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鱼际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异常肌肉,小鱼际肌,尺神经
小鱼际肌论文文献综述
金日浩,金昱,王夫平,冷树立,周健辉[1](2019)在《手部尺神经及小鱼际肌的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小鱼际肌变异及手部尺神经树枝状模式,观察小鱼际肌和尺神经的关系。方法对30例防腐尸体手(延边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提供)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在4倍放大镜下解剖手的尺侧,记录小鱼际肌肌腹的数量和它们的变异,尺神经深支裂隙处小鱼际肌腱弓的组成模式,尺神经在每一个手的分支。观察小鱼际肌的变异和树枝状尺神经之间的关系。结果小指展肌在4例手有一个肌腹,在25例手有2个肌腹,在1例手有3个肌腹。小指短屈肌在4例手缺如,在22例手有一个肌腹,在4例手有2个肌腹。所有小指对掌肌都有两层,尺神经深支通过两层之间,有3种尺神经深支的裂隙模式,5种尺神经树枝状分布模式,根据解剖形态特点把小指展肌的运动神经支配模式分为4种类型。3例手的尺神经深支起点有变异,起自于尺神经远端至分支处。3例手的两个感觉支之间有一个交通支。2例手的尺侧感觉支有分支进入小指展肌。结论尺神经和小鱼际肌之间的解剖学关系是非常复杂的,这些解剖知识可以为腕尺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实用手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姚博,李小燕,阮煜文,周平[2](2014)在《中风后小鱼际肌的诱发和自主表面肌电图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诱发和自主表面肌电研究在中风后偏瘫病人的小鱼际肌的生理变化.通过对11个受测者患侧和正常侧的对比,发现患侧肌肉的复合动作电位和运动单位个数索引略为降低.正常侧的小鱼际肌最大自主收缩肌电与复合动作电位的比值显着大于患侧,表明患侧肌肉的激活能力明显不足.相比传统的针电极检测,通过无创的表面肌电实现了对中风后运动单位变化的研究,以促进对中风后肌无力的理解与康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柴长梅,李彩云[3](2013)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在预防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在预防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颈内静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142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和实验组66例。实验组在置管过程中送管至15cm时,助手采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下端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观察两组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无1例导管被送入颈内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零;对照组3例导管被送入颈内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3.9%。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在PICC置管术送管过程中,采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可明显减少导管异位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本文来源于《临床护理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蒋彦军,张学真,杨胜波[4](2012)在《小鱼际肌肌内神经和肌梭密度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小鱼际肌肌内神经和肌梭密度的分布规律。方法对成年20具尸体(40例)小鱼际标本用改良Sihler肌内神经染色法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结果小鱼际肌肌外神经干长0.49~1.64 cm,从肌起端深面入肌。小指展肌内尺侧和桡侧有独立的神经支配,可分为两个神经肌亚部;小指短屈肌的肌内神经干斜行穿越肌实质中央;小指对掌肌内神经吻合形式多样,"U"型吻合更明显。3块肌的桡侧部神经分支分布密集。小指对掌肌肌梭密度最高为(19.33±2.72)个/g;小指短屈肌其次,有(15.79±1.33)个/g;小指展肌最少,为(12.86±1.69)个/g。结论叁块肌桡侧部更多地参与精细调节;肌块越小,肌梭密度越高。(本文来源于《解剖学研究》期刊2012年02期)
杨胜波,薛黔[5](2001)在《国人手鱼际和小鱼际肌构筑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手肌的构筑特征 ,为手肌的运动生理和外伤修复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用肌构筑法研究14侧人鱼际和小鱼际肌。结果 鱼际平均肌重 5 .85± 3 .4 4 g ,肌长 5 .2 1± 0 .71cm ,肌纤维长 2 .72± 0 .3 7cm ,肌生理横切面积 2 .2 1± 1.66cm2 ;小鱼际上述指数分别是 3 .0 9± 1.78g ,5 .61± 1.2 3cm ,2 .78± 0 .91cm ,1.18± 0 .5 4cm2 。结论 ①鱼际和小鱼际肌重小 ,纤维短 ,生理横切面积大 ,除拇短屈肌和拇收肌横头外 ,都为羽肌 ,倾向力量型构筑设计。②拇收肌肌重和生理横切面积为 10 .98g和 4 .68cm2 ,分别是鱼际其余 3块肌肌重和生理横切面积均数的2 .65和 3 .3 6倍 ;手对掌肌的生理横切面积总和达 3 .4cm2 ,是手短屈肌的 1.97倍 ,手对掌肌应比手短屈肌多产生近1倍的肌力。(本文来源于《遵义医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吴继华,赵海潞[6](1998)在《食管癌转移至左手小鱼际肌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性,34岁。主因进食困难1月,声音嘶哑20天入院。查体:一般情况稍差,慢性病容,全身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心、肺、腹无异常发现。左手小鱼际可及一结节,约15cm×10cm×10cm,质硬,不活动,有压痛。食管钡餐示:食管中下段局限性扩张,粘膜...(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1998年03期)
傅爰锟[7](1976)在《恢复尺神经麻痹患者的小鱼际肌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指出,过去对于恢复爪形手的功能有许多标准的方法可以采用,但是忽视了小鱼际肌功能的恢复,而小鱼际肌功能对于手的外观和功能都是重要的。小鱼际肌的主要功能有4个: 1.外观:在尺神经麻痹患者,由于小鱼际肌瘫痪、萎缩,使掌横弓变平,而且治疗爪形手的外科手术能加重掌横弓的变平,甚至使之颠倒。 2.捏:在尺神经麻痹患者,由于小鱼际肌功能的丧失,第5掌骨不能向掌侧屈曲,妨碍了拇小指对指动作,不能完成5指相捏动作。(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参考资料.皮肤病学分册》期刊1976年02期)
小鱼际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诱发和自主表面肌电研究在中风后偏瘫病人的小鱼际肌的生理变化.通过对11个受测者患侧和正常侧的对比,发现患侧肌肉的复合动作电位和运动单位个数索引略为降低.正常侧的小鱼际肌最大自主收缩肌电与复合动作电位的比值显着大于患侧,表明患侧肌肉的激活能力明显不足.相比传统的针电极检测,通过无创的表面肌电实现了对中风后运动单位变化的研究,以促进对中风后肌无力的理解与康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鱼际肌论文参考文献
[1].金日浩,金昱,王夫平,冷树立,周健辉.手部尺神经及小鱼际肌的解剖学研究[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9
[2].姚博,李小燕,阮煜文,周平.中风后小鱼际肌的诱发和自主表面肌电图研究(英文)[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4
[3].柴长梅,李彩云.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在预防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3
[4].蒋彦军,张学真,杨胜波.小鱼际肌肌内神经和肌梭密度分布[J].解剖学研究.2012
[5].杨胜波,薛黔.国人手鱼际和小鱼际肌构筑学研究[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1
[6].吴继华,赵海潞.食管癌转移至左手小鱼际肌1例[J].诊断病理学杂志.1998
[7].傅爰锟.恢复尺神经麻痹患者的小鱼际肌功能[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皮肤病学分册.1976