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理想和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压调控,控制器,控制理论,通用型复数控制器
理想和簇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寰,骈帅华,张纯江[1](2019)在《非理想电网下并网逆变器复数控制器及其控制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网出现的频率偏移、不平衡及含有低次谐波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αβ静止坐标系可消除交流稳态误差的通用型复数控制器,此通用型复数控制器可等效变换成正序准PCI(QPCI)、正负序解耦准PCI、正负序2阶解耦准PCI以及高次正负序解耦准PCI网逆变器对称、稳定输出。最后在叁相并网逆变器基础上建立仿真和实验,验证通用型复数控制器及其控制簇的正确性及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坤[2](2012)在《非理想情况下的基站群分簇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协同基站群分簇是多基站协同处理技术走向实用化的关键步骤,其中动态分簇由于性能较好很受关注。目前的动态分簇都是在理想情况下进行的,没有考虑信道状态信息(CSI)失真及信道快变对分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CSI失真时,现有分簇模型不能有效地指导分簇,导致得到的簇结构不佳,协同性能降低;2)信道快变时,现有分簇方案频繁更新簇结构将使系统开销加大,无法进行实时分簇协同;3)获取完全的CSI矩阵(每个基站的CSI)在实际系统中难以实现。因此,本文针对非理想情况下的动态分簇方案展开了专门研究。论文针对CSI失真时现有分簇模型不能有效地指导分簇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平均信干比增益的分簇模型。在该模型的指导下,针对信道快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系统平均性能增益最大化的基站群分簇方案。针对完全CSI矩阵获取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部分CSI下簇规模均匀的基站群快速分簇方案。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平均信干比增益的基站群分簇模型。平均信干比增益能降低CSI失真影响,因此模型以平均信干比增益度量基站间协同愿望程度,以平均信干比增益之和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分簇,从而把分簇后系统协同性能最大化的目标简化为分簇后系统平均信干比增益之和最大化。仿真结果表明,CSI失真时,利益树分簇方案在平均信干比增益分簇模型下得到的性能,相比于协同度模型提升了0.3bit/s/Hz。2)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平均性能增益最大化的基站群分簇方案。以簇间合并带来的平均信干比增益最大为原则,对基站进行合并,生成能使系统在一段时间内平均性能增益达到最大化的簇结构,并在该时间段内只使用此簇结构,从而以降低簇结构更新频率的方式降低系统开销。仿真结果表明,在CSI失真因子和信道变化因子都为0.3时,该分簇方案比利益树分簇方案性能提升了0.5bit/s/Hz。3)提出了一种部分CSI下簇规模均匀的基站群快速分簇方案。距离较远的基站间协同可能性极低,因此只需获取近邻基站间(部分)的CSI,以计算近邻基站间协同的平均信干比增益,从而构成稀疏化的相似度矩阵;然后,在近邻基站间进行协同信息的交互、更新,快速生成多个协同簇;最后,合并较小规模的簇,从而达到部分CSI下簇规模均匀、快速分簇的目的。仿真结果证明,本方案不但生成的簇结构规模均匀,而且在性能不低于现有分簇方案的前提下,收敛速度不随系统规模地增加而变慢。(本文来源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2-04-15)
何苗[3](2012)在《零维理想及其代数簇的性质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2-04-01)
韩光,羌建兵,王清,王英敏,夏俊海[4](2012)在《源于“团簇-共振”模型的理想金属玻璃电子化学势均衡》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想金属玻璃是指完全满足电子结构稳定性的金属玻璃.在我们前期工作中提出的"团簇加连接原子"及理想金属玻璃的"团簇-共振"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指出理想金属玻璃应该满足电子化学势均衡判据,可定量给出团簇与连接原子的比例,最终确定了理想金属玻璃成分式[团簇](连接原子)_x.运用此判据,解析了Cu-Zr基和Co-B基块体金属玻璃,实验确定的最佳形成能力成分满足电子化学势均衡.(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何苗,尹久元[5](2011)在《零维理想的仿射代数簇》一文中研究指出设K为一个域,I是多项式环K[x1,x2,…,xn]上的零维理想.研究了I的仿射代数簇V(I)中包含的点至多的个数及其等价命题,V(I)中包含的点的个数与商环K[x1,x2,…,xn]/I(V)及K[x1,x2,…,xn]/槡I作为K上的向量空间时的维数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韩光[6](2011)在《理想金属玻璃的团簇共振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玻璃因其特殊的内部无序结构而导致其与晶态固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存在特殊的差异倍受人们的关注。金属玻璃的形成与成分密切相关,特别是块体金属玻璃对成分非常的敏感,人们提出了一些指导金属玻璃成分设计的结构模型和经验判据用于指导金属玻璃的成分设计。但这些结构模型都属于经验式的,没有给出金属玻璃形成的物理机制和定量成分式。在我们的前期研究工作中,利用团簇线判据、等电子浓度判据,等原子尺寸准则给出了一些Zr基块体金属玻璃的成分,并量化了金属玻璃成分,其中包括Zr-Al-Ni、Zr-Al-Co块体金属玻璃等。但是,以上叁种设计金属玻璃成分判据的物理机制不够统一。因此,本文将从金属玻璃的团簇结构特征角度,研究金属玻璃合金的形成机制和形成规律,提出基于团簇的结构模型,给出理想金属玻璃的成分式,以指导设计新的金属玻璃合金体系。本论文首先在前期提出的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的基础上,结合Haussler等人提出的金属玻璃的球周期结构模型,引入了基于团簇的球周期结构的电子化学势均衡思想,建立了理想金属玻璃的团簇共振模型;给出了基于团簇和连接原子的电子化学势的计算方法,并运用电子化学势均衡思想,建立基于理想金属玻璃团簇共振模型的团簇与连接原子按电子化学势均衡连接的经验判据,定量的给出了连接原子的个数,给出设计理想金属玻璃的成分式。理想金属玻璃的团簇共振结构模型其要点包括:(1)理想金属玻璃结构包含主要的局域团簇序,团簇由中心原子与第一壳层原子构成,金属玻璃的成分式表示为:[中心原子-壳层原子](连接原子)x,即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中心原子-壳层原子构成的团簇与连接原子的匹配关系为1:x。(2)通过电子和原子系统的共振所形成的球周期结构将局域团簇序扩展到中长程序,团簇中心原子到第一壳层的球周期半径为rcluster,连接原子到第一壳层的球周期半径为rglue。rcluster、λFr、费米波矢kF和电子化学势μchister之间的关系为:rcluster=1.25λFr=1.25π/kF、μcluster=EF=h2kF2/2m) =0.588/rcluster2eV)。(3)电子化学势均衡是指在给定的系统中,以不同的原子为心与其等价第一壳层半径所确定的电子化学势应处处相等,金属玻璃的成分式[中心原子-壳层原子](连接原子)x,其中的x是通过调制主要团簇的中心原子到壳层半径所确定的电子化学势与连接原子到相同壳层半径所确定的电子化学势来得到,即:μcluster=x*μglue,式中μglue=0.588/rglue2(eV),x=μclster/μglue=(rglue/rclster)2其次,根据理想金属玻璃团簇共振模型给出成分判据,应用于目前所发现的实验成分体系,发现设计出的金属玻璃成分和共晶成分与实验成分基本吻合,由此统一了我们的等电子浓度、等原子尺寸和团簇线判据及深共晶点判据。对共晶成分的成功解析还说明,团簇共振模型亦适用于共晶合金体系。最后,根据理想金属玻璃团簇共振模型,给出了计算理想金属玻璃电子浓度e/a值(平均每个原子的自由电子数)的理论计算方法,团簇理论堆垛的个数为N=12.566,得到电子浓度理论表达式为e/a=23.614/Z。通过对CuZr基,NiZr基、CoB基、NiNb基块体金属玻璃的实验成分的电子浓度的比较,实验结果基本位于理论曲线所描述的区域。说明团簇共振模型所描述的理想金属玻璃具有确定的电子浓度e/a值,其电子浓度由团簇结构与团簇堆垛方式及连接原子个数共同确定。证实金属玻璃的电子相属性,同时再次支持团簇式的存在。(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1-07-20)
王饶红[7](2011)在《零维代数簇理想的Gr(?)bner基与特征列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零维代数簇是计算代数几何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是研究交换代数的一种工具,在现代几何、代数、工程中有诸多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零维代数簇的背景,讨论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介绍了零维代数簇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包括代数仿射簇、理想的Gr(o|¨)bner基和叁角列。Gr(o|¨)bner基和特征列方法是研究零维代数簇的主要工具。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行列式构造零维代数簇的Gr(o|¨)bner基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形式好,简洁,而且可以在任何域上较快地、简洁地计算一元多项式的最大公因式,也介绍了利用行列式和Gr(o|¨)bner基构造多变元插值多项式。本文的基础是零维代数簇,创新点在于:1应用代数仿射簇和单项式基理论,对现有的零维代数簇的Gr(o|¨)bner基构造方法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方法形式好,简洁。2设K是一个域,给定K m上n个互异的点P1 ,L ,Pn,利用代数仿射簇、多项式和理想叁者之间的关系,应用行列式方法构造出零维理想的Gr(o|¨)bner基,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单项式基,然后我们利用行列式和Gr(o|¨)bner基方法构造出多变元插值多项式。3应用Gr(o|¨)bner基求解单变元多项式最大公因式的一种新方法。4分别举例说明新的方法形式好,计算快。(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1-04-01)
郑金亮,杜先能,操晓娟[8](2010)在《理想簇和根理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环的理想的根有两种定义,一种是所有包含I的极大理想的交,另一种是所有包含I的素理想交,本文主要研究后者定义的一些性质,以及和理想簇V(I)(所有包含I的素理想的集合)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大学数学》期刊2010年03期)
乐仁昌,林刚勇[9](2005)在《理想条件下氦氡团簇离子垂直移动速度的理论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论述了氦氡团簇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根据传统力学理论,进一步推导了氦氡团簇离子移动速度计算公式,并对氦氡团簇向上和向下移动的极限速度以及达到极限速度的时间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05年09期)
陈小松,陈入云[10](2004)在《准素理想的商运算及其代数簇的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准素理想的商运算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得到了准素理想的商运算的若干性质;并考察了准素理想的和、交、并、商对另一理想求商运算以及准素理想对理想的和、交求商运算;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它们的代数簇的性质.(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04年05期)
理想和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协同基站群分簇是多基站协同处理技术走向实用化的关键步骤,其中动态分簇由于性能较好很受关注。目前的动态分簇都是在理想情况下进行的,没有考虑信道状态信息(CSI)失真及信道快变对分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CSI失真时,现有分簇模型不能有效地指导分簇,导致得到的簇结构不佳,协同性能降低;2)信道快变时,现有分簇方案频繁更新簇结构将使系统开销加大,无法进行实时分簇协同;3)获取完全的CSI矩阵(每个基站的CSI)在实际系统中难以实现。因此,本文针对非理想情况下的动态分簇方案展开了专门研究。论文针对CSI失真时现有分簇模型不能有效地指导分簇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平均信干比增益的分簇模型。在该模型的指导下,针对信道快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系统平均性能增益最大化的基站群分簇方案。针对完全CSI矩阵获取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部分CSI下簇规模均匀的基站群快速分簇方案。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平均信干比增益的基站群分簇模型。平均信干比增益能降低CSI失真影响,因此模型以平均信干比增益度量基站间协同愿望程度,以平均信干比增益之和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分簇,从而把分簇后系统协同性能最大化的目标简化为分簇后系统平均信干比增益之和最大化。仿真结果表明,CSI失真时,利益树分簇方案在平均信干比增益分簇模型下得到的性能,相比于协同度模型提升了0.3bit/s/Hz。2)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平均性能增益最大化的基站群分簇方案。以簇间合并带来的平均信干比增益最大为原则,对基站进行合并,生成能使系统在一段时间内平均性能增益达到最大化的簇结构,并在该时间段内只使用此簇结构,从而以降低簇结构更新频率的方式降低系统开销。仿真结果表明,在CSI失真因子和信道变化因子都为0.3时,该分簇方案比利益树分簇方案性能提升了0.5bit/s/Hz。3)提出了一种部分CSI下簇规模均匀的基站群快速分簇方案。距离较远的基站间协同可能性极低,因此只需获取近邻基站间(部分)的CSI,以计算近邻基站间协同的平均信干比增益,从而构成稀疏化的相似度矩阵;然后,在近邻基站间进行协同信息的交互、更新,快速生成多个协同簇;最后,合并较小规模的簇,从而达到部分CSI下簇规模均匀、快速分簇的目的。仿真结果证明,本方案不但生成的簇结构规模均匀,而且在性能不低于现有分簇方案的前提下,收敛速度不随系统规模地增加而变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理想和簇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寰,骈帅华,张纯江.非理想电网下并网逆变器复数控制器及其控制簇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9
[2].李坤.非理想情况下的基站群分簇方案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2
[3].何苗.零维理想及其代数簇的性质和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2
[4].韩光,羌建兵,王清,王英敏,夏俊海.源于“团簇-共振”模型的理想金属玻璃电子化学势均衡[J].物理学报.2012
[5].何苗,尹久元.零维理想的仿射代数簇[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
[6].韩光.理想金属玻璃的团簇共振模型[D].大连理工大学.2011
[7].王饶红.零维代数簇理想的Gr(?)bner基与特征列及其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1
[8].郑金亮,杜先能,操晓娟.理想簇和根理想[J].大学数学.2010
[9].乐仁昌,林刚勇.理想条件下氦氡团簇离子垂直移动速度的理论计算[J].物理学报.2005
[10].陈小松,陈入云.准素理想的商运算及其代数簇的性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