古神话和先秦两汉史传的研究历史、现状,阐明本文的写作意图。第一部分,介绍先秦两汉史传中上古神话的运用情况。按照“运用数量”、“运用类型”和“运用方式”对先秦两汉史传中运用上古神话的情况作以详细的统计,从而得出结论:一、先秦两汉史传中运用上古神话的数量多少是随着先秦两汉史传自身的发展而变化的。二、原本以兽形和半人半神兽形神为主的上古神话通过先秦两汉史传学家们的加工、改造,逐渐地向以人形神为标志的人性神话过渡、转变,从而使神话逐渐“历史化”。在这一过程中,先秦两汉史传中又多选用始祖神话和战争神话,推动着神话进一步“历史化”。叁、先秦两汉史传中上古神话的存在有着重要的意义:1、补充远古历史之空白;2、教化帝王施政之准则;3、增强史传之文学色彩等等。第二部分,考察先秦两汉史传中“神话历史化”的生命价值。分别从“‘家族谱系’之承传”、“‘英雄情结’之突显”、“‘传奇色彩’之重染”叁个方面进行阐释,从而印证了先秦两汉史传和上古神话之间的联系并非只单纯地停留于表面,更重要的是它内在的精神实质,其主要是对民族传统心理的传承,是一种对于文化精神的延续、民族精神的崇尚和文学精神的提升。第叁部分,探讨先秦两汉史传之所以成为上古神话有力的传播媒介的原因。这一部分主要借鉴接受学和传播学理论对此问题从“社会形态的变迁”、“传播群体的扩大”、“传播媒介的转型”、“孔子的推波助澜”等四个方面进行审视,继而证明了先秦两汉史传在上古神话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最后的总结部分,阐明对于先秦两汉史传中上古神话研究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7-04-01)

施劲松[10](2007)在《从铁器中阅读历史——读《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白云翔先生所着的《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这是第一部对先秦两汉铁器进行系统考古学研究的学术着作,全书共八章61万字,对先秦两汉铁器进行了两个层面、叁个层次的研究。第一个层面是技术层面,即结合铁器的科学(本文来源于《文物》期刊2007年02期)

先秦两汉历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寓言作为独特的文学体裁在我国已经存在数千年。寓言与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寓言数量繁多。中国作为"寓言"这种文学形式的叁大发祥地之一,对我国的文学环境与文学基调有重要意义,本文意在从历史关照的角度出,浅析寓言这种文学形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以期得到更深入的时代反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先秦两汉历史论文参考文献

[1].贾静静.还原历史的语境——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先秦两汉》[J].新闻战线.2017

[2].张琦.匡扶历史的苦行僧——从先秦两汉诸子寓言浅析“历史寓言”在中国文学上的重要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3

[3].张润泽.“先秦两汉赵国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

[4].侯爱华.论先秦两汉历史散文文体的嬗变[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

[5].陈瑞青,贾东江.“先秦两汉赵国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11

[6].崔建华.先秦两汉的阳成氏及其历史表现[J].寻根.2010

[7].张耀元.史传文学援引谣谚之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08

[8].王长华.文学的历史变迁与文学史研究的接榫——以先秦两汉文学为例[J].燕赵学术.2007

[9].樊婧.在实录和虚构中找寻永恒的人文精神[D].陕西师范大学.2007

[10].施劲松.从铁器中阅读历史——读《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J].文物.2007

标签:;  ;  

先秦两汉历史论文-贾静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