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企业理论论文-冉思伟

社会企业理论论文-冉思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企业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区型社会企业,格莱珉银行,尤努斯,成都市

社会企业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冉思伟[1](2019)在《社会企业:从理论到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格莱珉银行及其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以表彰他们"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努力"。尤努斯是"小额信贷之父",创办了一个为底层人提供金融服务,帮助穷人创业的格莱珉银行,被誉为"穷人的银行家"。格莱珉银行为孟加拉国900万穷人提供小额创业贷款,还款率高达99%,造就了金融界的奇迹,也因此让"社会企业"的理念风靡全球,引发广泛关注。今年7月31日,尤努斯先生受邀访问宁波,与宁波慈善界人士一道在甬城论善,引起了宁波慈善界的轰动。以此为契机,思考社会企业具有理论(本文来源于《宁波通讯》期刊2019年21期)

刘蕾,周翔宇[2](2018)在《非营利组织转型社会企业的策略选择: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比较案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多中心治理体系的构建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些非营利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的可持续运行,选择转型成兼具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社会企业。在这场革命性的组织创新中,非营利组织应当如何转型为社会企业?转型成社会企业是否有可参考的路径?转型是否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唯一途径?这是非营利组织转型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基于社会交换理论,非营利组织与受益对象构成的社会子系统可以与市场之间进行平等交换。为了更好地运用价格机制向市场输入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与生产力,一些非营利组织尝试转型为社会企业。基于文献回顾与案例研究,本文选取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非营利组织转型社会企业的成功案例为研究样本,通过分析发现,非营利组织选择适宜的策略转型为社会企业能够有效地解决产品与生产力的持续供应问题,实现自我造血,推动组织更长久的发展。因此,非营利组织转型的核心在于审慎地对组织情况进行分析,寻求能够解决产品与生产力供应难题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期刊2018年04期)

李健,于明洋[3](2017)在《新加坡与韩国社会企业政策设计比较研究——基于社会建构的理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企业在帮扶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制定专门政策促进社会企业的发展。从社会建构的理论视角出发,可以看到影响新加坡和韩国社会企业政策设计的相关因素、政府政策对社会企业的社会建构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导致社会企业产生相同或者不同的社会建构。新加坡与韩国社会企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叁个阶段,在制度文化、政策制定过程和目标人口等方面比较两国社会企业的政策设计与社会建构,对我国有一定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国非营利评论》期刊2017年02期)

刘世定[4](2017)在《社会企业与牟利企业:来自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着眼社会企业与牟利企业的关系,以社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何以可能为主线,从理论上提出并初步探讨了一组相关的问题,包括:双目标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何以可能、价值目标不完全被社会认可的双目标企业如何得以生存、竞争企业群内无规范保障的社会企业是否会被牟利企业排挤、社会企业是否会跌入软预算约束企业的陷阱、社会企业经营者对社会价值目标追求的稳定性具有怎样的辅助激励、社会企业是否会发生机会主义行为、怎样的产权结构使社会企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社会企业的发展可能对牟利企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本文来源于《中国第叁部门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李静[5](2016)在《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社会企业介入养老服务:理论、优势与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复杂性与风险性日益彰显的现代社会中,囿于科层伦理的传统政府早已对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显露无能为力之势,而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新生人口服务需求,与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服务需求产生了明显的迭加效应,进一步突显养老服务的供需张力,对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正因为此,必须将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引入养老服务领域,创新养老服务供给主体模式。作为回应风险社会的新生事物,社会企业因其超强的使命感、显着的商业性、非凡的专业性而具备了介入养老服务的价值优势、组织优势、技术优势。要在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推动社会企业有效介入养老服务领域,必须实现社会企业与社区的融合以获取场域支持,依托社区、利用社区、发展社区;必须实现社会企业与社会工作融合以获取专业支持,专业为老、以老助老、服务安老;必须实现社会企业与网络融合以获取技术支持,构建互联网、护联网、服务网。(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贺建军[6](2016)在《社会企业与农村社区化——以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社区化作为一种从传统农业共同体到现代城市自治社区的城乡社区衔接方式,已经成为观察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视角。社会企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态,它运用市场策略解决社会问题,能够为农村社区化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吉登斯运用结构二重性方案重构微观层面的个体行动与宏观层面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为农村社区化从农民行动到村庄结构的理论建构提供了支撑。在结构化理论看来,农村社区化是一个不断结构化的过程,农村社区化的结构化也是作为行动者的农民和作为结构的村庄规则与资源之间的二重化,最终表现为农民身份的重塑和村庄结构的重建。社会企业嵌入农村,作为农村社区化发展中的一种新的结构性要素,不仅直接影响着传统农民的行动逻辑,而且改变了传统村落共同体的社会结构,构成了农村社区化的再结构化,也为中国农村社区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案。(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高传胜[7](2015)在《社会企业的积极功能、理论突破与中国纠偏——面向中国新常态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充分认识社会企业功能及其带来的理论突破,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亦有助于适时制定政策法规,加快其规范有序的发展。而这正是迅速崛起、现在却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中国迫切需要的。从世界各地的实践看,社会企业可以在贫困治理、就业创业、社会性服务供给、社会经济发展、弱势群体关怀等诸多方面广泛发挥社会治理与包容性发展功能。社会企业兴起对诸多理论形成了明显突破,其中涉及公共治理、经济发展、扶贫助困,以及金融和企业理论等众多领域。缺乏对此深入理解,是中国社会企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当前,中国促进社会企业充分发展,必须厘清一些基本问题,以便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15年10期)

刘杰,黄玮[8](2015)在《政府、市场与社会: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模式选择——财政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企业年金作为我国补充养老保险的一种形式,是国家政策支持下的一项制度安排,具有明确的政策性和准公共性,受政策影响很大。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年金的影响体现在企业年金制度运行的叁个基本环节:缴费环节、积累环节和领取环节。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先后经历了两个代表性模式,即前端征税的TEE模式和后端征税的EET模式,每一种税收优惠模式的选择都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府、市场与社会的结构形式具有紧密联系。财政社会学视角下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模式选择分析,有助于我们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企业年金的综合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社会安全阀"的功能,进而从深层次理解大力发展企业年金的政策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劳动》期刊2015年18期)

金仁旻,刘志阳[9](2015)在《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理论框架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企业是一种以商业的手段来达到公益目的的新型组织形态,具有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双重属性,它在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商业模式是其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以一般企业商业模式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社会企业特征属性,从价值角度构建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理论框架,以期为我国社会企业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本文来源于《吉林工商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宋春艳[10](2015)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下我国社会企业发展的困境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企业是指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新型社会组织,是近年来遍及全球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途径。我国虽然没有法律意义上的社会企业,但具有类似功能的组织大量存在。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下,我国社会企业发展要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去考虑存在的问题,从改进整个系统中的各要素、促进社会企业与环境要素的良性互动去探索发展的路径。只要社会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整合政府、企业、媒体、公众等生存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力量,就能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企业生态系统。(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5年03期)

社会企业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多中心治理体系的构建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些非营利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的可持续运行,选择转型成兼具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社会企业。在这场革命性的组织创新中,非营利组织应当如何转型为社会企业?转型成社会企业是否有可参考的路径?转型是否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唯一途径?这是非营利组织转型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基于社会交换理论,非营利组织与受益对象构成的社会子系统可以与市场之间进行平等交换。为了更好地运用价格机制向市场输入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与生产力,一些非营利组织尝试转型为社会企业。基于文献回顾与案例研究,本文选取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非营利组织转型社会企业的成功案例为研究样本,通过分析发现,非营利组织选择适宜的策略转型为社会企业能够有效地解决产品与生产力的持续供应问题,实现自我造血,推动组织更长久的发展。因此,非营利组织转型的核心在于审慎地对组织情况进行分析,寻求能够解决产品与生产力供应难题的有效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企业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冉思伟.社会企业:从理论到实践[J].宁波通讯.2019

[2].刘蕾,周翔宇.非营利组织转型社会企业的策略选择: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比较案例研究[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8

[3].李健,于明洋.新加坡与韩国社会企业政策设计比较研究——基于社会建构的理论视角[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7

[4].刘世定.社会企业与牟利企业:来自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思考[J].中国第叁部门研究.2017

[5].李静.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社会企业介入养老服务:理论、优势与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6].贺建军.社会企业与农村社区化——以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为视角[J].人文杂志.2016

[7].高传胜.社会企业的积极功能、理论突破与中国纠偏——面向中国新常态的思考[J].人文杂志.2015

[8].刘杰,黄玮.政府、市场与社会: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模式选择——财政社会学的理论视角[J].中国劳动.2015

[9].金仁旻,刘志阳.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理论框架的构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

[10].宋春艳.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下我国社会企业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求索.2015

标签:;  ;  ;  ;  

社会企业理论论文-冉思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