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调控论文-李景虹

还原调控论文-李景虹

导读:本文包含了还原调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催化还原,类水滑石,吉布斯自由能,缺陷调控

还原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李景虹[1](2019)在《类水滑石材料的缺陷调控对光催化CO_2还原产物的选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不断消耗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产生的"温室效应"和污染等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光催化还原CO_2可以获得碳氢化合物,这一反应既可减排CO_2等温室气体,又可将其转化为碳氢化合物,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从而缓解能源问题,实现人工碳循环.目前,光催化还原CO_2的研究面临着转化率不高、产物多、选择(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31期)

韩笑,刘宇杰,马逸冰,徐海津,乔明强[2](2019)在《二硫键氧化还原异构酶(DsbM)与转录调控因子(PA0056)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硫键氧化还原异构酶(disulfide oxidoreductase,DsbM)分布于原核细胞中,主要参与周质空间中膜蛋白的折迭.转录调控因子(lysR typ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PA0056)是一类包含4个半胱氨酸的蛋白,当以氧化态形式存在时,可调控下游基因的转录,参与调节抗氧化或者抗药性.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证明DsbM参与氨基糖苷类耐药性的调节.关注铜绿假单胞菌中DsbM和PA0056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构建了酵母双杂交(yeast two-hybrid test)和双分子荧光互补系统(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 BiFC)的载体.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发现DsbM和PA0056之间存在较强的蛋白质相互作用.通过BiFC实验,发现共同转化表达DsbM和PA0056载体的酵母中可观察到强烈的黄色荧光,表明DsbM和PA0056可以发生相互作用.本研究为深入研究DsbM在铜绿假单胞菌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韩笑[3](2019)在《单增李斯特菌氧化还原蛋白YjbH调控的抗氧化应激和细菌感染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为革兰氏阳性人畜共患胞内病原菌,在体外环境、宿主消化道和细胞内会面临各种复杂的氧化应激反应。革兰氏阳性菌的硫氧还蛋白家族(Thioredoxin)具有保守的Cys-Xaa-Xaa-Cys基序,在蛋白修饰过程尤其是应激环境中发挥重要生物学作用。经生物学信息学分析预测,单增李斯特菌含有包括YjbH在内共14个硫氧还蛋白家族同源蛋白,但YjbH的功能未知。因此,本研究以李斯特菌硫氧还蛋白家族成员YjbH蛋白为研究对象,利用应激生物学、感染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探索了YjbH在李斯特菌环境应激耐受和宿主感染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分子机理。我们发现:缺失YjbH后细菌的生长形态变小,对金属离子氧化剂铜、镉离子的氧化应激较野生株敏感,但不影响李斯特菌在BHI培养基中的分裂增殖速度。在巯基特异性氧化剂镉离子应激下,我们对李斯特菌的转录组进行了测序,我们发现李斯特菌YjbH缺失后,细菌应激相关蛋白、关键毒力因子(hly、actA、mpl、inlC、plcA/B)以及磷酸转移酶系统(PTS)等基因的转录水平全部下调。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Co-IP实验进一步证明,单增李斯特菌YjbH与氧化应激转录因子SpxA1发生互作,从而介导细菌在氧化应激环境中发挥关键作用。体外细胞试验表明,缺失YjbH后细菌较野生株在上皮细胞中黏附、侵袭能力显着下降(P<0.05);巨噬细胞中感染后期(12 h)细菌的存活与增殖能力下降;在成纤维细胞中蚀斑数量下降80%。动物试验表明,细菌缺失YjbH后较野生株EGD-e在小鼠脾脏、肝脏的定殖能力均极显着得下降(P<0.001),在小鼠模型中完全丧失毒力。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细菌缺失YjbH后,在BHI培养基中毒力因子调控蛋白PrfA的表达量显着上升(P<0.05),但是毒力岛LIPI-1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不变。这说明YjbH在氧化应激条件下,能解除对SpxA1的阻遏使其完成抗氧化应激,同时通过上调PTS阻遏受PrfA调控的毒力岛LIPI-1基因簇,充分利用资源抵抗氧化应激;而当细菌侵染宿主细胞时,李斯特菌YjbH通过下调PTS的转录来解除对PrfA的抑制作用,进而介导毒力岛LIPI-1基因的正常转录,从而恢复李斯特菌在细胞内的毒力。综上,本研究首次以单增李斯特菌硫氧还蛋白家族成员YjbH为对象,系统研究了该蛋白在李斯特菌应激耐受和体内外感染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完善重要食源性病原菌环境适应和感染致病的调控网络奠定了重要基础,对于革兰氏阳性人畜共患食源性胞内病原菌的污染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9-06-10)

郭茜茜,付小哲,梁红茹,林强,刘礼辉[4](2019)在《鳜弹状病毒调控谷氨酰胺还原性代谢途径促进自身增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鳜弹状病毒(Siniperca chuatsi rhabdovirus, SCRV)复制增殖与谷氨酰胺还原性代谢(reductive glutamine metabolism, RGM)途径的相互作用关系,以鳜脑细胞系(Chinese perch brain cells, CPB)为增殖体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病毒拷贝数和RGM途径关键酶mRNA表达水平变化,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RGM途径关键酶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发现,当培养基缺失谷氨酰胺时SCRV拷贝数降低了99.5%,表明谷氨酰胺是SCRV增殖所必需;而SCRV感染上调CPB细胞RGM途径关键酶的表达,其中异柠檬酸脱氢酶2(isocitratedehy drogenase2,IDH2)上调倍数最大,表明SCRV感染上调了细胞RGM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同时,抑制细胞RGM途径关键酶的表达导致SCRV病毒产量显着下降,表明RGM途径有利于SCRV复制增殖;进一步敲降细胞IDH2基因表达可显着抑制SCRV N蛋白表达,而过表达细胞IDH2基因可显着促进SCRV N蛋白表达,表明IDH2在病毒增殖中具有重要作用。综上所述, SCRV感染可调控CPB细胞RGM通路以满足其自身增殖,其结果可为阐明鳜弹状病毒病致病机制和抗病毒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魏雨[5](2019)在《Na_2ZnSiO_4:Mn和Li_2ZnSiO_4:Mn体系中Mn的自还原及价态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渡金属Mn由于独特的发光特性,在照明、显示以及生物成像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研发Mn掺杂的新型发光材料及其应用成为当前发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Mn是一种变价元素,其中Mn~(2+)和Mn~(4+)都是重要的发光激活离子,它的价态形式会直接影响其所呈现的发光性质。因此,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应用层面,关于Mn价态调控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常情况下,Mn~(2+)激活的发光材料需要在还原性气氛下才能获得,但在一些特殊的基质中,Mn离子能够在空气或氧化性气氛下自发地由较高价态还原为较低价态Mn~(2+)。目前,关于Mn离子的这一自还原现象已有一些研究和报道,但自还原的过程和机理仍不清晰,深入研究和阐明高价Mn到Mn~(2+)的自还原机理及价态调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鉴于此,本论文详细研究了Mn在硅酸盐中的自还原特性及价态调控与发光。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概述了Mn~(2+)和Mn~(4+)的发光特性和相应的研究和应用,Mn离子的价态调控及自还原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现有的理论成果,硅酸盐基质的性质特点及其在无机发光材料中的应用,以及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来源等。第二章为样品的制备与测试表征,主要介绍了实验过程中所采用的原料和仪器设备,样品制备方法以及测试表征和计算方法等。第叁章和第四章为实验内容与所得结果的分析讨论,其中第叁章是Na_2ZnSiO_4:Mn的自还原及发光性能研究,主要探究了Na_2ZnSiO_4:Mn体系中Mn离子的自还原现象发生的机理过程,并对其发光性能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分析。第四章是Li_2ZnSiO_4:Mn的自还原及发光特性研究,主要讨论了Li_2ZnSiO_4:Mn体系中Mn离子的自还原现象,分析了价态的还原过程与还原程度,并通过掺杂浓度的调控实现了对其发光的调制,探究了所得材料在温度探测领域的应用潜能。第五部分为结论,主要对本论文中所得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概括总结。本论文所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高温固相法,在空气气氛下采用不同锰源合成了一系列的Na_2ZnSiO_4:Mn荧光粉。光谱性质和价态的表征测试证明了在此体系中存在Mn~(7+)/Mn~(4+)/Mn~(3+)到Mn~(2+)的自还原现象。从晶体结构、Mn源的氧化还原过程以及缺陷的角度分析了自还原的过程,提出了一种锌空位(V'_(Zn))诱导的自还原机理。除了光致发光外,样品还具有长余辉发光特性。基于对样品余辉光谱和热释光曲线等测试结果,提出了一种可能的长余辉发光机理。(2)通过高温固相合成法,在空气气氛下采用不同锰源制备了一系列的Li_2ZnSiO_4:Mn~(2+)荧光粉,观察到了此体系中Mn~(7+)/Mn~(4+)/Mn~(3+)到Mn~(2+)的自还原现象。并通过对与光谱的表征价态等的表征分析了Mn离子的自还原过程及还原程度。此外,调整Mn~(2+)掺杂浓度实现了物相由Li_2ZnSiO_4到Li_2MnSiO_4的连续转变,得到了Mn~(2+)-Mn~(2+)二聚体的发光。根据对光谱性质和晶体结构的表征分析解释了Mn~(2+)-Mn~(2+)二聚体的形成机理,并且通过调节浓度实现了两个发光中心相对发光强度的调控。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和循环次数内,样品发光可随温度的升高和降低发生可逆的变化,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有望在温度探测领域获得应用。(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3)

马韵涵[6](2019)在《CD47通过mTORC1调控氧化还原状态促进肝细胞癌生长》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癌在全球癌症相关死亡最常见原因中排第二。原发性肝癌最主要的形式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急需鉴定出新的可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分子靶点。CD47(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7)是一种五次跨膜的糖蛋白,其广泛表达于正常组织中。在正常细胞中通过与巨噬细胞上的信号调节蛋白α相互作用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从而产生自我保护信号。CD47在心血管功能稳定、免疫调控、细胞和组织抵抗应激和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慢性疾病中发挥病理生理功能。在多种骨髓瘤、淋巴瘤、白血病和实体肿瘤中的乳腺癌、结肠癌、黑色素瘤以及肝细胞癌中CD47呈现高水平。CD47在肝细胞癌肿瘤起始细胞中呈现高表达,对肿瘤的起始、自我更新和转移发挥促进作用,并显着影响患者的临床预后。NF-κB信号通路可介导CD47表达水平的升高进而促进肝细胞癌对索拉菲尼的化疗抵抗,抗CD47的抗体联合索拉菲尼成为有前景的治疗方案。mTOR蛋白是一种广泛表达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属于PI3K相关的激酶家族成员。它可作为细胞能量的感受器,通过整合来自激素、能量水平、生长因子和营养物质的多种信号进而调节蛋白转录、自噬和脂代谢。mTOR调控细胞功能是通过在结构和功能上各异的两个复合体mTORC1和mTORC2来实现的。其中,mTORC1复合体由mTOR、mTOR调节相关蛋白(RAPTOR)、哺乳动物致死性SEC13蛋白8(mLST8)、富含脯氨酸的Akt底物40(PRAS40)和包含DEP结构域的mTOR相互作用蛋白(DEPTOR)组成。mTORC1复合体可被氨基酸、生长因子和营养物质所激活,且它的活化可引起蛋白合成和脂质合成的增加和自噬水平的降低进而促进细胞存活。除此之外,mTORC1可增加细胞内Nrf2的蛋白水平。红细胞衍生核因子2样蛋白2(NFE2L2)又称为Nrf2,是细胞内重要的转录因子,可调控抗氧化基因的表达从而保护细胞抵抗氧化应激。mTORC1通过磷酸化p62/SQSTM1的351位丝氨酸位点,促进其与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的结合进而减少Keap1介导的Nrf2的降解从而稳定Nrf2的表达。本研究发现CD47可通过调控mTORC1促进肝癌的生长并帮助肝癌细胞抵抗氧化应激。本研究旨在探索CD47分子在肝细胞癌中的非免疫学的病理生理功能以期加深对其功能的了解,并对相关机制进行探索,为CD47作为肝癌诊断和治疗的靶点打下基础。【研究方法】1、应用慢病毒方法建立差异表达CD47肝细胞癌细胞系,包括CD47过表达、干扰以及对照细胞。2、应用CCK-8(cell count kit-8)法测定差异表达CD47肝癌细胞2D增殖情况。应用soft agar、Matrigel和低黏附成球实验研究差异表达CD47肝癌细胞在不同的3D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3、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不同处理条件下相关信号通路中各组细胞蛋白质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变化情况。4、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检测抗氧化相关基因等基因的表达情况。5、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CD47、SLC3A2分子的表达情况,联合活性氧探针检测不同条件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联合Annexin V/PI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H_2O_2处理下细胞的凋亡水平。6、应用氨基酸质谱法分析细胞内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应用免疫沉淀银染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LC-MS/MS)筛选出与CD47相互作用的蛋白分子。7、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分析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分析CD47与SLC3A2和脂筏的共定位情况。应用组织免疫荧光分析肝癌组织中CD47与SLC3A2或p-p38共定位情况。8、应用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CD47与SLC3A2的相互作用以及对Nrf2和SLC3A2的泛素化水平进行分析。9、应用结晶紫染色分光光度仪吸光度测量(590nm)进行细胞的药物敏感性分析。10、利用二硫化钼合成生物复合材料作为分子探针检测肝癌标本中CD47分子的表达。【研究结果和结论】1、研究CD47对HCC细胞中mTORC1信号通路的影响:CD47以mTORC1依赖的方式促进HCC细胞的3D生长;CD47通过影响细胞内氨基酸含量促进mTORC1活化。2、研究CD47通过mTORC1对HCC细胞氧化还原状态的调控:CD47通过mTORC1稳定Nrf2表达进而调控HCC细胞氧化还原状态;CD47增强HCC细胞抵抗氧化应激的能力。3、研究CD47影响mTORC1的机制:CD47与SLC3A2相互作用稳定其在膜上的表达;CD47通过SLC3A2调控HCC细胞的mTORC1信号通路活性。4、靶向CD47治疗和诊断HCC的应用探索:CD47抗体通过升高ROS增加HCC细胞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2D肽聚片层荧光材料揭示了CD47在HCC癌组织标本中呈现高表达。我们的研究揭示了CD47可促进mTORC1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提高肝癌细胞对氧化应激的抵抗能力。在肝癌细胞中CD47可以与SLC3A2分子相互作用从而稳定其表达在细胞膜表面,并因此影响了胞内的氨基酸水平。当CD47过表达时,亮氨酸(Leu)、色氨酸(Trp)和苯丙氨酸(Phe)的细胞内含量升高,从而激活mTORC1信号通路。mTORC1的活化引起p62分子的磷酸化水平升高进而使得Nrf2蛋白水平得以稳定,从而引起细胞保护性基因的表达(图15)。更为重要的是,CD47的抗体(2D3、BRIC126和CC2C6)可升高细胞内ROS水平并提高细胞的化疗敏感性。我们还合成了生物复合材料CD47分子探针,为靶向CD47分子的肝癌诊断和治疗提供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9-05-28)

冯保铭[7](2019)在《双金属磷化物中钯电子特性调控及其在硝基苯选择性还原反应中的催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卤代芳胺应用非常广泛,是一种比较基础的化工原料,以及化学合成的中间体,在染料、化工助剂、医药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精细化工中,卤代芳胺主要通过还原对应的卤代硝基苯而制备得到。国内目前主流的还原方法,仍然是铁粉和硫化碱还原法。但上述方法,每生产一吨的产品,会有几十甚至上百倍当量高浓度难处理的有毒废水和污泥的产生,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因此,急需发展清洁高效的生产工艺。利用催化剂催化还原硝基为胺基,是较好的选择,但这种方法存在加氢脱卤的问题,且产率并不高,副产物多。而防止加氢脱卤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加入脱卤抑制剂或者将催化剂毒化,但加入脱卤抑制剂,会对最终的产物造成二次污染,增加产物分离提纯的成本,毒化催化剂又会使催化剂的活性大大降低,也会增加成本。因此,寻求一个好的方法,改善催化剂的性能,在加氢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没有明显降低的前提下,改善催化剂加氢脱卤的问题,变得至关重要。过渡金属电子特性调整在催化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电子转移通常发生在配位键或共价键上。金属磷化物(M-P)材料中包含M-P共价键,在多相催化中已被广泛研究。它们通常由金属前驱物和磷化氢或磷酸氢盐在一锅中共还原而成。贵金属与类金属元素的相互作用使金属电子缺乏,提高了亚表面化学、原子分离和金属氢化物的能垒。因此,M-P纳米材料已被用作高效的非均相加氢催化剂。使用磷化氢或者磷酸氢盐制备的M-P通常含有较低的磷含量,使其内部M-P键数量不足,从而能有效调控金属的电子价态。鉴于此,本论文使用溶剂热还原的方法,可控合成出五种不同组成的高磷含量的Pd_x Ni_yP纳米粒子,采用X-光电子能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和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不同的Pd纳米催化剂进行了表征。探究了不同x/y比例下Pd_xNi_yP叁元合金纳米粒子中Pd、Ni和P的价态,实现了金属Pd电子特性的可调控性(335.3 eV-335.9 eV)。金属Pd的电子性能与其切断C-X(X=Cl,Br或I)键的催化能力密切相关。鉴于此,本论文使用Pd_xNi_yP/C作为催化剂,对卤代硝基苯选择性还原制备卤代苯胺反应进行了研究。以对氯硝基苯的选择性还原为模板反应,对催化剂种类、还原剂用量和反应时间等条件进行筛选。考察了具有不同Pd-Ni配比的Pd_xNi_yP对反应选择性的影响;使用参比催化剂Pd-Ni/C,Ni/C和Pd-Cu-Ni-P/C进行了对照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Pd-Ni比例下,Pd元素的电正性有利于提高C-Cl键的稳定性和对氯苯胺的选择性。非晶态Pd_(38)Ni_(26)P_(36)/C催化剂的选择性最高,对氯苯胺的分离收率达到96%。随后,对底物的范围进行了扩展研究,发现Pd_(38)Ni_(26)P_(36)/C催化剂对于不同类型的对卤硝基苯均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催化性能,产物的产率为50-96%。相对而言,使用Pd-Ni,Ni/C和Pd-Cu-Ni-P/C催化剂,对卤苯胺的产率明显下降。该研究内容提供了一种通过构筑叁元金属磷化物来实现金属电子价态调控的方法,同时为金属电子价态—催化性能相关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该论文有反应方程式19个,图19个,表16个,参考文献115篇。(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24)

李新明[8](2019)在《基于环状二硫/二硒结构设计靶向细胞氧化还原调控系统的小分子》一文中研究指出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硫氧还蛋白(Tr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GSH)系统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两类基于硫醇/硒醇-二硫键交换反应的氧化还原调控系统。大量研究表明,TrxR/Trx和GR/GSH系统在多种肿瘤细胞内处于过表达状态,而这种过表达的TrxR/Trx和GR/GSH对于维持肿瘤细胞的表型至关重要。本论文合成了一系列基于环状二硫/二硒结构的荧光探针和前药分子,并对它们的性质进行了详尽深入地研究。首先,我们设计合成了快速特异性检测TrxR活性的荧光探针Fast-TRFS,并发现了1,2-二硫戊环结构是TrxR的特异性配体;而后,基于1,2-二硫戊环结构,我们设计合成了首个特异性被TrxR激活的前药S-Gem;接着,基于1,2-二硒戊环结构,我们设计合成了被细胞内还原性物质激活的前药S-Gem;最后我们研究了一种具有环状二硫结构的天然产物——芦笋酸(AA)的神经保护机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我们首先概述了靶向生物体内氧化还原系统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以及特异性检测TrxR活性的方法,接着综述了生物体内基于硫醇/硒醇-二硫键交换反应的氧化还原蛋白的功能以及具有环状二硫/二硒结构的化合物的生物学应用。第二章通过对课题组之前发展的检测TrxR活性的荧光探针TRFS-green的结构改造,如将探针识别部位的环状二硫结构变成环状二硒结构、将五元环变成六元环、将连接部位由氨基甲酸酯(-NH-C(O)-O-)变成碳酸酯(-C-C(O)-O-)或者脲(-NH-C(O)-NH-)的结构等,发展了响应速率更快、选择性更高的检测TrxR活性的荧光探针Fast-TRFS。鉴于Fast-TRFS的优良性质,我们建立了以组织粗提物作为TrxR来源的高通量筛选TrxR抑制剂的方法。在这一章节中,我们也系统研究了一系列环状二硫/二硒化物与TrxR和GSH的相互作用,得出了1,2-二硫戊环结构能够特异性被TrxR还原的结论。而后基于水溶性的4-氨基-1,2-二硫戊环(DTA),我们进一步发展了既经济又简便的检测复杂生物样品中TrxR活性的方法。第叁章基于1,2-二硫戊环结构特异性被TrxR还原的性质,我们将1,2-二硫戊环与抗肿瘤药物吉西他滨(Gem)通过-NH-C(O)-O-连接,设计合成了前药化合物S-Gem。一系列生物活性测试表明,TrxR能特异性激活S-Gem释放出母体药物分子Gem。尤其重要的是,S-Gem在TrxR表达量高的细胞内表现出更高的细胞毒活性。鉴于TrxR在多种肿瘤细胞内处于过表达的状态,因此,S-Gem的设计合成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抗肿瘤药物以及一种靶向肿瘤细胞的新策略。第四章将环状二硒化物与Gem连接,设计合成了含有五元环二硒化物的前药Se-Gem以及含有六元环二硒化物的前药Se6-Gem。活性测试表明,Se-Gem能够有效地被GSH激活并释放出母体药物分子Gem,同时也会释放出一个硒醇分子。而该硒醇分子、环境中的氧气和GSH共同形成了一个氧化还原循环体系,从而能够不断催化环境中还原性物质的氧化并伴随超氧阴离子的生成。一方面,肿瘤细胞内高水平的还原性物质如TrxR、Trx和GSH往往会导致细胞对多种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另一方面,肿瘤细胞内较高的ROS水平导致其比正常细胞更容易受到进一步氧化应激的损伤。因此,Se-Gem的设计合成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抗肿瘤化疗药物以及一种增加母体药物分子选择性和疗效的新策略。第五章研究发现具有1,2-二硫戊环结构的天然产物芦笋酸(AA)能够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损伤。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AA通过激活Keap1-Nrf2-ARE信号通路,上调一系列下游抗氧化蛋白的表达,从而增加神经细胞抵抗氧化应激损伤的能力。这一研究为进一步认识芦笋酸的生物学功效提供了理论基础。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同时对环状二硫/二硒化物在靶向氧化还原调控系统的小分子设计中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娟[9](2019)在《ZIFs衍生的钴-氮-碳氧还原电催化剂活性位点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燃料电池是高效洁净的能量转换装置,但是其缓慢的阴极氧还原反应(ORR)需要使用催化剂来加快动力学过程。铂基催化剂是有效的ORR电催化剂,但是其成本高、资源短缺、稳定性低、甲醇耐受性差,这限制了燃料电池的整体性能及商业化。因此研发高效、经济的非贵金属ORR电催化剂是非常必要的。ZIFs衍生的过渡金属氮掺杂碳(M-N-C)纳米材料是一种良好的ORR电催化剂,但是M-N-C活性位点与含氧中间体之间的作用力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本论文以ZIFs作为主体分子,利用引入客体分子和掺杂杂原子硫的方法在ZIFs衍生的Co-N-C中引入新的活性位点并对其化学环境和电荷密度分布进行调控,来提高Co-N-C在碱性或酸性条件下的ORR活性。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硫化钴/氮,硫共掺杂中空碳纳米立方体(CoS_x/N,S-HCNC)的制备及其ORR性能研究本工作中,以ZIF-67作为前驱体,引入间氨基酚、甲醛和碳酸氢钠等客体分子,得到以ZIF-67为核,以碱式碳酸钴(CCH)和聚间氨基酚(Pm AP)复合物为壳的ZIF-67/CCH-PmAP核壳结构。利用ZIF-67/CCH-PmAP整体组成的差异,经两步热解后得到中空的CoS_x/N,S-HCNC。通过物理表征和电化学测试得出:(1)新引入的活性位点CoS_x与杂原子硫协同作用促进Co-N-C的ORR催化活性;(2)中空结构内部存在额外的反应活性位点,并且反应物可以快速的扩散,因此加快了ORR过程中的传质;(3)CoS_x纳米颗粒被碳层包覆,增加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得益于CoS_x/N,S-HCNC组成和结构的优势,其在碱性条件下的ORR活性和稳定性优于商业Pt/C。(2)硫掺杂的富含吡咯/石墨氮的钴-氮-碳(S-P/G N-rich Co-N-C)的制备及其ORR性能研究前一个工作制备的CoS_x/N,S-HCNC中存在非活性的金属颗粒,使其在酸性条件下的ORR活性很差。因此,在本工作中我们通过简单的一步法将客体分子聚(对苯二胺-甲醛)原位固定在Co,Zn-ZIF的框架上。经一步热解后成功构建出具有单分散钴的P/G N-rich Co-N-C。通过物理表征和电化学测试得出:一方面,(对苯二胺-甲醛)衍生的吡咯/石墨氮可以有效减少钴周围的电荷分布,使得活性位点与含氧物种之间的作用力显着增强。更重要的是,P/G N-rich Co-N-C具有大的比表面积,高的孔容和单分散的钴,从而具有有效的Co-N-C活性位点。因此,P/G N-rich Co-N-C在碱性条件下ORR的半波电位高达0.889 V,优于商业Pt/C,在酸性条件下的半波电位达到0.755 V。另一方面,对P/G N-rich Co-N-C的碳母体进行硫掺杂之后,引起邻近碳原子自旋密度的变化,可以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从而促进OOH的形成,进一步提升酸性条件下的ORR活性,使得其半波电位可达0.772 V。(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刘振威[10](2019)在《电调控零价铁复合材料强化还原NO_3~-的性能与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中硝酸盐污染一直是全球性热点问题,过量的硝酸盐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人体高铁血红蛋白症。硝酸盐理想的处理思路是将其转化为氮气排出水体。对于水中硝酸盐的去除,发展至今形成了多种处理技术。其中电催化还原以其无化学输入、催化效率高、操作温和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目前,电催化还原硝酸盐研究主要集中于利用铜、银、镍、钯、钴等一系列贵金属作为电极材料探究其还原性能。但是贵金属本身成本过高,并不适合工程化应用。而零价铁(ZVI)因其廉价易得、环境友好且还原能力强,被广泛用于硝酸盐还原等水污染控制领域。目前,大多数文献都将Fe(0)作为还原剂,通过化学还原或催化加氢法还原硝酸盐,但由于最终产物中以氨氮为主,限制了零价铁在硝酸盐还原中的应用。少量文献报道指出ZVI作为电催化剂用于硝酸盐电还原的可能性。阐明零价铁与电化学在硝酸盐还原过程中的作用可为发展电调控铁基材料强化还原硝酸盐技术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以D201-nZVI为纳米零价铁模型材料,研究其对硝酸盐的电还原性能和机理。论文首先通过离子交换和化学还原两步反应制备出稳定的纳米零价铁树脂,并将其组装于流动型电催化体系,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与阴极接触。相比不加电的情况,外加3V电压能够大大提高D201-nZVI对硝酸盐的去除能力,同等情况下其处理能力从不加电时的16h失效提升到平稳运行70h还保持80%的去除率;不仅如此,还原产物组成也有很大的变化,加电情况下还原产物中未检测到氨氮和亚硝酸盐,以气态产物为主;不加电时硝酸盐还原产物以氨氮(72%~95%)为主。这表明纳米复合材料D201-nZVI电化学还原硝酸盐具有良好的去除能力和选择性,为通过电还原去除硝酸盐提供了新方法。论文对电调控强化零价铁还原硝酸盐的具体路径和相关机理进行了深入探究。电调控强化还原的影响因子主要有阴极电子、阴极产生的H2/[H]和纯电场。为了逐一区分各自发挥的作用,设计了以下四组实验:无电子无氢、供电子供氢、阻电子供氢、供纯电场。结果表明纯电场和单独通入H2对于零价铁还原并没有明显强化作用,而阴极电子和产生的[H]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结果表明,对于硝酸盐的去除主要是基于Fe(0)@FexOy-Fe(Ⅱ)的核壳结构,反应生成的Fe(Ⅲ)通过阴极电子和[H]进行原位电再生,从而构成Fe(Ⅱ)/Fe(Ⅲ)电对持续发挥作用。上述探索揭示了电调控强化零价铁去除硝酸盐的可能性和相关作用机理,为发展耦合电化学的零价铁还原硝酸盐技术提供了科学支撑。(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还原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硫键氧化还原异构酶(disulfide oxidoreductase,DsbM)分布于原核细胞中,主要参与周质空间中膜蛋白的折迭.转录调控因子(lysR typ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PA0056)是一类包含4个半胱氨酸的蛋白,当以氧化态形式存在时,可调控下游基因的转录,参与调节抗氧化或者抗药性.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证明DsbM参与氨基糖苷类耐药性的调节.关注铜绿假单胞菌中DsbM和PA0056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构建了酵母双杂交(yeast two-hybrid test)和双分子荧光互补系统(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 BiFC)的载体.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发现DsbM和PA0056之间存在较强的蛋白质相互作用.通过BiFC实验,发现共同转化表达DsbM和PA0056载体的酵母中可观察到强烈的黄色荧光,表明DsbM和PA0056可以发生相互作用.本研究为深入研究DsbM在铜绿假单胞菌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还原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景虹.类水滑石材料的缺陷调控对光催化CO_2还原产物的选择性[J].科学通报.2019

[2].韩笑,刘宇杰,马逸冰,徐海津,乔明强.二硫键氧化还原异构酶(DsbM)与转录调控因子(PA0056)的相互作用[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韩笑.单增李斯特菌氧化还原蛋白YjbH调控的抗氧化应激和细菌感染机制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9

[4].郭茜茜,付小哲,梁红茹,林强,刘礼辉.鳜弹状病毒调控谷氨酰胺还原性代谢途径促进自身增殖[J].中国水产科学.2019

[5].魏雨.Na_2ZnSiO_4:Mn和Li_2ZnSiO_4:Mn体系中Mn的自还原及价态调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6].马韵涵.CD47通过mTORC1调控氧化还原状态促进肝细胞癌生长[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

[7].冯保铭.双金属磷化物中钯电子特性调控及其在硝基苯选择性还原反应中的催化性能[D].中国矿业大学.2019

[8].李新明.基于环状二硫/二硒结构设计靶向细胞氧化还原调控系统的小分子[D].兰州大学.2019

[9].王娟.ZIFs衍生的钴-氮-碳氧还原电催化剂活性位点的调控[D].华中科技大学.2019

[10].刘振威.电调控零价铁复合材料强化还原NO_3~-的性能与机理[D].南京大学.2019

标签:;  ;  ;  ;  

还原调控论文-李景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