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脉冲系统论文-马玉容,张泰来,李东盼

动静脉脉冲系统论文-马玉容,张泰来,李东盼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静脉脉冲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静脉,胸外科手术,护理,肺栓塞

动静脉脉冲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马玉容,张泰来,李东盼[1](2014)在《动静脉脉冲系统预防胸外科术后患者肺栓塞的效果及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双足应用动静脉脉冲系统预防胸外科术后肺栓塞(PE)的护理要点,该研究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该科住院的110例胸外科术后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双足应用动静脉脉冲系统。使用过程中患者皮肤温度及色泽均未见异常,无一例发生PE,发生肢体肿胀1例、轻微疼痛2例。因此,胸外科术后患者双足应用动静脉脉冲系统,可有效预防和减少PE形成。护士要正确使用动静脉脉冲系统,学会观察,才能有效解决应用中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4年20期)

王建美[2](2013)在《动静脉脉冲系统预防癌症患者PICC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使用动静脉脉冲系统预防癌症患者PICC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2012年3月—2013年5月,选择90例癌症患者,置入导管前均排除静脉内膜损伤。随机分为两组,PICC 24 h后,观察组给予动静脉脉冲系统配合手及手腕部的运动,对照组仅给予指导手及手腕部的运动。PICC置入后第8天,经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查两组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血栓0例,对照组2例,两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脉冲系统对癌症患者PICC静脉血栓形成有预防作用。(本文来源于《护理学报》期刊2013年22期)

曹娟,王金玲,张环,王丽丽[3](2010)在《动静脉脉冲系统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应用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动静脉脉冲系统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2006年3月-2008年3月,对76例(76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行TKA。男25例,女51例;年龄58~79岁,平均66.6岁。左侧41例,右侧35例。患者根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处理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此外实验组术后1~4d不间断应用动静脉脉冲系统,术后5~7d每日应用2次,30min/次。术后7d患者均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发生小腿深静脉血栓5例,发生率13.16%,经给予尿激酶、丹参等药物治疗后完全消失;对照组发生小腿深静脉血栓11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发生率36.84%,经同样治疗后好转。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继发肺栓塞及死亡发生。结论动静脉脉冲系统可有效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速度,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应用较单纯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对预防TK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更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0年05期)

田荔珍[4](2010)在《足底动静脉脉冲系统预防下肢关节置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使用动静脉脉冲系统(A-V泵)预防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2004年5月~2008年9月对112例髋膝置换手术患者使用A-V泵预防DVT。其中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54例,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5例,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53例。术前超声多普勒证实双下肢无DVT,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术后开始使用A-V泵配合术晨低分子肝素钙2~4mg及口服阿斯匹林抗血栓治疗,术后当天持续使用A-V泵8h,术后第1天起使用A-V泵两次,每次2h,直至出院,整个疗程至少14d,对照组术晨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钙配合术后口服阿斯匹林抗血栓治疗。两组均配合股四头肌等长等张收缩、踝泵锻炼及CPM锻炼。观察是否有患侧下肢静脉栓塞症状,如出现下肢肿胀、皮肤颜色紫绀、皮肤温度升高等怀疑栓塞症状行多普勒检查了解有否DVT。结果112例下肢手术中实验组无患者出现DVT,发生率为0%。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DVT,发生率为1·79%。结论A-V泵能明显减少下肢手术后DVT的发生率,对DVT有很好的预防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医院》期刊2010年04期)

王娟,余雨[5](2009)在《动静脉脉冲系统预防出血性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动静脉脉冲系统(简称AV泵)及局部按摩在预防出血性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236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3组,第1组(AV泵治疗)81例,第2组(局部按摩治疗)76例,第3组(对照组)79例;于脑卒中后14 d行多普勒超声测定双侧股静脉血流速度及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AV泵组2例、局部按摩组9例、对照组24例深静脉血栓形成。第1组与第2、3组相比在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上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第2组与第3组相比在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上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预防出血性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形成,AV泵治疗及局部按摩均能有效的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而AV泵疗效明显优于局部按摩。(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09年12期)

孙玉勤,杨洁[6](2008)在《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应用足底动静脉脉冲系统减轻患肢肿胀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足底动静脉脉冲系统(足底A-V泵)减轻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THA/TKR)后患者患肢肿胀的效果。方法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22例(A组),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36例(B组)。经过患者知情同意,将A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 12例,对照组A 10例,B组患者分为治疗组B 18例,对照组B 18例。治疗组术后立即应用足底A-V泵,持续24 h应用,连续7 d;对照组除了不使用足底A-V泵以外,其他治疗、护理和功能锻炼方法与治疗组一样。术前1 d晨、术后1~3 d晨、术后7 d晨分别测量下肢周径,了解其肿胀程度。结果两种术式下,治疗组在下肢胀肿减轻程度方面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均无出血并发症;对照组B中有2例患者发生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应用足底A-V泵加功能锻炼在减轻全髋/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并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而且此项操作简单方便,安全高效。(本文来源于《护理学报》期刊2008年08期)

田荔珍[7](2008)在《足动静脉脉冲系统预防下肢关节置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一文中研究指出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科大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若未行任何预防措施,术后约有50%机会出现 DVT。近端 DVT 是肺栓塞的丰要来源,致命的肺栓塞发生率为2%~3%。2004年5月~2008年4月,我们对112 例行髋膝置换手术的患者使用动静脉脉冲系统预防 DVT,现将结果及结合文献分析讨论如下。(本文来源于《2008年中国岭南护理学术讲坛论文集》期刊2008-06-01)

彭翠平[8](2008)在《基于TCP/IP协议的动静脉脉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前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被视为少见病,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外血管外科专业的迅速发展,多种诊疗技术的推广应用,DVT的检出率逐渐增多,成为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DVT发生率很高而且症状严重,其并发症肺血栓栓塞症(PTE)病情凶险,危及患者生命。DVT常发生在手术以后,不易诊断,因此预防大于治疗。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等)预防治疗措施在国内外已经广为应用,但效果不佳。安全有效的机械性预防治疗措施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并成为研究与应用的热点。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TCP/IP协议的动静脉脉冲系统。该系统由单片机AT89S53作为主控芯片,包括交互模块、存储模块、电源模块、驱动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和网络通信模块,并配以气体压缩机、储气罐、橡胶管等气路连接器件。该系统通过对足底动静脉间歇加压来模仿人行走时腿部血液循环的生理作用,实现了对DVT的预防和治疗。动静脉脉冲系统的类似产品在很多国家已经作为病人的一种康复医疗设备安装到每一张病床,其网络监护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相应产品国内尚无。为了顺应这种趋势,在设计的动静脉脉冲系统上集成了网络模块。通过该模块,监护人员可以在监护室方便地了解各台仪器运行的情况,代替了监护人员每个病房依次检查的繁琐程序,减少了人力浪费,也减少了对病人正常休息的打搅。本文首先分析了静脉血流的特点,对DVT形成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措施进行了研究,根据其典型生理值和临床经验值,给出了动静脉脉冲系统的各项参数。根据各项参数完成了动静脉脉冲系统的整体设计,并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其次,为了便于该动静脉脉冲系统接入医院局域网或者实现家庭远程医疗控制,本系统设计了网络模块。本文简单介绍了TCP/IP协议,并根据传输数据的特点对TCP/IP协议进行了裁减。详细介绍了单片机STC89C58RD+控制RTL8019AS网卡芯片和以太网连接的软硬件的设计与实现。最后,本文对基于TCP/IP协议的动静脉脉冲系统进行了试验,实现了预防和治疗DVT的功能,并实现了接入网络的功能,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8-05-10)

魏守水,郭磊,杨洪光[9](2007)在《足底动静脉脉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足底动静脉(arteriovenous,AV)脉冲系统模拟人行走时腿部血液循环的生理过程,促进血液流动,针对下肢不能行走的病人,对足底动静脉间歇加压,减少静脉淤滞,可有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形成,降低血栓症及其并发症的风险。本文重点讨论了足底动静脉脉冲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方法。根据下肢静脉血流的典型生理值,给出了硬件设计原理和主要电路的设计方法,阐述了脉冲压力的控制方法。完成了全部样机设计与实验。实验表明,本文给出的设计方法是合理正确的。(本文来源于《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李美玲[10](2007)在《下肢骨折术后使用动静脉脉冲系统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我科对下肢骨折术后20例患者使用动静脉脉冲系统(A-V脉冲系统)治疗,其中12例术后24 h即给予使用,8例术后48~72 h使用,最长者应用10 d,2例应用4 d即水肿消除,疼痛减轻,停止使用。平均使用A-V脉冲系统7 d,均达到满意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误诊学杂志》期刊2007年14期)

动静脉脉冲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使用动静脉脉冲系统预防癌症患者PICC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2012年3月—2013年5月,选择90例癌症患者,置入导管前均排除静脉内膜损伤。随机分为两组,PICC 24 h后,观察组给予动静脉脉冲系统配合手及手腕部的运动,对照组仅给予指导手及手腕部的运动。PICC置入后第8天,经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查两组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血栓0例,对照组2例,两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脉冲系统对癌症患者PICC静脉血栓形成有预防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静脉脉冲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马玉容,张泰来,李东盼.动静脉脉冲系统预防胸外科术后患者肺栓塞的效果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4

[2].王建美.动静脉脉冲系统预防癌症患者PICC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J].护理学报.2013

[3].曹娟,王金玲,张环,王丽丽.动静脉脉冲系统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应用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0

[4].田荔珍.足底动静脉脉冲系统预防下肢关节置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院.2010

[5].王娟,余雨.动静脉脉冲系统预防出血性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2009

[6].孙玉勤,杨洁.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应用足底动静脉脉冲系统减轻患肢肿胀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8

[7].田荔珍.足动静脉脉冲系统预防下肢关节置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C].2008年中国岭南护理学术讲坛论文集.2008

[8].彭翠平.基于TCP/IP协议的动静脉脉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08

[9].魏守水,郭磊,杨洪光.足底动静脉脉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7

[10].李美玲.下肢骨折术后使用动静脉脉冲系统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

标签:;  ;  ;  ;  

动静脉脉冲系统论文-马玉容,张泰来,李东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