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向刚度论文-朱宇龙,王淑芬,李玉光

切向刚度论文-朱宇龙,王淑芬,李玉光

导读:本文包含了切向刚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螺栓连接,结合部,切向刚度,解析模型

切向刚度论文文献综述

朱宇龙,王淑芬,李玉光[1](2019)在《螺栓结合部切向刚度计算模型建立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栓接结合部来说,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栓接结合部整体法向刚度的研究。由于栓接结合部的切向刚度对整机静态特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实现对栓接结合部静态特性的全面解析,还需提出一种计算栓接结合部切向刚度的方法。以栓接结合部法向刚度求解模型为基础,提出一种计算栓接结合部切向刚度的解析模型。最后分别通过解析计算及有限单元法对具体实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计算模型获得的栓接结合部的整体位移值等于8.3917e-4m,而有限元计算的结果为3.19e-4m,两者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原因在于有限元分析中考虑了摩擦力的影响。而在考虑摩擦力影响的情况下,数学模型计算出的总位移数值为3.104e-4m,与有限元的计算结果误差较小,故可证明所提数学模型的可行性。内容为机械系统中螺栓结合部综合刚度的求解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04期)

宋家东,杨锐,杨峰,章景涛,强晟[2](2019)在《新老混凝土缝面切向刚度早龄期发展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缺乏新老混凝土缝面早龄期力学性能发展规律的研究,一般认为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块间歇面强度与浇筑块相同,由此导致间歇面上下层新老混凝土相互约束偏大,从而使浇筑块内部的应力计算值偏大。设计了新老混凝土缝面早龄期剪切试验,获取了需要的参数历时曲线,然后将该成果应用到实际混凝土坝工程的施工期温度场和应力场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间歇面上设置缝面单元,并考虑其早龄期强度发展,可以相对合理地模拟约束情况,计算得到的浇筑块拉应力值相对较小,更符合实际情况。(本文来源于《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孙宝财,丁雪兴,陈金林,张伟政,严如奇[3](2019)在《干气密封滑动摩擦界面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干气密封滑动摩擦界面高频微幅自激摩擦振动规律,用分形参数表征摩擦界面形貌特性,根据重新建立的微凸体接触变形方式,以及对非协调弹性体在切向力作用下初始滑动问题的研究,建立了干气密封滑动摩擦界面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通过数值对切向接触刚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切向接触刚度随分形维数、真实接触面积和材料特性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切向接触刚度随特征尺度、摩擦系数的增大逐渐减小.相比于分形维数、特征尺度和材料特性系数对切向接触刚度的影响,摩擦系数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干气密封高频微幅自激摩擦振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摩擦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白青松,侯力,吴阳,罗岚,魏永峭[4](2018)在《变双曲圆弧齿线圆柱齿轮接触面切向刚度分形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Hertz接触理论和分形理论,提出利用两椭圆体的表面接触系数对微凸体分布函数进行修正,引入微凸体的临界弹塑性变形接触面积,推导出变双曲圆弧齿线圆柱齿轮接触面切向刚度的分形模型。通过数值仿真论证了表面接触系数的合理性,并分析出主要参数(法向载荷、分形维数、粗糙度幅值、切向载荷、材料特性参数)对切向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法向载荷与切向刚度成正比关系,但当分形维数的取值范围不同时,两者的变化规律有着较大的差别。当分形维数增大时,切向刚度先增大后减小,在分形维数为1.85时达到最大值。切向刚度随着粗糙度幅值和切向载荷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材料特性参数的增大而增大。该模型的建立为研究变双曲圆弧齿线圆柱齿轮接触面的切向刚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18年08期)

罗杨雄,蒋向华,王延荣[5](2018)在《叶片缘板阻尼器切向接触刚度及其微滑动摩擦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解决叶片缘板阻尼器的微滑动摩擦建模问题,针对带圆角的平板接触模型,推导得到了阻尼器切向接触刚度的解析表达式,包括初始切向接触刚度和微滑动阶段平均切向接触刚度,并将其与平面应变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初始切向接触刚度的值仅与接触体的材料属性、阻尼器轴向长度与接触区半宽度的比值有关,平均切向接触刚度还与接触面的压力分布有关;利用有限元法计算得到的切向接触刚度值与理论解之间的计算误差与文献中有限元解的误差相比减小约7.1%。基于切向接触刚度的理论分析结果,发展了一种微滑动摩擦模型,给出了模型中实验系数λ的解析表达式,对于本文研究的带圆角平板接触模型,λ的值通常在1.00~1.15。将所发展的微滑动摩擦模型用于B-G型缘板阻尼器减振特性分析中,并与宏滑动摩擦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发展的微滑动摩擦模型可以用来计算阻尼器接触面发生微滑动时所能提供的阻尼比。(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王菲菲,徐颖强,刘楷安[6](2018)在《粗糙表面切向接触刚度概率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粗糙表面微凸体的多样性引起的接触切向刚度的变化,提出粗糙表面切向接触刚度概率分析方法.基于Hertz理论和GW模型,考虑微凸体接触半径与高度均服从正态分布,得到各自的概率密度函数.运用接触力学和统计学原理,计算粗糙表面微凸体的个数,建立粗糙表面切向接触刚度的概率统计模型.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外界载荷、摩擦系数和统计参数对切向接触刚度的影响,与同种工况下分形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粗糙表面切向接触刚度与法向载荷和摩擦系数成正相关,与切向载荷成负相关;微凸体之间高度或接触半径的正态分布标准差越小,切向接触刚度越大.这与同条件下分形模型及实验得到的结果趋势相一致.(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肖乾,方姣[7](2018)在《高速轮轨粗糙表面法向和切向接触刚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计算高速轮轨粗糙表面法向和切向接触刚度,基于W-M函数分形理论建立高速轮轨表面粗糙度叁维数值模型;分析轮轨法向和切向接触刚度理论,运用有限元法离散轮轨接触面建立轮轨粗糙表面接触有限元简化模型;基于罚函数的面-面接触算法定义轮轨接触,加载位移载荷计算轮轨法向和切向接触刚度。计算结果表明:接触载荷作用下考虑轮轨表面粗糙度可更为准确地计算法向和切向接触刚度;轮轨法向接触刚度受法向载荷影响较大,且随着法向载荷的增加而增加,而摩擦因数对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甚微;轮轨切向接触刚度随着法向载荷和摩擦因数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切向载荷的增加而减小。(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8年02期)

刘鹏,陈奇,樊浩,黄守武[8](2016)在《考虑摩擦的球面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且方便地计算两球面的切向接触刚度(TCS),在前期对两球面接触分形模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考虑摩擦因素的弹塑性变形临界面积计算公式,并基于接触面切向刚度基本理论,建立了考虑摩擦因素的两球面切向接触刚度的分形模型。对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切向接触刚度与法向载荷成正比关系;摩擦因数与切向接触刚度的关系因分形维数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规律;受到分形维数变化的影响,切向接触刚度随接触面材料特性参数和分形粗糙度幅值的增大而增大;在一定工况下,切向接触刚度在分形维数取1.5时达到最大,且当分形维数在1.5左右时,其值增大最快;球面内接触比外接触时的切向刚度大;随着曲率半径的增大,切向刚度增大。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高副结合面(如轴承等)润滑及动力学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6年20期)

张彬,任龙,刘欣[9](2016)在《桩土接触面切向刚度数据拟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接触面参数的取值问题从而减小桩土体系中桩基与土体之间发生的相对滑移危害.引入摩尔-库仑和颗粒流理论,以桩土接触面粗糙程度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分析,确定可以作为切向刚度定量计算的影响因素.采用回归分析探究能够反映接触面切向刚度与影响因素关系的回归模型.建立切向刚度与两类影响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通过Matlab数值分析软件,进行叁维立体曲面拟合,从而得到接触面切向刚度变化规律及取值方法.以分析出接触面切向刚度对桩土体系工作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李玲,蔡力钢,蔡安江,褚崴[10](2015)在《固定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通用性建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反映固定结合面的动态特性,将结合面简化为一个粗糙表面与一个刚性平面的接触问题,并假设接触区附近的两接触体为弹性半空间,利用分形理论建立具有通用性的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模型。该模型通过数值分析表明:无论是同种材料还是异种材料,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随法向力的增加而增加;当分形维数1<D<1.5时,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与法向力具有较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当1.5≤D<2时,两者为近似线性关系;当1<D≤1.7时,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加而增加;当1.7<D<2时,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加,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随之减小;当分形维数一定(1<D<2)时,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随着分形粗糙度的降低而增加。(本文来源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期刊2015年08期)

切向刚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缺乏新老混凝土缝面早龄期力学性能发展规律的研究,一般认为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块间歇面强度与浇筑块相同,由此导致间歇面上下层新老混凝土相互约束偏大,从而使浇筑块内部的应力计算值偏大。设计了新老混凝土缝面早龄期剪切试验,获取了需要的参数历时曲线,然后将该成果应用到实际混凝土坝工程的施工期温度场和应力场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间歇面上设置缝面单元,并考虑其早龄期强度发展,可以相对合理地模拟约束情况,计算得到的浇筑块拉应力值相对较小,更符合实际情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切向刚度论文参考文献

[1].朱宇龙,王淑芬,李玉光.螺栓结合部切向刚度计算模型建立及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2].宋家东,杨锐,杨峰,章景涛,强晟.新老混凝土缝面切向刚度早龄期发展规律[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9

[3].孙宝财,丁雪兴,陈金林,张伟政,严如奇.干气密封滑动摩擦界面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J].摩擦学学报.2019

[4].白青松,侯力,吴阳,罗岚,魏永峭.变双曲圆弧齿线圆柱齿轮接触面切向刚度分形模型研究[J].机械传动.2018

[5].罗杨雄,蒋向华,王延荣.叶片缘板阻尼器切向接触刚度及其微滑动摩擦建模[J].推进技术.2018

[6].王菲菲,徐颖强,刘楷安.粗糙表面切向接触刚度概率分析方法[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8

[7].肖乾,方姣.高速轮轨粗糙表面法向和切向接触刚度研究[J].润滑与密封.2018

[8].刘鹏,陈奇,樊浩,黄守武.考虑摩擦的球面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6

[9].张彬,任龙,刘欣.桩土接触面切向刚度数据拟合[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10].李玲,蔡力钢,蔡安江,褚崴.固定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通用性建模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5

标签:;  ;  ;  ;  

切向刚度论文-朱宇龙,王淑芬,李玉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