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模型论文-郭长升,赵京生,王香荣,易伟国,张玲昂

全心模型论文-郭长升,赵京生,王香荣,易伟国,张玲昂

导读:本文包含了全心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得宁口服液,大鼠,慢性心衰模型

全心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郭长升,赵京生,王香荣,易伟国,张玲昂[1](2018)在《心得宁口服液对大鼠慢性心衰模型左心室指数、全心指数及心脏动力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心得宁口服液对大鼠慢性心衰模型左心室指数、全心指数及心脏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每周腹腔注射盐酸阿霉素建立大鼠慢性心衰模型,观察心得宁口服液对慢性心衰模型大鼠左心室指数、全心指数及心脏动力学的影响。结果:大鼠慢性心衰模型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心得宁口服液组可明显升高心脏HR水平(P<0.05)、可明显升高心脏Lvsp水平(P<0.05),各给药组均有降低心脏Lvedp水平的趋势(P>0.05)。可显着降低左心室指数(P<0.01),可显着降低全心指数(P<0.01)。结论:心得宁口服液可明显改善大鼠慢性心衰模型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许亮[2](2008)在《全心模型及心电逆问题的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十几年中,非药物性治疗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治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些类型心律失常的一线治疗方案,并逐步成为越来越多的心律失常的标准治疗方法。对导致心律失常病灶部位(异位起搏点)的定位是进行有效消融的首要条件。如何准确、快速、无创或微创定位病灶部位是临床医生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目前广泛使用的心内导管标测方法虽能精确定位病变部位,但是还存在诸多限制条件和不足。心内标测具有导管术固有的手术风险,并且所需定位时间较长,增加了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和X线暴露时间。需要加以改进和辅助。本研究从心电正问题和逆问题入手,提出并探讨使用无创测量的体表心电和数字化心脏模型辅助改进临床导管标测术的方法。课题的研究在叁方面分别展开,并相互关联。其一,建立高分辨率数字化心脏模型,解决心电正问题;其二,使用心脏模型研究病灶定位和体表心电的定量关系;其叁,结合现有临床方法,提出对病灶点定位标测方法的辅助方法和改良手段。本研究从构建心脏模型开始,使用可视人断层照片数据,完成了图像增强和组织分割,建了分辨率为0.5mm×0.5mm×0.5mm的真实结构心脏和胸前表面几何模型。对心脏的定性描述进行了量化,完成了以心脏几何模型为基础的心肌电生理参数的设定和配置,并使用适当的激动传播仿真算法,完成了心房、心室电活动的全面仿真,时间精度为1ms。讨论了心脏电活动和体表电势的关系,完成了心脏电活动到体表测量心电的映射,解决了心电正问题。在心电正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心电逆问题。按照心律失常的传导特性对模型进行了调整,使用调整后的心脏模型进行仿真,得到室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以心内膜某片区域为例,设定不同位置异位起搏点,定量研究了起搏点位置和BSPM(body surface potential maps,体表电位标测图)之间的定量关系。并使用神经网络探讨异位起搏点的分区定位,分区精度为1 cm×0.5 cm。用仿真得到的测试集以及人为加噪的方法测试了定位用神经网络的泛化能力,总体定位准确率达到25/31(不加噪)和23/31(信噪比2dB),克服了单纯数学求解逆问题的病态特性。最后,本研究还结合了临床常用的导管术起搏标测方法,提出使用无创BSPM辅助心内标测,快速定位异位起搏点的方法。以神经网络完成病灶点的分区定位,并利用起搏点位置和BSPM的定量关系对精细定位时导管移动进行定向指导。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高精度心脏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电逆问题的研究,同时探讨了其在导管消融术病灶定位问题中的可能应用前景,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2008-05-01)

齐志伟,王仲,梁璐,徐军,朱华栋[3](2006)在《全心舒张末容量作为判定心脏前负荷指标在犬失血性休克模型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通过热稀释法测量全心舒张末容量作为心脏前负荷指标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方法通过右心漂浮导管和脉搏诱导持续心输出量测量法(PICCO)在20只犬失血性休克模型制作前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NS)、贺斯溶液(HES)、高渗盐溶液(HS)以及高渗高张溶液(HSS)对失血性休克模型进行容量复苏,测量容量复苏前后血液动力学,比较全心舒张末容量(GEDV)、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AWP)在判定前负荷中的作用。结果容量复苏前后血液动力学指标有显着变化(P<0·05),全心舒张末容量指数(GEDVI)变化与每搏输出指数(SVI)和心输出量指数(CI)的变化呈正相关。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的变化与每搏输出指数(SVI)无关。结论在失血性休克犬模型中,与压力指标(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相比较,全心舒张末容量(GEDV)能够更好地反映心脏前负荷。(本文来源于《中国急救医学》期刊2006年05期)

王忠,徐美英,朱文忠,袁文俊,陈红[4](2002)在《两种离体心脏灌注模型全心缺血前后左室功能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旨在观察Langendorff和工作心脏两种模型下离体大鼠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前后左心室功能的变化及其差异 ,为模型的选择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 .动物与分组 :雄性健康SD大鼠2 4只 (第二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 ,体重 31 0~(本文来源于《中华实验外科杂志》期刊2002年02期)

全心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过去十几年中,非药物性治疗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治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些类型心律失常的一线治疗方案,并逐步成为越来越多的心律失常的标准治疗方法。对导致心律失常病灶部位(异位起搏点)的定位是进行有效消融的首要条件。如何准确、快速、无创或微创定位病灶部位是临床医生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目前广泛使用的心内导管标测方法虽能精确定位病变部位,但是还存在诸多限制条件和不足。心内标测具有导管术固有的手术风险,并且所需定位时间较长,增加了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和X线暴露时间。需要加以改进和辅助。本研究从心电正问题和逆问题入手,提出并探讨使用无创测量的体表心电和数字化心脏模型辅助改进临床导管标测术的方法。课题的研究在叁方面分别展开,并相互关联。其一,建立高分辨率数字化心脏模型,解决心电正问题;其二,使用心脏模型研究病灶定位和体表心电的定量关系;其叁,结合现有临床方法,提出对病灶点定位标测方法的辅助方法和改良手段。本研究从构建心脏模型开始,使用可视人断层照片数据,完成了图像增强和组织分割,建了分辨率为0.5mm×0.5mm×0.5mm的真实结构心脏和胸前表面几何模型。对心脏的定性描述进行了量化,完成了以心脏几何模型为基础的心肌电生理参数的设定和配置,并使用适当的激动传播仿真算法,完成了心房、心室电活动的全面仿真,时间精度为1ms。讨论了心脏电活动和体表电势的关系,完成了心脏电活动到体表测量心电的映射,解决了心电正问题。在心电正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心电逆问题。按照心律失常的传导特性对模型进行了调整,使用调整后的心脏模型进行仿真,得到室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以心内膜某片区域为例,设定不同位置异位起搏点,定量研究了起搏点位置和BSPM(body surface potential maps,体表电位标测图)之间的定量关系。并使用神经网络探讨异位起搏点的分区定位,分区精度为1 cm×0.5 cm。用仿真得到的测试集以及人为加噪的方法测试了定位用神经网络的泛化能力,总体定位准确率达到25/31(不加噪)和23/31(信噪比2dB),克服了单纯数学求解逆问题的病态特性。最后,本研究还结合了临床常用的导管术起搏标测方法,提出使用无创BSPM辅助心内标测,快速定位异位起搏点的方法。以神经网络完成病灶点的分区定位,并利用起搏点位置和BSPM的定量关系对精细定位时导管移动进行定向指导。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高精度心脏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电逆问题的研究,同时探讨了其在导管消融术病灶定位问题中的可能应用前景,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研究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心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郭长升,赵京生,王香荣,易伟国,张玲昂.心得宁口服液对大鼠慢性心衰模型左心室指数、全心指数及心脏动力学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

[2].许亮.全心模型及心电逆问题的仿真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

[3].齐志伟,王仲,梁璐,徐军,朱华栋.全心舒张末容量作为判定心脏前负荷指标在犬失血性休克模型中的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6

[4].王忠,徐美英,朱文忠,袁文俊,陈红.两种离体心脏灌注模型全心缺血前后左室功能的比较[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2

标签:;  ;  ;  

全心模型论文-郭长升,赵京生,王香荣,易伟国,张玲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