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劳动力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武陵民族地区,文化素质教育,劳动力转移
劳动力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邓莹辉,谭志松[1](2013)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促进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基于武陵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要解决长期困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对外出务工者文化素质的提高,促进其能"输得出去,能够提高";另一方面,要利用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使本地区剩余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产业化转移。(本文来源于《民族教育研究》期刊2013年06期)
唐妮,胡少云,罗银[2](2013)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优势与对策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图书馆要想更好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充分利用馆藏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努力把先进文化送到千家万户,使基层百姓享受到公益文化事业带来的文化利益,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农业网络信息》期刊2013年02期)
姚润丰[3](2008)在《《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作出具体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农业部、中国科协和中宣部、教育部等17部门共同组织编写的《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前不久正式与全国农民见面。根据大纲提出的整体规划,到2020年,要使全国9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接受科学素质教育培训,95%以上的乡村能够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学普及活动,全国农民的科学素质能够基本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农村百事通》期刊2008年01期)
平[4](2007)在《全国9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到2020年完成科学素质教育培训》一文中研究指出据新华社报道,由农业部和中国科协牵头,联合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人事部、劳动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民委、国家环保局等175部门共同组织编写的《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经多次修改完善,近日已由农业部和科协下发各省(区)和相关部门。根据大纲提(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村》期刊2007年06期)
霍然[5](2007)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农民素质教育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边际生产率较低,使得农村中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何加快这些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近叁十年来,农村有近1.7亿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但与其总量和发展速度相比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研究,不仅是制定符合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也是保持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关系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效果,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许多因素,包括: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的素质、城市劳动力的挤压、政策因素等。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近年来,我国农民素质虽然有所提高,但总体素质还仍然偏低。本文利用有关理论,通过对农民素质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的逻辑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农民素质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着互相影响的关系,同时,农民受教育程度这个农民素质的关键指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视的。总之,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顺利实现。基于以上的结论,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大农村的教育投资,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尤其要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7-04-20)
方小斌,彭彩霞,熊翔[6](2006)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素质教育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竞争力差、稳定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职业素质不高,进而提出职业素质教育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短期培训最主要的内容和最关键的环节的观点,构建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提出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本文来源于《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4期)
陈告[7](2006)在《怀化市农民素质教育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怀化市农民素质教育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现阶段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效益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国家应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保障机制;通过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倾斜,消除区际间收入差异;推行全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促使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合法化和自主化。(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06年06期)
李崇虎,隋海波[8](2006)在《即墨:“五大工程”擘划新农村》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统筹解决“叁农”问题?如何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即墨市近年来着力实施的农民健康工程、城乡低保工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程、劳动力培训转移工程和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不断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打造更高起点上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本文来源于《青岛日报》期刊2006-11-22)
李苏英[9](2005)在《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问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教育是关键。阐述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内涵及现阶段社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分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及教育的现状,剖析了形成当前现状的原因,提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农村教育应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重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加大经费投入,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提供保障;明确农村教育的重要地位,切实办好农村教育;实施各项行动计划,开展农民全面教育培训,要建立农民终身教育体系和定向培养农业专家。(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5期)
李苏英[10](2005)在《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的“叁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叁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问题又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我国农民科技、文化、健康和心里素质较低,与农村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是客观存在的基本现实,加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巨大的城乡差异,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农民贫困是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农民贫困表面上看是农民收入低的问题,但本质是素质低的问题,“人的素质差,才是所谓落后的本质规定”。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脱贫致富的关键,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平衡器,更是农民全面发展、农村稳步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推进器。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面的小康社会。因此,探讨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找出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形成的原因、提出解决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的对策及措施等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小康、早日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进行初步的研究,其中重点分析研究了我国当前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特点,认为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与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分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认为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与农民自身的观念落后有关,也与国家的投入不足及现行教育体制有关;在借鉴国外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方面先进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现阶段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应采取的措施,认为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加强农村教育,创新农民受教育模式,推行农民培训计划,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05-09-25)
劳动力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校图书馆要想更好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充分利用馆藏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努力把先进文化送到千家万户,使基层百姓享受到公益文化事业带来的文化利益,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做出应有的贡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劳动力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邓莹辉,谭志松.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促进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基于武陵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调查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3
[2].唐妮,胡少云,罗银.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优势与对策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2013
[3].姚润丰.《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作出具体规划[J].农村百事通.2008
[4].平.全国9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到2020年完成科学素质教育培训[J].南方农村.2007
[5].霍然.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农民素质教育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
[6].方小斌,彭彩霞,熊翔.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素质教育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7].陈告.怀化市农民素质教育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2006
[8].李崇虎,隋海波.即墨:“五大工程”擘划新农村[N].青岛日报.2006
[9].李苏英.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问题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10].李苏英.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