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肿瘤微循环损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冷热交替治疗,肿瘤微循环损伤,热应力,血液流动
肿瘤微循环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沈圆圆,张爱丽[1](2009)在《冷热交替治疗对肿瘤微循环的损伤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微循环对肿瘤生长和转移至关重要.冷热交替治疗已被证实优于以往的单一冷疗或热疗,其对于肿瘤微循环的损伤程度及机理是肿瘤成功治疗的关键,但目前该方向的研究甚少.利用裸鼠脊背皮翼肿瘤视窗模型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综合比较了单冷、单热及冷热交替对肿瘤微循环的损伤程度,并建立了分析肿瘤血管在热物理作用下受力的理论模型,通过数值计算获得了冷热交替治疗过程中肿瘤微循环血管壁的受力大小.研究结果发现,冷热交替造成了肿瘤微循环尤其是肿瘤中央成熟血管严重的结构性损伤.冷热交替过程中,血管壁先后受到迅速变化的方向相反的热应力,有可能在血管壁形成微小裂纹.随后加热造成的血流快速再灌注对血管壁的作用力存在应力集中现象,推测血液流动对肿瘤血管壁的快速冲击力很可能是造成血管壁破裂的关键因素,初步揭示了冷热交替治疗过程中肿瘤血管发生严重损伤的机理.(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9年17期)
沈圆圆[2](2009)在《冷热交替条件下的肿瘤微循环损伤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疾病之一。传统治疗肿瘤的手术切除对病人创伤较大,而放疗和化疗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制约了治疗效率。肿瘤热物理治疗通过改变人体局部目标组织的温度(冷冻或热疗)来实现治疗目的,具有微创、副作用小、成本低等优点,被誉为肿瘤的微创“绿色疗法”。然而,单一的冷冻手术或热疗仍然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如热疗过程中出现的肿瘤边缘血流量增加和温度控制问题,以及低温手术后的肿瘤复发率较高等问题。冷热交替治疗这一新型治疗方法有望突破单一疗法的局限性,大大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目前该方向主要研究初步证实了其对不同肿瘤治疗的效果,但其治疗机理尚不清晰,有待进一步探讨。肿瘤新生血管为肿瘤细胞提供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对其生长以及转移有着重要影响。冷热交替作用不仅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而且会对肿瘤微循环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研究冷热交替条件下肿瘤微循环损伤及机理,对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揭示冷热交替治疗机制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利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采用裸鼠脊背皮翼肿瘤视窗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纳米脂质体示踪剂,成功地观察了不同热物理条件对在体肿瘤微循环损伤的动态过程与规律,并获得了肿瘤中央微血管壁对纳米脂质体渗透的叁维荧光定量信息。肿瘤微循环对示踪粒子的通透性以及其在肿瘤间质中的分布浓度是定量评价血管壁结构改变及损伤的重要手段。本文根据纳米脂质体在组织间质中分布的荧光图像,建立了叁维定量模型,获得了未破损血管在不同热物理作用后对纳米脂质体的渗透率,结果表明肿瘤中央血管由于其结构较完整而比边缘血管具有更好的热承受力,单冷、单热均不能造成严重的损伤。然而,在-10°C和42°C的冷热交替作用过程中,无论是在中央还是边缘,肿瘤间质内均出现大量的脂质体渗透,随后的血管结构观察表明内皮细胞间的连接完全被破坏。为了更深入了解冷热交替对肿瘤微循环的损伤程度,本研究应用组织病理切片方法对治疗后7天内的肿瘤微血管进行了跟踪观察和分析,发现-10°C/42°C冷热交替治疗后第7天仍未见肿瘤微血管修复,且肿瘤组织完全坏死。实验结果证实冷热交替治疗对肿瘤微循环造成了不可逆的结构性破坏,而这应该与肿瘤微血管在冷热交替过程中承受的应力作用相关。为了进一步揭示肿瘤微血管损伤机制,本研究接着对治疗过程中血管的受力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首先,在降温过程中,生物组织发生相变而凝结,组织内温度梯度的存在,以及血管与组织间力学性能差异,使得冻结组织中的热应力产生。本研究基于肿瘤血管的实际形态,并将其与周围组织及血液区别对待,创建了描述肿瘤冷热交替治疗过程中的热应力模型。数值计算结果发现在降温过程中血管内壁承受压应力,其幅值与文献报道的一些生物材料的应力强度阈值相当,可能造成肿瘤血管壁上微小裂纹的产生。而且,结构扭曲的肿瘤血管壁上存在应力集中点,是造成血管壁损伤的重要原因。在冷热交替的加热过程中,热应力随着相变得到快速释放。同时,血流的快速恢复,对血管壁产生应力作用,造成了血管的最终破裂。本研究基于实验获取荧光图像重构叁维肿瘤血管,建立了叁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血液动力学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肿瘤血管壁的分叉或者弯曲段存在应力集中现象。此外,在冷热交替的快速变化过程中,血管壁所受应力上升速率比单冷后的自然复温过程要快得多。而前者幅值略大于后者,推断应力上升的速率应是造成血管壁破裂的关键因素。同时,周边新生血管由于结构不完整而更易被破坏,造成下游流阻的升高而使上游血管壁承受更大的压力,应该是肿瘤中央区域血管相继破裂的重要原因,这解释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本研究的创新性主要包括:一、将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技术和裸鼠脊背皮翼视窗技术相结合,成功观察了在体肿瘤叁维微循环损伤的动态过程,首次发现-10°C/42°C的冷热交替过程可对整个肿瘤区域的微循环造成严重的、不可修复的结构性损伤;二、建立了不同热物理条件下计算肿瘤微循环对纳米脂质体通透性的叁维定量方法,获得了冷热交替条件下纳米脂质体在肿瘤间质内的相对浓度值,发现纳米脂质体渗透在冷热交替的过程中快速增强。该结果为发展新型肿瘤热物理靶向治疗设计提供了思路;叁、创建了肿瘤微循环在冷冻及复温过程中的热应力模型,从力学角度分析肿瘤微循环损伤机制。在模型中,综合考虑了冻结造成的体积膨胀、肿瘤区域的异质性、肿瘤微血管形态结构的异常性以及血管与组织物性的差异等因素,得到了血管壁的热应力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布;四、基于实测荧光图像建立了肿瘤血管叁维构型,综合考虑多种不同的肿瘤微血管壁形态以及下游分支血管阻力增大等因素,应用流体力学理论对肿瘤微血管血流恢复过程进行了动力学研究,获得了血管壁的应力分布信息,初步揭示了肿瘤血管结构性破坏的机理。本研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冷热交替治疗对肿瘤微循环造成了不可修复的结构性损伤,并且从力学角度理论分析了其损伤的机制,揭示了冷热交替疗法的肿瘤微循环损伤机理,为研发新型微创冷热交替治疗系统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本研究表明冷热交替造成纳米脂质体在肿瘤中央和边缘的大幅度增强,因此具有与纳米药物结合治疗的潜力,有望提高肿瘤治疗效果。而冷热交替治疗温度和循环条件的优化,以及肿瘤对冷热交替条件的耐受性等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9-09-01)
肿瘤微循环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疾病之一。传统治疗肿瘤的手术切除对病人创伤较大,而放疗和化疗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制约了治疗效率。肿瘤热物理治疗通过改变人体局部目标组织的温度(冷冻或热疗)来实现治疗目的,具有微创、副作用小、成本低等优点,被誉为肿瘤的微创“绿色疗法”。然而,单一的冷冻手术或热疗仍然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如热疗过程中出现的肿瘤边缘血流量增加和温度控制问题,以及低温手术后的肿瘤复发率较高等问题。冷热交替治疗这一新型治疗方法有望突破单一疗法的局限性,大大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目前该方向主要研究初步证实了其对不同肿瘤治疗的效果,但其治疗机理尚不清晰,有待进一步探讨。肿瘤新生血管为肿瘤细胞提供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对其生长以及转移有着重要影响。冷热交替作用不仅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而且会对肿瘤微循环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研究冷热交替条件下肿瘤微循环损伤及机理,对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揭示冷热交替治疗机制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利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采用裸鼠脊背皮翼肿瘤视窗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纳米脂质体示踪剂,成功地观察了不同热物理条件对在体肿瘤微循环损伤的动态过程与规律,并获得了肿瘤中央微血管壁对纳米脂质体渗透的叁维荧光定量信息。肿瘤微循环对示踪粒子的通透性以及其在肿瘤间质中的分布浓度是定量评价血管壁结构改变及损伤的重要手段。本文根据纳米脂质体在组织间质中分布的荧光图像,建立了叁维定量模型,获得了未破损血管在不同热物理作用后对纳米脂质体的渗透率,结果表明肿瘤中央血管由于其结构较完整而比边缘血管具有更好的热承受力,单冷、单热均不能造成严重的损伤。然而,在-10°C和42°C的冷热交替作用过程中,无论是在中央还是边缘,肿瘤间质内均出现大量的脂质体渗透,随后的血管结构观察表明内皮细胞间的连接完全被破坏。为了更深入了解冷热交替对肿瘤微循环的损伤程度,本研究应用组织病理切片方法对治疗后7天内的肿瘤微血管进行了跟踪观察和分析,发现-10°C/42°C冷热交替治疗后第7天仍未见肿瘤微血管修复,且肿瘤组织完全坏死。实验结果证实冷热交替治疗对肿瘤微循环造成了不可逆的结构性破坏,而这应该与肿瘤微血管在冷热交替过程中承受的应力作用相关。为了进一步揭示肿瘤微血管损伤机制,本研究接着对治疗过程中血管的受力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首先,在降温过程中,生物组织发生相变而凝结,组织内温度梯度的存在,以及血管与组织间力学性能差异,使得冻结组织中的热应力产生。本研究基于肿瘤血管的实际形态,并将其与周围组织及血液区别对待,创建了描述肿瘤冷热交替治疗过程中的热应力模型。数值计算结果发现在降温过程中血管内壁承受压应力,其幅值与文献报道的一些生物材料的应力强度阈值相当,可能造成肿瘤血管壁上微小裂纹的产生。而且,结构扭曲的肿瘤血管壁上存在应力集中点,是造成血管壁损伤的重要原因。在冷热交替的加热过程中,热应力随着相变得到快速释放。同时,血流的快速恢复,对血管壁产生应力作用,造成了血管的最终破裂。本研究基于实验获取荧光图像重构叁维肿瘤血管,建立了叁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血液动力学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肿瘤血管壁的分叉或者弯曲段存在应力集中现象。此外,在冷热交替的快速变化过程中,血管壁所受应力上升速率比单冷后的自然复温过程要快得多。而前者幅值略大于后者,推断应力上升的速率应是造成血管壁破裂的关键因素。同时,周边新生血管由于结构不完整而更易被破坏,造成下游流阻的升高而使上游血管壁承受更大的压力,应该是肿瘤中央区域血管相继破裂的重要原因,这解释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本研究的创新性主要包括:一、将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技术和裸鼠脊背皮翼视窗技术相结合,成功观察了在体肿瘤叁维微循环损伤的动态过程,首次发现-10°C/42°C的冷热交替过程可对整个肿瘤区域的微循环造成严重的、不可修复的结构性损伤;二、建立了不同热物理条件下计算肿瘤微循环对纳米脂质体通透性的叁维定量方法,获得了冷热交替条件下纳米脂质体在肿瘤间质内的相对浓度值,发现纳米脂质体渗透在冷热交替的过程中快速增强。该结果为发展新型肿瘤热物理靶向治疗设计提供了思路;叁、创建了肿瘤微循环在冷冻及复温过程中的热应力模型,从力学角度分析肿瘤微循环损伤机制。在模型中,综合考虑了冻结造成的体积膨胀、肿瘤区域的异质性、肿瘤微血管形态结构的异常性以及血管与组织物性的差异等因素,得到了血管壁的热应力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布;四、基于实测荧光图像建立了肿瘤血管叁维构型,综合考虑多种不同的肿瘤微血管壁形态以及下游分支血管阻力增大等因素,应用流体力学理论对肿瘤微血管血流恢复过程进行了动力学研究,获得了血管壁的应力分布信息,初步揭示了肿瘤血管结构性破坏的机理。本研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冷热交替治疗对肿瘤微循环造成了不可修复的结构性损伤,并且从力学角度理论分析了其损伤的机制,揭示了冷热交替疗法的肿瘤微循环损伤机理,为研发新型微创冷热交替治疗系统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本研究表明冷热交替造成纳米脂质体在肿瘤中央和边缘的大幅度增强,因此具有与纳米药物结合治疗的潜力,有望提高肿瘤治疗效果。而冷热交替治疗温度和循环条件的优化,以及肿瘤对冷热交替条件的耐受性等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肿瘤微循环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1].沈圆圆,张爱丽.冷热交替治疗对肿瘤微循环的损伤及机理研究[J].科学通报.2009
[2].沈圆圆.冷热交替条件下的肿瘤微循环损伤及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