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效果论文-刘作凌

起诉效果论文-刘作凌

导读:本文包含了起诉效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附条件不起诉,修复式正义,实践运行,保障机制

起诉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刘作凌[1](2019)在《修复式正义视野下的附条件不起诉运行效果与完善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修复主义正义观注重保护具体法益和恢复社会整体秩序,注重加害人、被害人和社区利益的平衡协调,在轻微犯罪领域逐步践行,并成为现代刑事司法处理犯罪的一种方式。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新增设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体现了我国对未成年被告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相结合的刑事司法方针,推动了修复式正义理论之实践,通过规定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条件、考验期限、考察内容以及诉讼各方的程序参与等,使未成年被告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弥补因犯罪所造成的损害,使被害人要求的物质及精神损失赔偿的意愿得以实现,以修复被犯罪所破坏的社会关系。实践过程中附条件不起诉运行效果较好,但还存在不足,应当进一步扩大适用范围、强化监督考察机制以及保障被害人诉权的实现。(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法律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刘作凌[2](2019)在《附条件不起诉处分对象修复效果影响因子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刑事诉讼法增设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强调个别预防、鼓励被不起诉人恢复损害、改过自新以及复归社会,具有修复式正义之精神。本研究通过访谈,了解检察官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认识和态度;通过对被不起诉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附条件不起诉对处分对象的修复性实践效果如何。研究发现,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如果有充分的对话与协商机会,则附条件不起诉的实践效果会更加显着,同时,附条件不起诉带来的修复式正义实践效益多体现在程序要件上,也即检察官在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中表现的态度。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刑事司法环境,以更关怀的态度对待被不起诉人,增加其改过自新的意愿,使具有修复式正义精神的附条件不起诉充分发挥其社会综合功能。(本文来源于《犯罪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郑涛[3](2018)在《论既判力之禁止重复起诉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罗马法诉权消耗理念下的一事不再理制度孕育出既判力理论。近来,禁止重复起诉制度曾被既判力理论所替代,并具体化为既判力的消极效果。尽管存在着效用、范围上的差异性,但既判力与禁止重复起诉之间的制度关联性较强,且前者通过客观范围、主观范围和基准时等形塑着实践中重复起诉行为的认定标准。借鉴自英美法系的争点效理论,在纠纷复杂化背景下成为大陆法系既判力客观范围扩张的重要依据,导致禁止重复起诉扩大化的发展趋势。人事诉讼中诉讼请求和当事人的特殊性,不仅影响诉讼标的理论的选取,更使得既判力突破相对性原则,在禁止重复起诉效果上扩及当事人之外的主体。未来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发展、解释中,禁止重复起诉制度的完善必须基于传统既判力理论的指引,以弥补既有规则的不足。(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袁庆丽[4](2017)在《“刑事和解不起诉”程序的适用效果及完善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推进,法庭审理的实质化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共同的奋斗目标。"和解不起诉"程序为实现刑事案件在法院和检察院之间的分流,将部分犯罪情节轻微,已达成刑事和解的案件结束在审查起诉阶段提供了一种制度设计。良好的制度设计离不开有力的贯彻落实,考察"和解不起诉"程序的实际适用效果,对于发现问题、完善程序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7年17期)

卢金增,李明[5](2016)在《篡改同学高考志愿为何没被起诉》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山东省胶州市检察院公开宣告对郭某作出不起诉处理决定,被羁押了58天的郭某走出胶州市看守所。19岁的郭某是今年高考后轰动一时的“胶州篡改同学高考志愿”事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郭某为何没有被起诉?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参加了(本文来源于《检察日报》期刊2016-10-10)

肖秀敏,吴佩莲[6](2013)在《注重考察帮教 凸显附条件不起诉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体现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近年来,各地检察机关积极探索涉罪未成年人考察帮教体系,修改后刑诉法实施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使得考察帮教体系的建立更为迫切。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检察院自2009年以来,借鉴国外暂缓不起诉制度和相关理论,启动了致(本文来源于《检察日报》期刊2013-06-21)

桂小笋[7](2013)在《*ST贤成欲起诉大股东以自保 行政经费紧缺“左右为难”》一文中研究指出*ST贤成昨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独立财务顾问西南证券,对公司2010年定增购买几家矿产公司股权时,对标的资产在2010年度至2012年度业绩承诺实现情况进行了审核,不过,由于无法获得准确的财务数据,发表审核意见因此受到影响。 公(本文来源于《证券日报》期刊2013-05-23)

伍朝鹏,程晓英[8](2010)在《普定县检察院“附条件不起诉”效果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8月3日,贵州普定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实地视察了普定县检察院运用“附条件不起诉”办理的一起滥伐林木案件,看到嫌疑人超额补植的茶苗长势良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们高兴地说:普定检察院“附条件不起诉”效果好。 今年3月(本文来源于《贵州日报》期刊2010-08-10)

葛琳[9](2009)在《当庭宣读起诉书真能达到预期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宣读起诉书是我国刑事审判的必经程序。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五条规定,公诉人在法庭上宣读起诉书后,被告人、被害人可以就起诉书指控的犯罪进行陈述,公诉人可以讯问被告人。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二百八十一条也规定,起诉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被(本文来源于《检察日报》期刊2009-12-18)

寿检政[10](2009)在《山东寿光:不起诉答疑说理取得多重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以来,山东省寿光市人民检察院通过实行不起诉答疑说理的办法,坚持把说服教育和解答诉求、疏导和化解矛盾相结合,共办理不起诉案件10件17人,没有发生当事人不服不起诉决定而上访和公安机关不服不起诉决定而提出复议、复核的案件,最大限度地修补被破坏的社会(本文来源于《检察日报》期刊2009-09-06)

起诉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刑事诉讼法增设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强调个别预防、鼓励被不起诉人恢复损害、改过自新以及复归社会,具有修复式正义之精神。本研究通过访谈,了解检察官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认识和态度;通过对被不起诉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附条件不起诉对处分对象的修复性实践效果如何。研究发现,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如果有充分的对话与协商机会,则附条件不起诉的实践效果会更加显着,同时,附条件不起诉带来的修复式正义实践效益多体现在程序要件上,也即检察官在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中表现的态度。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刑事司法环境,以更关怀的态度对待被不起诉人,增加其改过自新的意愿,使具有修复式正义精神的附条件不起诉充分发挥其社会综合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起诉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1].刘作凌.修复式正义视野下的附条件不起诉运行效果与完善建议[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19

[2].刘作凌.附条件不起诉处分对象修复效果影响因子实证分析[J].犯罪研究.2019

[3].郑涛.论既判力之禁止重复起诉效果[J].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18

[4].袁庆丽.“刑事和解不起诉”程序的适用效果及完善建议[J].法制与社会.2017

[5].卢金增,李明.篡改同学高考志愿为何没被起诉[N].检察日报.2016

[6].肖秀敏,吴佩莲.注重考察帮教凸显附条件不起诉效果[N].检察日报.2013

[7].桂小笋.*ST贤成欲起诉大股东以自保行政经费紧缺“左右为难”[N].证券日报.2013

[8].伍朝鹏,程晓英.普定县检察院“附条件不起诉”效果好[N].贵州日报.2010

[9].葛琳.当庭宣读起诉书真能达到预期效果?[N].检察日报.2009

[10].寿检政.山东寿光:不起诉答疑说理取得多重效果[N].检察日报.2009

标签:;  ;  ;  ;  

起诉效果论文-刘作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